激活求知欲望 培养数学能力论文_何继芬

激活求知欲望 培养数学能力论文_何继芬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庆阳中心学校 130518

摘 要:教学过程中数学感知因素一旦被激活,就是一个人们生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学科,教学活动站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的角度去建构课堂,在不断创新挖潜提质的前提下,就会让数学的感知基因遗传下去,让每一个学生学到自己的数学,掌握自己所需的数学知识;就会培养出各具特色的数学人才。

关键词:求知欲望 互动与对话 数学的魅力

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是通过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的一种学习状态,是对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的各种因素的集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要想千方设百计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与教学并行的、活跃的求知状态。而教学能否与生活色彩相融合,在于教学活动能否让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到这种生活化的探究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积极求知的学习欲望一旦被激活,学习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于是,一种展示自我能量、寻求快乐体验的学习欲望就会骤然迸发出来。所以,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学习动机指向的内在需求着手,加强外在的诱因与自我调节功能拉动手段,创设具有刺激情感的因素和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好学生的对数学的感知能力,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第一,建立目标性的诱因,激发学习动机。茫茫而迷失方向,破雾而走向远方。目标的作用在于心理活动的指向,它具有引发学习动机的导向作用,并会由此而产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努力的动力。只要有了这种动力,一个人的学习潜能就可能释放,能量就可能发挥其最大值,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确切的学习目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自发被调动起来,动机过程模式随即转化为学习动机所生成的内在需求。例如:在教学数学四年级下“三角形分类”时,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咱们学过的角分为哪几类?你如果能够分别画出含有这几种角的三角形,你就是今天课堂上的一位成功者,你就接近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探索状态,在我巡视学生探究问题期间,给予学生提示的是要画出一个“没有直角和钝角”的三角形;而没有直接说:“画三个都是锐角”的问题,这个提示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内含性的“引子”,具有概念模糊的探索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把学生完成的展示出来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各不相同的答案,虽说有错误,但是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喜人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求知中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合作学习的默契。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的互动,更需要重视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搭建好内涵式的、互助性的学习小组这个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把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所衍生出来的一些想法,通过这个表达各自见解的平台及时地进行对话、交流,让质疑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疑惑破晓似的共享,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所有学生都融进这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中,都站在这个学习平台上默契合作、主动交流、探索求知、提高能力。使其不仅成为思维碰撞的平台,也是智慧交叉融合的平台。例如:在教学数学四年级下“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让学生带着我的问题“要想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监督测量一下”。这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知识的探索者,也是互助实践的参与者,学生通过这个形式的学习对话,也展示着个体的探究学习的科学态度。然后,在师生对话的互动中,虽有差错给出的惊诧,但问题必定明晰了。为了延伸文本内涵,给所有学生一个更令人信服的180度这个结论,开始以平角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正确性;我发现学生似乎又是一个“迷”一样的兴致,学生在“拼一拼”的动手实践中,以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进行探索。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数学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化基调,把数学知识植入艺术化的生活情境之中,在“背景”中还原数学,去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要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践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在教学数学三年级下“解决问题”时,我以教材的文本为依托,创设了“请大家数一下,咱们班有几个小队,每个小队几排,每排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去数班级的条件性数量,再探讨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我采用了多媒体虚拟生活元素方案,展示了例题中“每个方阵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的探讨学习内容;当把问题与书本相对照时,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了10×8=?,80×3=?的所拥有的内涵。当有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解法时“8×3=?,24×10=?”和“10×3=?,30×8=?”时,我看到了学生们那一丝丝的诧异,我立刻让学生改变了观察的视角,以荧屏明暗色彩的差异给学生展示了一种立体化发散思维的情境,学生对问题开始顿悟。

总之,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教育,也要让学生获得人文发展。应该说,人的发展是一个内外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不是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求每一个学生有最好的发展,发挥学生个体与个性化的优势,让潜能在实践中释放,那就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论文作者:何继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激活求知欲望 培养数学能力论文_何继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