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论文_刘俊杰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论文_刘俊杰

潍坊市技师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00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总思路,进而分析了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最后提出了在建设过程中的注意点。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总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建设上需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实际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遵循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处理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课程体系搭建的总思路上必须贯彻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宗旨,并且切实提升学校专业建学的优势和特点,形成品牌专业在行业中有所影响。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总思路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体系建设上首先需要对课程体系搭建的总思路给以明确化。需要严格按照针对职业定岗位,针对岗位定能力以及针对能力定课程的设计原则,并且在体系中贯彻作业和企业生产一体化、教室和生产车间一体化、教师和师父角色一体化以及学生和学徒身份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的高素质机械制造的人才[1]。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首先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给以革新,依照实际生产中的机械工工作职业需求,和相关企业一起谈论制造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实现学校所教就是社会所需的教学内容;其次在课程体系搭建中还需要切实的参考和引入社会企业中规范、标准、法规以及规程,实现学校教学课程和企业技术要求的切实结合;最后还需要依托理论实践一体化、校中厂等课内外的教学实训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在课程体系上也作出相应的改变,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化转变,让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高度重合[2]。

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搭建上可以划分为三件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一二学期,主要是依托于校内的专门基础资源和公共基础资源展开公共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在公差应用、机械识图、绘图,金属材料以及金属材料热处理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第二阶段在三四五学期进行,该过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过渡,因此需要教师突入更多的时间。具体而言可以依托于在校内的校中厂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实现理论实践之间的一体化、过渡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时间动手能力,同时也保障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第三阶段在第六学期,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阶段,需要安排学生在市场中的用人企业进行实际的生产实习,并且在学生的实习中也需要安排资深教师观察其实习效果和进度,进而根据切实的学生实习结果,对生产实习的时间和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保障每一位毕业学生在毕业后都可以直接到企业中任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注意点

(一)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革新

在新课程体系搭建的同时也要教师将自身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结合体系进行调节,需要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中多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此外还需要将现代的教育手段融入教学中,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生产和学习相结合,实现学、教、做三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

课程考核和评价的科学性

在课程的考核上必须结合专业的特点以及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主要的考核点包括教学内容、目标定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等。在考核人员的组成上必须囊括教学、企业人员以及学生。评价方式上也必须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障科学考核评价的全面、科学、客观。

强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为了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其教学资源的的需求,也需要学校方面依据切实的专业建设实际需求,建设教学资源库。在资源库建设上可以充分和社会上的企业进行结合,也可以和其他学校共同进行资源库建设。

创建完善的学工合作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搭建上,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体系的建设,面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样目标,在教材体系搭建上需要落实工学合作的形式。在教材开放中必须突出专业的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并且要采用标准教材,切实满足社会上实际对于人才的需求[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而言学校需要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提供充分到企业中实践的机会,让学校教师能够保障自身的实践能力;再者还需要还需要聘请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将最新的企业技术以及要求传播于学生,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总思路上必须贯彻作业和企业生产一体化、教室和生产车间一体化、教师和师父角色一体化以及学生和学徒身份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建构措施上可以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课程体系的改革两方面入手。并且在建设中注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革新、课程考核和评价的科学性、强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创建完善的学工合作教学体系、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保障新体系培养出的人才是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的高素质机械制造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翔云,孔新舟.中高职衔接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23-26.

[2]韦建军.基于生产过程的高职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21(10):74-76,85.

[3]胡翔云,李佳圣.“3+2”培养模式下中高职衔接点研究——以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2):31-36.

[4]金莹,赵云龙,张普礼等.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11(3):92-93,96.

论文作者:刘俊杰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  ;  ;  ;  ;  ;  ;  ;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论文_刘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