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的成功经验_戏剧论文

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的成功经验_戏剧论文

现实主义戏剧在小剧场的成功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主义论文,成功经验论文,戏剧论文,小剧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九十年代初《留守女士》的一鸣惊人到九十年代末《去年冬天》的深受好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在小剧场中闯出一条成功的新路,称的上是九十年代中国戏剧界的一大收获。

首先,这些成功的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都富有鲜明的时代感。不同戏剧流派对时代感的要求不尽相同。先锋或荒诞派戏剧的创作往往从意念出发,有意淡化时空观念,而现实主义戏剧直面现实的本质决定了它对时代感的高要求。

去年冬天在戏剧沙龙连演十五场场场爆满的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去年冬天》就是一部时代感极强的作品。该剧讲述了一对毕业后留沪工作的外地大学生,因相爱而同居,租了一位退休老演员的房子,三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故事。构成该剧基本情节的支点是租房,是时下非常时髦的新兴事物。通过租房,原本不相识的人能产生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背负巨大工作压力的当代都市人渴望与他人沟通的心态。而该剧的男女主人公是大学毕业后留沪的外地青年,亦是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外地大学生毕业后希望留在繁华富裕、充满机遇的大城市。他们既是大城市里的特殊一族,又具有当代青年的许多共性。比如新的爱情观是未婚同居;新的价值观是在奴隶的爱情与地主的生活之间选择后者。这些新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在当代青年的身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不难发现,《去年冬天》的故事是时下正在发生着的故事,人物是观众身边的人物,如此贴近生活的内容令整部作品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而正是这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发挥了现实主义戏剧的亲和力优势,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应该说把握时代脉搏,捕捉社会热点是写好现实主义戏剧的关键因素之一。回想九十年代初,一系列反映出国潮问题的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的走红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国人们带来了走出国门致富的机会,而沉重的经济负担又迫使许多恩爱的夫妻不得不作出一人先走,一人留守的决定。于是《留守女士》中走了丈夫的留守女士遇到了走了妻子的留守男士,相似的经历与寂寞令他们走到一起,演绎了一段“合同情人”的悲剧;《美国来的妻子》中的留守男士虽然盼回了从美国归来的妻子,等待他的却不是团聚,而是离婚;而《陪读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虽然避免了留守的尴尬,与丈夫双栖双飞到美国,但是在美国人家中当保姆的遭遇仍是她始料未及的。这些作品对“出国潮”这一社会热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反映与剖析,具有与社会现实同步的鲜明的时代感。它们所讲述的故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正是这一普遍意义为这些作品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可见,时代感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实主义戏剧写实力度的强弱。作品的时代感越强,它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就越强,观众的共鸣也就越强,现实主义戏剧写实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实主义戏剧的本质决定了它离不开时代感。

拥有真挚的情感力量是九十年代一些成功的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的第二个共同点。

纵观九十年代成功的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都是从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入手,以人物的情感纠葛为线索,以情动人。《留守女士》展现了一段留守人士的情感困惑;《同船过渡》反映了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去年冬天》体现了年轻人的情感冲突……。不同的侧重点,相同的立足点,通过揭示当代人的情感生活反映变化中的社会现实。

有人喜欢用“煽情”来贬低一些注重情感的作品。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公允的。既然情感是艺术的本质,是引起观众共鸣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我们就没有道理故作冷漠,不谈爱与情。放弃了情感的作品就等于放弃了观众。更何况重视情感,表达情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日趋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安逸的生活享受令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自己的情感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真挚的情感永远不会嫌多。人们需要富有情感力量的艺术作品去唤醒他们内心的善良与真挚。这一点也可以从成功的小剧场戏剧在各地的演出反响中得到证明。《陪读夫人》首轮十五场场场客满;《美国来的妻子》时隔几年重排,观众热情丝毫不减;《同船过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五地巡演,皆好评如潮。一九九七年在汉城举行的国际剧协第26届年会上,《留守女士》在没有同声翻译,也没有译文字幕的情况下,赢得了韩国观众的热烈掌声。《幸福的日子》描写了一位普通女性在特殊的情形下收养了一个孤儿,演绎了一段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情深。该剧的故事内容并不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其真挚的情感力量依然打动了观众,作品在日本东京上演获得成功。当然,肯定情感的重要,并不意味着时代感就可有可无了。如果《幸福的日子》能再多注入一些鲜活的时代气息,一定会取得更佳的成绩。

要使现实主义戏剧具有真挚的情感力量,对剧作者而言就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要求作者必须对自己的创作素材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情感积累,心中涌动起要表达这种情感的冲动的时刻,才是最佳的创作状态。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有感而发”。一旦观众感受到作品不仅是为观众而创作,更是剧作家自身的情感需要,剧作家的心情就很容易传染给观众。而作者情感体验的深浅还直接影响着情感的真挚程度。《去年冬天》的作者是一位毕业后留沪工作的大学生,在大上海一个人租房、上班多年,独自在外的孤独感与渴望真情交流的冲动令他拿起了笔,于是他的经历与心情都在剧中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影子。正是这种真挚的创作态度为作品注入了情感的震憾力,赢得了观众的欢笑与泪水。第二,要求作者必须有清晰表达自己情感体验的能力。对于一个职业编剧来说,事事亲自体验是不现实的,更多时候只能依靠间接体验。间接体验主要凭借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是对剧作家综合素质的考验,《同船过渡》是九十年代中期引起巨大轰动的一部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它的剧作者沈虹光是一位中年女性,而剧作故事的主线却是一对老年人的爱情,对此她自然没有亲身体验,但是剧作中生动的人物性格与感人真实的细节描写,令观众丝毫也不怀疑作者情感的真挚性。剧中七十二岁的船长高爷爷与六十二岁的小学教师方奶奶的三次见面,从对骂、谈天到掏心里话,情感的每一丝细微变化都刻画得传神到位。譬如,他们在对骂中结束的首次见面,方老师把高爷爷赶出家门,并将他送来的几枝花扔出门外,不料却有一朵花落在了房内,方老师忍不住拾起了它。这一举动准确真实地传达出一位老年人埋在内心深处的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如果不是沈虹光平日对生活及周围的人有着细致的观察与体味,是写不出这样动人可信的细节的。毕竟只有当真挚的情感落实到作品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上,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生命力。试想《爱情泡泡》若少了那一个在心里团圆的月饼,《留守女士》若少了守岁之夜的那一支爆竹;《去年冬天》若少了那一晚就着蜡烛朗诵《哈姆雷特》的停电之夜,这些作品的情感力量谁能否认不会大打折扣呢?

时时刻刻不忘情感是艺术的本质并不是容易做到的。许多剧作家为了首先将热点素材搬上舞台,往往等不及情感积累。抢热点对于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确很重要,但抢到了热点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成功。现实主义戏剧写实的本质决定了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判断作品的优劣。生活细节无法虚构,情感的真伪逃不脱观众雪亮的眼睛。

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真挚的情感力量,这些九十年代成功的小剧场戏剧在主题的把握上也很值得称道。它们摆脱了对剧作一般道德层面上的评判,而将主题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体现出发人深省的哲理意蕴。

《同船过渡》中高爷爷那番人到老境的感慨令每一个观众震撼不已,“活的年头多了,经的事儿多了,晓得人这一辈子哪些该计较,哪些不该计较。有时候啊,你争得要死要活,寸土不让的东西,到不一定是最长远和最有分量的。”那么,人这一辈子最长远最有分量的究竟是什么呢?相信每一个观众在看完该剧后都有所感悟。作者没有想当然地为作品按上一个光明的大团圆尾巴,而是出人意料地进行了悲剧处理;方奶奶过于计较自己的面子问题,错过了向高爷爷表达情感的机会,本想待高爷爷驾完最后一次船回来弥补这一失误,可高爷爷却与世长辞了。这一悲剧结尾画龙点睛地直指作品的主题是对待他人要宽容,只有宽容的人生态度才能把握住人短暂一生中最长远和最有分量的东西。而这最长远最有分量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无论是邻里,同事,朋友还是亲人都应珍惜同船共渡的情分,因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同船共渡》在主题上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完全超脱了一般的黄昏恋故事,因而不仅受到中老年朋友的欢迎,更赢得了大量青年朋友的掌声。

如果说《同船过渡》是一题有解的人生方程式,那么《去年冬天》则是一题无解的人生方程式。剧中男主人公李成冷静地抛弃了同居的女友,毅然“嫁”给了比自己大八岁的日本女上司,这一有悖传统价值观的做法并未在剧中受到简单化的指责与批判,作者笔下的李成绝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小人。他从不否认对同居女友的真情,亦不掩饰作为家中唯一能念上书的人,渴望出人头地、改善远在北方小县城的家人生活的人生目标。因而他的选择是无奈的。这种精神与物质不能两全的无奈在当代人身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去年冬天》不仅深刻揭示了这一当代人的人生困境,更站在一个更高的立足点上表达了豁达的人生观:“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是要失去的,但生活还要继续。”李成最终为他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但这一经历令他与被他抛弃的女友都得到了成长。无解并不是没有答案,无解本身就是一种答案。当无奈不可避免时,清醒地认识与面对它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年冬天》对主题的开掘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也正是这一豁达的现代人生观赢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同感。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氛围令中国人对艺术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变化。封闭环境下的传统价值观的唯一性已经被打破,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任何发生的事都有它的理由。

简单的道德层面上的是非说教已完全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究竟还有什么能把个性化的观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呢?那就是反映人类共性的人性与人生的探索。九十年代中一些成功的小剧场作品皆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审美心理。无论是早期的《留守女士》、《美国来的妻子》,还是后期的《爱情泡泡》、《去年冬天》,都对人性与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它们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也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一部现实主义戏剧若能在内容上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感与真挚的情感力量,又在主题上追求人生、人性的探索,它离成功就不会太远了。相反,那些失败的作品,恰恰是在这三点上做得不够到位。小剧场的热闹与大剧场的落寞对现实主义戏剧而言只是表象上的差异,关键还是剧本本身的问题。现实主义戏剧写实的本质决定了演出环境对它的影响远不如对先锋实验戏剧那样强烈。纵观九十年代,小剧场中也有失败的现实主义作品,而大剧场里亦有较为成功的作品。说到底,观众欣赏的并不是小剧场,而是优秀的戏剧本身。小剧场中的现实主义戏剧可以充分利用剧场小的特点,虽然人物不多,情节单纯简洁,但力求以小见大,深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大剧场中的现实主义戏剧亦可以利用剧场大的特点,在舞台上展开丰富多采的生活画卷,正面揭示复杂的社会矛盾。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大剧场现实主义戏剧一样可以做到以上三点要求。不然,《雷雨》、《茶馆》等经典大剧场现实主义作品的成功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标签:;  ;  ;  ;  ;  ;  ;  ;  

小剧场现实主义戏剧的成功经验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