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分区设置和修复论文_徐鹏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分区设置和修复论文_徐鹏

摘要:随着经济和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直接关乎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均水资源在国际中处于中下游,因此我国近几十年都在大力发展水利水电事业。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问题也十分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无法实现经济和生态统筹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分析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作用,最后探究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已经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阻碍,成为目前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水层变薄,从而给人们的耕作与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建立水土保持长效管理机制。

1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1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系统中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不仅是与自然因素相关,而且更与人类的活动以及不良行为有直接联系,在具体生态修复过程中,人们也会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所以说在生态修复中人类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必须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并且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首先就需要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人类行为中的不良举动。其次,还需要不断调动人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在实际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时,在人们日渐接受新理念并且不断探索创新并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帮助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有效融入水土保持工作,尽可能降低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威胁。

1.2提高植被覆盖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之后,当地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升,而且大多数城市的植被覆盖率都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提升了三至五层不等,这可以说是一项重大突破,当然植被覆盖率提升不仅对环境起到美化作用,还对水土流失起到了一个防治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产业的消极影响,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有一点,植被覆盖率的提升能够降低生态系统存在的压力,使其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从根本上优化生态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1.3取得了明显的保土减沙效益

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后期,相关人士将几十年以来水土流失情况的数据调集出来做了一个对比,通过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实施修复之后比未实施之前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保土减沙作用,很好的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使得防护区内作物产量有所增加。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2.1修复难

水利工程在建设中,由于会对自然体系造成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水利工程施工可能会破坏大量植被,再加上工程区域植被恢复速度缓慢,新移栽植被难以起到固土固水作用。水利工程建设会直接导致建设区土壤含水量变化。如在工程运行中,截流作用会增加大坝上游土壤含水量,从而对原有山地土壤水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再加上原有的植被生存环境变化,不适应流动的水土系统,提高了病虫害发生率。

2.2灾害种类多

由于我国自然水域分布较广,地址水环境复杂,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贯彻因地制宜的思想,采用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由于水利建设对生态的破坏,水环境以及工程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因此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种类也非常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影响范围广

水利工程建设中多数都要就地取材,因此工程建设中土方活动范围较大,大量开挖土方和污泥影响了工程的稳定性。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毕后,对土壤、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无法第一时间修复,导致当地自然条件逐渐恶化。特别是大面积开挖造成周围土壤松散,土壤保水性进一步降低,造成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3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要点

3.1生态修复流程

对水利工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恢复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考察、诊断,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地理地形和自然环境,对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根据水利工程修复的目标确定修复方案。其次,就是要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各功能模块中的退化因子,根据制定好的修复方案进行综合系统性的修复。最后通过反馈的修复工程的优劣,既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工程不当之处进行弥补,也可为其他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经验指导。

3.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化学手段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例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加入石灰,利用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脱氮降低营养盐浓度;或者利用金属盐类聚集沉淀水体中的磷,减轻水体营养程度;另一方面是使用化学药剂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化学修复效果最为显著,但作用时间有限,由于化学药品本身的特性在治理过程中极易形成二次污染,修复成本比较高,易爆发水华,可以为辅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同样难以根治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3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

①水生高等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并且被逐渐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元素以及一些重金属元素;水生植物能大大加速截流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浮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形成一道致密的过滤层,水流中的不溶性物质和有机碎屑会被根系吸附而沉降下来;个别水生植物对藻类繁殖有抑制作用,例如:用种植过石菖蒲的水培养藻,会破坏被培养藻类的叶绿素a,导致藻类的光合速率显著下降;水葫芦、紫萍和豆瓣菜,对衣藻、蓝藻和绿藻有抑制效应。在重建水利工程水生植被时选择合适的植物至关重要,应选择能适应并改善水利工程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植物。实验证明的可以被用来修复水质的高等水生植物有浮叶类(金银莲花、荇菜、二角菱等)、漂浮类(满江红、凤眼莲、紫萍等)、沉水类(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微齿眼子菜、大茨藻等)、挺水类(荻M.sacchariflorus、水菖蒲、芦苇、灰化苔草等)。

3.4水生动物治理技术

水生动物治理技术是利用食物网或食物链的摄食关系以及生物相互促进或者抑制的关系,改变水利工程中生物种群配置以此来达到改良水质、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养殖滤食性鱼类可有效地遏制微囊藻大量繁殖;陈鸣钊等根据生态系统食物链网原理,培养大量轮虫吃掉藻类并使用浮游生物滤清器,以此消除水华;某些底栖软体动物(河蚌、螺蛳等)对可以一定程度赏吸收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降低水体COD值。运用水生动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时要研究分析水体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从生态位及食物链的角度,优先选择利于生态系统运行、不会造成重大威胁的动物种群,防止生物入侵现象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直接关乎着社会经济和民生问题,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同时,还要保证其环境效益。通过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人们对水土保持的认知程度,做到在建设中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完毕后及时恢复生态功能,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雯.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丝路视野,2017(20):187-188.

[2]喻治水.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5(4):160-161.

论文作者:徐鹏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标签:;  ;  ;  ;  ;  ;  ;  ;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分区设置和修复论文_徐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