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寓言玩出新花样论文_王子瑶

老寓言玩出新花样论文_王子瑶

——《愚公移山》《巴别塔》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王子瑶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省 济南 250014

摘要:寓言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读者揭示一定道理的文体形式。《愚公移山》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是否只能按部就班的向学生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精神?是否能够在新的教学形式中焕发出不一样的精神内涵?《巴别塔》是《圣经·旧约·创世记》中的一篇,将其与《愚公移山》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怎样的生命体验?潘庆玉教授的展示课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示范。

关键词:《愚公移山》;寓言新解;群文阅读

《愚公移山》作为一则寓言故事,历来在语文教师的解读下都是揭示了:在任何困难面前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有可能通向成功的彼岸这样一个道理。《巴别塔》是《圣经·旧约·创世记》中第11章的记载,讲述了人类为避洪水灾祸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惊惧人类的巨大力量,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其相互之间不能沟通以组织人类的计划。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这样一个故事。《愚公移山》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是否只能按部就班的向学生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精神?是否能够在新的教学形式中焕发出不一样的精神内涵?《巴别塔》是《圣经·旧约·创世记》中的一篇,将其与《愚公移山》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怎样的生命体验?潘庆玉教授在河南省济源市骨干教师学科课程实施高级研修班上的展示课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示范,看潘庆玉教授如何带领我们玩转寓言魔方。

魔方一:文白对接

潘庆玉教授在处理《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采用“文白对接”这一方法,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不够,教学设计中还加入了与文本对应的图片,文图对应,让学生看着图片两两合作,一人说白话,一人说文言。

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我们的学生可以看着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却很难看着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仔细想来是有原因可循的,我们的学生既缺少文言素养,也缺乏文白转换的思维图式。向来文言文教学都是看着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将我们不熟悉的语言结构转化为熟悉的语言结构进行同化,顺应的只是语言内容的不同,语言结构却没有改变。因此文言文从来都被阻挡在语言结构的大门之外,只能远远的看着它,却无法为己所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方式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需要学生不同的组织经验和加工能力。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母语教育,必须“重视语言的的各种功能的不同思维发展价值,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倘若将文白二者顺序进行调换,看着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直接用熟悉的语言结构同化不熟悉的语言结构,顺应的不只有语言内容还有语言结构。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学生们品尝到了出口成文成功的喜悦和文言的魅力。

魔方二:质疑辨难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完了,但不能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故事讲了什么,还要理解故事为什么这么讲。因此教学设计中有“质疑辨难”这个环节。潘庆玉教授适时提出“愚公的做法在现实世界中行得通吗?你赞成愚公的做法吗?”“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哪些地方有悖常理?”“作者要通过这个故事讲明什么道理?”“作者为什么要用夸张和虚构的故事来讲明这个道理?”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度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寓言故事夸大、假托、讲道理的特点。“质疑辨难”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设置的几个问题,更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通过这样“高难度”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并且创造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需要教师进行创造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就是这个道理。

魔方三:故事新编

“《愚公移山》新编”这一教学环节是将原文后两段去掉,让学生进行续写:又十年,愚公逝,子孙继其遗志......

玩转寓言魔方,就是要“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最佳观察位置和解决方式”[2]。《愚公移山》和《巴别塔》两个故事在人类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上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虽然故事结局不同但都有一个重要角色“天”的存在。《愚公移山》中的“天”感动人类的诚心诚意,《巴别塔》中的“天”惧怕人类的巨大合力,倘若将其二者中的“天”换一个主人公“大自然”呢,无论是群体也好还是个人也好都会逃脱不开人类的终极命题“敬畏自然”。“愚公”不是一个个人也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根植在中华民族流淌了几千年血液中的,存在于人与天、人类与命运中的伟大精神。我们的大运河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长城的建造都离不开“愚公移山”精神的支撑。这样的视角、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看问题的角度是潘庆玉教授老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应付生活、如何表情达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这是语文教育应有的人文关照。

寓言旧志也好,故事新编也好,哪种方式的好坏只能留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在课堂中闪烁出的智慧的光芒、激荡出思维的火花都让人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潘庆玉.思维微积分:语文教学的认知视角——布鲁纳《教授母语》对语文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2016(09):18-19.

[2]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王子瑶,1995年8月24日出生,女,汉族,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论文作者:王子瑶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  ;  ;  ;  ;  ;  ;  ;  

老寓言玩出新花样论文_王子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