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论文_李志刚

全媒体背景下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论文_李志刚

李志刚

南雄市文化馆 广东 南雄 512401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和情感文化积淀,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逐渐地消失。本文阐述了传播媒介对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影响 ,并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帮助。

关键词:全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加剧,文化对国家发展所起到的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线过于狭窄,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成熟的全媒体时代,南雄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艺术创新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打造以新媒体传播为主导、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结合的全媒体、立体化传播形态,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播最佳手段。

1.全媒体背景下文化的传播

1.1全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理念及内涵

全媒体是指一种新闻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全媒体传播领域涉及媒介融合,即传播学范畴下的媒介形态的融合。主体表现为多媒体化和全媒体化。全媒体的认识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对媒体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而从狭义上理解即指立足于当代技术发展及媒介介质融合的传播观念,是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形态、渠道和传播方式、运营模式、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

1.2全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媒介形态的特征

网络媒介作为第二媒介时代下的主力军,体现出很多传统媒体所不曾有的特点,诸如交互性、全民性、多媒体性等,都危及传统文化主题的静态自律。随着互联网 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的迅速提升,新媒体技术和全媒体融合实践,展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知识体验和文化感受。全媒体的艺术形态以及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所承载的活动方式。

2.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影响

因信息技术的提升,基于全媒体视域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蜕变,甚至嬗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样式。从传播途径来看,新兴信息传播媒介能够体现出比传统媒介更高的效率、更符合当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表现力;从传播效果来看,传播媒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范围得到广泛扩大,也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接受度,大数据的普及也从侧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感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及传播。在加强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认同观念下,显然当前应该从全媒体的视域下选择更为广域的传播媒介来进行,不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更能深层次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益。

2.1全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内容呈现的内在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人类的文明进程高速推进,传统的传播方式无法满足推进需求,全媒体传播的发展应用成为文明传播的主流方式。随着人们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介于文化范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步从有形的物态层面向无形的精神层面延伸,人们对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的认识愈来愈清晰。而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需要通过媒介传承方式来完成时间上的延展和空 间上的迈进。所以,现今各种文化观及许多的文化实践在纳入“非遗”文化保护层面的本质内涵上是围绕文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进行的。因此,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导向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呈现在传媒中的文化样式和文化气象是全媒体语境下的内在要求。

2.2文化传播中多层媒介的融合演进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文化传播媒介的演进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并存现状不可或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存在的互动态势,究其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介于相互之间的媒介融合也就成了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媒介基础、形态应用、表现形式的融合从应用中整合了媒介与新媒体 的所有形态,也泛化涵括所有的媒体形式的传播形态,同时也逐层推动传播观念的变迁,融合和提升体现技术传播手段。从融合过程来看,首先是各媒体之间传播渠道的融合,其次是信息采集和传播内容的融合,再次是媒介机构的内部衍化融合,呈现出单向融合到多元融合的全媒体文化传播的形态表现。且其产生必然导致媒介内容、渠道、功能、形态、手段等多方面的进一步融合,形成传播媒介资源的平台。

3.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

基于全媒体时代视域下的传播特性是文化背景的重要部分。媒介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途径以及应用也不断地在整合。而这引导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对待全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的媒介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归系于对话,在信息媒介广泛传播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的对话优势,传承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广阔的传播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以全媒体传播概念为理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传播

文化的数字化过程,体现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实践过程中,尤其体现在全媒体范畴内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中使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重新定义。与此同时,传播媒介的技术提升手段及表现形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呈现出来,使得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过程呈现出普遍性和多样性。多渠道、多信源、多形式的传播特点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样,在全媒体语境下探讨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在整合传统媒体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全方位覆盖,拓展了接收渠道,增强了信息质感和厚度,创新了体验方式和空间,加深了人们对遗产内容的理解,对信息时代文化物象的活态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全媒体时代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除了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共享实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整合,更大程度地共享共用,从而建设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体系。

3.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模式构建

新媒体技术作用于文化传播媒介,其呈现出来的技术表现和艺术传播形式有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不是简单地浮游于单纯技术手段再现范畴,而是通过新媒体的艺术表达内容和形式展现深刻的 内涵和文化本质,否则将失去全媒体时代的价值效益和魅力。在基于全媒体视野下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和保护模式,其一方面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共用; 另一方面开拓了展播媒介,创造了全新的体验空间,深化了人们对遗产内容的理解。无论从内容还是效果来看,其都对历史文 化传承有极大裨益。

文化活态研究以文化数字化研究路径作为重要载体。对文化活态的研究程度,是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指标。因此,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推出相应发展政策,启动各类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项目。所以,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法和途径的出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模式的搭建,其核心是信息时代赋予的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

3.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理念与保护方法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构建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已经渗透到文化传播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推动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同时也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扩大内容与规模,将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对整个文化传播力的价值提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主要原则

首先是本土化、系统性保护原则。区域性强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升文化视野。健全系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流程。该原则是文化传承及保护的基本原则。

其次是塑造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实现完整性保护原则。无数具象的文化现象汇成了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整体,而稳定与变迁是传承和保护濒危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辩证统一。有机整合是达到 传承的价值效益的有效方法。

以上原则旨在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对不同地域的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重视、深度关注并进行多层综合保护。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途径

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抢救与保护的实践中,其基因信息检索与综合媒介技 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最好方式。建立资料性的信息库和素材数据库以及图像库等技术的开发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能够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思路,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水平。

(3)全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价值效益

通过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加强其活态研究,可以有效地保存和记录文物的信息,使其最大限度地共享; 还可以实现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实际意义。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普遍面临着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制层面的双重羁绊的环境。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可以积极地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延伸发展的新空间。所以,基于全媒体视域下的文化数字化革新模式实际上已成为传播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4.全媒体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介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演进,软实力的提升也是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传播行业应抓住此次机会,积极扩大文化领域的内容与渠道规模,将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文化传播力的较大提升。数字化技术必将以全新的方式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重构和再现。

5.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运用网络优势,人力资源、传播优势,以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传媒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资源收录、存储、处理数字化进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提高群众对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杜洁莉.新媒介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4)

【2】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J].生态经济.2011(02)

论文作者:李志刚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  ;  ;  ;  ;  ;  ;  ;  

全媒体背景下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论文_李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