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成果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成果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新时期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08)11-0040-06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范围不断扩大,渠道、载体逐渐增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实践途径与方式、实践功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成果。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拓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拓展,既有空间领域的拓展,也有时间领域的拓展。

1.开放条件下面向世界的拓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向世界竞争,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国要在面向世界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要在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强势经济、科技挑战下加快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能够面向世界勇于竞争的专业人才。各级各类学校直接担当着人才强国的任务。

面向世界的人才不仅要有参与世界竞争的智能与科学技术水平,也要有面对世界复杂局面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激荡和价值观的冲击,更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面向世界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更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生活在对外开放的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风范,等等。这些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有面向世界的视野,又要有教育的能力与水平。除了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态势有所了解和把握之外,还要研究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比较研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根据我国文化传统和培养人才的要求,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为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服务。总之,面向世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生长点。

2.现代化进程中面向社会领域的拓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辟出新的领域。市场经济体制所引发的竞争格局,大众传播媒体所形成的传媒环境,广大群众民主权利、自主意识增强之后的各种参与活动,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络,不断开辟着新领域,涌现着新问题,既广泛深刻改变着社会的面貌,推进社会进步,也广泛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赋予学生新的时代特征的同时,也折射出许多新的思想、道德、心理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积极主流加以提炼、升华,对新的思想、道德、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要根据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竞争伦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等新的道德理论与价值观,保证和促进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3.竞争条件下面向未来的拓展。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改革的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社会的迅速变化和社会信息量的剧增,增加了学生判断与选择的难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活动方式;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发展,人们的期望值不断攀升,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所有这些,既增加了社会的复杂程度,又加快了社会的变化频率。因此,现代社会对每一个人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既存在大量机遇,又存在不少风险。因此,发展的机遇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未知性、未来性特点。

社会的这种发展状况,在学校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都处在直接的比较和竞争之中。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压力大,学生为了上重点学校,为了找到满意工作,常常要进行激烈竞争,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为此,学生总是想方设法抓住各种机遇,力求避免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误,更加关注自己的发展前景,更加注视未来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主动与被动、优胜与劣汰的差别,学生在对这种差别进行判断和选择时,总是力求主动和优胜,避免被动与淘汰。这样,学生对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因素需要做出自己的分析,特别是对尚未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既关切而又难以把握,对竞争的结果十分关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只能面向未来,探索适用未来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预防功能,帮助学生学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尽可能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力求全方位塑造自己主动发展,避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陷于被动。这既是当代学生的成长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特性。

4.在复杂多变条件下向心理领域的拓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因素和社会信息不断增多并且变化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加大和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增加,加上新旧体制的转换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所有这些变革、矛盾、冲突,都会在学生相对单纯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形成心理震荡和增加心理负荷,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同时,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环境和激烈竞争的社会,学生要学业有成,成长顺利,需要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否则,学生可能会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出现适应性困难,产生迷惘与困惑,有的甚至会失落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开展心理测试与心理分析,进行心理诊断与心理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便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研究学生心理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发人才资源。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学生的知、情、意、行,既表现在德性上,也表现在智能上。德性与智能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学生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对宏观领域的研究、探索不会穷尽,同样,对微观领域的探索也不可能到头。要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把人才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不掌握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不能有效地把外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发人才资源就是一句空话。

5.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面向生态领域的拓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面对生态恶化的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生态文明则将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拓展到自然界。生态文明的提出表明,社会、自然与人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当下发展和发展当下的问题,而是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当中不仅蕴含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还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精神。生态文明使道德对象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传统道德价值观和文明观的内涵被大大拓展。把生态文明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教育内容,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而且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旨在通过生态文明观的培养、认知的提高、情感体验的加深以及习惯的养成,将大学生塑造成为“智慧的”“理性生态人”,而不仅仅是“聪明的”“科技人”。

6.在信息化条件下向虚拟领域的拓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载体和技术的存在方式,而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具有社会和人文功能,形成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既依赖于现实社会,又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是人类开辟和创建的新空间——网络虚拟领域。

在网络领域这个新空间,学生进行着虚拟实践活动。虚拟实践是一种在虚拟领域中以信息流动为主的活动,包括对信息发布、流向、选择、整合、优化等过程。虚拟实践是学生现实实践的延伸、优化和发展。同时,学生在虚拟实践活动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关系,这种关系称之为虚拟关系。虚拟关系是一种信息关系,它既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折射,又是对现实关系的延伸、丰富与发展。所以,虚拟实践和虚拟关系构成了学生在虚拟领域的学习、生活方式。网络领域的出现和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推动学生学习、成长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心理、道德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领域发展,以保证学生适应和正确使用网络。网络领域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向虚拟领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向虚拟领域发展的任务与目的。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本质属性、功能属性、社会属性,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会学习、鉴别、选择信息和优化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任务。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与方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1.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高等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果的结晶,具有系统性和感召力。与此相应,学校的育人职能,在任何时候都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把课程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它课程。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

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依靠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利用学科资源,在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类专业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求实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托大学生组织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组织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组织,宿舍和学生社团组织。依托大学生组织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优势与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出了以党建带团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上,积极将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推进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团结进步的坚强堡垒,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二是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发挥优势教育资源作用。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也是大学生展示人生的舞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场所,是大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起到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建立足够数量而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奉献社会,又有利于学校和地方之间的合作,达到互惠多赢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建立了三个层次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起示范作用的国家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有一定规模化的地方性社会实践基地;高校根据具体实际和专业特点,与地方、单位、社区共建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基地的建立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入,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又能推进基地的发展,由此形成双向互利的良性循环。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北京大学学生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之后,北京、辽宁等地一些高校出现了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咨询服务的自发活动,社会实践的序幕由此拉开。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1984年5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针,这一方针也是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1997年,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全国学联发出《关于开展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正式命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了在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品牌。2005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证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性建设,是一种社区文化建设,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渗透在物质、信息、制度、活动载体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学生创造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调节社会环境影响的需要,也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高校校园建设,坚持校园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许多高校在进行校园规划、校舍建设、景点设计、花草树木种植等方面,均考虑到了涵盖学校师生精神面貌、集体舆论、心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通过物化的校园校舍,体现学校的教育理想,使校园成为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园地。有些院校为更好地发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每一幢教学楼和每一条路均用校训等命名;以求将这些物化的精神文化在校园内积淀下来,在共同孕育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学校行为场”。并且,充分利用校园长廊,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国内时事和健康向上的文化,通过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各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计算机操作竞赛、创新科技知识系列讲座、学术报告会、英语听说能力竞赛、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读书论坛、读书读报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校园歌手赛,演讲赛、辩论赛、数学建模大赛及举办文艺汇演等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增强了校园学术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功能的发展

社会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拓展的,人类实践经历了以自然为主要对象、社会为主要对象、人为主要对象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不仅具有认识功能,而且具有塑造、改造思想和规范行为、开发潜能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育的种种弊端,最主要的是它的“保守性”,“自古以来教育的功能只是再现当代社会和现有的社会关系”。这种具有复制功能的教育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古代所推行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也是一种复制性教育。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老师传授、注释的是“四书五经”,学生言必称“子曰”,思想政治教育受这种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复制性思想政治教育固然可以传承文化,有其存在合理性的一面,但它仅仅重复过去的东西,主要是一种认识功能,缺乏创造与超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针对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性、封闭性,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张,还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为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复制性弊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强调:“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功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实践中的导向功能。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不断发展;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来说,导向显得尤其重要。导向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并不是教育者通过对理论所预示目的性的论述、阐释来体现的,而是要通过学生对所预示目的性理论的认同并在实践中指导行为,导向会才起作用并具有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实现,其基本标志是学生的目标或理想信念的形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包括塑造、生成了正确思想和改变、克服了错误思想;养成了良好习惯和改变了不良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这种塑造、改造,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活动,使学生实现了对原有状况的超越,因而其活动具有实践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教育者对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行为规范的解说与阐述,而没有被学生接受,或者学生只是对其在概念、内容上的记忆而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仅有认知性而没有实践性,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也一直面临挑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处于高度社会化、信息化、开放性中的大学生,研究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景的创设,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教育新途径,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向立体(开放与社会化)、单一向多样(比较与选择)、零散向系统(信息与整合)的转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功能。

第二,在人才培养中的开发功能。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教育人、培养人、开发人的活动,已经从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应当看到,人才资源开发决不仅仅是智能开发,还有精神潜能的开发。学生的精神潜能是巨大的无限的,开发也是无止境的。对学生精神潜能的开发,实际上是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是学生个性特点、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性文化环境创设的过程。学生的智能需要智育培养、开发,学生的精神潜能也往往不能由学生自发地、完全释放出来,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开发。

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围绕人才开发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开发学生精神潜能与智能的思路和经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最高层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开发,既是有层次性的递进过程,也是与智能开发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新就是一种发掘、开发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有新突破、新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实际上是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艰苦的奋斗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研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具有坚定的目标、顽强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勇气。这种精神的培养,当然不是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的,需要大量、艰苦并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担当和胜任。

同时,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个性化发展成为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鲜明个性的培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开发。所谓个性,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等方面,实际上是概指学生的内心世界。个性既包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主观世界的基础性内容,也包括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核心内容;还包括智能、思维等综合性内容。对所有这些内容进行综合概括的个性概念,实际上是学生的内在特征描述。具体到每一个学生,个性是不同的。但决定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主要因素还是反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内容,即学生是否有远大志向、执着追求、顽强意志、丰富情感等,舍此来谈个性特征或者不全面,或者不典型。因而,我们说学生个性鲜明、突出,判断的内容和标准离不开上面的主要因素。有的学生个性鲜明、突出,有的学生个性平淡、一般。个性特点鲜明、突出的学生,一般富有创新性,而个性平淡、一般化的学生则缺乏创新性。个性与创新性的这种内在联系性,实际上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智能发掘的关系。培养个性特点,能够激发创新性,增强创新力,而通过创新,又能够促进个性特点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是一个直接互动的关系。

标签:;  ;  ;  ;  ;  ;  ;  ;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成果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