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_自然失业率论文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_自然失业率论文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不容回避,研究西方失业理论,特别是西方失业理论中治理失业的对策,对于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劳动人事制度 失业 西方失业理论

失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严重问题。为正确认识和合理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西方失业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汲取养分。

一、对失业的界定

对失业的准确界定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不存在唯一完全客观的方法。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界定方法[(1)]。其思想依据是:劳动力分类(失业、就业或不属于劳动力)应面向市场;失业率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经济的状态而不是衡量个人的经济困难。由此,失业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2)能够参加工作;(3)在前四周里为寻找工作做过具体的努力。第二条强调失业者能够接受所提供的工作。这一条的意思是说,比如在校的大学生在三月份里没有找到工作,然而实际上他们要到六月份才有可能接受工作,这些人在三月份时并不能算作失业。第三条叫做“寻找工作要求”,指一个人必须提出过就业申请,走访过就业服务机构,或者做过大量寻找工作的其他努力。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使失业概念面对市场,把失业限于寻找工作的人。没有工作却又不符合“寻找工作要求”的人不算失业,相反,为不属于劳动力者。不过,有三种人不论是否寻找工作都视为失业:(1)被临时解雇,正等待回原工作岗位的人;(2)30天内将要到新岗位报到的人;(3)因临时生病而妨碍了寻找工作的人。

上述界定曾遭到人们的异议:一方面,有人认为这个条件太宽了,具体的工作寻找行动也许往往不是十分实际或有效的,对获得工作兴趣不大的人也可能符合失业条件,从而会夸大实际失业率。另一方面,有些人则认为这个条件太严了,它没有把一些真正想工作,但已经放弃寻找的人(即所谓丧失信心的人)算作失业。“这个问题已经在许多场合被提出过,但总是以赞成目前的定义而告终”[(2)],因为它的标准是客观的,排除了主观判断可能带来的偏差。

二、对失业类型及原因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把失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愿失业,另一类是非自愿失业。前者指劳动者虽然有工作机会,但“不愿意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工作”[(3)]而发生的失业;后者指劳动者虽然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发生的失业。非自愿失业乃经济学家关心的真正失业,按其原因,可分为下述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按照庇古的解释,是劳动者正常流动所发生的失业。人们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学校或家庭到工作的正常流动将造成失业。工人寻找工作不可避免地需要时间,即使工作空缺与失业工人在人数、技能和地区上大致相符也是如此。于此同时,企业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寻找过程,工作空缺没有立即填满,其部分原因在于企业正在寻找“适当人选”。西方经济学家把摩擦性失业的基本原因归结为:“工人同工作的不适应”,“信息不充分(或换言之,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无论是企业还是工人都不能迅速流动”[(4)]。如果所有企业的工人信息灵通而且可以流动,就根本没有寻找工作的必要了,因为一切都是已知的。

2.结构性失业

这是由托宾、杜生贝提出的一种失业理论,指因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一种情况是,“某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5)]。但是从旧工业部门被排挤出来的工人,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发展迅速,有的地区发展缓慢。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6)]。

在某种意义上,结构性失业是长期的摩擦性失业。任何经济结构的变化都伴随着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如果劳动力的配置进行得很快,如劳动者离开原来工作即可找到同样类型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如果劳动力的配置进行得很慢,如劳动者需要重新训练以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

3.需求不足的失业(周期性失业)

这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失业理论。在凯恩斯看来,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不仅不能按照预期的最低利润出售商品,而且会有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因得不到利润而减少产量,减雇工人,从而带来失业人数的增加。凯恩斯断言,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存在大量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周期性失业与其他失业之间的区别是判断整个劳动市场状况的关键。“即使整个劳动市场是平衡的,高水平摩擦失业或结构失业也可能发生。周期失业则是在整个劳动市场趋于过剩时出现的”[(7)]。

三、对失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反映失业水平的问题上,值得一提的是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思想。他受维克赛尔“市场利息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启发,提出:在就业方面,也同样存在“市场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市场失业率”是指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失业率;而“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8)]。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始终存在,且从长期看是最低的失业率。在弗里德曼看来,最好能把与“自然失业率”一致的失业率作为政策目标。但这又是困难的,因为“自然失业率”本身又时时刻刻在变化。

针对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60年代为4%左右,70年代中期大约5.8%,80年代中期则为6.5%~7.0%)的状况,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影响失业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以为,可分为两个层次:

从浅层次上说,影响失业率高低的因素有:

(1)失业发生率与持续期。两者均与失业率正相关。对于一定的失业率,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组合:较高的发生率与较短的持续期,或者较低的发生率与较长的持续期。所不同的是,前一种情况说明“存在着一个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其中几乎每个没有工作的人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他平时能做的工作”[(9)]。后一种情况则说明失业主要来自一小部分硬核失业者,失业问题显得更为严重。人们发现,近些年来,失业水平上升的直接原因在于,失业的持续时间变长。在美国,失业超过6个月的工人数从1973年的34万增加到1982年底的260万;在欧洲,80年代早期长期失业达到失业总人数的50%。

(2)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劳动力不同的人口统计组别有着不同水平的失业率。一般来说,青年、少数民族、妇女的失业率较高,成年男子的失业率较低。如果失业率高的组别在劳动力构成中的比重加大,那么,劳动者构成的这种变化即使在每个组别的自然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也会提高总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于青年、少数民族和妇女的劳动参与率增加了。以美国为例,从1970年~1991年,25~64岁的妇女从业率从49.0%上升到69.3%,上升了20个百分点[(10)]。

(3)工资刚性。“任何借助于不可变动的工资来抑制特定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因素,都倾向于提高自然失业率”[(11)]。最常提及的例子是最低工资法,另一个例子是工会在工资谈判中的作用。“可以肯定这些因素在60年代失业率较低时也是存在的,但那时其作用还小”,可是70年代和80年代“一些关键的工会化工业,如汽车、钢铁和纺织等,遇到成本较低的国外生产者的竞争;卡车和航空业管制取消了,允许价格竞争以及低成本企业(常常是非工会的)进入。这些部门的失业部分地是工资刚性的结果”[(12)]。

(4)福利政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人道主义的国家政策也会导致失业率向上移动。一是失业保险金(UI)。在大多数国家,一个被解雇或暂时解雇的工人有资格得到UI。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这是免税的。因此,按税后计算,它相当于原工资60%或70%。“结果,当劳动者领取UI时找起新工作来就不那么积极了。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更容易拒绝低报酬的职业。结果,失业率会较高”[(13)]。二是福利、食品票和其他政府转移支付方案也被认为具有类似的作用。三是前面已提及的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它被认为会增加低工资工人的失业。

从深层次上说,导致失业率上升的因素是技术。“技术失业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提出来的。意思是说,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的失业。他对技术进步抱着十分悲观的态度,提出了“零度增长”概念,主张放弃经济增长。

四、治理失业的对策

1.失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关于失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萨缪尔曾作过简要的概括。就经济影响而言,他说:“高失业率伴随着高水平的生产损失或高水平的生产停顿——就好像干脆把相同数量的汽车、食品和房屋扔进大海”,“在高失业期间的损失是现代经济中有文献记载的最大浪费。它们比垄断或关税和限额导致的浪费所造成的缺乏效率据估计要大许多倍”[(14)]。就失业的社会影响而言,他说:失业会造成劳动者的贫因,破坏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较多的心脏病、酗酒和自杀”。有人估计,“持续6年以上的失业的一个百分点上升会导致37000人过早死亡”[(15)]。当失业变得严重时,还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动乱。

2.治理失业的对策

西方关于治理失业的论述中,可分为五类:

(1)着眼于扩张需求的充分就业理论。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积极干预,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方法,来刺激总需求,从而达到增加生产,提高就业水平的目的。充分就业政策体现在用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扩大劳动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2)着眼于发挥市场作用的“无为而治”理论。在弗里德曼看来,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中,“自然失业率”本身不是不可能降低,但“自然失业率”的降低并非国家干顾的结果,而是市场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他主张,“政府不必去关心失业率本身的变动,而只需要着手为经济的正常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包括保留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的增长,维持物价的稳定,这样,就业问题将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17)]。

(3)着眼于改善劳动力供给的人力政策理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不是因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使用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缓和这两种失业。对此,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了一项新的理论,称为人力政策理论。其目的是使劳动者与就业机会更相适应,从而降低失业水平。人力政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提供职业训练。政府举办或鼓励举办各种学校,加强对工人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够适应技术要求更高的工作。第二,提供就业信息。政府建立各种就业服务机构,向失业工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信息,资助他们搬迁,加快劳动力的流动。第三,反对就业歧视、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和性别歧视,政府要通过立法的手段逐步消除这些歧视。

(4)着眼于便利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理论。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目标,在于便利就业过程,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和活动,最终使全部劳动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就业过程有劳动者寻找职位、雇主雇佣劳动力两方面,公共就业服务则充当劳动力和雇主相互联系的媒介。具体的方法有5个方面:找职业服务;就业咨询;对特殊劳动力提供就业帮助;收集、研究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为劳动需求方雇主服务[(16)]。

(5)着眼于消除福利政策负效应的理论。一些经济学家如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认为,降低失业率还要在下述几项政策上进行调整:降低最低工资规定;改进失业保险金制度;减少在福利、残疾人和社会保险方案中不利于工作积极性的因素。

3.西方失业理论的借鉴意义

资产阶级的失业理论从总体上说是不足取的。一是只描述了失业的现象形态,并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其实,失业既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前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二是把失业归罪于工人,为资本主义开脱罪责,寻找“替罪羊”。三是提出的解决失业方案是不可能实现的,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严重的失业已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失业理论作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问题的一种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对失业的界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改革现有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重建失业标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就业、失业标准,使中国现有的就业、失业统计难以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开放条件下就业与失业的真实状况。一是对就业、失业的统计界定不是以劳动事实,而是以劳动部门核定和备案批准的计划为依据。一些事实上就业或失业的人员被排斥于就业或失业人口统计范围之外,从而缩小了实际就业或失业人口,增加了名义失业或就业人口。二是对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劳动累加时间为多少才算是就业或失业缺乏明确的界定,从而使许多事实上的就业或失业受到忽略。要使就业与失业统计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应当在理论上和观念上重建就业、失业标准,对劳动就业与失业的统计指标作出新的界定,克服目前劳动就业统计体系的缺陷,同时也使我国的劳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更具国际可比性。

(2)对失业类型和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的类型及原因。作为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共性问题,社会主义也存在着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一是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必然有一部分劳动者在正常的流动中,滞留于劳动力市场一段时间;二是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必然会出现某些产业(如纺织工业)和某些地区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或相对不足,出现结构性失业;三是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呈周期波动的,生产投资的扩张或收缩必然伴随就业量的扩大或减少,扩张时期就业量大,收缩时期就业量少,从而存在周期性失业。所不同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周期性失业一直现为隐性失业,没有外露。

(3)对失业影响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失业的危害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处理失业问题上把握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我国失业问题的最大症结在于: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并存且分割运行。考虑到一方面,隐性失业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比显性失业大得多,因此,“隐性失业显性化”是我们解决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环节。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得考虑到显性失业对劳动者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在显性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审时度势,稳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理想的选择是分步进行:第一步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内部“失业”,并尽可能地“消化”;第二步,再把剩下的冗员逐步导向社会。

(4)提出的治理失业的对策有助于启发我们的思路。由于我国劳动人员高度膨胀与就业岗位相对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水平最根本的对策只能是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运行规模,增加就业容量。在资本设备短缺和必需品供给不足的现状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商业、饮食、旅游、公共服务、物资供销、仓储、居民服务等行业,就成了我们的最佳选择,这是其一。其二,我国更存在改善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问题。我国劳动力素质一直很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4.27%以上,与技术要求日渐提高的就业岗位不相适应,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缓解结构性失业和摩擦失业的重要措施。其三,我国也存在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完善便利就业服务体系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就业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功能不全、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容量不大、相互封闭的问题。建立区域性的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手段、加快信息流转是我们便利劳动者就业,减少摩擦性失业的一项必要措施。

收稿日期:1996-11-30

注释:

(1)唐·白劳德、马克·杰克逊《劳动经济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年版,第62~63页。

(2)、(3)、(7)、(13)、(14)、(15)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42页,第342页,第350页,第357页,第336页,第339页。

(4)、(11)、(12)萨尔·D·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9页,第411页,第411~412页。

(5)路易斯·所罗门《经济学入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97~98页。

(6)《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

(8)历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第68~69页,第72页。

(9)马丁·费尔德斯坦《长期失业率在降低》,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1973年,第11页。

(10)姚廷纲《西方严重失业的原因初析》,《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5年第4期,第93页。

(16)威廉·哈伯、丹尼尔·H·克鲁格《美国就业服务在变化经济中的作用》,1964年,第31~40页。

标签:;  ;  ;  ;  ;  ;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_自然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