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武汉民政筑牢幸福民生之基论文

70年,武汉民政筑牢幸福民生之基

武汉市民政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代民政人的开拓耕耘、接力奋进,武汉民政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改革创新历程,底线民生保障防线已经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民政服务提能增效,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惠民生、托底线、促发展、保稳定的作用,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70年沧桑巨变,奋力谱写为民爱民华章

构筑社会救助托底网。1996年,武汉在全国较早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被民政部称为“武汉模式”并加以推广,当年低保标准为每月120元。经过先后16次提标,目前已达到每月780元,增长了5.5倍。从2003年起,建立1522个社区纳凉取暖点,每年免费提供集中纳凉取暖800余万人次。2004年,武汉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低保标准为每年800元(每月66.7元)。经过先后11次提标,目前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月635元,增长了8.5倍。

推进社区(村)治理现代化。改善社区(村)基础设施,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夯实村(居)两委建设。1987年,民政部在武汉召开全国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倡导开展社区服务工作。随着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2000年,武汉进行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将全市1936个居委会调整划分为1029个社区。2002年,正式启动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全市中心城区社区(当时为883个)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社区建设连片提档升级,构建起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和居民自助互助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武汉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2005年,启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推行“四到家园”,即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基层设施建设从城市社区走向农村,民政部明确武汉为全国社区建设教育示范基地,“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被“中国城市论坛”授予“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自2012年以来,全面推进幸福社区创建,建成三星级以上幸福社区344个,探索建立的“1+4”社区工作运行机制被民政部命名为社区治理创新的“武汉经验”。武昌区社区治理经验被民政部评定为“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在这个例子中,译文中添加一个前端指代词(it)和指示词(of which)。所添加的指代词的原因之一是与中文语法系统更好保持一致。这一翻译使得时态更为清晰。

实现社会福利适度普惠。40年来,武汉社会福利事业走过的是一条由救济型向社会型、封闭型向开放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之路。1985年,各社区为适应需求创办小型养老院,形成市、区、街三级网络。80年代后期,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福利社会办”渐成共识,带动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目前,武汉市构建了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758处,成功实施老年证办理和高龄津贴发放网上帮办,实现费用减免、时间提速、方式便捷,受到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的高度肯定。

推动民政服务便捷化。1977年,武汉市民政局制定公布了《武汉市殡葬管理办法》,第一次提出“凡在本市死亡的人员必须实行火化”的规定。从1977年开始,武汉开始倡导新一轮殡葬改革,积极探索并形成了现代文明的殡葬、祭扫方式,文明管理、移风易俗、绿色环保的殡葬理念日渐被市民接受。自1980年以来,婚姻登记工作通过政务公开、信息化管理,不断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目前,武汉市12个婚姻登记机关达到国家“3A”级标准。武汉行政区划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城管城,郊管郊”的模式。1985年,武汉按“以城带郊”的管理模式,调整区之间的行政区划,撤镇(乡)设街,撤县设区,城市“插花地带”逐渐消失,推动了乡镇城市化进程。地名管理工作也呈现多样性、多元化格局,2005年,武汉被评为“全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城市”。按照“办理环节最简、办理时限最短、申请材料最少”原则,优化民政审批服务事项办理环节、时限、材料等重点指标,民政服务事项“马上办”比例70%、“网上办”比例100%、“一次办”比例100%。

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民政工作业务繁多、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与大多职能部门存在工作交集。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共同关注支持、民政部门上下有效衔接、职能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在全局视域中高位谋划部署,在部门协同中广泛积聚力量。武汉市委、市政府年均专题研究、实地调研民政工作20次以上,统筹发改、财政、国土等资源,加强市区上下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元参与的“大民政”格局初步形成,民政协同联动机制逐步建立,民政事业的基础作用更加强化。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儿童也不例外。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干扰或阻碍其达到目的或意愿就是使其受挫折。如果儿童在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如学习成绩差、老师不喜欢、小朋友讨厌,都易使儿童受挫折而产生攻击行为,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会使幼儿产生侵犯性行为,如果挫折被看作是正当的、无意的或非专断的,就不会使幼儿异常愤怒。如不让孩子到公园的父母,虽然使孩子的愿望受挫,但解释说正在刮风或下雨,此时不宜去,引起的侵犯性情感就会减少。

70年开拓奋进,逐步健全民政发展机制

建立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社区治理,千头万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武汉市坚持党建引领,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重点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2019年,出台《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把好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关口,切实为社区减负、还权、赋能、归位创造条件,增强社区为民服务能力,构建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武汉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居民积极参与投票

湖北省63种药品价格、药品流通成本现状调查与规范价格政策研究 ……………………………………… 王 竞等(8):1019

加速社会组织快发展。2012年,武汉市建立全省首个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连续七年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累计投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5000多万元,社会组织发展动力强劲。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社会组织总数达到1.6万余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达到1.2万余人,中心城区90%社区实现“一社区一社工”。注册志愿组织4704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1940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间364万小时,155万社区志愿者活跃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

民政工作是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各界非常关心、人民群众最为急需的事项,是民生兜底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底线。武汉民政在努力探索“专业化、社会化、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中,聚焦短板、把握关键、着眼长远,探索建立民政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建立民政发展保障机制。民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费和人力的投入保障,民政工作更是如此。建立民政发展保障机制,持续给予人力、财力两个方面的支持,让民政发展更有底气,民生保障更有温度。在经费投入方面,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立基本民生保障自然增长机制,全市民政事业经费从2012年近30亿元增长到2018年过60亿元。按照群众需求导向,投入10多亿元,新建市社会福利院、第二社会福利院等重大项目,民政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在人力安排方面,克服事业编制紧缺的困难,先后组建成立市低保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民政队伍在机构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乡镇、街道落实专职专岗、以钱养事等民政岗位,基层民政队伍和经办力量不断强化。

武汉市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活动场

建立改革创新驱动机制。改革创新是民政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以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紧盯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社会救助、专项服务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年均规划并推动10余项民政改革项目,着力破除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政策障碍、机制弊端、资源瓶颈,民政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尤其是在养老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以信息化手段将养老服务更加精准化、低成本、标准化的形式配送,探索出社区嵌入式、中心辐射式、统分结合式3种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全力实施机构远程医疗、机构标准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以及普惠养老等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成为全国首家五星级养老机构,市社会福利院PPP项目被评为最大国家级养老PPP示范项目,武汉市建设“家庭养老院”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刊载推广。

建立法制政策保障机制。民政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民政事业发展必须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武汉民政坚持立法、执法、守法、普法一体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民政职能,深入推进民政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权力运行,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民政工作法治化水平,切实保障民政法律制度有效实施。在政策创制中,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50多项政策文件,民生保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重点民生实事落实落地。

因为后验是以离散的质点近似的,在权重集中在一小部分质点时经过几次迭代更新后,该方程组就会遭遇抽样简并。权重方差的减少可确定简并度,可用近似(Arulampalamet al,2002):

建立群众参与评价机制。民政工作源于民、本于民。在推进民政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注重当好为民服务的贴心人、困难群众的代言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人,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民政工作中,这既是激发最广泛人群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荣誉感,也为改进工作提供更多基层智慧。以居民需求为“指挥棒”,采取社区论坛、民情恳谈、社区QQ群等形式,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 “四民工作法”。譬如,在幸福社区创建活动中,方案由居民商定,项目由居民选定,惠民资金使用由居民确定,星级社区由居民评定,真正实现了社区事项由居民自己说了算。建立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驻区单位“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年均为居民排忧解难15000多件,居民群众满意度90%以上,做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能化解、事务广覆盖。人民群众参与民政工作的深度广度正不断向纵深发展,民政工作也越来越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可。

通过分析March C+算法发现,对于写破坏耦合故障,需要March元素↑↓(w0)↑(w0,r0)、↑↓(w1)↑(w1,r1)、↑↓(w0)↑(w1,w1,r1)、↑↓(w0)↑(w1,w1,r1)来满足条件,但March C+中缺少连续的写0操作或写1操作来满足以上条件,因此,可以在M2中增加写1操作,在M3中增加写0操作,得到新的算法:

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汉民政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重要精神,围绕“兜底线——保基本——优服务——提品质——促幸福”的递进主线,确定构建“五个体系”、发挥“五个作用”、打造“五个民生”的奋斗目标,努力探索出“专业化、社会化、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途径。

兜住“底线民生”。加密全面托底的救助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托底作用。夯实“基础民生”。完善均衡公平的设施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民政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稳定作用。深化“服务民生”。构建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民政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作用。提升“品质民生”。强化供需对接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民政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挑战中的骨干作用。构建“幸福民生”。优化均等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民政在提供基本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

国盛在于民生,民政连接民心。奋进新时代,武汉民政人将始终保持锐气和勇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使人民群众从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中得到更多实惠、体会到更深幸福!

标签:;  ;  ;  ;  ;  ;  ;  ;  ;  

70年,武汉民政筑牢幸福民生之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