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沙漠化与沙尘暴的探讨_沙尘暴论文

西部沙漠化与沙尘暴的探讨_沙尘暴论文

西部沙漠化与沙尘风暴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沙尘论文,化与论文,沙漠论文,风暴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94

文献标识码:A

一、概况

沙漠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土地问题和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多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防治沙漠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地方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不断发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共盲目开垦破坏了20万公顷森林和700万公顷草原,总体上是破坏大于治理,滥垦、滥伐、滥牧、滥用水资源造成大面积的地表覆盖的植被退化,使沙漠化更加严重。建国50年来,沙漠化蚕食可利用土地有:耕地67万公顷,草地275万公顷,林灌地639万公顷。全国土地沙漠化面积262.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超过耕地面积总和。沙漠化每年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东西长4500km,南北宽600km的风沙带。目前沙化的魔影正以每年7~10m的速度向辽宁北部的昌图、法库、康平等20个重点县(市)推进,土地沙化面积已超过27万公顷。沙漠化和沙尘风暴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也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中国风沙灾害每年损失54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荒漠化损失的16%。沙漠化是脆弱生态环境下人为强度干扰的结果,它已引起强烈的环境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恶果。而沙尘暴又是土地沙漠化的催化剂。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在特定地理环境和下垫面条件下,由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某种天气系统发展所诱发的小概率、大危害的灾害性气候。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2000年以来,已出现过1200次沙尘暴天气。不同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次数为: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呈上升趋势。据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2000年3月26日,受冷锋云系的影响,我国甘肃中部、宁夏中北部、内蒙古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扬沙天气,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发生。此次沙尘暴与扬尘影响范围17.4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2498.31万人,耕地523万公顷,牧草地404万公顷。受此次沙尘暴影响,北京发生浮尘天气,并造成华北地区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使农牧业、工交运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约0.5亿~10亿元人民币。同年4月6日,北京遭到近10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黄沙蔽日;4月25日,沙尘天气再次袭击北京,黄土弥漫,行人呼吸困难,这已是北京一年中遭受的第8次沙尘天气。截止2000年5月中旬,西北、华北地区竟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影响到我国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吉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市,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2000年和2001年沙尘天气说到就到,使居民产生紧张的心理。回顾近几年来,先是1998年百年不遇的南北大洪水,接着是1999年的大旱灾,再是2000-2001年出现50年罕见的扬沙、沙尘暴天气近30次猛烈袭击西北、华北地区,天灾频生,成为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人大代表的议题。老百姓能不问,这雨、这旱、这风是怎么了?

二、成因

(一)自然因素

1.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发生时,整个赤道太平洋的大气状况都会改变,挠乱了正常,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并进一步影响其它地区,它的发生使东亚冬季风势力变强。2000年和2001年我国频发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当年春季气候异常,表现为华北和西北地区气温显著偏高,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幅度为近50年少见,使土壤解冻时间比往年提早,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致使干燥疏松的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去冬今春,冷空气活动频繁,加上温带气旋在该区一带强烈发展,导致风力显著增大,大风连续出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西北和华北气候也变暖,降水减少,促使沙尘暴发生频数增加。据推测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我国西部地区地表植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沙尘暴灾害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2.沙源丰富。地表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源是沙尘暴的基础。我国沙尘风暴产生的区域地势在第二阶梯,海拔多在500~1000m以上,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河西走廊、鄂尔多斯高原等,均是坦荡高亢的荒野和盆地,地表物质以物理风化为主,沙源丰富,为沙尘风暴灾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甘肃省民勤县地处巴旦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地带,尤其是北部的巴旦吉林沙漠,为进入民勤的风沙流提供了大量的沙源。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雅布赖风口,夹在两山间,形成了一个约25km的狭长地带,为巴旦吉林沙漠流沙进入民勤县开辟了通道。位于新疆境内塔里木盆地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达33.7万平方公里,其中流沙面积27.7万平方公里,盆地南缘位于东北风和西北风交汇带,成为南疆沙尘暴高发区。

3.风大干燥。强风是沙尘暴的起动力,具备强而持久的风才能扬起大量的沙尘。在我国沙漠化地区,风力均较强,全年风速一般在3.3~3.5m/s,风季平均风速在4~6m/s,年起风日数达200~300天,8级以上大风日数20~80天。新疆准噶尔沙漠南缘莫索湾及下野农垦区,2万公顷的农垦地受到风沙威胁,其中4334公顷危害严重,尤以沙漠边缘的绿洲与下游团场为甚,风速大于17m/s的天数一般在8~55天,沙尘暴平均在17天左右。精河、艾比湖地区最大风速达34m/s,起沙风占全年总出现次数的7%,1980-1996年,年风沙日数最少有28天,最多达153天,4~6级风时风沙多,能见度为300~500m,有时仅数十米,持续时间几小时甚至2~5天。在时间上,以春季为主,一般占30%~50%,尤其以8级以上大风主要集中在这一季节,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0%~80%,而春季又降水稀少。新疆由于绿洲外围天然植被受到人为严重破坏和河流下游来水的急剧减少,引起风沙、尘埃显著增加。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县,70年代平均每年风沙日数108天,扬沙日数49天,浮尘日数44.7天,现已2倍以上于50~60年代的平均值。2000年我国北方冬季大部分地区基本无降水,解冻后大面积表层土壤裸露,植被还未形成,且在每次大风到来之前均没有可抑制扬沙的明显降水过程。

(二)人为因素

1.滥垦草地。我国的沙化土地面积50~60年代平均每年扩展1560km[2],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km[2]。这是滥垦草地和滥伐森林及滥用水资源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近10年来,全国退化草地从8667万公顷增加到1.33亿公顷,增加了4555万公顷,使我国草地退化每年以2.6%的速率扩大,每年退化面积455.5万公顷,有的地方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大面积草场的破坏,加剧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内蒙古1983年草场退化面积只占34%,1998年达62%。1949年后,在农牧交错区,就发生三次大的毁草种粮行为,大量的草地被破坏,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并未杜绝,任何人均可向草地伸手,1988-1998年内蒙古开垦草地达97.1万公顷。多少年来,西部的农民群众靠挖甘草、扒发菜致富,近些年来,由于甘草、发菜知名度的扩大,身价的提高和外销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潮水般涌向草原狂采滥挖。民勤县有药用价值很高的甘草、麻黄、锁阳、肉芙蓉等植物,为了扩大财源,增加收入,当地农民乱挖乱采,从1985-1995年间,仅此一项就破坏天然植被0.8万公顷。年年滥垦滥采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程度的加剧,对草场资源本身也是毁灭性的破坏。据对宁夏、内蒙、甘肃和新疆共33个县级单位的部分遥感调查表明:1986-1996年10年来毁草现象严重,新疆每年挖甘草造成1000km[2]土地沙化。宁夏同心县30多万人口,就有10万人靠挖发菜(甘草)卖发菜(甘草)为生,而甘草和发菜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固沙植物,挖0.5kg甘草可使0.67公顷草原变成沙地,挖0.5kg发菜破坏1.33公顷草场,扩大了草场沙漠化,因挖甘草和发菜,北方破坏草原达1460万公顷,遭受严重破坏的达400万公顷,并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

2.滥伐森林。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公顷的27%,人均林木蓄积量的72m[3]的1/8。森林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改善气候条件。分布在沙漠、沙地周围的天然林是长期形成的自然平衡产物,与大面积栽植的各类人工林形成防护体系是维持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支柱作用。荒漠植被是防风挡沙的第一道防线,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由于特殊的土地条件和生态环境,农牧交错区农林牧业生产交织在一起,由于农民的温饱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农民追求的主要目标首先是生产粮食,其次是解决燃料,再次是增加收入。50年代内蒙古乌拉尔特前旗有梭梭林12万公顷,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为破坏随之加剧,到80年代末,这片集中连片旦覆盖率较高的梭梭林被不断遭到砍伐和破坏,现在仅剩下6万公顷。使得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减少,森林的“绿色水库和营养水库”作用下降,调节气候的功能也大为减弱。柴草是农村民用燃料的部分或全部来源,过度和不适当的采樵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沙丘活化。新疆由于滥伐林木,在1999年秋季,218国道尉犁县塔里木乡不到10km的简易公路上,1个小时内就有10多辆拖拉机满载砍伐的天然红柳树干当作柴禾,天然林受到严重破坏。1986-1996年10年间,三北四省(区)开垦灌木林地达200万公顷,竟将100万公顷开垦地撂荒。森林被毁以后,降水立即稀少,蒸发变大,地干,也导致流沙四起。

3.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如内蒙古中部浑善达克沙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沙化严重。1989-1996年,流沙面积增加了93.3%,草地面积由1989年的60万公顷减少到1996年的43.01万公顷,减少了28.6%,加之该地区畜群点和饮用水布局不合理,使草场破坏严重,风蚀加剧。甘肃民勤县荒漠草场约有85.01万公顷,大面积的草场平均产鲜草只有751.83kg/hm[2],放牧牲畜1960年约有5万头左右,到1997年已增至26万头,牲畜大量的增加,使原本生产力低下的草场雪上加霜。长期以来,各地只盲目追求放牧家畜的存栏数,不注重生态效益和商品率,致使草场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农牧交错区草场资源经营方式处于传统的自由放牧,只利用不管护,形成了一个靠天养畜的局面,滥牧、抢牧现象十分突出,草场生态遭到破坏,草场改良、建设进度缓慢,改良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造成大面积的草场成为沙化土地,而这种荒漠地区被毁坏的生态是难以恢复的。由于自然承载力的下降,阿拉善盟从1960-1990年的30年间,全盟牲畜总头数由200万头(只)下降至130万头(只),其中骆驼由25万头下降至9万头,牧草由132种减少至12种,大面积草场已无草可供采食,盘羊、野驴、野骆驼等珍贵野生动物难得一见,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在阿拉善盟17万人的总人口中失去家园的生态难民竟达2万人。

4.滥用水资源。农牧交错区降水稀少,水资源总量少于其它地区,多年来各地对水资源的利用又缺乏科学管理,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上中下游灌溉缺乏全局观念,往往上游堵、中游截,下游无水可灌,加之灌溉用水量过大,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使用不节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用水困难,使大面积天然林死亡,植被干枯。新疆罗布泊最大面积时达2万平方公里,比新加坡和卢森堡两国国土总和还要大,由于注入罗布泊的河流上游无水源,终于在1972年干涸,不久又变成了恐怖的荒漠,仅仅几十年时间,塔里木河的尾闾便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向后缩,先是罗布泊,然后是卡拉库顺湖、卡拉布兰湖、台特玛湖,最后是人工的大西海子水库,都一个一个地干枯了。内蒙古东居延海在1992年还是湖水清澈见底,1993年东居延海便完全干涸,湖区植被大面积死亡,骆驼无草可吃而饿死,在经济建设事业不断发展,水资源开发速度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致使西部一些河流下游断水,加上人们对地下水开采过度,使水土不平衡和沙化加剧。由于气候的恶化,加上人为过度开采地下水,陕北无定河两岸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据当地老百姓讲,50年代向下挖10m就能够见到地下淡水,而现在向下挖几十米才能见到,且饮用水带有咸味,这反映出地下水位下降的同时还伴随着咸苦水的上升,使得植被及作物难以生长。

三、危害

(一)耕地质退量减

我国沙化地区现有耕地1697.8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7%,耕地退化面积772.6万公顷,占沙化地耕地面积的45.5%,其中中度以上已退化面积401.4万公顷,占退化耕地面积的52%。以平均每年产粮食750kg计算,总共损失粮食30多亿公斤,相当于750万人一年口粮。由于覆盖度的减少,沙化强度加大,流沙占土地的面积也随之增加。耕地沙化,导致耕作层变薄,土质粗化,肥力下降,生产力明显降低。如在原来肥沃的北大荒黑土地带农垦多年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氮肥用量与日俱增,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又如在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年损失量达1亿吨以上,相当于5亿吨以上的各类肥料。气候干旱、土质疏松以及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耕地沙化的基本原因。人口增长失控也是耕地沙化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人口剧增,使有些地方形成“人增→耕进→林草退→耕地沙化→生产力下降→弃耕撂荒→风沙肆虐”的恶性循环。在沙漠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沙漠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它不仅直接危害农林牧业生产,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造成草场退化

我国草场面积3.9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90%的草地在退化,中度退化草原达1.33亿公顷。沙化地区,草地退化面积1.1亿公顷,占该地区草场面积的70.7%。草场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但目前草场日益恶化,每年退化的速度高达133万公顷,过度放牧和盲目开荒已使草原地区多次出现“黑风暴”,这种“农田吃草原,风沙吃农田”的恶性循环应该扭转。1947年内蒙古有牧畜773.7万头,到1993年,牲畜达到4713万头,其中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有牧畜803万头,每只牧畜占有草场面积由8.82公顷降至2公顷,目前内蒙古天然草场载畜量只相当于50年代的75%,60年代的80%,有的草场由于风蚀沙化完全丧失生产力,牧草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目前的25cm,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而今变成“老鼠跑过见脊梁”景象,50多年来全国有260.3万公顷草地变成流沙,平均每年减少5.2万公顷,畜产品产量随牧草产量和质量的降低而降低,内蒙古乌审旗,绵羊平均体重由50年代的25kg降至80年代的15kg左右。新疆的大风和盐尘对牧业生产有很大危害,大风过后,草木和农作物的茎杆叶上积满了盐霜土,最厚达5mm,牧畜吃了拉肚子,造成春季牲畜死亡率高,每年死亡率在8%~10%。

(三)破坏植被

往日,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大批民众拥至风沙区,滥垦滥伐,广种薄收,使天然植被遭到长期持续不断的毁坏。在风沙区,森林主要以胡杨、红柳、沙枣为主,这些树木属于原生的天然植被,经过自然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抗旱性,沙化的入侵,原来森林中的河流湖泊,逐渐干涸,这样,由于水源的减少,使生长在河两岸的胡杨等优势树种的面积逐步缩小,随着树木的大量死亡,裸露的地表又出现了风蚀。塔里木河下游,本是胡杨密布、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的60~70年代由于沙侵,大片森林破毁,80年代已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由于气候干燥和沙侵,大片胡杨林干枯死亡,使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8%。绿洲只占新疆的4.2%,且被沙漠包围,分割成若干孤岛。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的35公顷胡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它的根可扎入地下10m深,一年饱灌一次水就可存活,人们称其“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朽”,和它伴生的梭梭、甘草、杨柳等沙生植物,护卫着塔里木河流域44万平方公里内的5个州和780万各族人民。可是由于沙漠入侵,致使塔里木300km河道长期断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16m,87%的胡杨死亡,0.67万公顷胡杨成为沙漠上的“木乃伊”,胡杨林锐减加速了土地沙化进程,又进一步导致气候变劣,风尘日、浮尘日增多。沙漠与绿洲是一种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绿洲扩大了、沙漠就缩小;绿洲缩小了,沙漠就要扩大。沙化破坏森林生长之后,又使许多森林物种灭绝和濒危,严重的影响了森林的结构与数量。

(四)灾害频发

我国属于世界上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近半个世纪,我国西部地区沙尘暴逐年增多,风沙危害使干旱加重,1993年5月5日,新疆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中北部4省18个地市的72县(市),人口达1200万人,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成为192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此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达1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5%,沙尘暴过境时形成类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状烟云。宁夏中部风速达12级,能见度降至零。这次沙尘暴造成380人死亡、260人受伤、31人失踪、31万头(只)牲畜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人民币。1995年5月15日,甘肃省一场特大沙尘暴使降尘量高达1243万吨,相当于省内最大水泥厂15年的产量。1998年4月,西北12个地州遭受沙尘袭击,3.7万公顷农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人民币,这场沙尘暴影响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风暴之后,灾区满目疮痍。北京下了一场泥雨,使鲜花盛开的大街小巷一夜之间蓬头垢面。农牧区降雨量比解放初期减少了2%,宁夏盐池雨日和降雨量分别减少了4.8%和4.1%,干春、旱年次数率至80年代初10年就有8~9年有春旱;夏旱年次数率由解放初的33%增加为60%以上;旱期由解放初的20天增加到100天左右,有时高达150天,给农、林、牧、副、渔业生产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五)威胁城市安全

陕西北部重镇榆林城,原始社会曾是草原辽阔、森林茂密之地,人们过着渔猎游牧生活,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秦汉时期自然景观仍然如昔,然而好景不长,至隋唐初期,由于突厥几番大举闯入榆林长城关口,致使当地的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趋严重。到北宋年间,数次战乱使榆林森林草原继续遭受严重的破坏,最后到了清朝,榆林地区所剩草地“仅十之二三”。长期大量滥垦、滥伐、滥牧林草植被,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从此“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演变为秃山秃岭和一望无际的沙漠,榆林城被沦为干旱、风沙、霜冻、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的风沙之城,被迫几次迁城。现在我国首都北京年年遭受沙害的侵袭,造成一系列灾害。2000年初春4月6日,北京城继3月23日、27日、28日前三次沙尘暴之后,沙尘再度袭击了北京。沙尘暴来时,飞沙走石、黄尘蔽日,吹断了树枝,吹倒了广告牌,人们均掩面行路,能见度只有几米,交通事故迭起,症结何在?原因在于内蒙古出现大面积沙尘暴,沙尘暴中心地区位于锡林郭勒盟西部,沙尘暴最高时速达22m/s,风暴中心的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能见度为零。永定河在军都山北曾有数条支流,由于森林破坏使2万公顷沙化土地入侵,导致山泉干涸,因长年断流,站在卢沟桥上可见干涸的河道,而这些干涸的河道成为沙源,当沙尘越过军都山,飘浮京城上空,造成北京地区可吸入颗粒居高不下。

(六)制约经济发展

风沙危害和沙尘暴破坏交通、水利、工矿等生产设施,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受害地区人民生活贫困。我国通过沙漠化地区的铁路长度为3254km,发生沙害地段为1367km,占42%,其中严重地段1082.5km。受风沙危害的公路总长为30000km,交通线路因沙害而阻塞、中断、停运、改点的事故时有发生。1979年4月10日一次沙尘暴使新疆铁路路基风蚀25处,沙埋67处,中断行车20天,经济损失2000万元人民币。在沙化地区的许多流域,因林草覆盖率降低,风蚀危害加剧,严重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使用以及河道的排污能力,陕西北部自1981年以来,因泥沙淤积废除小水库29座,淤积库容总计6200万立方米。沙化地区储存全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露天煤矿和盐碱湖矿,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停工和机器进沙磨损损失巨大。内蒙古8个开采盐湖中已有6个受到风沙埋压,察汗淖尔盐湖50年代初产盐面积15km[2],现仅剩4km[2]。沙化对人民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全国受风沙危害的村庄2.4万个,部分地区沙进人退,被迫迁居。内蒙古鄂托克旗1949-1977年间,流沙埋压水井1138眼,埋压房屋2203间和棚圈3312间,有698户居民被迫搬迁。沙化地区有101个县1500万人处于国家的贫困线以下,拉大了与东部的距离。由于沙化多属老少边贫地区,受沙化和贫困长期困挠,以及与发达地区距离过大,有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巩固国防的大局,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四、对策

现在,没有一个理智的人会相信,疯狂地向自然索取和掠夺会使人类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当人类为了自身短暂的利益不顾一切时,自然便会无情的报复人类,当大自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它的“愤怒”时,人类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此人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格局。防治沙漠化、沙尘暴是一项基础性建设任务,因此建议要长期坚持不懈,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应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首先是做好退耕还林(草)工作,有计划实行封沙育林、封山育林,扩大植被,合理轮牧,以草定畜,扩大草场比例,加强防护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大搞植被建设;其次是将防沙治沙与产业相结合,发展多种经营,搞好沙区脱贫致富,减轻环境压力;再次是搞好流域利用规划,从实际出发,进行土地资源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第四是建立完善的沙尘天气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广治理沙化和风尘暴的高新技术;第五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调节和增加大气降水量,弥补降水不足;第六是改善沙区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和缓和“三料”俱缺,促进生态平衡;第七是加强人口区域规划,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确定适宜的人口容量,有计划的移民并村;第八是把防治沙漠化作为防灾减灾的核心,健全有效的防治沙化的法制体系,减轻土地利用强度,恢复提高土地抗蚀能力;第九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第十是加强领导,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依靠广大群众,减少沙尘风暴灾害损失。

收稿日期:2001-06-12

标签:;  ;  ;  ;  ;  ;  ;  ;  

西部沙漠化与沙尘暴的探讨_沙尘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