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提问_科学论文

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提问_科学论文

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提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活动中论文,如何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育活动中合理的提问可以促使师幼双方积极互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有效支持和推动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好问以及持续深入的探究兴趣,通常是由教师的提问引发的。在特定的环境下,提问是决定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能否精彩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对教师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提问做了以下思考。

一、提问的内容

(一)加强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问题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探究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教师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将之传达给幼儿。如果提问体现了活动目标和活动的重难点,就能促使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猜想,反之,则会使活动偏离方向而无效。

教学案例:在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导入环节中,教师把转动的积木、小伞、陀螺、竹蜻蜓、风车等材料放在一块布的下面。

师:猜猜老师为你们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

幼:“是玩具熊。”

幼:“是铠甲勇士……”

答案被一一否定。看到幼儿猜不出,教师只好将材料全部呈现。

师:这些东西都会有什么本领?

幼:小伞会给我们遮雨。

幼:竹蜻蜓会飞。

幼:陀螺会转。

幼:大风车会转。

案例中教师的第一次提问完全是天马行空,幼儿只能是不着边际地瞎猜。而第二次提问则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向,致使幼儿无法朝着教师预期的方向发展。倒不如开门见山地直接导入活动,如: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玩许多好玩的东西,玩的时候注意观察,你玩的是什么?你会怎么玩?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样使幼儿有了明确的方向,进而在操作材料中验证猜想,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突出活动重点,指向性要强,能启迪幼儿思维,排除一些非教学因素的干扰,以自然有效地生成预期的活动效果。

(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做到的。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征和兴趣创设问题,促使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在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中,教师请幼儿观看课件第一段后提问:乌鸦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第二次操作前提问:怎样让乌鸦更快地喝到水?通过一次次的操作探究,幼儿探索到了如何让水位升高以及让水位快速升高的方法。

案例中“乌鸦喝水”的情景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此情景中,教师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设计出接近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知识,将无序、零碎的经验变得有序和完整。

二、提问的方法

(一)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幼儿的探究需要教师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幼儿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在教师有效问题引领下的发现。对教师而言,能设计关键问题,就能较好地抓住教学活动的“魂”。在“有趣的测量”中第二次测量前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这次的测量方法与第一次有什么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了,结果会发生变化吗?”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幼儿会关注精确测量的方法,其实这也是在提示幼儿关注自己的探究过程,明确探究的任务。第三次探究后,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提升经验:“从记录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第四次测量后,教师引导幼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使幼儿对“量器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师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始终围绕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问,引导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多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设计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启发性。提问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提问具有开放性,能使幼儿充分地发挥想象、扩展思维,积极大胆地表达。

例如,“假如你是一颗小水滴,你要到哪里去?你要做什么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并不要求给出固定的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激发幼儿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启发性问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有趣的伞”中,教师请幼儿想象伞的各种作用,出示蚂蚁、小鸟、长颈鹿的图片,让幼儿想一想:如果蚂蚁、小鸟、长颈鹿有一把这样的伞,它们会把伞当作什么呢?幼儿自由想象、大胆表达:蚂蚁过河时可以把伞当船;小鸟把伞吊在树上当窝;长颈鹿把伞当帽子顶在头上……

(三)反问提问

反问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提出,以反推正,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的重要途径。适时有效的反问,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和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能将幼儿容易忽略的内容提出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促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如“秋天到了,树叶落了,那么有没有不落叶子的树呢?”“鱼都是生活在水里的吗?有没有能在陆地上生活的鱼呢?”

三、提问的主体

提问不应是教师的专利,把提问的权利归还给孩子,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幼儿在活动中的疑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不断推进,鼓励和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比如,在活动“颜色对对碰”中,第一个环节教师拿出一瓶清水(瓶盖里面有颜料),用力摇,水变成了红色,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水为什么变成了红色?第二个环节教师提问:这瓶红色的水还能变颜色吗?幼儿说不能。教师换了不同颜料的瓶盖,红色的水又变了颜色,问题又一次油然而生: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教师不失时机的放手,适时地挑起了幼儿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让他们自由发问,让幼儿更深地体会探究的快乐。为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使幼儿感到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和愿望。

标签:;  ;  

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提问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