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甘肃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资源转化论文_金学艳

探析甘肃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资源转化论文_金学艳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手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等文化体系,积淀、蕴含着普通民众的造物思想、审美意识、技术能力,是民族心理、精神、集体记忆的真实写照和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生态的更新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对其所具备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发掘和应用,寻找有力途经实现其资源的转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极具必要性。

[关键词]:手工艺;传统文化;资源转化

[基金项目]: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2014B-064)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尤其是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俗文化等类资源的丰富度名列全国前茅。华润细腻、光泽柔和的酒泉夜光杯,意境隽永的兰州雕刻葫芦,浑厚朴实的天水漆器,精致奇巧的陇东皮影,造型丰富、色彩绚丽的庆阳香包,技艺精湛的临夏砖雕,除此之外,还有甘肃地毯,黄河卵石雕刻,剪纸、植物编制等手工艺产业久负盛名。手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等文化体系,积淀、蕴含着普通民众的造物思想、审美意识、技术能力,是民族心理、精神、集体记忆的真实写照和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生态的更新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对其所具备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发掘和应用,寻找有力途经实现其资源的转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极具必要性。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潜质

1、群体归属感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汉族占据了中原地带,而一些少数民族却在一些特定的区域中,根据居住地周边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具有特色和个性地域文化,扎下了属于本民族的“天人合一”的根系。隶属本民族的群体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模式、宗教信仰、甚至是价值取向等,长此以往,这种内聚性让民族群体的文化心理层面和民族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

2、文化潜质

手工艺匠人借助简单工具,通过手与眼的配合,将个人的才能与个性付诸于整个制作生产过程,其创作的手工艺作品,具有生命力的形式美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的人类进程中,谱写了璀璨耀眼的一页。传统工艺品带有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个性;其与自然材料的亲近感,人与双手的相触,边想边做,敞开思路的随意表达,体现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这些相较于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的工业革命产物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

3、幸福满足感

目前,英、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先后引入了国民幸福指数,通过计量统计的方法来衡量国家的发展水平。幸福指数和国家经济水平具有相当紧密地关系,良好的经济可以为人们提供充足富裕的物质生活。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因素的一部分,它具有人文特性,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载体,它在人类的生活中可以生成、调节、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乃至精神满足感。

二、甘肃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困境

1、传承方式的改变,缺少传承人

局限的传承方式阻碍了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口传身教,师徒相承是我国传统手工艺行之已久的传承方式,子从父或母学会制作工艺和技巧,继承世代相传的家族技艺,成为能工巧匠。这种形式虽然使传统手工艺者通过耳濡目染、自幼习艺练就了一身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本领。但是局限、狭小的传播方式阻碍了精湛技巧的发展,有时还会因为家族人脉的局限性最终走向消亡。尤其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工匠艺人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父辈的技艺失去了热爱,大多数脱离了家庭式的传承,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天水的漆器工艺厂从原有职工60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200人左右,很大一份原因就是因为漆器工种又累又脏,漆工、石刻等工种工作难度大,工资待遇却不高,年轻人不愿干。

2、政策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与技艺,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单靠个人或一己之力很难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整理和恢复,还需要依靠政府、社会团体、各界人士的支持,尤其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只有健全相关的条例规定,传统工艺的保护发展才能得以顺利实施。甘肃省目前以国务院1997年颁布实施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为准则,有关于当地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具体实施细则尚未正式出台,对传统工艺传承、创新者的奖励,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的奖励等政策缺乏,这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抢救和发展十分不利。除了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以外,很多企业和个体从业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自我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庆阳地区的刺绣、剪纸从业者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妇女,缺乏作品的保护意识。天水漆器以漆质优良、造型奇特、图案古朴、工艺精湛享有盛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年来,随着体制的改革,一些个体作坊成长起来,他们通过挖掘熟练技术工对一些销量较好的漆器品种进行仿制,以价格低廉的优势占据了很大部分市场。

3、手工艺在产业文化中的地位不明确

全国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浪潮越来越高,很多的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研究对手工艺的保护与延续,这也为研究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奠定了基调,这种再生产将传统工艺纳入产业化或创意产业的体系行进延续和拓展,使其具备新的生命力,以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化。英国、芬兰、美国、新西兰、美国、日本等国家,传统工艺品及其设计已经逐渐被列为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工艺能否作为产业来对待,国内有学者认为要从特定的历史脉络中去探讨、界定、开发。传统手工艺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

4、对市场和消费特性定位不准确

消费水平、目的、方式等因为需求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一些传统手工艺之所以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原因还是市场需求的改变。消费行为和消费物品共同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间手工艺植根于乡镇农村,它们源于百姓生活的需要。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更新,很多手工艺产品因为生产效率地,原材料欠缺导致成本提高,利润的降的低,必然面临被便利、廉价、耐用的工业产品所替代。甘肃陇西的皮影曾经是当地农村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多媒体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接收大量的信息,对于皮影的热衷远不及以前,在这种缺乏消费市场的情形下,陇西皮影最终走向消亡。天水的漆器70年代盛极一时,但是现在却因为填雕技术的失传,价格高昂而失去了很大的市场。传统手工艺必须明确各自的消费定位,只有具备广阔的市场条件,才能拥有生产的可能性。

三、甘肃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途径

1、明确创新与转化的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各民族艺术,都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都经历了相对封闭、自适、自足等特征,因此既具有鲜明的特色,又极富自然与人文的内涵。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传媒大众化的趋势到来,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地域性逐渐被打破,各种信息的互递、渗透一方面改变了原有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改变了大众的审美趣味,这对文化艺术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要求传统手工艺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获得一种良性的,主动性的发展态势。甘肃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在政府和文化界的扶持与策划下,庆阳每年定期会举办香包节,形成了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专业运营模式,充分调动了乡村闲置资源,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实现了经济增长。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学术界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关注,一方面,可以使传统工艺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示,其艺术形象也将日益丰富与完善,另一方面,在对传统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回忆与构建过程中,强化了对于本地区群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虽然是一个传统事物,但是随着媒体的发展,品牌成为消费文化中的坐标体系,成为推动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强大力量。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它在当代社会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制造环节,而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性系统。只有在生产与市场之间建立有效的机制,才能保证传统手工艺产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品牌可以说是产品走向市场,拓展市场的关键战略。甘肃的传统手工艺制造行业有许多的品牌,它们依靠精湛的工艺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信赖,庆阳香包、兰州雕刻葫芦、天水漆器等都极具文化产品的特性和地域色彩,它们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潜在状态,需要大力开发。但是现在,很多的品牌消失了,一方面因为产品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就是对品牌的意识不足,或是有品牌意识,但是缺乏建立品牌的实际行动。近年来,庆阳地区通过香包节力争推出品牌产品,严把产品质量关,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了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得到提升。

3、与高校艺术教育建立互动机制

大到每一民族、每一文化,小到每一地方都有自身的区域性优势和劣势,不同的学校因为学校性质、办学特色、学术风格和导向不同,在保持历史性的特色同时,应当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寻找特色化教育。我国现有的高等艺术院校,除了部分专业艺术院校以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为课程设置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以外,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的共性。甘肃省大中专院校40所,普通本科院校14所,基本都是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主要以西方文化、艺术课程为主导和中心,而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课程成为点缀,被边缘化了,有的甚至几乎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课程。也就是作为当地的高校艺术教育,并没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输送与贮备人才后备军。如果各高校能够依据当地特有的传统艺术资源,将其纳入到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成学校的特色教学,就算信息传递的速度无法比拟,也不会被“全球化”的教学模式所趋同。

结语

任何地域文化和艺术都不可能是纯粹静止的,它具有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流动,它的内涵和形式都处于变化更新之中,僵化、凝固的传统工艺只会逐渐衰败消亡,只有不断处于交流与互动之中,向多层面、多角度深入发展,才能让传统工艺焕发出勃勃生机。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造物技术和艺术技法的恢复,而是通过研习、拓展,体会民族千年文化的精髓,学习和继承千百年来祖先们的造物智慧和造物经验,将其精神内涵、审美规律、造物理念,融会贯通与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并让传统手工艺和现代人的科技成果实现精神层面的连接,从而引导人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

参考书目:

[1]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6;

[2] 杭间,原乡·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3] 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

[4] 朱怡芳,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文化、社会、经济的视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0;

论文作者:金学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探析甘肃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资源转化论文_金学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