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十大出版现象_时代三部曲论文

1997年十大出版现象_时代三部曲论文

1997十大出版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桥现象

1997年的马桥现象起始于1996年末的“马桥风波”。马桥风波的是非、恩怨、纠缠等等不说,它给出版人带来的灵感、市场效应和经济利益,确是事实。

1996年底,无法预知马桥风波的作家在出版社依照出版计划推出《韩少功自选集》(4卷本),其中收有韩的新作《马桥词典》。随后, 马桥风波骤起。《马桥词典》及收有《马桥词典》的《韩少功自选集》一并热销。

马桥风波愈演愈烈,花城出版社所辖《花城》杂志、武汉综合性杂志《今日名流》均对外宣称将临时抽版全文刊登《哈扎尔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亦着手安排出版《哈扎尔辞典》。一时间,这些敏感的消息汇同新闻媒介关于马桥风波的纷争、意见、见解等,掀起一股争说马桥的热潮。

而最终在1997年成书的,是于10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文人的断桥》一书。该书30万字,首版15000册。 它详细记录并试图剖析马桥风波前因后果……。

——因为诉讼方面的原因,马桥风波尚未结束。出版人从文坛官司中挖掘市场,寻找选题的敏锐是一种进步。不过,这样的进步还应该包括对于任何一种官司的不确定性、昙花一现性有清醒的认识。

快速反应现象

与其说1997年的新闻多,不如说出版人在1997年,对新闻的反应尤其敏感。

这一年,世界伟人邓小平逝世。著名学者王小波、著名作家刘绍棠、贾大山、乔典运、张有德、吕宕、汪曾祺、翻译家李霁野、英国前王妃戴安娜、美国乡村歌手丹佛、台湾音乐人张雨生等等相继撒手人寰……。

这一年,英国发布有关克隆羊的“重大科技成果”,商务印书馆建社百年纪念,新华书店建店60周年华诞,香港回归祖国,第八届全国书市,中国共产党15大召开,东南亚金融危机……。

和通常或者按兵不动、或者反应迟缓的情形不同,1997年出版人对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快速反应能力开始发生变化。上述每一新闻事件发生,出版人几乎都作出了对应的出版动作,不仅其出版物涵盖了文选、文集、传纪、诗歌、画册、语录、画像、辞典、回忆录、摄影专集、理论阐释、电视脚本、理论研究、分类专题、网络图书、声像出版物等众多出版物品种,而且,其发行的优质快捷也为历年所少见。为了抢时间抢时效抢市场,有些发行系统的图书发货甚至采用了空运方式……。

——对于新闻事件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出版速度的加快,是1997年出版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加强的一个具体例证。问题当然还有很多,但运作、操作能力的提高却值得肯定。

工作室现象

1997年的出版社、出版人中的“工作室”开始多起来。如康笑宇工作室,东方之灯工作室,蓝月亮工作室,星鸿工作室,远流工作室,每日工作室,阿夏工作室,蓝苹果工作室,人手工作室,李萌工作室等等。

这些工作室或者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以某种意向命名,或者是某些广告公司的别称。目前,这类“工作室”大部分都还不是独立法人。它们的运行模式,大都仅仅局限在与出版社分工合作、主管一本(套)书籍的装帧设计等事宜,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非本社出版物提供美术设计方面的工作。而真正从事全方位的出版选题策划、市场推广、产品经销的工作室尚属少见。这也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工作室”有的相当于一家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室,有的则相当于一个“策划编辑室”。

不过,即或如此,“工作室”开始蔚然成风,只要不是名实不符,观望之余,也值得倡导。若干兴趣相投、各有所长的分子纠合一处,不仅容易形成一种优势互补、长短映衬的格局,而且其产品的风格化也相对容易形成。而且,一但工作室形成品牌效应,它就会对书籍本身的市场推广形成一种有效扩张。

——依照这样的标准,就1997年的情形而言,除为数较少的几间工作室初具知名度的影响力而外,更多的工作室尚在磨合期间。真正风格独具、具有鲜明特色及市场号召力的工作室仍需等待和培育。

搭便车现象

“搭便车”现象并非1997年所独有的出版现象。但是,在1997年,“搭便车”的聪明人正在越来越多——

你正在购买戈尔曼正宗的《情感智商》,我编译的《情感智慧》早已隆重上市;你刚推出“女性婚姻问题系列丛书”,我的“婚姻女性问题丛书系列”也就尾随其后。你出版“学术随笔”,我就出版“学术散文”。你出版某位走红作者的“散文随笔自选集”,我就出版他的“随笔散文全编”。你出版名家情书,我就出版大家日记。你出版老照片,我就出版旧影集。你出版电视名人散文,我就出版电影名人自传。你漫画哲学,我就漫画老庄。你披露林彪之死内幕,我就揭开联合舰队之谜……。

坦率地说,“搭便车”的出版物大都可能一路绿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一股不小的助力。一方面,图书市场的广大、读者总体素质落差悬殊,使得市场需求对于这类跟风而起的书乃至于“假冒伪劣”的仿制品目前几乎没有选择、甄别乃至于抵制的可能;一方面,搭便车的人虽无选题开发、市场调研等等案牍劳形,但却未必不会轻而易举照旧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丰厚的市场利润……。

——这样看来,就算是最聪明的搭便车,对于一家出版机构来说也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法律的逐渐完善,会使便车越来越少,而搭便车也将越来越难。

签名售书扩大化现象

1997年,签名售书虽然还不是全民上阵,但与1996年一般仅局限于名人签名售书的情形相比,1997年的签名售书已发挥出超常水平:

一是次数增多。1997年,发生在图书节、书市、新书作者签名售书活动的已经越来越多。其中仅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国林风、万圣书园、风入松等几家特色书店所举办的新书作者签名售书及研讨活动总计约60余次。

一是签名售书作者队伍开始扩大。出了新书,名人自然当仁不让,签之,售之,而且中学生、中外学者、画家、艺术家等等,也纷纷挥毫上阵。甚至出现了妻子替丈夫签名售书、传主替传记作者签名售书等非常情况。某家出版社为了新出版的一本西洋菜谱作宣传,特地请来外国厨师签名促销……。

——坦率地说,对于一本新上市的出版物而言,签名售书的确是一种发布消息、造势促销及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常见形式。但是,将原本丰富多彩的新书市场推广样式全部押在“签名售书”这一种方式上,有教条、僵化之嫌不说,其促销或交流的实效也很难估量。签名售书当然并非名人专利乃至于特权,但又的确不是每本新书面市,只需作者挥毫上阵,便会应者如云。就现有签名售书的规模、样式看,大都缺乏设计与创意,而草率、匆忙、千篇一律却几乎在每个签名售书的现场都可以看见……。1998年来了,我们无妨细细斟酌新一轮的签名售书。

王小波现象

1997年5月,花城出版社在作家王小波45 岁冥诞之际推出了他的小说集《时代三部曲》。事实上《时代三部曲》的出版合同早在1996年就已经签好。这部书稿在到达花城出版社之前,曾被多家出版社婉拒。原合同规定,《时代三部曲》定于1997年7—8月间出版,没想到王小波英年早逝,因病于4月匆匆撒手人寰,王小波生前除1993 年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黄金时代》(单本首版)外,没能看到自己任何著作的出版……。

而由于花城版《时代三部曲》的带动,王小波的小说、随笔、杂文引发了许多读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思维的乐趣》(王小波随笔),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时代三部曲》也在1997年年末出版了香港版及台湾版……。生前出版作品屡屡受阻的王小波身后哀荣备至。

——以如此之规模、密度、速度出版一位青年学者作家的几乎全部作品,且具有上佳市场效应的情形,过往尚不多见。由于出版人敏捷的市场意识,由于出版人对于王小波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更由于王小波小说、杂文、随笔鲜明的思想个性和独特的文字风格,使得在1997年原创类出版物中,王小波成为鲜见的既叫好、又叫座的“热门话题”。值得出版人深省的是,像王小波这样在若干个领域的创作均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作者,为什么生前无法见容于出版计划?身后哀荣当然胜于终生寂寞。不过,出版人美学判断和市场判断的迟到乃至于出版计划的迟疑,对于王小波本人来说已是永远的遗憾。

博士著书现象

1997年,博士著书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和通常将博士论文整理成书、出版复印、对于读者的阅读意义远远小于对于博士本人的纪念意义的情形不同,1997年初露端睨的“博士著书”已是一些出版人精心策划、匠心培育的结果。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文化研究性随笔集《呼吸蛮烟瘴雨》,社会效果和市场反响上佳——它的作者肖鹏先生就是一位博士。华文出版社出版《东轩书趣文丛》20种,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中国问题报告丛书》8种,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新视野丛书》10种,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青年美学博士文库》——这些丛书专业知识的深厚、表述方式的到位,与作者中博士众多不无关系。

——博士著书对于出版人来说,通常并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但是,在出版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在大量优秀的引进版图书得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时候,在出版人因此普遍感到出版资源的培育、开发正在变得越来越紧迫的时候,将目光聚焦于专业训练有素、学养背景深厚的博士、并将其中一些优异者整合到可给予培养的作者队伍之中,不失为拓展出版资源的一个思路。依照相近的思路,报业中的佼佼者,广告业中的明白人,归国人员中的经历丰富者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出版资源中的重要分子。培育市场当然重要,可培养作者至少同样重要。市场如水,作者如鱼,二者得兼,出版人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连续出版物现象

1997年,运用连续出版物的方式(如以书代刊)逐渐展示某种出版理念或逐步确立某种品牌的品质形象的出版物开始出现,并有逐渐增多的倾向。

若干年前,三联书店用以书代刊式的方式出版连续出版物《今日先锋》、《爱乐》时,连续出版物从品种上说,还很稀少。而在199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了图文并茂的怀旧读物《老照片》(4辑), 辽宁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思想评论读物《学术思想评论》(2辑), 暨南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学术专集读物《思想文综》(2辑),等等, 丰富了连续出版物的品种。

——连续出版物的优势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而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借鉴如同杂志一样的连续出版方式,磨合市场,调整理念……。当然,如果能像《老照片》一样,仅用半年时间就创造出一个知名品牌那是再好没有了。据悉,《老照片》第一辑首版开印仅6万册。而在1997 年底,已经拥有较为稳定的读者市场的《老照片》第四辑第一次印刷开印即是21万册……。

作者成分多元化现象

1997年,一方面,不少出版人在抱怨出版资源匮乏,一方面,出版物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其原有“作者”的概念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电视艺人如倪萍、宋世雄等许多演艺圈名流杀入出版界纷纷著书立说不说,各路才俊也纷纷或客串、或加盟作者大军。

三联书店推出的《焦点外的时空》的作者,是电视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找不着北》的作者,则是广告策划人。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午夜散文系列》、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探索丛书》第一辑、青岛出版社推出的《野菊文丛》(6种)的作者大都为报人, 而由金山公司推出的大制作,电子出版物(电子游戏)《剑侠情缘》的作者则是一群理工科出身的电子人……。

——这种作者成分多元化的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以社会文化选择和价值选择多元化为背景的。这样看,作者的多元化有利于丰富出版资源。而且,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出版业发展中,这种书籍作者多元化的情况将继续发展。不过,在人人都可以写书的今天,真正写出一本可能传世或可能畅销的书反倒成为一种严峻的挑战。

EQ现象

1997年,关于情商(EQ)主题的出版物,一哄而上,缺乏规范和制约,使得EQ这样一个原可能非常丰富的出版选题尚未真正展开,已成泛滥之势。爱情、人生、智力、心理、家庭、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等等等等一夜之间都和EQ挂上了钩,而且,许多原本与EQ毫无干系的教育、生活类图书选题也纷纷打起了EQ的大旗……。

事实上,关于EQ的奠基性著作,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情感智商》一书,是一部以行为与脑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实用心理学研究专著。由于该书的研究主题所探讨的,是现代专业社会曾被普遍忽视的人格构成中的情志问题,加之作者丹尼尔·戈夫曼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媒介专栏作家的缘故,因而该书表述方式生动丰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因此该书在原产地的书市上大行其道……。

——因此,EQ主题读物在中国图书市场上一夜之间风起云涌,是不免令人生疑的。除去它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敏感令人钦佩而外,大多数EQ读本基本上是一种缺少咀嚼和消化、更缺少市场针对性的低水平重复。关心情商当然不是什么错误,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心理学研究薄弱、读者大众的温饱尚在努力之中的国度,为了抢市场而快吃萝卜不洗泥——这本身是不是就缺少了一点情商?

*感谢本报记者孟叶、实习记者张凌为本文提供资讯。

标签:;  ;  ;  ;  ;  ;  ;  ;  

1997年十大出版现象_时代三部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