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地图:高三政治主体问题“实践与评论”的有效途径_思维导图论文

思维导图:高三政治主观题“堂练堂评”的有效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政治论文,主观题论文,方式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主观题体现《考试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要求,综合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反映社会热点,分值大,故必须加强训练。但由于其文字量多,高三学生课后没时间做,或应付了事,又因政治周课时较语、数、英少,课后练习从批改到讲评周期长,“时过境迁”而大大削弱了实效,所以要重视主观题的“堂练堂评”,即课上当堂练习,当堂讲评。但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完整地写出答案,时间可能不够;不动笔,又空口无凭,教师难以了解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真实解答情况。教师讲评时如果只“动口不动手”,由于声音的连续性和瞬间的即逝性,给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理解解题思路带来困扰,影响讲评效果,这也是很多学生对主观题“一说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笔者认为,思维导图是高三政治主观题“堂练堂评”的有效方式。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工具,它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它运用到解题中,就是使用线条、符号、关键词、颜色等把问题的界定、联想的展开、答案的生成等用示意图来表示,即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呈现出来。

一、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解答主观题

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上述程序分三阶段:①独自领悟。仔细审题,在试题的设问和材料上标出关键词,由此展开联想(用箭头标示),将所想到的观点均用关键词记录下来,形成简单的思维导图,以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再将记录下的观点整合、排序,完善思维导图。②合作发潜。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小组交流,小组再综合各成员的观点,形成小组的思维导图(可用大张的空白纸或旧挂历纸的反面)。③展示交流。各组选拔代表在全班展示并解说小组的思维导图。以上三步通常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才进行。如时间较紧,可在学生独自完成思维导图后,自由发言,教师把学生关于问题的所有观点(无论对错)用关键词板书出来,形成集体的思维导图,再进行剖析。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主观题的设问(即使学生手里有试题,或可通过投影等展示试题也应如此,以便后面讲评时据此展示如何准确界定问题),然后巡场了解学生作答情况。

二、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主观题的讲评

1.运用思维导图,展示教师的思维轨迹。教师的讲授是提高学生主观题解题技能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不断的“示范”——边讲解边板书,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界定问题,并以此为基点展开联想,调用有关知识,最后画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图。以江苏省2009年高考题第35题为例:

【试题】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1)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

【思维导图】

【解析】主观题一般设置了一个或多个背景材料。文字材料的结构一般是:主体+行为+结果(有的材料省略了结果)。因任何事件均由主体实施,主体采取一个或一系列行为后,会导致一定的结果;任何事件又都发生在一定时空里,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故背景材料多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呈现。有的是具体的、显性的,如1978、1999年,16世纪、17世纪;有的是描述性的,如开始、后来、最后等;也有的是隐性的。审题时可以此为据,对材料进行简化、转化,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从而为调动和运用知识提供依据。

本题先对设问作出界定,然后画出研究过程的时间坐标,标出材料中提到的描述性的时间——“最初”“后来”“再后来”,以及在不同时段的研究成果——从认为是“猪流感”,到“甲流”,到研制“防治疫苗”,再据设问的要求——体现的哲学认识论道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调用相关知识,就形成了第(1)问的思维导图(见图1)。同样,第(2)问也是先对设问作出界定,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是从“态度”“方法”“作风”三方面来落实的,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去找相应的事实,最后画出思维导图(见图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制作”——“解压”关键词,调用已有知识储备,调整答案要点的排序,即可生成答案。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高度重视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运用思维导图展示教师的思维轨迹,能让学生既“耳闻”又“目睹”教师的思维过程,从而降低了起点,放慢了节奏,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能基本跟上教师的“步伐”,即使个别地方不明白,复习时也“有迹可循”,慢慢领悟或寻求帮助;也能让学生把握答案的来龙去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还给学生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范例:怎样去获取和解读信息,怎样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比那些空讲“审题就是多看几遍”“要抓关键词”等效果要好得多。

2.根据思维导图,剖析参考答案。作为社会科学的政治与自然科学不同,同一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正因为政治答案的这种“模糊性”,把握答题的思路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绝不能死记硬背答案。政治主观题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思路正确,文字的表述不要求完全一致,不能用参考答案来禁锢自己的思维。故教师展示完自己的思维轨迹后,要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剖析参考答案。如上面的例题中,我们认为,每一问的三个要点前标出①②③会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第(1)问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也正确,应该同样给分,当然最保险的是把“基础”“来源”“动力”“目的”都写上,并能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但如果把“检验标准”也答了,就是死记硬背,不能给分。第(2)问从思维导图看,作答顺序应该是从“态度”到“方法”再到“作风”,而参考答案是按从“态度”到“作风”再到“方法”,我们认为这样调整更符合逻辑(教材就是按这一逻辑表述的)。这样长期坚持对参考答案进行剖析,“吹毛求疵”,就能使学生克服对主观题的畏惧心理,领悟到解题的思维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不盲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3.解构学生的思维导图,通过对比找差距、找原因、找对策。有缺憾的答案甚至错误的答案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教师根据巡场了解的学生的作答情况,抽取典型性的作品——好、中、差各个层次都有。教师在讲评时用投影仪等直观、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的“代表作”,并请作者说明其思维流程,然后运用全班的集体智慧对它们进行分析“批判”,使学生领悟解题策略:同义反复的合并,遗漏信息的添补,奇思妙想的表扬,无中生有的剔除,发散不当的重新链接……在此过程中,争论是难免的,结论往往在“千锤百炼”后才能产生,恰如大理石雕刻,开始是大石头,直到最后雕出成品。

4.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追溯并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问题的症结。能在堂上解构的答案毕竟是典型的少数,还有很多非典型的答案,须学生自己反思。解题过程是在学生头脑中完成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教师来讲是“黑箱”,教师虽然可以借助其外部表现(思维导图)来反推其过程,但并非总能成功,因为行为结果与内部思维过程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特点、结构、习惯性程序等却是“心知肚明”的,在解题过程中也能时刻体验到思维过程是否清晰流畅。所以,每次讲评后,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追溯解题思路。通过强化学生的元认知体验,使学生从无意识的“悟”,变成有意识的“觉察”,正确运用知识的途径得到强化,错误的过程得到剔除。长期坚持下去,必然能让学生的学科能力有质的飞跃。

5.研究典型试题解答的思维导图,概括提炼出一般的思维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提炼,并要求学生在今后解题过程中自觉运用,不断印证,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解题策略。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有一个大致的思维框架,不至于束手无策,尤其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从上面的例题中,我们从第(1)问和第(2)问可分别提炼出扩展型问答题与限定型问答题的解答模式。扩展型问答题的解题思路是:“找——联”。即找出设问中的答题指导语(联想到到哪个模块调用原理)和材料各层次中的关键词(联想到调用什么原理)。限定型问答题的解题思路是:“找——拆——联”。即从设问中找出“现成的知识”(总论点),据已有知识储备,把这个“现成的知识”拆分成若干个子观点(分论点),再逐一结合材料分析。从典型试题解答的思维导图中概括提炼出一般的思维模式,是为了提供解题的程序性知识,举一反三,避免今天用一法,明天又用一法,学生无所适从。熟悉模式后,再寻求变式。

6.布置同类练习,使学生在操作中巩固。一道典型试题讲评完,学生有了可操作的程序,有了可模仿的实例,往往跃跃欲试。高三政治一般两节课连着上,可“趁热打铁”,布置同类试题让学生“练练手”,在操作中巩固。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主观题“堂练堂评”的优点

1.提供作答的思维框架,让学生思考问题更全面。复杂问题牵扯范围广,顾虑的条件多,在奋笔疾书的过程中,容易失去看清整体和核心重点的能力,掉入细微琐碎的分支。许多学生解答主观题的错误其实是策略性错误,只顾细节,忽视整体,细节越完美,执行力度越大,越是背道而驰,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且涂涂改改,不仅影响卷面整洁,还浪费了时间。而用思维导图先构建出整体的框架,作答时就能胸怀全局,不致“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2.提供具体性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更深刻。难题为何难?原因之一是短时记忆负荷大,就如心算比笔算难一样。政治主观题一般设置了背景材料,有若干个设问,文字量大,头绪繁多。有的学生往往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反复几次都难以弄懂题意。思维导图通过把材料和问题进行简化、转化,并用图固定下来,减轻了短时记忆的负担,在转化的过程中又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据图思考还能轻松延伸想象力,发现解题途径,客观检视自己的想法。经过不断的取舍、成形,学生思考问题就能更深刻。

3.“迫使”每个学生以物质的形式记录其思维成果并成为交流的载体,使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理念落到实处。

4.有利于学生自我矫正和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思维导图使思维可视化,教师能“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学生看了教师的思维导图的成图过程,也更能明确自己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矫正。学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渐从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中悟到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标签:;  ;  ;  

思维地图:高三政治主体问题“实践与评论”的有效途径_思维导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