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小动物的“怪诞”分析_动物论文

虐待小动物的“怪诞”分析_动物论文

解析孩子虐待小动物“怪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动物论文,孩子论文,怪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位母亲的担忧

星期五上午我们的心理诊所来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忧心忡忡地讲述了正上二年级的宝贝儿子的坏毛病:经常残酷虐待小动物。家里原来养了一对可爱的小白猫,他不仅不让它们吃食,逮着猫就用力撕扯猫的毛和尾巴,用小凳狠狠地砸它们,看到猫凄厉地惨叫,他倒是显得很开心。两只小白猫先后逃离了家门,再也不敢回来。爷爷家养的几只小鸟也先后被一一掐死,有的死鸟还被他撕成两半。舅舅花了五百多元买回来的一条德国纯种小狼狗,到家不久也被他活活砸死了,为此两家搞得很不愉快。现在他又将目标转向邻居家的小动物。

“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我真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变成一个生性凶残的虐待狂!张大夫,我该怎么办才好?”这位母亲泪水涟涟地说。

孩子的“怪癖”并不“怪”

儿童虐待小动物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确实令家长头痛和担忧。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行为看成“虐待狂”,但是如果不及时地矫正这种不良行为,一味任其发展下去,这种行为就会不断强化,并对后来的人格形成、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是儿童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由儿童的行为语言、认知能力较差,表达情绪的方式较为简单,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洋发泄一通。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目标转移。比如父亲不让儿子去玩游戏,儿子会感到愤怒,产生侵犯动机。但他不敢攻击父亲,因为他太强大,社会规范更不允许,攻击父亲只会导致更严厉的惩罚,于是他将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侵犯目标通常都能转到力量较弱的对象身上。

透过现象看本质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将可怜的小动物当作发泄对象了。因此,解决儿童虐待小动物这个问题,关键是解决这种不良行为背后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才是解决孩子“怪癖”的症结所在。从儿童的成长环境来看,其承受的精神压力一般来自以下方面:

一、对新环境新生活的不适应。突然改变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如亲人死亡、父母离异、升学入托等生活事件,会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如果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他就有可能通过攻击、虐待外界目标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感。

二、学习压力转化为攻击行为。小学生通常用逃学、打瞌睡等消极方式来逃避学习方面的压力,也有部分学生会用攻击方式如虐待小动物来释放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三、家教过严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过于迫切,有些家长便通过拔苗助长、棍棒教育等过激方式打骂、惩罚、训诫子女,这种野蛮教育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易使儿童产生仇恨心理,但孩子又不敢向父母发泄,只好发挥欺小凌弱的本能,把心中的仇恨发泄到小动物身上。

此外家庭内讧,夫妻不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被关爱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形成冷酷、偏激、虐待之类的不良心理,并将其转移到弱小的动物上,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小动物的痛苦之上。

辨因施治话矫正

纠正孩子虐待小动物的“怪癖”,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查找造成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是同哪种压力造成的,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减轻、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对孩子加强爱心教育。讲述小动物的可爱,动物对人的益处,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小动物的有关故事,来引导孩子友善地对待它们,激发孩子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同情心;3.对孩子多些关心和爱护。不仅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如学习方面的困难、同学之间的交往、个性发展的需要等等,只有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多和孩子一起观看、聆听表现爱心主题的影视广播节目和书籍,慢慢培养孩子善待生命的意识;4.适当使用奖惩手段矫正不良行为。对少数虐待动物成“癖”的孩子,可以给予批评教育,使他们明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有的孩子虐待小动物,是想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能耐,对此心理应从严教育。屡教不改的孩子可以采用惩罚措施,但是要注意与奖励措施结合使用,奖罚分明,该奖则奖,应罚则罚,通过奖励来强化惩罚的后果,从而使惩罚的效果得以巩固。当然在使用惩罚时首先应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惩罚,该怎做,不能怎么做。

经过上述“综合治理”,孩子虐待小动物的“怪癖”应该会获得理想的矫正效果的。

标签:;  ;  

虐待小动物的“怪诞”分析_动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