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学习与社会能力_社会学专业论文

论社会学习与社会能力_社会学专业论文

论社会学习与社会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到学习,人们一般将之理解为知识的掌握,往往忽略了另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过程,这就是社会学习。在人一生成长中,社会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人的一生务必经历两种学习,一是做事的学习,另一是做人的学习。后者就是社会学习。它包括掌握社会规范、具备社会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

一、什么是社会学习

人的一生成长是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演变过程,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只是一个潜在的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内部具备了某些特殊的潜能,包括言语的、智力的,尤其是人出生于人类社会中,时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接受文明的熏陶,儿童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包括两种:一是对物理环境的适应,这在一个文明社会理应是不成问题的,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儿童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另一种适应是对社会和他人的适应,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过程,这适应一般不取决于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情感和心理需要的满足,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一个人的社会成熟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病人往往是早期的社会适应出了问题。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不是自然发生的,我们不能假定一个婴儿可以不经过任何后天的学习就可以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狼孩、猪孩的例子即可说明这点。事实上,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也需要个体的不断的、长期的学习。这种学会适应周围的人和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就叫做社会学习。

二、社会学习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习是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社会学习叫做社会化的过程,即指的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程度。从心理健康角度上说,社会学习体现为心理健康或心理成熟的获得,社会学习完成好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和比较成熟的人。从教育上说社会学习意味着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人,培养有道德、通情达理的人。从教育心理学上说,社会学习即是探讨个体如何获得社会能力、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的过程,探索这一过程的活动规律及其心理机制。社会学习也是一个极易引起混淆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曾提出一个社会学习的模式,这个模式又叫做观察学习,主要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习得。这一模式仅仅是对某一新行为习得机制的解释,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人的社会学习的全部内容和范围。这一社会学习理论解释的只是某一类行为的获得,而没能联系人的社会适应、人际适应来回答社会学习的规律,因此其解释的范围十分有限。而我们这里论述的社会学习则是比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更加广泛的学习过程,即学习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社会能力的具备,而社会能力又由社会认知、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组成。行为规范的获得、道德判断的形成、利他行为的培养等也都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学习不是心理学的一个小型理论,而是一个理论体系,它构成了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内容。

三、社会学习与知识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一个人一生中要具备两种最基本的能力:一是做事的能力,一是做人的能力,前者指的是具备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解决自然与社会问题,后者指的是具备与人相处的能力,适应他人与调节自我的能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做事情的能力的形成过程即是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做人的能力的形成即是社会学习的过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学习是有联系的。社会学习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发展,知识、智慧是社会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知识学习对于社会学习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前提条件作用。如果没有智慧的发展就不会有社会能力的形成。例如,当感知动作能力不具备,婴儿就不会形成社会情绪,不会记住父母及熟人,如果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就会妨碍儿童的交往能力,使其难以适应他人、了解他人,智力低下者反应速度慢,记忆力差,观察能力低下,因而不易与人交往,而易出现交往障碍或人格障碍,例如自卑、孤僻等。

2.促进作用。良好的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能促进社会学习。伶俐的口齿有助于人的交往,高超的判断能力有助于人的道德判断的形成,准确的观察力能促使人正确地理解与体验其他人的情绪。而高度的自我观察能力有助于人的自我控制。一般而言,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与社会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越是有智慧的人其社会能力也就越高。但这仅仅是总体而言,在个别人身上差异也很大,因为两者并不尽相同。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有知识但不会做人的现象,这一问题十分复杂。而另一方面社会学习能力也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3.抑制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如果知识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过于超前,以至于与社会学习发生失衡,就会妨碍社会学习,造成一个学生只知做事不知怎样做人。例如,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教儿子从小读书,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儿子童年时就成为一个天才诗人,天才画家,14岁上哈佛大学。而到了18岁时,他的儿子已厌倦了一切学习,甘心一辈子当一个商场店员,想过一种平凡的生活。这就是早年的智力生活抑制了其社会化的发展,使其产生了人格上的障碍。

其次,社会学习不等于知识学习,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遵循着不同的规律。

1.知识学习是针对适应物质世界和符号世界的,重在掌握自然规律,而社会学习是针对人的世界的和适应社会的,重在学习了解他人、体验他人的情绪,解决人际冲突,调节个人情绪。

2.在此,人对自然与人对人的关系的不同表现为:知识学习不是互动的,是单向的,我们了解自然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学习的对象对于学习主体的影响并不重要。而社会学习是互动的,双向的,我们了解他人、适应他人的过程往往取决于他人对于我们的反应,对象作用于学习者,对于学习主体有实质性的影响。如果我们适应的社会环境和他人都崇尚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对人不知以礼相待,我们就会对利他的社会行为失去信心,如果父母不善交际,与他人疏远,就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使孩子不知如何与人相处。

3.在知识学习中,知识技能的掌握具有核心作用,记忆、理解、练习、重复相应地显得十分重要,而在社会学习过程中,社会知识的掌握固然不可少,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可能上知历史地理,下知伦理道德规范,但仍然可以是一个不为周围的人接纳的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而构成社会学习核心的是个体的行为习惯、对他人的观察能力和体验能力及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不取决于社会知识的多寡,而是取决于人对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行为风格。应变力、反应力等,都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社会学习是比知识学习更为复杂的过程,是课堂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在游戏、家庭生活、集体生活中这种社会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社会技能的形成主要是无意识的过程。

现代社会变化越来越迅速,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令家长们苦恼的不再仅仅是子女数学、语文、外语学不好的问题,而且也包括孩子的冷漠、无自制力、攻击性、欺骗、无进取心、无理想、自我中心、无犯罪感等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更重要的是,许多学习不佳或学习障碍是社会适应不良造成的,而不是智力的真正的落后,因而探索社会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显得十分重要。

四、社会学习的任务——获得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一种适应他人的能力,其实质是人际适应。适应最初是生物学上常用的概念,主要指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如生理适应指的是有机体与环境达到一种物质上平衡。而心理水平上的适应则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上的平衡。在心理水平上的适应中又可以分出一种人对人的适应,即人适应他人的程度,这是不同于对物理环境适应的心理过程,甚至比对物理环境的适应更为复杂。绝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是由于人际适应引起的,很少因为对物理环境的适应不良。对人的适应实质上要达到的是一种理解上平衡和情感上平衡。所谓的人的社会化程度,社会成熟程度和心理健康程度都取决于社会能力的获得。

一个人的社会能力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我们认为它是由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即社会认知、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分别体现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上的适应、行为上的适应和情感上的适应。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即是对他人的认识过程,也是观察、了解他人的过程。它是社会能力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先正确地认知他人,才能进而与之交往,并根据他人的行为调节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别人的行为推测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的外貌、衣着言谈来判断人品,同时也希望别人用同样的方式来判断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8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感兴趣的课题之一。1980年《社会认知》杂志在美国正式诞生。

2.社会技能。教育心理中提出过技能概念,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方式的复杂操作,是对个体动作方式的概括。教育心理学的技能发生在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过程中,对象是非生命的物体。

而社会技能与此不同,社会技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人与人相互作用时被社会认可的、能给自己的交往带来最大效益的行为方式。其特点如下:首先,它是发生在主体作用于主体之间的,是两人个人的交互作用,独自一人是没有什么社会技能而言的。其次,社会技能表现为能被他人接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欺骗、失信等手段不能叫做社会技能。因此,社会技能概念中已包括了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要求等品德内容。最后,社会技能是能为自己的交往带来最大效益,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目的、愿望的行为方式。即在不损害他人同等权利的前提下,通过交往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益。

3.社会情感。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社会情感则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对另一主体的态度体验及行为反应。实质上,人类的情感总是与其他人有关的,如悲伤、欢乐、攻击、愤怒等,无不带有一定的社会性。那么,社会情感与人的一般的情感的区别是什么?我们认为,社会情感的核心是在情感上适应他人,所以,它不是指一般人对他人行为反应的情绪体验,因为这种情绪体验有时无助于人际适应。只有有利于人际适应的情绪反应才符合社会情绪的标准。在人类情感体验中,只有同情心最符合这一标准。

同情心又叫移情,是在社会情境中产生的与他人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由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引起的。同情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使我们能从他人的立场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同情心保证我们在情感上对他人的适应。如利他行为在情感上是同情心激发的,而反社会行为是以同情心的泯灭为特征的。

五、社会能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结构不是要素之间的并列,而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我们应把社会能力看作是一个整体结构,各因素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了社会能力的内容。各要素间的联系表现如下:

1.社会认知是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基础。在社会能力中,社会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社会技能受社会认知支配,社会情感也以社会认知为前提。

2.社会情感是动力。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决定人对社会环境、他人的基本态度,如喜欢与不喜欢,能否怀有同情心地看待他人等。

3.社会技能是社会能力的外在表现。社会认知与社会情感一般并不直接表现出来,他们是内在的,通过社会技能表现出来。如交往中言语与非言语的动作,都表现着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

总之,社会能力体现了个体适应社会、适应他人的综合能力,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应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基本的能力,缺一不可。

应当承认,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社会能力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在认知能力方面强一些,另一些人在技能方面强一些,有的人在情感方面更能同情别人,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所以才会有个体社会成熟程度、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适应程度的不同,也就会自然产生社会能力的测评问题。

六、社会能力的评定

在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社会学习而不断获得社会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能力必然有所不同。一个小学生的社会能力肯定不及一个中学生,如一个小学生对别人尊重也许是出于习惯,而一个中学生则能学会根据交往对象对自己的反应来决定自己对他的尊重程度。在此,一个重要的而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是如何测量一个人的社会能力。通过客观的测量确定个体的社会技能到底处于何种发展水平。目前,由于社会能力的复杂性和研究的不够深入,尚无一个比较成熟或得到公认的社会能力的测量。但有许多测验涉及人的社会能力问题,例如目前社会心理学中有测验人际信赖的量表,还有测量人的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的量表,品德研究中还有人使用了同情心的测量。现在,最需要的是将这些测量综合起来,编制一个能同时测量上述三种因素的社会能力量表。通过测量确定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发展水平,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加以改进。

尤其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这样的测量。目前我们尚无评估中小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水平的测验工具,往往是老师凭借自己的印象来评估学生的社会能力,这种评估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情况,不足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我们正在这方面做一定的努力,正在收集有关方面的资料,争取早日编制出我们自己的测量。

社会学习与社会能力的心理学研究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常常偏面强调智育,对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有人甚至认为德育可以取代社会能力的培养,这些观点都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观的。我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质上就是使学生具备两种基本的能力:一是智能、技能,另一是社会能力。一个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跨世纪人才一定是这两个方面均衡发展的人。

标签:;  ;  ;  ;  ;  ;  

论社会学习与社会能力_社会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