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溃疡的病原微生物研究论文_魏秀华,宿可昕,崔国栋,张丽伟,徐晶

角膜溃疡的病原微生物研究论文_魏秀华,宿可昕,崔国栋,张丽伟,徐晶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眼科 163316

摘要:角膜溃疡的种类主要包括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以及真菌性角膜溃疡三种。本文将针对引起上述三种角膜溃疡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以分析在角膜塑形术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角膜溃疡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角膜溃疡 病原 感染

1.前言

角膜塑形术通常被用于非手术性的近视患者治疗,通过让患者佩戴角膜接触镜以达到让患者无需手术便能够获得较为清晰的视力的目的,其现今广泛应用于近视症的治疗。角膜接触镜是通过硬性弯曲角膜并改变角膜的曲率的原理,进而能够有效减少角膜的屈折力,提高患者的远视程度。【1】而角膜接触镜往往对于近视度数小于等于3.00D的近视患者有着较好的效果,但其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近视的病理过程。另一方面,角膜塑形术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并发症的产生,即角膜溃疡。

2.微生物前的准备工作

(1)一般资料

本文将会收集2018年来我院治疗的15例(15只眼)患有角膜溃疡的病例作为分析数据,其中男性7人,年龄在15~2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7.3岁;女性8人,年龄在13~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8岁。左眼共5例,右眼共10例。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4例,;棘阿米巴感染10例,真菌(镰刀菌)感染1例。

(2)微生物学检查

对所患角膜溃疡的患者进行角膜细胞的提取,并进行刮片等处理,而后进行细菌、真菌、阿米巴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在镜片的收集过程中,共有7名患者参与了两侧角膜镜片护理液的培养以及药物敏感实验的过程,其于患者因为偶发性到本医院前来医治,在治疗的过程中未携带镜片,无法参与实验过程。

3.临床资料

(1)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成因为绿脓杆菌直接侵入人体角膜所造成的感染。而绿脓杆菌最适宜的生存以及繁殖的温度为30~37℃,其分泌的荧光素以及绿脓素虽然具有较强的毒性,但其自身具有的侵入能力不强,所以只能依靠产生角膜病变以及感染的部位进行生存以及繁殖。【2】加之溃疡自身能够产生胶原酶,以及绿脓杆菌所产生的蛋白溶酶都能够溶解角膜小板,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疗,甚至会产生大面积的角膜坏死,以及角膜穿孔现象。

经过对于病人角膜的病理分析,绿脓杆菌病毒往往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大致时间为一天左右。患有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往往会因为眼部持续疼痛红肿而流泪,以及出现分泌物增加等现象。而发病两天后,角膜内部便会出现油脂状的角膜坏死区,其富有弹性并会出现黄色脓液,尤以眼睑浮肿现象最为明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于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确诊,一旦怀疑为患者可能患有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不必等待细菌化验结果便可直接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前期,保证对患有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的用药以及敷料与其他患者的充分隔离,以及在接受治疗的期间保证自身手部的彻底清洁工作。在药物的选择上,选择配制5万单位/毫升的黏菌素可以较为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3】为了防止病情复发,可选择持续一到两周的用药。用药之后可以选择0.25%的醋酸溶液对结膜囊进行冲洗工作,保证每天两到三次的频率。

(2)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

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的患病群体普遍发生在青少年当中,且不因男女而出现偶发性不均衡病例。常见的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成因多见于患者长时间一只眼受力,虽然棘阿米巴原虫在早期并未确认为可以致病的原虫,但现今的科学技术已经证实其可以导致患者患有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随着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病情的发展,病人会出现角膜基质的浓重现象,如果脓液积累严重亦会导致角膜穿孔的可能,甚至会患有角膜缘炎以及巩膜炎。对于现今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病症的检查,本院会采取共焦显微镜直接检查的方法。以往的显微镜检查技术由于要提取患者病灶部位的角膜细胞,往往会造成患者角膜的二次损伤。我院采取共焦显微镜将会直接对患者的病灶处进行放大,从角膜的上皮出发至下皮,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到棘阿米巴原虫的影像。

在治疗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的期间,最为广泛采取的药物为阳离子防腐剂,其具有对患者的角膜不会造成明显的二次损伤这一优点。以及在辅助药物的选用上,咪唑类药物具有可以破坏棘阿米巴原虫的细胞壁的特点,但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单独的用药对于棘阿米巴原虫没有显著的治疗效果。【4】最后则是促进溃疡修复的药物的选择,在患者的角膜处于逐渐康复的阶段时,医护人员可以适当选用角膜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如透明质酸钠等。

对于较为严重的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患者以及在进行用药后并无明显康复现象的患者,可以对其采取手术处理,及时切除病灶以挽救患者的视力。甚至当患者的角膜出现脓液的大量积累时,医院应当按需对患者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3)真菌性角膜溃疡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原为诸如念珠菌、酵母菌等菌种的真菌。多数见于长期患有角膜炎的患者。由于此类真菌的潜伏期长,在患病的早期往往只有如眼部突然疼痛、迎风流泪的症状,一些患者往往会不以为意。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病期间,患者的角膜呈灰白色、缺乏光泽度。角膜外壁较为粗糙,后期可出现斑块沉积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会恶化至真菌性眼内炎。一般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检查方式包括对于溃疡部位的角膜细胞进行刮片检查,往往会观察到成念珠状或丝状的真菌菌丝,在进行角膜细胞的组织培养后可观察到大量的菌落生长。而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往往细胞培养的检测结果会呈阴性。

对于患有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治疗,一方面由于真菌大多生长于角膜的组织内部,所以治疗过程要求长时间的、连续性的药物与病灶的接触,而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才可以使药物的浓度足够高,进而对真菌有更好的清除效果。对于药物的选择,本院最常采用的为嘧啶类药物,切忌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在两周之内患者便会痊愈,而在患者接受一周的治疗之后仍没有好转的迹象,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包括清创、角膜移植等。

参考文献

[1] 吕岚, 邹留河, 王荣光,等. 角膜塑形术致感染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J]. 中华眼科杂志, 2001, 37(6):443-446.

[2] 汤学荣.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真菌及细菌混合感染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29):4333-4334.

[3] 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

[4] 孙声桃, 王丽娅, 徐筠,等. 互隔交链孢霉菌性角膜炎的临床与病原学研究[J]. 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1):32-35.

论文作者:魏秀华,宿可昕,崔国栋,张丽伟,徐晶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  ;  ;  ;  ;  ;  ;  ;  

角膜溃疡的病原微生物研究论文_魏秀华,宿可昕,崔国栋,张丽伟,徐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