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智慧之美论文_舒一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智慧之美论文_舒一

舒一

(奉化实验小学,浙江 315500)

摘 要: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脊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他们静立于岁月的长河之中,冷眼旁观历代的冷暖,过尽千帆,终是沉淀了时间的虚无,弥漫起古人智慧的芳香。提笔凝思,我将从建筑装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所包含的智慧之美进行一次较为浅略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起源;功能特征;科学性;艺术性

一、脊饰的起源

关于脊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唐会要》记:“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虬,尾如鴟,激浪降雨。遂作其相于屋上,以厌不详。”

晋王嘉(子年)撰、梁萧绮录《拾遗记》记载:“鲧治水无功,自沉羽渊,化为玄鱼。后人于羽山下修玄鱼寺,四时致祭。尝见出水长百丈,喷水激浪,必降雨。《汉书》越巫请以鸱尾厌火灾,今鸱尾即此鱼也。”可见自汉朝起便有简易脊饰出现。

二、脊饰中的艺术美

(一)屋脊的组成

中国古建筑脊饰形态各异,雕琢精美,具有独特的美学趣味。特别是在皇家建筑或大型祠庙的主殿上,屋脊上都有一些兽形的装饰瓦件,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称呼和定义。

1、鸱吻

鸱吻是指正脊两端的一对兽形装饰,两者相向口吞正背,又称正吻或吞脊兽。“鸱吻”由早期的“鸱尾”、“嗤吻”“祠吻”等演变而来。至元末到明、清时期,鸱吻的形象逐渐从兽头演变成龙头,而龙的形象也更加清晰,所以“龙吻”便应运而生了。

2、垂兽及戗兽

垂兽是在垂背上的装饰构件,而垂背则是在正脊两端的两两相构,形成人字形的四条装饰部件。以垂兽为界分成兽前与兽后,垂兽之前叫垂脊,垂兽之后叫角脊。而在歇山顶这种形式中除了正背和四条垂背之外还有四条戗背,在垂脊端部有垂兽,在戗背端有戗兽。

3、正背兽

正脊兽也叫“望兽”,俗称“带兽”,形象与垂兽相同,嘴唇朝外放置。

4、脊兽

在角脊上列着一排动物雕饰,称为背兽,清代多为走兽,宋代多为蹲兽。

5、套兽

套兽是在角梁的预备榫上的兽头形陶制装饰构建,它即美化了檐角又可以保护角梁顶端不受雨水侵蚀。

6、宝顶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攒尖顶。其特点是没有正脊,无论几个坡面都汇于这一点,其上再覆以宝顶。正是有了这些各具特色的装饰部件,是古建筑能够稳中求变,散发出一股浑然天成的韵律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美学特征

单体建筑的边际线使建筑本身具有了自己的剪影,夕阳西下,迎着灿烂光辉,古建筑的轮廓便如少女曼妙的身姿,可人的侧颜,映入眼帘。除此之外,脊饰也充当着装饰分布的着力点,使得建筑的“上分”与“下分”显而易见。如果说下分主要通过石栏杆形成丰美的剪影,那么上分则通过各式屋顶的外轮廓形象,通过屋脊、吻兽、宝顶、屋檐、墙檐、墙头等的美化来处理和表现。因为屋顶处于建筑的冠载部分,面积较大,因此屋顶所构成的天际线剪影具有突出作用,而对于剪影的构成部分也非常用心。垂兽、戗兽、等形象皆经过古人反复的推敲,以达到至善至美之境界。

屋顶之美,由于时代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美丽自然也各有千秋。汉代的古典朴实,唐代的端庄雄浑,宋代的轻盈秀丽,明清的严禁富贵。中国古建筑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可通过这小小的脊饰一窥芳华。

在地域上屋脊的艺术风格与题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南方的轻盈灵巧,而北方则多沉稳严禁。虽然,脊饰在南北之间存有较大差异,但两者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可谓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在广袤的土地上延绵数千年之久而从未遭到废弃,真可谓之为奇迹! 三、脊饰中的科学美

(一)脊饰中的心理学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且防火措施较为薄弱,因此,走水时常发生,走水之险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根刺。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4记:“苏氏(冕)驳曰:东海有鱼虬,尾似鸱,因以为名,喷浪降雨。汉柏梁殿灾,越巫上压胜之法,乃大起见章宫,遂设鸱鱼之像于屋脊。……”自汉代以来,脊饰承载着人们对平安顺利的向往,担当起驱邪的重要角色,屹立檐头,以慰百姓乃至帝王那颗忧虑的心。

(二)脊饰中的物理学

1、防水

首先从鸱尾说起,在木结构建筑的正背端处有一根雷公柱,背下若干承重部件都汇于此处,其顶端突出于屋面,是雨水最易浸入的薄弱环节。而鸱尾不但具有审美作用,更是能够起到防水作用。另外,檐角上的背兽,它们和背瓦烧结在一起同样也具有防水的功效。

2、防雷防火

中国古建筑在防火观念上历来是相当重视的,而鸱尾的特殊结构也恰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防止雷击起火的作用。如果在大雷雨“鸱尾”避雷失败的情况下,建筑本身多半是自身先毁,这样就降低了对其他房屋建筑的牵连。

3、防震

因为吻兽正好处于节点处,缺乏在地震作用下变形的能力,导致建筑的破坏乃至毁灭,因此,能工巧匠们便研究安装了正吻,放置铁质的吻索和吻钩,吻索下端连接一块铜制的筒瓦,以改变砌筑灰浆,使整体构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各构件有了一定的柔性,使得地震时房屋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结 语

中国古建筑中的脊饰兼具了科学的理性美和艺术的感性美,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魅力,呈现出一幅幅丰美鲜活的历史画卷,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作者:柴泽俊 ;《山西琉璃》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时间:2012年5月

(2):作者:王溥 (北宋); 《唐会要》

(3):作者:邓英涛;《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脊饰》 ;期刊名《文物》 ;时间:1978年

(4):作者:许慧;《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间:2009年5月1日

作者简介:舒一(1995—),女,浙江省宁波人,金华市婺城区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专业 本科生

论文作者:舒一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  ;  ;  ;  ;  ;  ;  ;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智慧之美论文_舒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