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的几点思考_消费水平论文

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的几点思考_消费水平论文

对我国体育消费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4096(2000)05—0029—04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物质和精神的消费水平也相应的提高,其中体育消费水平的增加速度尤为明显。尽管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我国的体育消费,首先在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后在一些大中城市不断扩展,现又在中小城市蔓延,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浪潮,受到经济界的极大关注。近些年我国体育消费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为今后大的飞跃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毕竟是刚刚开始,其中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体育消费走向成熟。在新世纪的开始,人们期盼着体育消费实践能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迫切地等待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体育消费实践是否能在社会全面发展中有所作为?

一、发展体育消费大有可为

体育是具有产业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这个角度看,体育的发展要从其社会的价值和经济的价值两方面考虑。

从经济学角度讲,社会的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依存。消费在国民经济循环中起到先导作用。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体育消费也不例外,体育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是消费的对象,体育消费促进体育的生产,是生产的原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特定的文化现象,它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直接促进两个文明的发展。“消费也直接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体育消费过程,即人们汲取其精华获得自身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的过程,人们在体育消费中,提高了自己融合于社会、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正是由于体育的消费,培养了人的情操,使人达到了与社会同步前进的一种境界。

体育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在我国起步时间虽晚,但已显示出强劲势头。“消费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关键”。 据统计, 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达2.13万,门票总收入1亿多元。甲B联赛观众人数1.37万,整个甲级联赛的现场观众达580多万人。1998年篮球和排球的联赛观众人数也分别达到62万和50万,收入达到1410万元和1200万元。另据上海的一份调查,上海43.7%的市民每月体育消费支出达100元以上。我国人口众多,体育市场大, 体育消费发展的速度快,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体育消费的势头更猛。可见能否充分抓住体育消费市场,引导好体育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体育消费的潜力还相当大。(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体育消费占我国居民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中、西部的经济将得到较快发展,体育消费也会随之发展。(2 )我国的体育人口数量仍不多,即使在大中城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仍有限,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工程的启动,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医疗制度的改革等措施的实施,人们的健康意识,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将大大加强,提高生活质量也将成为新世纪的主题,体育消费的意识会提高,体育消费的水平将出现大的飞跃。(3 )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能力,而且减少了大量劳动时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更多的闲暇时间将使人们走向体育活动场所,促进体育消费的再度发展。(4)体育产品质量的提高, 体育消费环境的改变已经是体育产业重视的主要问题,体育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体育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也是体育产业正积极着手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和人群需要的特点,体育消费品将调整自己的市场,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

二、对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基本估计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与一般消费水平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虽然近几年我国人均消费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我国的总体消费水平还很低,因此,在研究体育消费时,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近几年,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重视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研究。刘伟指出:“用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消费水平,我国目前正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时期(根据联合国规定标准,40—49%为小康,50—59%为温饱),我国的体育消费只有在40%以下才可以在消费需求当中明显活跃起来。来自国内的调查表明,我国1991年人均消费为896.4元, 体育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7%,这距20%的标准相差甚远。近十年的发展非常快,按1996年的全国人均消费2725.8元,并按体育消费占总消费5.7%计算,应人均体育消费155.4元。而实际上, 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体育消费在100以下的占总数58%,100—200元的占总数的27.8%,201元以上的仅占总数的13.9%。显然,近十年,居民的消费水平虽提高了,但体育消费水平并没有与消费水平同步发展。这说明,体育消费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或已经进入的我国居民,他们的思想观念,他们对生活质量的理解,特别是花钱从事体育消费的意识还远远没有跟上,一旦他们跟上来,一改过去透支生命或生存质量而维持温饱的常态,就完全可能使相当一部分人走向体育超前消费。用不多久,我国体育消费水平将绝不是按某些发达国家的速度发展。

三、我国体育消费需求必须正视的问题

从体育事业的发展来看,体育消费市场的供需并不很平衡。其中有我国群众体育的参与程度和消费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据卢元镇的研究,1996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中有34.35%的人参加1次或1次以上的体育活动,约为3.10亿人,全国约有4.2亿人不同程度地参加过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人口计算,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若将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20%。 明显低于西方一些国家。虽然参加体育的人数比例较小,但在具有12.5亿人口的国家里这已是一个较大的数量,随着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体育活动的参加人数将相当大。这是体育消费需求的基础,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调查表明,1997年全国居民体育用品的消费支出位于子女教育、电器、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排在第六位。今年全国体工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着重强调了引导体育消费,可见,扩大内需,体育消费市场大有可为。

一些学者把体育消费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一种形式。很多学者提出,我国体育消费有三种形式,即参与型、观赏型和实物型,并认为,我国体育消费由观赏型向参与型过渡。显然,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的实用性越来越突出,人们把实际的体育体验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确切地讲,目前我国居民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多数仍停留在对体育需要的层次上,对体育还处于满足自己的愿望或欲望层面上。

然而,体育消费的需要与体育需求毕竟存在一个质的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求是要通过购买表现出来的,是以货币为基础以交换手段实现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能够为自己取得东西提供等价物的人,才是真正的需求者,真正的消费者”。需求的本质是有支付能力,它是实现需要的条件。满足体育消费需要可以是自给性的,即没有在经营场所或消费场所也可以获得满足。而体育需求必须以交换为前提。因此,研究体育消费问题,绝不能回避需求,即不能不考虑支付能力。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高与消费需求有关,也与消费需要有关。体育消费水平也与这两者有密切关系。前者与居民收入关系密切,但影响前后两者的更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消费意识。据韩会君的调查,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市,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在免费场所,去体育经营性场所的人只占14.7%,且以18—30岁为主。在我国目前供大于求的消费市场上,体育消费需求是不足,还是“供不应求”,这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海曼指出,德国40%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20%不经常参加,其余40%居民中,有20%的人具有经常参加的潜力,而另20%还不能说将来会参加体育活动。由于我国的体育人口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消费需求也相对低,重视体育消费的引导,将可能使体育消费市场活跃起来。

四、动态变化体育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研究消费的重要内容。体育消费是生活费结构中的一个内容,也是文化消费结构中的一个内容。在宏观经济中,体育消费是属微观层面,而在研究体育消费中,又可将其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统计与分析,大多将体育消费列入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中。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国居民对生存资料的消费需求在减少,反映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达到44.5%,享受与发展资料的消费需求增加较快,我国城市居民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已达到占总消费中的11.5%,在各项消费支出中,位于第二(食品44.5%,居第一)。马晓河指出,1994—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的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增加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如此看来, 体育消费增长在几年后还将有较大提高,它的内部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

体育消费结构因地域、文化、 习俗和收入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JunOga的研究表明,日本体育消费受一般的经济状况影响较大。由于受体育消费动机的影响,体育消费的结构也具有较大差异。我国参加体育动机排列为健身、消遣娱乐、交流、调整情绪、学生时喜欢体育、提高运动能力等。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观念的,也有社会的原因。似乎我国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更实际,多看重健身。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注重健身,因此,体育活动形式相对单调。显然,经济因素是影响体育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体育活动的内容也是重要因素。我国居民选择简单的、实用的、价廉的消费内容,形成具有特点的我国体育消费结构。

随着居民对体育需求的增加,体育消费结构中服务性的消费内容增加更快,而实物性消费,尤其是服装类消费有下降趋势。在服务类消费中,以提高个人素质,增强体质和掌握技能类的个人投资行为越来越被居民所接受。竞技表演业的发展,促进了观赏消费人群迅速增加。

五、加强优化体育消费环境意识

消费环境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消费,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消费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

体育消费的自然环境。体育消费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体育消费者尤为重要。由于从事体育活动时,人的身体直接与自然界接触,吸取自然的物质,品味自然景色,所以,消费场所周边环境,内部环境,空气环境、温度环境等,均构成体育消费者达到最大满足的条件。

体育消费的社会环境。体育消费者在社会中从事消费活动,受到社会制约,也受到社会保护。消费者对社会治安环境的要求,是自己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社会舆论环境,既能有效地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又能促进消费观念不断转变。人际环境对体育消费者来说,是在对抗运动中求得人的和谐,在交流中获得心境愉悦。

体育消费的文化环境。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体育消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还指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体育消费中的文化气息,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心灵。在体育消费的场所,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传输科学知识,培养人的品质,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增加智力性的活动内容等,使体育消费者得以更大收获。

体育消费的服务环境。今后人们对服务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在服务态度、质量方面,对体育消费者而言,他需要有效的指导,能在消费中学到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消费中无危险的威胁,需要有指导者或服务人员的保护,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收稿日期:2000—04—10

标签:;  ;  ;  

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的几点思考_消费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