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及其国际比较_实际汇率论文

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及其国际比较_实际汇率论文

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及其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速度论文,质量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银行发表的1996年《世界银行各国经济地图册》中,对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有如下排序:在1985~1994 年期间, 泰国的人均GNP增长速度高居榜首,为8.2%;韩国第二,为7.8%; 中国和新加坡并列第三,为6.9%;博茨瓦纳第五,为6.6%;马尔代夫第六,为6.5%;智利第七,为6.2%,等等。 由于在其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大都是东亚国家,因此,这被誉为东亚奇迹。然而,从实际结果来看又不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都与其高增长率相吻合。

一、经济增长速度比较的方法

测量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为GDP和人均GNP,相对应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为GDP实际增长率和人均GNP实际增长率。而在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中,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往往以美元计价的GDP和人均GNP作为评价各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但同时却以用本国货币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增长率和人均GNP实际增长率来评价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上述的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排序中即采用这种指标。

这样,在国际比较中指标的选择就发生了不一致的现象:即评价经济增长速度采用的是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实际增长率,而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则以美元为计量单位。

既然从静态的角度来讲,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按国际市场的价值规律以美元现价来计算各国的GDP和人均GNP,以考察各国社会生产成果总量现期的价值,同样,从动态的角度上讲,衡量一国经济增长也应根据国际市场价值规律来考察该国的总产出,然后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可以相互比较的经济增长度,而不能单单考察该国的实际增长率。

为方便起见,这里将以本国货币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率按习惯称为实际增长率,将以统一单位(美元)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率称为有价值增长率。

显然,实际增长率的比较相对容易,但它不能确切反映出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对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有价值增长率的比较会遇到很多理论和实际的问题,但却能够得出更为合理、准确的结论。下面将系统地对两种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以发现其差别并研究其差别的原因。

二、实际增长率和有价值增长率的比较

1.计算方法。 这里将采用最小二乘法以得到较精确的平均增长率。

假设某经济变量X按固定的增长率r增长,即X[,t]=X[,0](1+r)[t] (1.1)

其中,t为时间,X[,0]为X的初始值,X[,t]为X在时刻t的数值,则(1.1)的回归方程为:

LnX[,t]=a+bt+u[,t] (其中,a、b为回归系数,u[,t] 为随机误差) (1.2)

设b[n]为b的最小二乘法的估计值,则经济变量X的平均增长率R =e[b[n]]-1 (1.3)

这里以美元为统一的度量单位来计算各国按美元不变价计算的有价值增长率。计算方法为(以GDP为例):

GDP·P

GDP[,$]=─────

e·P[,$] (1.4)

其中:GDP 指以本国货币不变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P 指本国的GDP紧缩指数(GDP deflator);e指年均汇率(本国货币/美元);p[,$]指美国的GDP紧缩指数;GDP[,$] 指按美元不变价计算的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再用最小二乘法得出该国GDP的有价值增长率。依法类推, 可得出人均GDP的有价值增长率。

2.比较对象和期限的选择。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 这里拟用全世界1993年2000万人口以上的所有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并选择1973~1993年共20年的数据。

这样,在排除数据不全国家(伊朗、朝鲜、罗马尼亚、苏联、越南、缅甸、波兰、南斯拉夫、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和扎伊尔)之后,共选择出26个国家,按世界银行的分类,其中8个为高收入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11个为中等收入国家,即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土耳其、巴西、哥仑比亚、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和摩洛哥;7个为低收入国家, 即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

3.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为了对实际增长率和有价值增长率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这里采用的指标有GDP、人均GNP实际增长率, GDP、人均GNP的有价值增长率及各国的美元现值计价的人均GNP的期初值和期末值。

从表1中可以看到,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的GDP实际增长率都在2 %~4%之间,而中、低收入国家的GDP实际增长率则高低不一,从最低的0.87%到最高的8.68%不等。

表1 各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增长率与有价值增长率的比较(1973 ~1993)

国家 实际增长率 有价值增长率

GDP

人均GNP GDP 人均GNP

高收入国家

美 国2.52(19)1.48 2.52(9) 1.48

加拿大2.87(16)1.52 2.15(12) 0.82

日 本3.96(11)3.35 6.36(2) 5.74

西班牙2.39(21)1.72 4.09(5) 3.41

意大利2.57(17)2.29 4.71(4) 4.43

法 国2.19(22)5.32 2.40(11) 5.55

德 国① 2.54(18)2.48 2.69(8) 2.63

英 国2.03(23)1.80 3.47(6) 3.24

中等收入国家

韩 国8.47(2) 10.31 10.18(1)12.04

印度尼西亚6.09(6) 4.36 2.48(10) 0.81

菲律宾2.50(20)0.20 1.40(18)-0.87

泰 国7.42(3) 5.25 6.02(3) 3.87

土耳其4.35(8) 2.85 3.19(7) 1.70

巴 西3.06(14)0.84 2.11(13)

-0.085

哥仑比亚 3.87(12)1.34 1.56(16)-0.92

墨西哥3.15(13)0.63 1.37(20)-1.11

阿根廷0.87(26)

-0.89 1.47(17)-0.31

南 非1.81(24)0.35 1.40(19)

-0.057

摩洛哥4.29(10)1.72 1.07(22)-1.43

低收入国家

中 国8.68(1) 7.13 0.49(23)-0.94

印 度4.82(7) 2.59 1.18(21)-0.98

巴基斯坦 6.25(5) 3.66 1.80(15) 0.68

埃 及6.30(4) 4.23 1.89(14)-0.10

肯尼亚4.30(9) 0.69 -0.51(24)-3.96

尼日利亚 1.63(25)

-1.30 -6.31(26)-9.01

坦桑尼亚 2.93(15)2.85 -5.20(25)-8.55

国家

人均GNP($)现值

1973年1993年

高收入国家

美 国691024740

加拿大585019970

日 本347031490

西班牙193013590

意大利305019840

法 国458022490

德 国① 512023560

英 国348018060

中等收入国家

韩 国 430 7660

印度尼西亚 120 740

菲律宾 250 850

泰 国 270 2110

土耳其 500 2790

巴 西 760 2930

哥仑比亚

460 1400

墨西哥1090 3610

阿根廷1810 7220

南 非1040 2980

摩洛哥 360 1040

低收入国家

中 国NA② 490

印 度 130 300

巴基斯坦

130 430

埃 及 280 660

肯尼亚 200 270

尼日利亚

310 300

坦桑尼亚

130

90

* 本表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计算后编制。小括号内数字为按GDP实际增长率和按GDP可比增长率排序的名次。

①德国的数据为东、西德统一后的数据,下同。如只考虑原西德的情况,在1969~1989年间,西德的GDP实际增长率、人均GNP实际增长率、GDP有价值增长率、人均GNP有价值增长率分别为1.91%、4.47 %、2.03%、5.64%。

②NA表示无数据

资料来源:The World Bank《World Tables 1995 》、 《WorldDevelopment 1995》

我们来重点考察一下GDP有价值增长率与GDP实际增长率。

从表1中数据按GDP实际增长率和GDP 可比增长率排序情况可知:在1973~1993年间,GDP实际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为中国、韩国、泰国、 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大部分为亚洲国家。然而,就是经过了这样的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依然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而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却发展成了中等收入的国家。此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GDP实际增长率都不高,排名在20 名附近。这明显与实际情况发生了矛盾。

在1973~1993年间,可比增长率较高的国家有韩国、日本、泰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土耳其等;有价值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为印度、摩洛哥、中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排位提前,而中、低收入国家的排位靠后。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的有价值增长率低于高收入国家的有价值增长率,尤其是排在最后的6 个国家中,有5个是低收入国家。

从上述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1973年~1993年间,日本、韩国、泰国、 意大利、 西班牙等国的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如此迅速(人均GNP分别从1973年的3470美元、430美元、270美元、3050美元、1930 美元增长到1993年的31490美元、7660美元、2110 美元、19840 美元、13590 美元),并不是因为其实际增长率多么高,而是因为其有价值增长率高。恰恰相反,中国、印度、埃及、肯尼亚等国的经济增长如此缓慢也不是因为其实际增长率低,而是因为其有价值增长率低。

所以,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中,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际增长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应以有价值增长率为主要指标。在这种意义上来讲,有价值增长率才是真正的“实际增长率”。同时应指出的是,上述的分析计算是基于长期(20年)的考虑,故得出的结论只适用于长期的经济分析,短期内无法用有价值增长率进行分析预测。

三、实际增长率与有价值增长率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实际增长率与有价值增长率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其中隐含着什么经济含义,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

1.表面原因:汇率变动

显然,实际增长率与有价值增长率不一致的直接原因在于汇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使按本币计算的GDP与按美元计算的GDP产生很大差异,从而导致了两种增长率的差异。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一般意义的汇率只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名义上的相对价格,即名义汇率。当判定汇率的真正变化时应采用实际汇率的概念,即名义汇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所反映的两种货币之间的真实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是:

名义汇率×贸易伙伴的通货膨胀率

实际汇率=────────────────

本国的通货膨胀率

e·P[,b]

以符号表示:e[,r]=────(3.1)

P[,a]

GDP·P GDP GDP

在前面(1.4)中GDP[,$]=─────=───=─── (3.2)

e·P[,$]

P[,$]

e[,r]

e·───

P

即按美元不变价计算的GDP等于按本国货币计价的GDP除以本国货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e[,r]的变动导致了GDP[,$]与GDP之间的差异。

我们来分析一下1973年~1993年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的变动。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变化很大,而且很难找到统一的规律来,在短期内尤其如此。故此说明为什么选择人口2000万以上的国家和1973年~1993年的数据。

(1)这些国家相对来说属于大国,经济发展比较均衡, 经济政策也比较独立,对汇率的政策也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其实际汇率的变动能较好地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情况。(2)从1973 年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崩溃,汇率制度开始多样化,浮动汇率与钉住汇率并存。但总的来说,浮动汇率成为最重要的汇率,汇率的变动能较好地反映对各国货币的需求情况。

表2可见,26个国家中有21个采取浮动汇率,其实, 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也会不断调整其钉住货币的汇率。所以,从长期来说,可以认为这些国家的汇率都是浮动的,能较真实地的反映市场规律。

表2 1993年这些国家的汇率制度

钉住汇率 对单一货币或联合浮动

较大浮动

单一货币

合成货币 共同安排 根据一组

管理浮动

独立浮动

美元

其他指标调节

阿根廷 泰 国西班牙哥仑比亚 韩 国 美 国

摩洛哥法 国 印度尼西亚 加拿大

肯尼亚德 国 土耳其 意大利

坦桑尼亚 墨西哥 英 国

中 国 菲律宾

巴基斯坦

巴 西

埃 及 南 非

印 度

尼日利亚

个数 1

4 3

1

7 10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Moneytary Fund《Annual Report 1995》

正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汇率在长期中的走势不尽相同,才造成其有价值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不同。

2.长期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质量变动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汇率制度日趋复杂,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增大,其不确定性亦变大,对汇率变动的预测也更加困难。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汇率决定理论和模型,但都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世界汇率的变动情况。但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在决定汇率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中,由于外汇市场上投机活动的日益频繁,各国资本帐户变动的幅度和频率明显变大,这造成了短期内汇率变动的极其复杂性,而各国经常帐户中各因素的变动对汇率的长期走势起了极大的作用,在长期中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尽管购买力平价论与事实的拟合即使在长期内也不甚理想。

而在研究经济增长时,我们考察的正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这样我们可不考虑引起汇率短期变动的错综复杂的原因,如货币市场的国际资金流动等等,而着重研究购买力平价论,以找到汇率长期变动的原因。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或PPP)

购买力平价的观点是:一国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劳务和技术;反之,外国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它可以购买本国的商品、劳务和技术。因此,以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实质即是以本国的购买力去交换外国的购买力,故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一国货币实力的大小是通过该国物价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而货币购买力指数则是某一时期物价指数的倒数。因此,绝对购买力平价公式表示为:

P[,h]

e=────(其中:P[,h]为本国物价指数,P[,f] 为外国物价指数) (3.3)

P[.f]

上述的公式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两国之间的商品套购活动能使同质同类的商品具有等值的价格,即“一价定律”是使绝对购买力平价得以实现和维持的经济机制。

P[,f]

检验绝对PPP可用实际汇率:e[,r]=e·───

P[,h]

如果PPP成立的话,e[,r]=1;或取e[,r]为指数,则e[,r] 保持不变。

(2)PPP理论的实证检验

采用实际汇率e[,r]来检验PPP理论。根据PPP理论,e[,r]在长期中应保持不变,物价指数采用GDP缩减指数,因为GDP缩减指数在其统计范围内包括了所有的产品和劳务,适合于描述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最适合于作PPP中的指数。但是,作出这些国家的e[,r]走势图(此文略)可以看出,在长达20年的期间内,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外,实际汇率的长期走势很难看出符合PPP理论。

(3)对PPP长期偏离现实的解释和修正

P[,h]

PPP理论以物价指数来反映货币购买力指数,故有公式e=───。

P[,f]

就一国而言,物价指数P 确实反映了该国的物价变化及其一般价格水平。在PPP中, 其理论基础“一价定律”强调的是同质的商品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比较。如果物价指数P不能反映出该国商品的质量改进, 那么此时比较的将是不同质商品的一般物价水平,也即PPP 理论选用指数将与其理论基础发生矛盾,必将导致错误的结果。而物价指数P 是否能反映出该国商品的质量变化呢?举一个例子:A、B两国,其P[,ao],P[,bo]分别为100,100,假设此时两国商品的质量水平相当,经

P[,ao]

过国际贸易其汇率e[o][,a/b]=────=1。经过t年之后,A 国商品

P[,bo]

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进, 但物价水平仍保持为低水平不变,即P[,at]=P[,ao];再假设B国商品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其物价水平亦不变,P[,bt]=P[,bo],则根据绝对PPP知若以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则

P[,at]

e[t][,a/b]=───=1

P[,bt]

将保持不变。 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在实际中,由于A国的产品质量远远高于B国,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汇率变动以反映这一变化。根据PPP理论,由于在A国购买相同质量的产品比在B国购买相同质量的产品要便宜得多,所以A国对B 国的汇率应上升,即A国货币升值。

所以,上面实证检验的偏差来自选用指数与理论基础之间的差别。物价指数可以作为一国物价水平的指标,但它不能完全反映出该国产品质量的变动,从而使“一价定律”不成立,进而导致实证检验的偏差。

故有必要对PPP理论的公式加以修正。引入质量改进指数Q,则货币购买力指数等于物价指数除质量改进指数。则绝对PPP表达式

P[,h]/Q[,h]

e=────────

P[,f]/Q[,f](3.4)

同样,作为其检验的e[,r]的表达式

P[,f]

Q[,f]

Q[,f]

e[,r]=e·───=───即e[,r]=───

(3.5)

P[,h ] Q[,h]

Q[,h]

仍以上例为例,A国的质量改进指数Q[,a]〉1,B国的质量改进指数

Q[,b]1

Q[,b]=1,代入公式(3.5)可知e[t][,b/a]=───=──〈1

Q[,a]

Q[,a]

即A国的货币相对B国的货币升值,与实际相符。

式(3.5)表明只要两国的产品质量改进指数不一样, 其实际汇率在长期内必定会发生变化。而在各国的发展中,各个国家的产品质量改进速度几乎各不相同,故长期内实际汇率的变动将成为一般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在近年来价格指数的编制中已经开始慢慢加入质量调整的方法,故价格指数并非完全忽略质量改进因素,故Q 应定义为未统计在价格指数内的质量改进指数。

然而,由于无法得到各国的质量改进的统计指标,即无法衡量该国的绝对质量改进速度,故只能在比较中得到各国质量改进的差异,即各国的相对质量改进指数。又由于在国际比较中一般以美元为计量单位,在前面的分析中也都采用每美元对多少本国货币的直接标价法,故可假定美国的质量改进指数为1,则由公式(3.5)知

Q[,f] 1 1

e[,r]=───=───即e[,r]=───

(3.6)

Q[,h]Q[,h] Q[,h]

所以,如果一国的相对质量改进指数大于1, 则其长期的实际汇率将趋低,即该国的货币趋向升值。反之若Q[,h]小于1,则其长期的实际汇率将趋高,其货币趋向贬值。

又设一国相对美国的平均相对质量改进速度为q

1

则由Q[t][,h]=(1+q)[t] 得e[t][,r]=──────(其中t为时间) (3.7)

(1+q)[t]

所以,如果一国的平均相对质量改进速度q快于美国的,即q〉0,则其货币趋向升值。反之若q慢于美国的,即q〈0, 则其货币趋向贬值。

结论是,一国汇率的长期变动的原因在于其产品的相对质量改进速度的差异。

3.相对质量改进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经济增长的内涵。

一国的经济增长指的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增长。从本质上来讲,经济增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该国生产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与服务)数量的增长,一是该国生产的产品质量的改进。从计算GDP的产出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一般是从投入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将经济的增长归于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和总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率等于总和要素增长率与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和。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对此作了透彻的分析。丹尼森发现,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中,总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80%和67%,明显高于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些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度。根据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在香港、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泰国和新加坡这8个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平均地看,2/3 的经济增长来自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另外1/3的经济增长来源于总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样,从投入的角度可以较好地分析解释一国自身的经济增长。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中,一国的经济增长在长期中很难用实际增长率来科学地评价。这时,从投入的角度来考虑则不能很好地分析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

而从产出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经济增长包括产品数量的增加与产品质量的改进这两方面的内容。在GDP的国际比较中, 产品的数量是固定的,无法改变。而产品的质量在比较中则将显示出巨大差异,其决定因素恰恰是各国产品质量的差异。这时,采用有价值增长率能较好地反映出各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各国的有价值增长率与其相应的实际增长率的异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包括了生产数量增加和产品质量改进的贡献,同时,排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不同点是:一国的实际增长率没有考虑到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质量改进导致这些产品价值增加或减少。一国的有价值增长率则包含了这种世界范围的质量改进对产品价值的影响。也即是,从世界范围的市场上来讲,有些国家产品质量改进较快,产品附加价值增加较大,在国际市场上趋向升值;有些国家产品质量改进较慢,产品附加价值增加较少,甚至下降,在国际市场上经过比较后自然会趋向贬值。实际增长率没有考虑这种因素,而有价值增长率则考虑了这种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一国的实际增长率与其有价值增长率常常存在差异。由此可知,在一国自身的纵向比较时,实际增长率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各国之间的横向比较时,有价值增长率更能反映出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

如果能计算出产品数量与质量对经济增长各自的作用,我们将能较好地认识产品质量改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问题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一直在寻求解决的难题。一些人试图用生产函数方法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分离出产品质量改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些人则试图用因素分析方法从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分离出产品质量改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而换一角度,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在前面以美元不变价计算GDP 时,有公式

GDP[t][,$]=GDP[t]/e[t][,r]

代入(3.7)式则有GDP[t][,$]=GDP[t]·(1+q)[t]

设该国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r,平均有价值增长率为r[,v],

GDP[t]=GDP[0]·(1+r)[t]

GDP[t][,$]=GDP[0][,$] ·(1+r[,v])[t]

得GDP[0][,$]·(1+r[,v])[t]=GDP[0](1+r)[t]·(1+q)[t]

1

∵GDP[0][,$]=GDP[0]/e[0][,r],而e[o][,r]=──────

(1+q)[0]

=1,即可指数化为1。

∴有1+r[,v]=(1+r)·(1+q)

r[,v]-r

q=───── (3.8)

1+r

如果r不大,式(3.8)可近似为:q=r[,v]-r (3.9)

即各国相对美国的相对质量改进速度为该国的有价值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之差。由此可得相对质量改进速度对有价值增长率r[,v] 的贡献率:

d[,q]=q/r[,v]

(3.10)

这样, 我们可以定量地分析相对质量改进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结果如表3。

从表3可知,在1973年~1993年间,这26 个国家中相对产品质量改进速度快于美国的国家有8个,其中比较明显的有日本、西班牙、 意大利、韩国等。由此可以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在长达20年(1973~1993)的期间里,中国、埃及、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尽管保持了相当高的实际增长率,但其经济增长的结果却很不理想。而恰恰相反,尽管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实际增长率并不太高,其经济增长却相当迅速。其中,质量改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几点重要结论:1.在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中,应采取有价值增长率才能得到较科学、全面的结论。2.汇率的长期走势由购买力平价决定。3.实际汇率的长期走势由两国相对的产品质量改进速度决定。4.一国实际增长率r,有价值增长率r[,v]和相对质量改进速度q之间有如下关系:1+r[,v]=(1+r)(1+q)。5.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要注意数量的增加更要注意质量提高;评价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不仅要分析其实际增长率,更要分析其有价值增长率;质量改进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表3 相对质量改进速度对GDP 有价值增长率贡献率的比较(1973 ~1993)%

国家实际增长率 有价值增长率 相对质量改进速度

r r[,v]q

高收入国家

美国 2.522.520.00

加拿大2.872.15

-0.70

日本 3.966.362.31

西班牙2.394.091.66

意大利2.574.712.09

法国 2.192.400.21

德国 2.542.690.15

英国 2.033.471.41

中等收入国家

韩国 8.49

10.191.56

印度尼西亚6.092.48

-3.40

菲律宾2.501.40

-1.06

泰国 7.426.02

-1.31

土耳其4.353.19

-1.12

巴西 3.062.11

-0.92

哥仑比亚 3.871.56

-2.23

墨西哥3.151.37

-1.72

阿根廷0.871.470.59

南非 1.811.40

-0.40

摩洛哥4.291.07

-3.10

低收入国家

中国 8.680.49

-7.51

印度 4.821.18

-3.47

巴基斯坦 6.251.80

-4.45

埃及 6.301.89

-4.15

肯尼亚4.30

-0.51

-4.61

尼日利亚 1.64

-6.31

-7.81

坦桑尼亚 2.93

-5.20

-7.90

国家 贡献率

d[,q]

高收入国家

美国 0.00

加拿大 -32.30

日本 36.31

西班牙

40.59

意大利

44.30

法国 8.772

德国 5.663

英国 40.68

中等收入国家

韩国 15.36

印度尼西亚 -137.13

菲律宾 -75.82

泰国-21.77

土耳其 -35.08

巴西-43.55

哥仑比亚

-143.18

墨西哥 -125.61

阿根廷

40.40

南非-28.87

摩洛哥 -290.58

低收入国家

中国 -1544.52

印度

-294.40

巴基斯坦

-247.22

埃及

-220.12

肯尼亚

NM①

尼日利亚 NM

坦桑尼亚 NM

①NM指没有意义

标签:;  ;  ;  ;  ;  ;  

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及其国际比较_实际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