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研究:教育研究范式的新转向_实证主义论文

个案研究:教育研究范式的新转向_实证主义论文

个案研究:教育研究范式的新转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个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4—0093—(05)

教育研究是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事实进行探讨和研究,认清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以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研究主要以总体或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寻求普适规律为目标。这种研究来源于西方的科学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实证主义假定存在着客观的现实,而且历史会重演,人们能对从过去的事件中学到的东西加以概括,用以说明未来的事件——无论事件发生的场合是否发生变化。[1]21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求研究者保持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态度,尽可能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和分析样本或总体的特征。这种研究一般可称为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尤其是教育实验研究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对教育的基本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数以万计的研究成果数量与对教育理论的贡献相比显得很不相称,这主要是由于教育现象本身复杂多变;教育现实是双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到以课程为主要中介的教育活动中构建而成的,并不符合实证主义关于社会现实客观存在的假定;也正因为主体的参与,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很难保持中立,或多或少会有研究者个人的经验、情感和价值倾向。这就使得定量的教育研究的信度无法确证、效度难于把握。[2] 为此,教育研究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才能焕发出教育研究本身应有的创造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人种学研究、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开始受到重视并陆续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这给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向带来了契机。教育研究者对以寻求普适规律为目标的研究的热情开始有所减弱,对个别教育现象进行动态描述和细致分析的个案研究则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这说明中国的教育研究范式开始有了新的转向,这是众多的教育研究者坚持不懈地追求的结果。

一、对个案研究的认识

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根据现象参与者的观点,对自然情景中的某一现象的实例(个案)进行深入的研究。[1]448 研究中的个案可以是一个个体或社会组织,如一个人或一个课堂、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个案研究侧重于对当前的事件或问题尤其是难以重复、难于预测和控制的事例进行探讨,强调对事件的真相、问题形成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深刻而周详的探讨,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或提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个案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尽量接近被研究的人和情境,深入了解和考察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过程、关注有关的人员对问题的想法和做法。一般认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对特罗比恩岛(Trobriand)上土著居民的实地调查(fieldwork)和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研究,社会学中美国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城市移民群体和亚文化群体的研究,法国勒普莱学派(Le Play School)的工人专题研究(work class family monograph)等三个方面是现代个案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特有手段的主要来源。芝加哥学派认为个案研究的基本理念是“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知道他是如何看待他的处境,如何认识他所不得不面对的困难,以及如何觉察展示在他面前的机遇的。”因此,研究者必须站在行为者的立场来理解行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除了收集官方记录之外,更要重视与被研究者面对面的访谈和观察,收集被研究者个人的实物、信件、日记等。这些理念已经成为个案研究者的共识。[3]166

个案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重点研究具体实例(即个案)的现象,现象可以是计划、课程、角色与事件等;(2)深入研究个案,即对个案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并深入分析,这些资料一般是以文字、图像或物体等形式出现,必要时也要收集一些定量资料;(3)研究的是自然情景中的现象,强调在自然情景中的研究现象对个案研究来说非常重要;(4)研究者或被研究者的行为要素观点,就是说研究者必须弄清如何像参与者一样观察现象,同时作为调查者又要保持自己的观点。[1]448 个案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instrumental)个案研究和本质性(intrinsic)个案研究。工具性的个案研究是“我们有一个要研究的问题,一个疑难的问题,一个需要对其建立一般性理解的问题。并且感到可以通过研究特殊的个案深入地认识这个问题。这种个案研究是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在这里个案是作为完成任务的工具,所解决的问题不是这个特殊的个案本身”。[4]89 显然,工具性的个案研究不同于本质性个案研究,即针对已知的一个特殊个案进行的研究。所谓本质性个案研究是针对一个特殊的样本如一个个体、一个班级或一件事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此解决个案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它(个案)感兴趣不是因为研究它可以了解其他个案,也不是为了得出一般的结论,而是因为我们需要认识这个特殊的个案。我们对这个个案本身的固有的特性感兴趣。”[4]89

从个案研究的定义、特点和类型不难看出,个案研究反映了后实证主义的哲学认识论导向。后实证主义是与实证主义背道而驰的认识论,后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现实是由参与社会的个人构建而成的,社会环境的特征来源于人们为这些特征构建的意义;后实证主义主张必须从现实的最易接近的层面来着手研究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理解。

与实证主义的、验证性的、量化的研究相对应,个案研究体现出自然主义、描述性的、质化研究尤其是教育行动研究、教育人种学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的特征。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对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具体考察的研究策略。质化研究者要尽量接近被研究的人和情境,深入了解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过程,关注有关的人员对问题的想法和做法。由于质化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考察,因此在具体的方法上更倾向于个案研究的方式。因此,个案研究要求对个案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用文字语言和图像资料对个案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许多情况下,个案研究人员的认识导向是诠释性的、追随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个案研究划归到定性研究的范围之内,因为个案研究有些情况下也运用了定量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在教育心理、学习发展心理方面的研究更为常见。实质上,个案研究不是以质性与量性为标准来划分的,而是以研究对象的单一性来界定的。换句话说,个案研究不应被看成是一种研究方法,而应看作是一种研究范式或方式。这种研究范式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研究方法来开展研究活动,既可以是定性研究也可以是定量研究,或者定性定量相结合使用,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可以采用查阅各种文献和档案记录、发放问卷、访谈、测验或实验以及观察等各种方法。正如罗伯特斯泰克所言:“个案研究被确定为一种研究形式的原因在于对一些独立个案的兴趣,而不是所用的调查方法。”[5]

二、个案研究的基本程序及其方法论解析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个案研究运用相当广泛,且不同的学科所用的个案研究程序、手段、叙事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研究领域,开展一项个案研究一般要经历确定研究问题和选择个案、收集和分析资料、撰写个案研究报告三个基本程序。

(一)确定研究问题和选择个案

无论什么样的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和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都是研究的起点,是一项研究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问题不明确对象不清晰的研究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于开展和推进,更不用说取得成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界定和选择研究对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个案研究也不例外,个案研究通常是通过考察特殊事例或单一对象去研究问题或教育现象,像这种持有某种明确研究目标的研究尤其如此,非常强调研究对象——个案选择的重要性。在教育研究领域,个案研究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确定和选择个案:一是研究者先前没有具体的问题而只带着大的研究方向(即问题域)进入教育现场,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确定研究对象——个案和具体的研究问题,这种方式可称为机遇式抽样,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特罗比恩岛(Trobriand)上土著人的实地研究是典型的机遇式抽样方式;二是在研究问题和目的已经非常明了的情况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界定和选择个案,然后再开展研究,这种方式可称为目的性抽样。目的性抽样是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最为常用的个案选择方法。尤其对工具性的个案研究来说更是如此,只有选取那个典型的、能代表同类事物的个案,才有可能达到研究的目的,而且还要考虑所选取的个案是否能为研究提供相对便利的信息源,即所选择的个案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研究起来更加顺利、研究结果也更有说服力。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机遇式抽样还是目的性抽样,个案的选择与研究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这么说,是研究的问题决定了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个案。因此,系统而明确的阐述研究问题对选择个案有很大的决定性影响。

此外,在界定和选择个案时还应考虑以下问题:研究者怎样才能赢得个案(个人或社会组织机构)的信任以进入研究现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会遇到什么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和如何处理等职业道德问题。这是由个案研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研究过程中什么样的情况下该保持中立,什么样的情况允许个人情感和价值倾向的介入都是需要事先考虑的,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研究的开展和能否取得成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开展研究,收集和分析各种与个案相关的资料

个案研究与一般的研究不同,实现研究目的必须建立在对个案的深入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在某种意义上,个案研究可以说是一种深度调查,在资料的收集上要求更加细致和详实,涉及个案的方方面面;由于个体的或群体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等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显露于所收集到的资料中,因此对资料的处理和分析要求更加深入和全面。资料的获得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文献和档案记录、发放问卷、访谈、测验或实验以及观察等各种方法来获得。这个程序是个案研究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收集到足够的个案资料并进行详细客观的分析对个案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在教育研究中,一般可以按如下几个步骤来收集材料:

首先,在进入研究现场对个案进行研究之前,要收集与研究问题和个案相关的各种材料,主要包括在相类似的研究问题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有可能涉及到的各种理论基础,个案所处的大的社会背景、环境。这个过程一般可以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来获取,所得到的资料形式一般包括各种论文或研究报告、新闻报道、官方文件等。进入现场前的这种准备工作对以后进行个案实地研究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准备充分与否对研究的顺利开展和研究成果都将产生影响。

其次,进入现场对个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这个时期的工作主要包括对个案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考察个案周围的环境(学校氛围、社区环境、家庭背景等),对个案或与个案有密切联系的个人进行访谈,开展各种测试和实验以及向有关个人或组织索取各种资料(个人作品、教学日记、教案、学校各种文件、外界评论等材料)。这个阶段对研究者的观察方式和访谈技巧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要求很高,是研究中能否获得全面、真实材料的关键,还涉及材料是否具有说服力、权威性。

再次,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并不是要在前两个阶段完成后才进行,在实际的运作中,它往往跟前面的工作同时进行,贯穿于研究前的准备和个案实地研究的过程中。资料的处理和分析要求到位而深刻,呈现个案特征的材料要求客观,而在研究结论或推论中可以有研究者的价值介入。分析个案资料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诠释性分析、结构性分析和沉思性分析。[6] 所谓诠释性分析是严密检查个案研究资料的过程,以便找出用来描述并解释正被研究的现象的构成、主题和模式。其主要步骤为:将资料库分段—开发类目—给各分段编码—给类别系统分类—得出结论。[1]463—466 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是有助于研究人员获得例如假设性例证方面的洞察力,分析程序可通过人工或计算机进行。缺点是比较费时,也难以真实表现资料收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员的情感、态度等内容。结构性分析是检查个案研究资料的过程,以识别对话、文本、事件或其他现象中的模式,[1]467 这可以分为结构性描述和半结构性描述两种方法。[7]196—198 情景再现是结构性分析的主旨。这种方法与诠释性方法相类似,不同在于它克服了诠释性方法的缺点,能够简洁而全面地呈现个案特征。诠释性分析和结构性分析都涉及描述规定顺序的具体过程,而沉思性分析是研究人员主要以直觉或判断来描述或评价正在研究的现象的过程。反思性思考、缄默理解、想象力、艺术性敏感和“带着惊奇感检查”也都是沉思性分析过程的术语。[1]469 显然,主观性是沉思性分析的主要特征。以上三种资料分析方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在个案研究中相互结合使用,会使得分析更加全面、更有条理和更具说服性。

(三)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撰写个案研究报告,呈现研究成果。个案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有描述性报告、简介性报告、分析性报告三类。典型的个案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一般设计以下内容:(1)基本资料;(2)个案来源;(3)背景资料;(4)主要问题的描述;(5)诊断和分析;(6)指导策略;(7)实施指导策略;(8)得出结果;(9)跟踪及讨论。[7]202—203

个案研究首先是一件由语言创造的,而且是有关语言并服从语言的作品。[3]172 因此,个案研究报告的撰写必须注意区别运用叙事描述型语言与学术分析型语言。叙事描述型语言是对经验性资料的分析,要求研究者用自然语言客观地、原汁原味地呈现研究过程和事实,即访谈的对话实录、观察日期、个人作品等其他文本资料都要求真实、客观,在描述过程中不能有任何价值判断,以便读者能够明晰客观事实和现象。学术型语言允许研究者借助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价值判断对所接触的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目的是让读者清楚研究者的结论或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让读者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是关于个案的“客观事实”、哪些是研究者的评价或推论。

中国学者陈向明认为,对个案研究结果有三种处理方式,其一是采用类属型方式: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其二是采用情境型方式: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其三是采用结合型的方式:将类属型方式和情境型方式结合使用。[8] 中国学者高耀明认为个案研究报告应该秉承叙事风格,成文形式有:现实的故事(realist tale)——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事人看问题的观点,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研究成果;忏悔的故事(confessional tale)——介绍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和在研究过程中所作的反省思考,再现访谈情景和对话片段;印象的故事(impressionist tale)——详细描写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和当事人的反映及表情动态;批判的故事(critical tale)——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着手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规范的故事(formal tale)——试图用研究结果去验证某一外在理论或反省研究者在头脑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等。[3]172

三、个案研究的意义及利弊

在中国,个案研究是随着近年来“质的研究”方法日渐兴起而出现的,它已经成为许多研究者所喜欢的一种研究方式,尤其是教育叙事研究几乎都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换句话说,是“质的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研究应该采取个案的方式来展开。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个案研究都是质的研究或叙事研究;相反,有些个案研究是采用实证的、定量的或者实验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和叙事研究特别适合研究教育问题。这种方式强调研究者的个人体验,整体地把握教育现象,对资料进行解释性的理解。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理解生活及其行为的意义,把个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质的研究”和叙事研究强调研究的真实性,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研究者能够深入教育内部进行探究,反映真实自然的教育现象,能够有效地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整体地考察教育问题。质的研究重视研究关系,便于研究者采用灵活的研究设计适合教育的实践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设计上能够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反映活生生的教育现象,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创新。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质的研究和叙事研究日益受到许多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个案研究的方式也随之逐渐被教育研究者所采用。

与其他的教育研究一样,个案研究也可以为教育带来四种类型的知识:描述、预测、改进和解释。[1]3 不同之一是个案研究通过充实的描述过程,形象地展示个案特征,有利于读者把握个案并与自己所经历过的或看到的情况作比较,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和事实,而传统的定量研究无法做到。个案研究的另一个优点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可以随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并调整研究重点,重新制定研究方案,采用新的资料收集方法,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发现,而定量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的计划一旦付诸实践就难以改变。具体来说,个案研究的价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研究解决个案问题,某种程度上体现教育均衡性,促进教育全面发展;(2)进行个案研究有助于个案提高自我认识,发现潜力,挖掘隐性知识,为个案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3)个案实例可以说明和解释某种理论或观点,充当完善和建构理论的基石;(4)典型的个案可以在相似的甚至更大的范围内适度推广,描述和解释总体特征,有助于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同样,个案研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因为对象是特殊的现象或事实,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某个个案的具体情况,因此个案研究的成果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方面,在成果获得所在地之外的研究意义容易受到他人的质疑,即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推广问题。二是在撰写个案研究报告时,很难掩盖被研究的个人或组织的身份,这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和发生侵犯隐私权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涉及到研究的伦理问题。三是个案研究对研究者的素质尤其是语言技能要求较高,实施难度也较大,资料处理和分析稍有差错就很难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相对定量研究来说比较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在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时要格外注意这些问题,进入现场进行研究前要对各个方面都做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收稿日期]2006—09—07

标签:;  ;  ;  ;  ;  

个案研究:教育研究范式的新转向_实证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