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干部”的历史飞跃:建立和完善深圳市公务员管理体制的探索_公务员论文

“国家干部”的历史飞跃:建立和完善深圳市公务员管理体制的探索_公务员论文

“国家干部”的历史性跨越——深圳市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管理体系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市论文,历史性论文,管理体系论文,公务员论文,国家干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五

处室标志醒目、窗明几净;工作人员胸卡端正,步履匆匆;“窗口”服务、承诺制服务随处可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大大减少……

今天,当你走进深圳市政府大院,扑面而来的是这样一股清新之风,看到的是政勤务实的场面。

显著的变化,源自成功的跨越——建立和完善了公务员管理体系。

10年前,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此后历届党代会报告中,这一内容都赫然入目;

10年后,敢闯敢试的深圳人,交出了自己一份答卷:考录、考核等14个单项制度的出台,标志着公务员管理体系初具框架;1.9万名“国家干部”转为“国家公务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4%,35岁以下的占70%。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脉搏,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在经济特区已基本形成。

从“国家干部”到“国家公务员”,绝不是名称的简单更换,它解答了干部管理体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时代命题

到过香港和新加坡的人们,无不为亚洲这两条小龙的效率和活力而感慨。

“香港、新加坡现象”引发了世界许多专家对其潜心研究,得出同一个结论,建立了一个高效、廉洁的公务员制度,是它们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香港、新加坡如此,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一套成功的公务员制度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有效管理。经济能否腾飞,取决于政府能否制定出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否维持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能否进行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否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及完善的公共设施……。

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全体公务员来实现,这就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他山之石可攻玉。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横亘在深圳决策层面前。

17年来,深圳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迅猛发展,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都市。政府面临着如何维护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搞活,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崭新课题。

新的时代,对政府提出新的要求:要管理好越来越复杂及专业化的社会经济事务,只能依靠用现代知识武装头脑、拥有高度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但是,在传统的干部管理体制下,党、政、企干部管理是一个模式,管事与管人脱节,不利调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进了机关就等于拥有一个“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调入干部靠“面子”和“条子”,不利于选择优秀人才;领导职务终身制,能上不能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公平竞争……

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历史性跨越,拉开了气势磅薄的序幕。

1998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方案》出台,起步积极而稳妥。

1990年10月,深圳被正式确定为全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城市。1993年4月,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开始了公务员制度全面实施阶段。

1993年至今,随着工资福利制度的诞生,改革步入完善阶段。制度过渡的同时,完成了全面的人员过渡:至1996年底,市区镇1万多名机关工作人员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过渡为国家公务员。

历史长河中,10年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记载了极为精彩的瞬间:随着深圳公务员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干部”这一传统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字汇,在深圳政府机关已悄身引退。

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性跨越。

从“伯乐相马”到“公开赛马”,从离岗培训亮“黄牌”到辞退出队亮“红牌”……以素质优化机制为核心的三大机制的建立,给公务员队伍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1995年,深圳爆出一条新闻:打破身份和地域界限,面向全国和全社会招考公务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公务员报考现场,出现了熙来攘往和水泄不通的罕有场面。报考者中,外地人占了32%,在龙岗和宝安两区,不少农民竟也跃跃欲试,敢跳“龙门”。

这,不过只是深圳实施公务员考录制度以后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而要让“现代干部”——公务员队伍做到高效率、专业化,必须在制度上进行科学管理。深圳,在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管理体系过程中,着力构筑以素质优化机制为核心的三大机制,给公务员队伍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素质优化机制。通过“进”、“管”、“出”三大环节严格把关,通过培育和发展公务员的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公务员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

纪律约束机制。通过明确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健全公务员的纪律、奖惩、职务升降、辞职辞退及回避交流等项制度,严格要求公务员,达到廉政勤政的目的;

物质保障机制。通过规范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保险制度、住房制度等,切实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公务员队伍。

考录制度,使公务员的“进口”实现了从“伯乐相马”到“公开赛马”的根本性转变。

深圳规定:凡属需补充公务员的单位,必须根据编制和职位空缺情况申报计划,不搞各自为政,由市里统一招考;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成绩按3∶1比例从高至低挑选进入面试;面试考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如果参考人员全部不合格,则宁缺勿滥,下次再行公开招考。做到了招考职位、名额、条件、成绩、结果“五公开”,被称为“阳光下竞争”。

6年来,6000多人通过20多次严格考试,走上了数百个工作岗位,他们当中,90%以上是本科学历,大大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卷子要比条子好”、“赛马要比相马好”、“考官要比跑官好”——发自内心的顺口溜在考生中广为流传。

对基本称职者先亮“黄牌”,对不称职者坚决亮“红牌”淘汰出局。从考核到离岗培训,再到辞退辞职,长期在机关得过且过的“混混”们,在畅通的公务员的“出口”面前无处遁形。

1995年,我市依据以往年度考核的实际情况,在国家人事部规定的优秀、称职、不称职三档之中,尝试增设基本称职这一档次,从而使考核更具有可操作性。从1996年开始,凡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人员,一律停止公务,离岗培训。培训不合格、培训合格后不服从安排的,均予辞退。1996、1997两年共有196人进入离岗培训班。对于不称职者,则坚决辞退,迄今为止,共辞退55人,开除66人,辞职66人。政府机关,再也不是“铁饭碗”和“保险箱”。

许多公务员感叹:干得好与不好不一样,干得不够好也不一样,考核制度,真是“龙泉在壁夜夜鸣”。

在公务员的“进口”与“出口”中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楼梯口”。提高公务员素质,贵在培训。在深圳,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初任培训;提拔,须上任职资格培训;还有更新知识培训、岗位培训等。为提高驾驭现代市场经济能力,深圳还推出涉外培训——从去年起,每年把一批中层领导送到国外,学习先进,取回“真经”。

岗位轮换,流水不腐。重点对行使执法监督、项目审批等特殊岗位的公务员实行轮换。几年来,市属机关处级公务员的轮换面已超过80%。以工商局为例,实施岗位轮换后,轮换人员普遍产生极强的进取意识,各项业务指标大幅上升,工作人员被投诉和违纪的也明显减少。

“树挪死,人挪活”。合理流动,不仅有效防范了腐败,而且大大增强了公务员的危机感和进取心,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从而提高整个机关的办事效率,一举多得。

从十三大到十五大,每次党代会召开,都推动深圳公务员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一大步;10年间,每一次突破,都体现了“敢闯敢创”与“循序渐进”的有机结合

有这么一件事:考录制度实施初期,一些用人单位感到失去了用人权,产生抵触情绪。一位领导甚至质问:“没听说进机关还要考试!”

即使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怀疑、非议甚至阻碍改革的事情,仍屡见不鲜。

干部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这样一种竞争激励机制,这样的深层次突破,对于捧惯了“铁饭碗”的机关干部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必然引起旧观念、旧体制的顽强狙击。

关山万重,征途漫漫。人们探究的是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公务员管理体系,为什么会在深圳推行得这么成功和顺利?经济特区改革的“沃土”里,究竟有哪些启人思维的经验和“养份”?

启示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公务员制度改革找到了最富生命力的土壤。

细心的人或许已发现,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每次党代会报告中都提及建立公务员制度,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具体。建立公务员制度,目的是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最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这正是深圳公务员制度改革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正是这一决策,推动深圳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深圳市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政府部门越来越精简,这为公务员的人员配置创造了条件;职位分类日趋合理,又为公务员考录、考核制度实施奠定了基础。反过来,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也为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让我们回到上面提到的那件事上。为了纠正那位领导的模糊认识,市人事局索性请他亲自担任考官。通过考录,为单位挑选到满意人才,他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激动地说:“就是要这样考!”

就是要这样考!为什么?没有考录前,挑选人才视野很窄,而且摆脱不了裙带关系,而考录后,可以百里挑一,便于挑到最需要的人才,便于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人们确实尝到了这种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甜头。

细心的人或许还注意到,深圳企业界和群众对公务员制度改革寄予了极大关注与支持。一份民意测验表明:94%的人对深圳率先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持肯定态度,95%的人期望通过公务员制度达到廉洁和高效目标。他们认识到,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必然能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真正为社会和企业解难排忧。

启示二:敢闯敢试是深圳崛起的宝贵经验,也是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巨大动力。

回顾10多年改革的历史,可以看到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闯职位分类“盲区”、闯工资改革“禁区”、闯人员过渡“难区”……正如一位自始至终参与改革的人事干部感叹的那样: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敢闯敢试,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例子可随手拈来。离岗培训,加强了考核的可操作性,畅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但让100多名公务员下岗培训,社会和政治压力何其大。有下岗人员放言: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但市人事部门顶住压力,去年4月8日,全国第一个离岗培训班在市行政学院如期开学。此举,在政府机关乃至党群、事业机关都产生了极大震撼,国家人事部向全国推广深圳经验,连美国的有关部门也前来索取资料。

启示三:建立公务员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难度大、周期长、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这些特征使得公务员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关于出台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各单项制度,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基本思路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请看这样一份时间表:1989年,考核制度出台,1990年是培训制度,1991年是考录制度,1992年辞职辞退制度,……直至1995年工资福利制度。14项单项制度,总共花了6年时间才全面推行。

每一个单项制度的诞生,也都经历了从实践到条文,再从条文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如考核制度,首先在税务、工商、运输等8个局试点,证明有效,在补充后,1990年才全面铺开;14个单项制度产生的先后秩序也体现了务实的逻辑关系。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首先要抓几项关键制度,考核制度就具有“纲举目张”作用,因为它与职务晋升、工资晋级、奖惩、去留等挂钩。考核制度的首先实施和完善,必然带动其他制度配套实施,从而使整个制度体系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完整性。

制度不是摆设,而是行动的准则。正是务实的制度创新,使深圳交出了一份份令社会普遍认同的群众满意的答卷。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对此,深圳人深感仍有不少差距。如何不断完善已有的制度,切实加强实施力度,保证公务员队伍更加高效廉洁,这是一项跨世纪的使命。

(本文由吴锋、刘众、许志春执笔)

标签:;  ;  ;  ;  ;  ;  ;  ;  ;  ;  

“国家干部”的历史飞跃:建立和完善深圳市公务员管理体制的探索_公务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