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病的诊断和预防

鳗鱼病的诊断和预防

一、黄鳝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肖艳[1](2021)在《黄鳝常见疾病的诊治与防控》文中提出黄鳝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鳝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黄鳝人工养殖规模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其病害防治已成为养殖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黄鳝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提高黄鳝养殖成活率,本文对黄鳝养殖过程中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陈志勇,邓平,罗少波,喻运珍,张立强,张生元,罗杨志,艾桃山,余少梅,李勤,郑青,谢德兵,李波[2](2020)在《黄鳝温室炼苗期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认为对湖北仙桃某养殖场温室黄鳝(Monopterus albus)炼苗不同时间段的患病黄鳝进行病原分离,从7日龄、14日龄和21日龄苗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B-1,对分离菌株B-1进行药敏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同时对养殖池塘的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患病黄鳝肝、脾组织进行了病理学研究。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B-1对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硫酸新霉素、氯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对恩诺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经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生化检测及动物回归试验,确定B-1菌株为病原菌——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水质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水体环境有一定的恶化。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不同时期黄鳝苗的肝、脾组织都发生了较明显的病变。

夏理海[3](2019)在《黄鳝出血病病原分离、鉴定及气单胞菌对黄鳝病理和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黄鳝在我国或者其他亚洲国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然而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阻碍了黄鳝养殖产业的发展,且该物种极易受气单胞菌(Aeromonas)感染而发生大规模死亡。因此,探明发病黄鳝的致病病原以及深入了解该物种的免疫系统及其相关免疫基因在感染病原菌时产生的应答机制是极其必要的。本文探明了湖北监利县一养殖场导致黄鳝死亡的致病病原,同时对致病菌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该研究为临床诊断和科学预防该疾病提供参考。致病病原菌是从患病黄鳝的脾脏、心脏、肝脏和肠道中采集的。经纯化后,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体进行鉴定。用人工感染方法测定了病原菌的致病性和组织学特征,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药物敏感性。一种优势菌株从患病的黄鳝的肝和肠组织中分离出来命名为JL-01。分离出的菌落形态相似,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人工回归感染健康黄鳝的症状与自然感染下观察到的相同,连续7 d统计人工感染黄鳝导致的死亡率为40-80%,黄鳝在感染2-3天后死亡。该病原菌对黄鳝表现出强烈的致病性,造成组织损伤和死亡。黄鳝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发生在肝脏、肠道和肾脏。此次分离的病原菌对7大类药物有高度的敏感性,主要包括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四环素除外)、氟苯尼考类、硝基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等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该细菌对青霉素类(哌拉西林除外)、大环内酯类、多肽类和林可霉素类有抗药性。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及健康养殖规范建议使用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和复方新诺明预防和治疗该病。通过Illumina平台基于双末端测序法完成了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黄鳝后的脾脏转录组测序,本次测序产生了766370万个纯净数据,其中80%以上的数据被成功地比对到了黄鳝的参考基因组。总共筛选出1501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 experess gengs,DEGS),其中包括928个上调基因和573个下调基因,2111个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到GO的3个类别中(生物进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在KEGG富集分析中发现了284个相关信号通路。免疫差异表达基因被鉴别和分类出来,感兴趣的免疫差异表达基因被筛选出来。其中9个与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通过q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qPCR检测到IL1B、IL1R2、IL8三个基因在脾脏中均显着上调,上调倍数分别为15.15倍、18.34倍、2.84倍,CCR7、CD151、TNF12、IL2RB、CCL21、CCL3六个基因基因在脾脏中均显着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7.14倍、33.33倍、4倍、3.7倍、10倍以及14.29倍,此外,各个基因qPCR结果与内参基因EF1α的表达水平相比较存在显着的差异性。

王原有[4](2018)在《黄鳝规模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鳝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黄鳝养殖具有产量高、投资小、收益快的特点。近年来规模养殖黄鳝的农户不断增多,但养殖黄鳝管理不当易发生病害,影响黄鳝养殖的经济效益。本文探讨了黄鳝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为黄鳝养殖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沈保庆[5](2017)在《黄鳝爆发性细菌病病源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患白头病黄鳝的肝和肾中分离得到致病菌株,分离出菌株通过肌肉注射、划痕浸泡等方式对黄鳝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证实该菌为黄鳝白头病病原菌,从注射到感染时间和自然相差不大。分离菌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中央微隆起、半透明、光滑、湿润。根据形态学、生理特性,鉴定该分离菌为温和气单胞菌。分离菌株对15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头抱曲松、氟哌酸、复方新诺明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氯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氧氟沙星、氨苄西林、乙酰螺旋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强力霉素6种药物敏感较低。黄鳝腐皮病严重制约了黄鳝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养殖黄鳝养殖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网箱养殖的需要,药敏试验对腐皮病的治疗预防以及用药种类和浓度起到理论指导作用;从病鳝病灶部位分离到待测菌株,人工分离培养,再用待测菌株人工感染体重60100 g的黄鳝,感染的黄鳝出现与自然发病黄鳝相似的症状,并从感染黄鳝的病灶中分离到与原菌株相同的细菌,再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相关的药敏试验。经细菌的形态、培养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菌株鉴定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段杆菌。该结果对黄鳝腐皮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黄鳝的大规模养殖有极大的帮助。黄鳝细菌性出血病就是新近发现的黄鳝的一种传染病,在暴发流行的高峰,死亡率高达73%以上。嗜水气单胞菌,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普遍存在于淡水、污水、淤泥、土壤和人类粪便中,部分致病株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频繁发生,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然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细菌耐药性迅速上升,其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试验从发病黄鳝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经过常规细菌学鉴定和药敏实验,再经过黄鳝感染试验确定该病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并发现该细菌对氯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强力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安卡西林、头孢金素类等药物存在普遍的耐药性,为黄鳝的出血病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试验依据,同时还发现这些药物在体内还有一定残存,危害人类的健康,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

雷宇杰,杨东辉[6](2017)在《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识别黄鳝内部器官》文中研究表明多普勒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能在不损伤机体下诊断内脏器官,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类医学疾病的诊断和畜牧领域,而在水产业应用很少。本试验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性腺发育和内脏器官形态,记录观测结果,分析超声影像,做出合理的判断。

许朝爱,唐启胜[7](2015)在《黄鳝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一、黄鳝疾病的诊断方法诊断黄鳝疾病的方法很多,在实际生产中,目检是检查鳝鱼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常见鳝病的发病部位主要表现在体表和内脏上,目检能直接看黄鳝的病状和寄生虫情况。为了做出确诊,同时还要加以现场观察和询问。1.体表检查及时从鳝池中捞出病鳝或刚死的鳝鱼,应按顺序从头部、嘴角、眼睛、体表、鳝尾等仔细观察。从体表上很容易看到一些大型病原体,如水

王霞[8](2015)在《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抗菌肽活性及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黄鳝(Monopterus alb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名优鱼类之一。随着需求的增加,其养殖面积在逐年增大。然而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养殖环境恶化,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等病害不断暴发,尤其是细菌引起的出血病往往给黄鳝养殖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制约了黄鳝养殖业的规模化生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引起黄鳝疾病、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之一。抗菌肽是鱼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受到损伤或病原微生物侵袭时,鱼体能迅速产生抗菌肽以预防和杀伤病原微生物。为研究黄鳝的抗病机理,本论文通过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诱导,采用显微测量、乙酸抽提及抑菌活性检测、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了该细菌胁迫对黄鳝的血细胞、重要器官乙酸提取物的抗菌活性以及hepcidin抗菌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探明黄鳝的抗病机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鳝血细胞的影响随着处理组菌浓度增加,感染24h的黄鳝红细胞浓度逐渐减小,感染48h和72h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各处理组差异不显着;感染后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血细胞中所占百分比显着升高。2.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抗菌肽粗提物抗菌活性的影响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后,黄鳝肝脏、肾脏、肠和皮肤4种组织器官的乙酸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菌均具抗菌活性,且不同组织的抗菌活性有所差别。感染后黄鳝各组织器官抗菌活性大体呈现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大,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次之,对嗜水气单胞菌抑制作用最小。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皮肤提取物最强,肠提取物最弱,但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皮肤的抗菌活性变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肾脏和肝脏提取物作用较强,肠和皮肤作用较弱;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肾脏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有所增强,皮肤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有所减弱。3.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hepcidin基因表达量的影响Hepcidin基因在健康黄鳝中就有表达,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菌浓度较低和较高组,黄鳝抗菌肽hepcidin基因的表达量都逐渐降低,只有菌浓度为1×108cfu/mL时该基因的表达量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升高的幅度逐渐减小。

雷红玮[9](2013)在《基于磁场刺激的细胞生物效应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对生物在电磁场中的生理生化反应的检测是涉及到生物学和电磁学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生物本质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体内普遍存在电荷移动,随着电子产业的兴起,电磁波的存在越来越广泛,电磁辐射也越来越密集,因此处于各种电磁场中的生物体必然受到影响。本论文对磁场在多方面多层次的生物效应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磁场激发生物效应的机制,通过实验研究和检测了电磁场对生物体多方面的影响。根据实验需要,本论文设计研制了适合本论文中不同实验要求的磁场刺激器和信号放大装置。一款为能够输出单脉冲和连续脉冲的强磁场刺激器;另外一款为可调控的低强度工频磁场刺激器。本论文还针对生物电信号较弱的特点,设计了动物心电信号放大和采集装置,满足了本论文中生物实验需求。本论文通过对实验动物蟾蜍、家兔、小鼠的开胸在体心脏进行磁场刺激作用,探讨磁场对心肌细胞机能的生物效应。实验对磁场刺激下动物的心率(HR),心室射血时间(ET),心肌收缩幅度(△D)等机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强脉冲磁场刺激能够增强心肌细胞收缩机能,对动物心率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磁场刺激对心率的影响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中表现不同,存在明显的“窗口效应”。实验结果为磁刺激代替电刺激对心脏复律和除颤提供了实验证据。本论文采用了MTT法、DNA电泳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磁刺激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实验结果表明工频磁场刺激具有促进离体细胞增殖率的作用,但工频磁场刺激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是非线性,这一增殖效果与磁场强度及作用时间相关,存在明显“窗口效应”。细胞DNA的琼脂凝胶电泳实验结果中未出现细胞凋亡所特有的梯状谱带。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状况。实验结果亦不支持工频磁场对离体细胞凋亡存在明显诱导作用。本论文对辐射敏感蛋白HPRT的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讨论了不同物种间HPRT核酸和蛋白的进化同源性,构建了分子进化树。对离体培养细胞进行梯度强度的工频磁场连续刺激,提取各实验组细胞HPRT的cDNA,对该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将检测结果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比对,比对结果并未发现明显的碱基点突变,说明在本论文所设定的梯度磁场强度与作用时间内,工频磁场刺激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不会在分子水平令细胞遗传物质产生基因突变。本论文还采用了多种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人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在被PHA和rhIL-2刺激活化后,端粒酶活性升高,升高的端粒酶活性能够被JAK抑制剂所抑制,提示端粒酶活性的升高依赖JAK信号通路。升高的端粒酶活性是由于hTERT蛋白表达的增高,而hTERT表达增高的原因是由于hTERT的nRNA表达水平升高,实验还表明这些活动都同样依赖于JAK信号通路。本研究深化了对端粒酶活性以及hTERT调控机制的认识。最后,本论文在对以往工作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工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了规划。

孟亮[10](2014)在《半滑舌鳎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大菱鲆免疫相关EST的筛选》文中指出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是我国特有的优质海水养殖鱼类,其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小2到4倍,且生长速度也比雌性个体慢很多。另外,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系统为ZZ/ZW型,存在自然性逆转现象。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在自然养殖条件下雄性比例过高,从而严重阻碍了半滑舌鳎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后代雌性比例,在育种中我们尝试用半滑舌鳎伪雄鱼为父本,结果却发现伪雄鱼后代中的雌性比例并没有提高。因此我们检测了伪雄鱼精子的基因型,发现只有Z型精子而没有W型精子。结合半滑舌鳎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W染色体虽然比Z染色体大很多,但携带的基因数目却远远少于Z染色体,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也少很多。本文对3个半滑舌鳎Z染色体特异的、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推测了这些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的功能,为揭示半滑舌鳎W型精子缺失的原因,及高雌乃至全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得到了半滑舌鳎tesk1全长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利用定量PCR检测了该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tesk1在半滑舌鳎精巢中的表达最高,在脑、肝脏、肾脏中有少量表达;在正常雄鱼和伪雄鱼精巢中表达,而三倍体雄鱼的精巢中不表达;在116天前几乎不表达,5个月开始表达,1年时表达急剧上升并达到最大。原位杂交结果表明,tesk1主要在半滑舌鳎精巢中的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中表达。因此我们推测,tesk1可能在精子形成阶段起作用。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将该基因定位到了半滑舌鳎Z染色体上。通过Genome Walking获得了部分上游调控序列,通过分析发现了HSF、SRY、C/EBP、CRE-BP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甲基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甲基化水平没有关系。2.克隆得到了半滑舌鳎neurl3全长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利用定量PCR检测了该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半滑舌鳎各组织中,精巢的表达量最高;在孵化后116天,开始大量表达并达到最高。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eurl3主要在半滑舌鳎精巢中的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中表达。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eurl3位于半滑舌鳎Z染色体上。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通过IPTG诱导,能够表达出大小符合预期分子量的蛋白。3.获得了半滑舌鳎strbp的全长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利用Real-timePCR检测了半滑舌鳎strbp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发现该基因主要在成熟半滑舌鳎的性腺中表达(精巢和卵巢都有表达),虽然在脑和脾脏中也检测到了该基因的表达,但与性腺相比要低很多。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半滑舌鳎strbp主要在精子细胞变态开始形成精子的阶段大量表达,可能在这一时期发挥一定的作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从欧洲引进的优良海水养殖鱼类。频繁暴发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发展。使用药物能够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但药物不但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更为重要的是,药物残留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来提高养殖鱼类的抗病力势在必行。我们构建了大菱鲆脾脏和头肾cDNA文库,2个文库的库容分别达到2.26x106和1.45x106。通过测序共获得了3656条EST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149个新的大菱鲆基因,其中免疫抗病相关的基因45个,均首次在大菱鲆中被发现。

二、黄鳝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鳝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黄鳝常见疾病的诊治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
2. 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
3. 黄鳝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的注意事项
4. 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防治措施
5. 结束语

(2)黄鳝温室炼苗期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1.3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1.4 生化检测
    1.5 药敏试验
    1.6 组织病理学观察
    1.7 水质指标测定
    1.8 动物回归试验
2 结果和分析
    2.1 病原菌的纯化分离
    2.2 16S rRNA序列分析
    2.3 生化检测
    2.4 药敏试验
    2.5 组织病理学观察
    2.6 水质指标测定
    2.7 动物回归试验
3 讨论

(3)黄鳝出血病病原分离、鉴定及气单胞菌对黄鳝病理和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鳝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1.2.2 黄鳝主要疾病研究概况
        1.2.3 鱼类Toll-like Receptor及其信号传导研究进展
        1.2.4 炎性反应和干扰素反应
        1.2.5 病理学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生动物上的应用
        1.2.6 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章 黄鳝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样本
        2.2.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溶液的配置
        2.2.5 细菌分离和培养
        2.2.6 菌液PCR及16S rRNA测序
        2.2.7 回归感染及其致病性分析
        2.2.8 药敏试验
        2.2.9 组织病理分析
    2.3 结果
        2.3.1 临床症状及细菌鉴定
        2.3.2 维氏气单胞菌致病性
        2.3.3 药敏结果及组织病理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黄鳝后免疫基因表达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鱼及细菌
        3.2.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3.2.3 主要仪器
        3.2.4 细菌的培养及样品收集
        3.2.5 RNA的提取及c DNA文库的建立
        3.2.6 测序数据的预处理及RNA-Seq reads的比对
        3.2.7 差异表达分析及聚类分析
        3.2.8 差异表达基因在GO、KEGG富集分析
        3.2.9 免疫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3.3 结果
        3.3.1 测序及序列数据的产生
        3.3.2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3.3.3 差异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
        3.3.4 免疫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3.3.5 信号通路及信号转导过程的预测
    3.4 讨论
        3.4.1 Toll受体的激活
        3.4.2 补体系统
        3.4.3 细胞因子及炎症途径
        3.4.4 TLR13 及其信号转导
        3.4.5 qPCR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黄鳝规模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鳝养殖现状
2 黄鳝病害的预防
3 黄鳝养殖常见病害
4 黄鳝养殖病害的防治
    4.1 常见病害的防治
    4.2 其他病害的防治
5 结语

(5)黄鳝爆发性细菌病病源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黄鳝疾病研究进展
        1.2.1 白头病
        1.2.2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1.2.3 腐皮病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黄鳝爆发性白头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试验地点及时间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白头病病原菌的生理试验
        2.2.2 病原菌从内脏中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2.3 试验结果
        2.3.1 病原菌的致病性
        2.3.2 菌落的形态特征及镜检
        2.3.3 生理生化特性
        2.3.4 药物敏感试验
    2.4 讨论
        2.4.1 病原菌的致病性
        2.4.2 药物敏感性
第3章 黄鳝爆发性腐皮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试验地点及时间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试剂
        3.1.4 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讨论
第4章 黄鳝爆发性出血病原菌分离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
    4.1 材料
        4.1.1 试验材料、试验地点及时间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试剂
    4.2 方法
        4.2.1 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4.2.2 病原菌鉴定试验
        4.2.3 黄鳝感染试验
        4.2.4 药敏试验
    4.3 结果
        4.3.1 动物感染试验
        4.3.2 病原菌分离鉴定
        4.3.3 药敏试验
    4.4 讨论
        4.4.1 黄鳝出血病病原菌
        4.4.2 嗜水气单胞菌的发病机理
        4.4.3 嗜水气单胞菌药敏情况
        4.4.4 嗜水气单胞菌对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识别黄鳝内部器官(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鳝性腺的超声影像
    2.2 黄鳝胆囊超声影像
    2.3 黄鳝的肝脏超声影像
3 讨论

(7)黄鳝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鳝疾病的诊断方法
二、鳝病的预防
三、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8)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抗菌肽活性及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鳝的研究现状
    2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危害
        2.1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点
        2.2 嗜水气单胞菌的危害
    3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现状
        3.1 鱼类的免疫特点
        3.2 鱼类抗菌肽的特点和类型
        3.3 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
    4 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
        4.1 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
        4.2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基础研究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4.3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鳝血细胞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菌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方法
        1.3.1 饲养管理
        1.3.2 菌株的扩大培养
        1.3.3 黄鳝感染试验
        1.3.4 样品采集
        1.3.5 血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1.3.6 血细胞计数和显微测量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黄鳝血细胞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2.1.1 红细胞的形态特征
        2.1.2 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2.1.3 血栓细胞的形态特征
        2.2 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鳝血液红细胞浓度的影响
        2.3 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鳝血液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2.4 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鳝血细胞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黄鳝肝脏等四种组织器官抗菌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菌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方法
        1.3.1 饲养管理
        1.3.2 菌株的扩大培养
        1.3.3 黄鳝感染实验
        1.3.4 样品采集
        1.3.5 提取抗菌肽粗提物
        1.3.6 抗菌活性的检测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黄鳝肝脏等四种组织器官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2.2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24h后黄鳝肝脏等组织器官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2.3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48h后黄鳝肝脏等组织器官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2.4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72h后黄鳝肝脏等组织器官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2.5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96h后黄鳝肝脏等组织器官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3 讨论
第四章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黄鳝hepcidin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菌株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1 实验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1.3 方法
        1.3.1 饲养管理
        1.3.2 菌株的扩大培养
        1.3.3 黄鳝感染试验
        1.3.4 样品采集
        1.3.5 引物设计与合成
        1.3.6 总RNA提取与检测
        1.3.7 cDNA第一链合成
        1.3.8 PCR扩增目的基因
        1.3.9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基因
        1.3.10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总RNA的提取
        2.2 β-actin cDNA PCR扩增
        2.3 Hepcidin cDNA PCR扩增
        2.4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黄鳝hepcidin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黄鳝 24h hepcidin抗菌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2.4.2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黄鳝 48h hepcidin抗菌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2.4.3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黄鳝 72h hepcidin抗菌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2.4.4 同一处理浓度不同处理时间hepcidin抗菌肽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磁场刺激的细胞生物效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磁学
        1.1.1 生物的磁特性
        1.1.2 生物磁学的兴起和应用
        1.1.3 磁刺激仪的发展与应用
        1.1.4 磁刺激与电刺激的比较
        1.1.5 常见磁场类型及参数
    1.2 磁场刺激引发生物学效应的概述
        1.2.1 磁场刺激对心肌机能的影响
        1.2.2 磁场刺激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1.2.3 磁场对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影响
        1.2.4 磁场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电特性的影响
        1.2.5 磁场刺激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物质活性的影响
        1.2.6 磁场对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2.7 磁场对不同组织细胞的影响
    1.3 影响磁刺激的生物效应的因素
        1.3.1 磁场的物理特性
        1.3.2 生物对象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磁场刺激实验装置的研制
    2.1 强脉冲磁场刺激器的研制
        2.1.1 电路分析及感应电场的理论计算
        2.1.2 感应电场的理论计算
        2.1.3 磁场刺激器设计的电路原理和实现方案
        2.1.4 磁场刺激器的各模块设计
        2.1.5 磁场刺激器的实现
    2.2 工频磁场刺激器的设计
        2.2.1 工频磁场刺激器装置
        2.2.2 实验磁场强度设计
    2.3 心电信号放大装置的设计
        2.3.1 前置放大器
        2.3.2 主放大电路
        2.3.3 低通滤波电路
        2.3.4 陷波电路
        2.3.5 心电信号放大装置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F-PMFs对心肌细胞机能的影响
    3.1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机制
        3.1.1 心动周期与心脏收缩的前后负荷
        3.1.2 心肌细胞的类型
        3.1.3 心肌细胞的跨膜离子运动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3.1.4 心肌细胞的机械收缩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3.1.5 心电图各波型与心肌动作电位的关系
    3.2 磁刺激作用的基本原理
        3.2.1 磁感生电场的作用原理
        3.2.2 电复律的能量值
        3.2.3 电磁场在人体内的衰减
        3.2.4 磁场刺激的安全性
    3.3 LF-PMFs对心肌收缩性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F-PMFs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4.1 基于LF-PMFs的细胞增殖检测
        4.1.1 实验材料
        4.1.2 细胞培养
        4.1.3 工频磁场刺激
        4.1.4 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4.1.5 MTT比色实验
        4.1.6 统计学分析
        4.1.7 实验结果
    4.2 基于LF-PMFs的细胞凋亡检测
        4.2.1 实验材料
        4.2.2 工频磁场刺激
        4.2.3 DNA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
        4.2.4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4.2.5 实验结果
    4.3 LF-PMFs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PR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和LF-PMFs对其影响的研究
    5.1 辐射易感基因HPR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1.1 HPRT基因的辐射敏感性
        5.1.2 HPRT基因的生物特性
        5.1.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概况
        5.1.4 HPRT基因和蛋白序列检索
        5.1.5 不同物种间HPRT cDNA和氨基酸序列比对
        5.1.6 构建分子进化树
        5.1.7 HPRT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5.2 DNA的结构与特性
        5.2.1 DNA遗传中心法则
        5.2.2 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5.2.3 PCR技术
        5.2.4 DNA测序原理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材料
        5.3.2 工频磁场刺激
        5.3.3 HPRT基因提取
    5.4 实验结果
        5.4.1 PCR反应后凝胶电泳扫描图
        5.4.2 DNA测序结果
        5.4.3 HPRT基因序列分析
    5.5 DNA测序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激活及其机制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细胞
        6.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6.2 实验方法
        6.2.1 PBMC的体外刺激培养
        6.2.2 细胞周期测定
        6.2.3 TRAP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6.2.4 Western blot检测
        6.2.5 荧光定量PCR
    6.3 实验结果
        6.3.1 细胞活化过程中的FCM检测
        6.3.2 细胞活化过程中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6.3.3 细胞活化过程中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水平的检测
        6.3.4 细胞活化过程中hTERT mRNA水平的检测
    6.4 分析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半滑舌鳎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大菱鲆免疫相关EST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沿综述
    1.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1.1 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
        1.2 性别决定基因
        1.2.1 两栖动物的性别决定基因
        1.2.2 鸟类的性别决定基因
        1.2.3 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基因
        1.2.4 鱼类的性别决定基因
        1.3 环境性别决
        1.3.1 温度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
        1.3.2 外源激素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
        1.4 性逆转
    2.精子发生
        2.1 精子发生
        2.2 鱼类的精子发生
        2.2.1 鱼类的精巢结构
        2.2.2 鱼类的精巢发育
        2.2.3 鱼类精子发生的特点
    3.精子发生相关基因
        3.1 转录因子基因
        3.1.1 cAMP 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3.1.2 cAMP 应答元件调节因子
        3.1.3 TATA 结合蛋白及 TBP 相似因子
        3.1.4 OVOL1
        3.1.5 SOX
        3.1.6 DMRT1
        3.1.7 HOX
        3.1.8 锌指蛋白
        3.2 细胞周期蛋白基因
        3.3 原癌基因
        3.4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3.5 热休克蛋白基因
        3.6 生殖细胞特异基因与 DNA 甲基化
        3.7 DNA 甲基转移酶基因
第二章 半滑舌鳎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
    1.前言
        1.1 半滑舌鳎是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理想模型
        1.2 半滑舌鳎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2.1 不同基因型半滑舌鳎个体的获得
        2.2 实验材料的收集
        2.3 生理性别和遗传性别的鉴定
        2.3.1 生理性别的鉴定
        2.3.2 遗传性别的鉴定
        2.4 半滑舌鳎总 RNA 的提取和第一链 cDNA 的合称
        2.4.1 总 RNA 的提取
        2.4.2 cDNA 的合成
        2.5 实时定量 PCR(Real-time PCR)
        2.6 基因组 walking
        2.7 PCR 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2.8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2.8.1 合成 RNA 探针
        2.8.2 预杂交
        2.8.3 切片原位杂交
        2.9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2.9.1 染色体的制备
        2.9.2 阳性 BAC 克隆质粒的制备
        2.9.3 Cot-1 DNA 的制备
        2.9.4 探针的制备及变性
        2.9.5 标本变性及杂交
        2.10 甲基化位点预测与甲基化分析
    3.半滑舌鳎 tesk1 基因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tesk1 全长 cDNA 的克隆
        3.2.2 tesk1 基因组 DNA 序列的扩增
        3.2.3 Real-time PCR 检测 tesk1 的表达情况
        3.2.4 原位杂交
        3.2.5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3.2.6 基因组 walking 扩增 tesk1 启动子区域及启动子的分析
        3.2.7 甲基化检测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半滑舌鳎 tesk1 全长 cDNA 序列及基因组 DNA 序列的分析
        3.3.2 tesk1 多重序列比对及多基因分析
        3.3.3 tesk1 在半滑舌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3.3.4 tesk1 在半滑舌鳎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3.3.5 tesk1 在不同基因型半滑舌鳎性腺中的表达分析
        3.3.6 原位杂交结果与 tesk1 在半滑舌鳎性腺中的细胞定位
        3.3.7 tesk1 的染色体定位
        3.3.8 tesk1 上游调控序列分析
        3.3.9 甲基化分析
        3.4 讨论
    4.半滑舌鳎 neurl3 基因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neurl3 全长 cDNA 的克隆和基因组 DNA 序列的扩增
        4.2.2 Real-time PCR 检测 neurl3 的表达情况
        4.2.3 原位杂交及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4.2.4 原核表达的初步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半滑舌鳎 nuerl3 全长 cDNA 序列及基因组 DNA 序列的分析
        4.3.2 nuerl3 在半滑舌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3.3 nuerl3 在半滑舌鳎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4.3.4 原位杂交结果与 neurl3 在半滑舌鳎性腺中的细胞定位
        4.3.5 nuerl3 的染色体定位
        4.3.6 半滑舌鳎 Neurl3 原核表达初步研究
        4.4 讨论
    5.半滑舌鳎 strbp 基因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半滑舌鳎 strbp 全长 cDNA 序列及基因组 DNA 序列的分析
        5.2.2 Real-time PCR 检测 strbp 的表达情况
        5.2.3 原位杂交
        5.2.4 基因组 walking 扩增 strbp 启动子区域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半滑舌鳎 strbp 全长 cDNA 序列及基因组 DNA 序列的分析
        5.3.2 strbp 在半滑舌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5.3.3 strbp 在半滑舌鳎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5.3.4 strbp 在半滑舌鳎性腺中的细胞定位
        5.3.5 strbp 上游调控序列的分析
        5.4 讨论
第三章 大菱鲆脾脏、头肾 cDNA 文库的构建,EST 测序及免疫相关基因的筛选
    1.前言
        1.1 鱼的免疫
        1.1.1 鱼类的免疫组织和器官
        1.1.2 鱼类的免疫细胞
        1.1.3 鱼类的体液免疫
        1.2 表达序列标签(EST)及其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大菱鲆脾脏、头肾 cDNA 文库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大菱鲆头肾、脾脏总 RNA 的提取
        2.1.2 mRNA 的分离
        2.1.3 逆转录合成双链 cDNA
        2.1.4 双链 cDNA 末端补平及加 EcoR I 接头
        2.1.5 双链 cDNA 末端的磷酸化及 Xho I 酶切
        2.1.6 双链 cDNA 和载体的连接
        2.1.7 电转化
        2.1.8 cDNA 文库库容量的估算及文库扩增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总 RNA 和 mRNA 质量的检测
        2.2.2 第一链和双链 cDNA 的合成
        2.2.3 插入片段大小的检测
        2.2.4 库容量的估算
        2.3 讨论
    3.EST 测序及免疫相关基因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EST 测序
        3.1.2 EST 序列分析及基因注释
        3.1.3 免疫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序列测定
        3.2.2 EST 序列分析及免疫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
        3.3 讨论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黄鳝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鳝常见疾病的诊治与防控[J]. 肖艳. 渔业致富指南, 2021(12)
  • [2]黄鳝温室炼苗期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J]. 陈志勇,邓平,罗少波,喻运珍,张立强,张生元,罗杨志,艾桃山,余少梅,李勤,郑青,谢德兵,李波. 水产科技情报, 2020(05)
  • [3]黄鳝出血病病原分离、鉴定及气单胞菌对黄鳝病理和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D]. 夏理海. 长江大学, 2019(10)
  • [4]黄鳝规模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J]. 王原有. 江西水产科技, 2018(06)
  • [5]黄鳝爆发性细菌病病源及防治技术研究[D]. 沈保庆. 长江大学, 2017(01)
  • [6]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识别黄鳝内部器官[J]. 雷宇杰,杨东辉. 水产学杂志, 2017(01)
  • [7]黄鳝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建议[J]. 许朝爱,唐启胜. 科学养鱼, 2015(12)
  • [8]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抗菌肽活性及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霞. 贵州大学, 2015(01)
  • [9]基于磁场刺激的细胞生物效应机理研究[D]. 雷红玮. 东北大学, 2013(07)
  • [10]半滑舌鳎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大菱鲆免疫相关EST的筛选[D]. 孟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标签:;  ;  ;  

鳗鱼病的诊断和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