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网太原供电公司高度重视电能质量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创新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广泛推行基于在线监测分析的电能质量监督管理方法,通过实现对大规模电能质量数据自动采集、实时监测和在线分析,提前诊断电能质量水平、预警预控潜在风险,改变了原有电能质量管理存在管理分散、人工干预和事后管控的不利状况,突破了以往电能质量监督管理瓶颈,实现了对城农网10kV及以上供电用户电能质量的在线监测分析和电网运行管理情况全面、透明和高效的集中监管和客观评价,从而更好地为公司战略决策、精准投资和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达到持续改进电网运行绩效、不断提升安全可靠性和经济优质供电服务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电能质量;改善意义
一、实施信息优化工程,构建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
参照SG-ERP的总体业务架构设计和电能质量监督管理业务架构设计,电能质量监督管理构建了电能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全景视图,实现了跨业务(安质、运检、调度、营销等),跨层级(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县公司、工区班组、智能装置)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完成SG-ERP总体业务架构中的电网运行控制层的电能质量指标管理业务和资产运维管理层的基础数据管理与可靠性在线管理业务,促进了电能质量指标在线监测与计算工作的开展,实现了电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质量的量化分析,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了业务流程处理效率。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停电事件自动生成等三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科学制定建设原则,开展系统顶层设计
公司党组提出“全面建设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战略目标后,经过6个月的总部、省公司、地市单位反复深入调研和排查摸底,确定了“先高压后低压,先城市后农村,先易后难,同步跟进”的系统建设原则和“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并选取7家单位开展试点建设。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确定了“建成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目标,并按照信息化 “四统一”的总体要求开展顶层设计,确立了“一级部署,两级互联”的系统架构,制定了系统建设总体技术方案、集成规范及里程碑计划。
2.密切联合各专业,全面推进系统建设
为保障系统建设过程中,总部、省、地市三级横向业务协同、纵向管理畅通,建立了领导小组月度例会、工作组周协调机制,制定系统建设评价考核体系,明确系统建设督导机制,形成建设情况周通报制度,协调整合公司资源,发挥集团优势,严格过程管控,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落实和建设质量不断提升。针对系统建设重难点技术问题,组建专家团队、组织试点单位多次开展技术攻关,攻坚克难,成功破解了供电停电事件准确采集等一系列重大难题;针对系统建设涉及厂商多、环节多、工作量大等困难,协调各专业、组织各单位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集中人力物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按时优质完成系统建设;针对系统建设质量保障工作,严格管控建设过程,按周发布建设动态,通报问题,交流经验,按月开展考核评价,强化考核导向作用,多次召开视频推进会、现场协调会,适时开展现场督导,促进工作落实,全面检验系统建设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系统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一是建立电能质量系统运维机制,强化数据集成监测与质量管控,组织各单位每月开展数据质量和运维质量分析。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梯队建设,组织编写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图文、视频培训材料,开展多轮次、分区域、共计16000余人次的集中与现场培训。
二是针对一级部署系统用户量大、负荷高峰集中的特点,成立课题攻关小组,组织各专业研发人员开展技术攻关,重点分析系统运行状况,结合用户使用习惯、运用新技术,提升系统性能;加强系统集成数据监控,实现对系统集成基础数据及指标计算的灵活监测告警,提升系统运维水平。三是剖析电能质量指标的内在关系,组织开展电能质量海量数据监控分析工作,采用地理图、图形、表格等丰富多样的模式,构建总计249个监测与分析专题模块,实现频率、电压、可靠性数据的在线监测。
二、实施效果
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电能质量监督管理业务开展,公司构建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电能质量监督体系的闭环管理,对实现电能质量的精益化管理、提升精准投资能力、持续改进电网运行绩效、安全可靠输电和经济优质供电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于在线监测,提升电能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共享公司智能电网建设成果,充分利用智能采集装置、自动化设备的数据采集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成跨专业、跨层级的国内外规模最大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实现电能质量关键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在线监测,消除了专业条块管理中的盲区与死角,实现了跨部门的信息对称和充分共享,创新实现了对供电用户电能质量数据的在线监督管理模式。现已实现了110(66)kV及以上15.3万个主网回路、256万台设备和2.1万个电网电压监测点数据的小时级自动集成,实现了城、农网范围约400万个中压用户停电事件以及约8.8万个供电电压监测点数据的自动集成;数据采集时间由原来的七天缩短至最快一小时,实现了小时指标计算,数据采集完整率达到99%,及时率达到95%以上,有效提升电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效率,成为享受坚强智能电网“红利”的成功范例。
2.风险管理到位,经济成效显著
通过信息优化工程,基于在线监测的电能质量监督管理一是实现了透明高效的监督管理和准确全面的客观评价,提高了精准投资的能力,直接节省设备采购资金共30.52亿元,减少软硬件实施与运维费用8.36亿元。二是实现了对电网网架关键节点及重要用户的重点管理,进一步减少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强化“低电压”治理,提高故障抢修效率,降低了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重大不良社会影响事件的发生概率,有效提升“两率”管理水平。目前,公司输变电系统可靠性平均故障停电持续时间为5.622小时/次,同比下降47.45%,配电网城市范围故障平均停电持续时间2.19小时/次,同比下降17.05%,平均每年约多送电量4872万kWh,增加销售收入3348万元,成为国家电网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陈嘉华,吕敏.电力电能质量管理应用.[J].2011,28(4):45-49.
[2] 范卫国,陈宵,.基于电能质量管理智能分析方法研究.电测与仪表.[J].2013,50(11):4-8.
[3] 程思源,李在望,王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J].2001,13(6):53-57.
论文作者:赵东华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电能论文; 在线论文; 质量论文; 系统论文; 电网论文; 数据论文; 监督管理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