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迁视角下外语教育嬗变论文

媒介变迁视角下外语教育嬗变论文

媒介变迁视角下外语教育嬗变

孟繁旭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媒介经历了口述、文字和电子三个时代的变迁,每次变迁在给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转型的动力和方向。作为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影响的外语教育,随着媒介的变迁从萌芽走向体系,从个体学习行为扩展到国家规划,从对语言符号表征的学习转向人文素养的培育。以物联网、3D打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的媒介时代要求教育向着融合教育,开放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转型。新媒介下的外语教育也将向培养学习者的世界多元文化素养和构建学习者自我生命意义的目标转向,新的媒介技术的应用也将完全打破外语教学主客体的界限,使外语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终身教育。

关键词: 媒介变迁;外语教育;转向

1引言

在传播学中,媒介被认为是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广义层面上,凡是使人与人,人与物或是物与物产生联系的物质都被称作是媒介,广义的媒介被麦克卢汉认为是“人体的延伸,无时不在,无时不有”〔1〕。狭义层面上,媒介指存储或传播信息的工具,具体包括书籍、影音光盘、电话、电子邮件、电视和互联网等。在历史的进程中,媒介经历了数次变迁,每一次变迁都给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变革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媒介的改变导致了人类文化认识论的改变,进而给建立在文化之上的教育带来冲击和变革。作为人文教育中的一部分,外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交际需求,媒介作为交际的介质自然也会引起外语教育的变化。本文将从媒介变迁的视角重新梳理外语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客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微观层面的变化过程,同时展望即将到来的新媒介时代外语教育的新范式。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原文用“曰”字,并没有用表示霸陵尉态度的明显词语,而在英文翻译中却有“the watchman retorted”,“retorted”有反驳、回嘴之意,带有抵抗意味。汉语原文中有很多都是直接“某某曰”,没有表示人物情感态度的词语,在英译过程中加入表示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有助于读者体会人物的心境。

李小树依然闭着眼睛沉醉在其中,我看到他的喉结上下滑动了几下。他听到我“呃”了一声后又慢条斯理地说:“它虽然进了你的脾胃,可它那种馥郁与优雅的味道仍然会留在你齿间,让你魂牵梦绕。不!应该说是魂不守舍。你说,我说的是不是?哥们儿!”

2媒介变迁过程中教育的转向

媒介经历了口述、文字、电子三个时代的变迁,每次变迁都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危机,并促发教育的转变。吴晓恩〔2〕在论文中总结了三次媒介变迁引发的三次西方教育转变。第一次媒介的变迁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在此期间雅典人经历了从口头文化到字母书写文化的过渡,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也相继发生转向,由原来的重视口头表达、口才雄辩转向强调理性、重视阅读和文法。第二次媒介的变迁源于印刷机的出现,在没有印刷术之前,读书、写字等教育是少数精英人的特惠,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书籍的出版,也为文化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性依据。印刷媒介的出现使得教育方式从基于聆听向基于阅读转变,教学内容从重视辩证向重视修辞转向,整个西方教育也实现了宗教教育向世俗化现代教育的转变。第三次媒介则起源于电子媒介的出现,这次变迁改变了以文字书稿为依托的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向同步、开放、多维的教育模式转变。

滚筒直径应适中,过大则整体结构及料箱高度随之增大,且滑板伸出长度变短出料效果差;过小则滑板伸出长度过长,转速高,经过料箱时槽内充料时间缩短,充料不可靠。滚筒的外圆线速度与穴盘的速度应相等,即它们的相对速度为0。本设计中取滚筒旋转7/8转覆料1盘,直径为196mm。

电子媒介时代是外语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电子媒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传递信息视听结合,多模态化,且不受时空限制。早期收音机、录音磁带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扩大了外语教育中语言输入的数量与类别,随后电视、互联网、电脑等视觉化媒介的登场使得外语教育的信息输入更加立体多维。该时期外语教育的各个要素均发生变化: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工具性语言信息的传递,而是以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的人文性语言教育;此时,多种新兴的媒介技术不断被外语教学利用,CALL(计算机辅助教学)、CMC(计算机媒介交际教学)等教学技术使教师角色由完全的信息提供者向中介、协调者转向,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课堂语言教学不再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学生课下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补充学习;外语学习者的群体对象扩大到社会全体外语爱好者,外语教育的范畴也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向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迈进。

3三次媒介时代外语教育的演变

人类对外语学习的需求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虽然对口口相传教育时代是否有外语教育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口述媒介时代,由于贸易交流和宗教文化传播的需求,不同国家少数个体之间存在外语交流,这些个体相互间通过单纯的模仿理解目标语中简单的语言知识,达到交际目的,口述媒介时代的这种以某种目的需求为动机的个体学习行为可以被认为是外语教育的萌芽。

3.1 口述媒介时代

外语教育简而言之指对母语以外的其他目标语言的教导行为和学习行为,通过外语语言的学习给学习者提供认识其他国家或民族思维方式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方式,多一种探索世界的视角。外语教育的产生源于对外语交流的需求,并随着需求的扩大逐渐形成体系。而在此过程中,媒介的变迁不断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外语教育也随之从萌芽走向体系,从个体学习行为扩展到国家规划,从对语言符号表征的学习转向人文素养的培育。

3.2 文字媒介时代

文字的出现和书籍的大量印刷使得外语教育进一步发展成形。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拉丁语和希腊语在当时社会的主要地位,对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学习风靡一时,但教学内容却主要集中在语法和修辞。16世纪欧洲政治局势的变化使得拉丁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语言取代。到了19世纪欧洲几乎所有学校的外语教学均采用“语法-翻译”的方法,强调语法学习的重要性,以翻译为基本手段,不重视语言运用能力, 即使有些学者在该时期积极探索其他的外语教学方法,如直接法〔4〕,但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纸质媒介资源限制了人类的交流方式,该时期的外语教育主要由教师作为语言信息的提供者和展示者,纸质书籍是主要的教学材料和语言信息源,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符号表征的学习,学习者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目标语信息。

3.3 电子媒介时代

媒介的每一次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育模式宏观上的转变,而且还在教学要素等微观层面上有所体现。韩国学者李恩泽〔3〕等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习者、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微观层面具体阐述了媒介时代变迁过程中教育的变化。口述媒介时代的教学是为部落一体化服务的,此时的教育主要是部落酋长、祭司长和传教者通过对话、口口相传的方式将生活世界的知识传递给部落成员、市民或信徒,教学具有即时性,教学的发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性。文字媒介时代的教学则得力于印刷术的出现,具备了体系化的教学方法和教科书,教学的主客体向教师和学生转变;教学内容不再是生活知识,而开始重视逻辑知识;教学环境扩展到学校、教室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电子媒介时代的教学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培养,教学的主客体则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扩展到所有实践知识者和终身学习者;网络教学的广泛使用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性。

4新媒介时代外语教育的展望

调查方法:9月底各小区随机抽取1 m2面积调查药苗数量、根长、单株鲜重等,每隔15天调查1次株高、叶片数等,重复5次。

媒介发展至今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去接触真实、丰富的语言文化语境,但媒介技术更新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世界各国正在讨论的以物联网、3D打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以及大量新兴的媒介技术的涌现标志着新的媒介时代已经在路上,新的媒介时代要求教育向着融合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转型,外语教育作为教育中的通识和基础教育必将参与到这次变革的进程中〔5〕。

4.1 外语教学目标层面

新媒介时代的外语教学将不再以目前教育中所强调的学习者语言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目标,随着大量外语学习媒介资源的涌现,教学目标将向培养外语学习者的媒介素养和多元文化素养转向。外语教育的目的则是对外语学习者人的教育、世界观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了解目标语文化和了解世界的机会,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利用媒介技术进行外语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素养,具备世界多元文化素养,并通过视阈的开阔与外域文化的交融,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构建。

4.2 教学内容和方法层面

目前外语翻转课堂和慕课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兴起,传统的教科书内容正在被网络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供的真实的、立体多维的语言资源取代。此外,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外语课堂实验应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菲律宾学者Rosa和Vital将Facebook应用于英语写作课程〔6〕,台湾学者Zeng-Wei Hong等人将智能机器人引入英语课堂〔7〕,美国学者Thorne提出媒介素养在提高高级外语学习者能力上的重要性及具体操作路径〔8〕。在新的媒介时代,文本和图像混合的多种媒体形式(Mashups)、包括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ed Speech Recognition)和自动写作批改(Automated Writing Evaluation)的自动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区块链(Block Chain)技术将是未来外语教育中媒介技术的新趋势〔10〕。

4.3 教学环境和教学主客体层面

在新的媒介技术的辅助下,外语教育将比任何学科教育更容易实现线上教育,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身份界限将随之消失,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下,每个在网络上提供外语学习资源的学习者将同时具备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身份。学习者之间新型的网络协同学习和网络社区学习方式将会被广泛地应用,新的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未来的外语学习完全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泛在教育形式。

5总结

媒介的变迁在改变人类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地改变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最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外语教育作为促进人类交流的教育形式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变迁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主客体身份、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将被新的媒介技术改写,在即将到来的新媒介时代,外语教育的目标将向着培养世界多元文化素养和构建学习者自我生命意义的目标转向,人工智能等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也将完全打破外语教学主客体的界限,使外语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2〕吴晓恩.媒介变迁与教育危机〔J〕.. 中国图书评论2016. ,(5): 90-98.

〔3〕Lee, E.T.; Seol, D. J.; You, Y. M.; Im, S. H.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eaching-Learning in the Age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Focusing on the transitional viewpoint on the change of the property of the Media 〔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and Media, 2018.24(2), 303-329.

〔4〕Richards,J.C. & T.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LTRP. 2000

〔5〕孟繁旭. 2017. 第四次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范式〔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6), 47-50.

〔6 〕Rosa, J.P.O.D.,& Vital, R.A.D.2017. The use of Facebook in Argumentative Writing: Towards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J〕. AsTE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2)39-58.

〔7〕Hong, Z.W., Huang, Y.M., Hsu, M., & Shen, W.W. 2016. Authoring Robot-Assiste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Improv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 in EFL Classrooms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9(1), 337-349.

〔8〕Kessler, G.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language teaching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18. (51), 205-218.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723(2019)04-022-03

doi: 10.3969/j.issn.1008-3723.2019.04.022

收稿日期: 2019-5-15

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7JGZ129);桂林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GUTQDJJ2018089)

作者简介: 孟繁旭(1983-),女,吉林伊通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和语言习得研究.

标签:;  ;  ;  ;  

媒介变迁视角下外语教育嬗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