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斯曼帝国文化特征与欧洲文明相互影响之研究论文_贺于欢

论奥斯曼帝国文化特征与欧洲文明相互影响之研究论文_贺于欢

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作者简介:贺于欢 ,1994年2月25日出生,女,汉族,陕西省清涧县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东方所代表的亚非地区是世界古老文明的摇篮,这里有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的哈拉帕文明等,这些古文明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画卷,启迪了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之烛。然而近代以来,东方陷入了长期的衰落,西方世界则借助其先进的科技和工业技术,迅速崛起进而征服和控制了古老的东方世界。而作为西亚强国的土耳其,以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屹立于世界之林,人们不得不对其文化渊源产生好奇,奥斯曼帝国作为土耳其的前身,在文化宗教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点,探究奥斯曼帝国的文化构成,追寻它与欧洲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研究土耳其改革的必要路径。本文浅谈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文化内涵和与欧洲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希望可以有所创新。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文化特征;欧洲文明;改革

一.奥斯曼帝国传统文化的构成

奥斯曼帝国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众多文明的洗礼和文明间的交往,因而它呈现出在不失自身文明特点的同时能够吸纳外来文明的开放态度和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奥斯曼人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徙到小亚细亚的突厥民族中的一支,而在奥斯曼帝国苏丹统治地区曾经是产生各种古代文明的王国故地,包括埃及、巴比伦、亚述、以色列、波斯、叙利亚、拜占庭、阿拉伯等帝国,这些文明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于奥斯曼帝国文化中,之后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土耳其社会的文化生态。

但无论有多少种文化形态统治或浸染过这一地区,有三种文明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至今仍或深或浅地塑造着土耳其人的社会生活。这三种文明可概括为:伊斯兰源流、地方性源流、拜占庭源流。

二.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特征

(一)独特性

由于奥斯曼帝国形成的特殊性,其文化有着独有的特征。第一,奥斯曼帝国文化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印记,并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伊斯兰文化,阿拉伯帝国在其存续的六七百年时间里,已经将伊斯兰教信仰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文化深深地印在统治地区人民的生活中,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区域大致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区域相同,因此奥斯曼帝国早期的文化主体还是阿拉伯文化。第二,保留伊斯兰传统,毋庸置疑,伊斯兰文化最直接、最深刻地影响了土耳其文化,在奥斯曼帝国前期,由于它承载了原阿拉伯帝国所统治的地区,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它的伊斯兰传统是不言而喻的。

??(二)宽容性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兰文化继承了传统伊斯兰教对其他宗教文化的宽容性,比欧洲的政治体系更加能够接纳宗教少数派,它不强迫其他信仰的人们转信伊斯兰教,并且提供给非穆斯林进入奥斯曼帝国高级政府机构的机会。比如对于巴尔干地区几百万基督徒而言,奥斯曼帝国不仅保持了他们的教会组织,而且还保持了他们在被征服前的习俗、税收及当地机构,外族人通常不必转信伊斯兰教,伊斯兰化只是作为他们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三.十六世纪奥斯曼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向欧洲扩张,使基督教文明的东南边疆不断收缩,并客观上对基督教文明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基督教文明东南边疆的收缩不仅使基督教文明丧失大片土地,还使中欧政治结构重组,正如西方学者指出的那样:“对西欧来说,15世纪时,多个方向上都是收缩的时期,而不是扩张的时期。”奥斯曼人“不仅作为一个思想源头、贸易对象和经常性的战争对手,而且还在东南欧发挥作用。”

苏莱曼大帝自1520年26岁登上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大位之后,即以“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万王之王”自居,攻陷欧洲重镇贝尔格莱德(1521);迫降长期盘踞罗德岛、劫掠过往穆斯林船只的圣约翰骑士团(1522);向西横扫匈牙利平原,围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529),打得崛起中的欧洲强权哈布斯堡王朝丢盔弃甲、风声鹤唳、求和纳贡。

这些赫赫战功不仅扩大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留下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信仰多元的伊斯兰大帝国,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伴随着这些军事扩张而来的,是文化方面奥斯曼对西方欧洲文明的影响。特别是苏莱曼大帝,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君主,更是一名卓有成就的诗人和金匠,终其一生大力资助帝国境内文化、艺术、建筑业的发展,取得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成就,如杰出建筑师希南设计的伊斯坦布尔苏莱曼尼清真寺,气势恢宏,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四.欧洲文化对奥斯曼文化的影响

(一)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日落挽歌

奥斯曼帝国进入18、19世纪后,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实际上,奥斯曼的败落与古代任何一个辉煌王朝一样,走着盛极而衰的老路,而其中原因不乏统治阶层的腐朽昏庸,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全盘否定和驱逐,思想体系和政治制度的落后等,但与其他古代王朝有所不同的是奥斯曼帝国在衰落的时候,世界上另一个角落却悄悄出现了新的趋势,西欧在这个时候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它在思想、文化、政治、社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变化,终于后来者居上。面对西方的崛起,奥斯曼人面临两难选择:是虚心学习奋起直追,还是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然而,奥斯曼人选择了后者,这样一种选择来源于奥斯曼文化的优越感,即使17、18世纪以来战争形式已经逆转,西方军队明显占优势时,奥斯曼统治阶层也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他们所希望的变革却只是回到严格的伊斯兰教传统中去,恢复两百年前奥斯曼的纯洁精神,比如不准设立公共时钟,不准开办印刷所,不能穿西式服装,西方的建筑、绘画、家具、日用品等等都被看成是异端邪物……这种现象让我很快联想到同时期的中国,大清王室自认天朝上国,不肯低头学习别国先进文化,最终鸦片战争轰开中国大门,惊醒梦中人,但与奥斯曼帝国统治者相似的是,清王朝的保守派也极力反对变革,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奥斯曼帝国晚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奥斯曼主义

奥斯曼帝国是中东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从18世纪末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形成突出对比的是西方国家的纷纷崛起,它们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甚至是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极速发展,生产方式全面改革,伴随而来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也将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和压迫人性的教权中解放出来,从而产生了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动力。

奥斯曼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本质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它的理论源流是近代西方兴起的民族主义,对它的定义学者们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都体现忠诚二字,忠诚的对象是行将就木的奥斯曼帝国,即帝国晚期,政权行将瓦解之时,政治家们希望创立一种思想倾向,既足以抵消少数民族中主张独立的民族主义倾向,同时又能促使全体臣民进一步效忠帝国政府,尽力维护帝国江山的完整。但说到底奥斯曼帝国毕竟不像英国法国那样是一个纯粹的民族国家,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在自由主义和立宪思想引导下建立的民族,但奥斯曼帝国在末期如何让一个操着不同语言、拥有不同信仰的各个人群去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呢?答案就是爱国,这直接催生了奥斯曼主义的产生。这个思潮告诉人们这个国家不再是苏丹自己的财产了,而是大家共有的,宪法就是凭证,如此一来,似乎每个生活在帝国的人,应该都会对自己的身份有这样一种认识——我首先是奥斯曼人,再则是土耳其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或其他人。这应是奥斯曼主义的目的和意义了。

但是在民族和信仰多样化的大帝国中推行这样一种“奥斯曼主义”,后果其实是可想而知的,原本为了维系帝国统一的主张却演变成分裂的隐患。特别是巴尔干各民族在反抗奥斯曼主义中表现得十分踊跃,而这种反分裂的意识则在土耳其催生了更加强大的爱国主义和伊斯兰主义情绪,“奥斯曼主义的失败意味着土耳其现代化的最后胜利”,诚然,随着帝国实际控制区内的民族和信仰越来越单一化,则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整合出一个民族共同体,奥斯曼主义的存在意义也逐渐褪色。

??(三)战争及文化交往

十八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与西方国家的战争频繁发生,特别是1853—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正是因为这次战争中英法等国协同作战而使得欧洲先进科技直接应用于奥斯曼帝国,同时也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全面往来。

奥斯曼帝国后期,战争已成为其与西方国家交往的一种经常性的形式,虽然战争从国家层面讲,是主要表现形式,但就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来说,则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文明交往活动,包括信仰、语言、艺术、商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欧洲国家的士兵、商人及各色人种来到帝国,欧洲的传统文化,包括服饰、刀叉餐具、桌椅用具等在奥斯曼沿海城市中广为流行。电报在1855年在伊斯坦布尔接通,铁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在奥斯曼城市中,但不能因为这些技术的传入就完全肯定欧洲文化对奥斯曼文化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欧洲国家在这些战争中一再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法国对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的长期殖民统治就是例证,西方国家通过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高额借贷,一步步渗透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中,用军事干预和经济垄断的手段控制了这些国家,从而极大得改变了世界的版图格局。

?(四)欧洲影响下的改革

奥斯曼帝国在后期虽然面临着强大的欧洲国家的直接挑战,但这种挑战反过来又无形中加快了帝国内部的改革,以使其调整策略应对内忧外患。这一系列改革绝对是与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将之转化而为其所用是分不开的。

这种文化的交往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战争的强制影响外,更为潜移默化和风细雨也更为广泛深刻的是人文往来,大量的来自欧洲国家的外交人员、商人、探险家、传教士、考古人员都在这一领域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奥斯曼帝国末期总共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其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改革要数坦齐马特改革(1839-1876),这一改革前后持续近四十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世俗改造,另一方面,西方的戏剧、文学作品以及音乐、绘画等被逐渐引进,妇女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类似的是,帝国政府的管理范围、职责和规模都得以扩大。举个例子,到19世纪末,帝国雇用了至少50万国家公务人员,他们不仅管理财政事务,还在其他方面起着与当代国家的政府相类似的功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是因为改革运动领导人是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和宪政体制的影响,主张开明政治,用近代民族思想取代宗教划分,学界普遍对“坦齐马特”改革评价较高,改革法令所体现的原则具有现代色彩,表明奥斯曼社会决心摆脱传统束缚,而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也进入一个较好时期[]。

但是不管这三次改革的成效如何,都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帝国的颓势,改革运动及具体成果随着改革者退出历史舞台而被后人们所抛弃,甚至在改革进行的同时,帝国的内部及外部危机进一步加深,改革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条件更加恶化,使得改革运动的任务越来越艰巨,目标越来越遥远,直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彻底崩溃。

五.结语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在历史上威震四海,雄踞一方,发展出一套成熟的行政体制和社会规范,其文化内涵更是丰厚深沉,耐人寻味。而当代土耳其社会中的奥斯曼遗存依然无处不在,其物质和精神文化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当代土耳其人民的生活中,虽然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所迫,奥斯曼帝国最终走向灭亡,但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会烟消云散,它与西方文化交往的文明成果也已深深烙印在沿线地区人民心中,也必将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希尔著,集体译:《中东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黄维民:《奥斯曼帝国》,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3.?薛宗正:《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姜明新:《影响土耳其当代政治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西亚非洲》2009年第三期。

6.姜明新:《略论奥斯曼帝国的西化改革》

7.田瑾:《略论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改革-以文明交往为视角》

8.王新刚:《浅论近代奥斯曼帝国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

9.周东辰:《再论十六世纪法国-奥斯曼同盟外交的特点》

10.王三义:《晚期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开放与政治倒退》

论文作者:贺于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  ;  ;  ;  ;  ;  ;  ;  

论奥斯曼帝国文化特征与欧洲文明相互影响之研究论文_贺于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