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文化的发展轨迹:从交叉、冲突到整合_保险论文

深度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文化的发展轨迹:从交叉、冲突到整合_保险论文

深度开放形势下我国保险文化的发展轨迹:从交汇、冲突到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轨迹论文,深度论文,冲突论文,我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险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保险文化对于保险企业个体而言,属于企业文化,它是保险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和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保险文化对于整个保险行业而言,属于行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保险业产生、成长、经营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

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和历史沉淀,保险文化亦然。中国保险业只有短短几十年的经营历史,从总体上讲,我国保险文化底蕴不厚,保险文化特征尚不鲜明,优秀保险文化元素还很缺乏,要形成先进的、成熟的中国保险文化需要在长时间里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我国保险文化在保险业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

完全垄断的保险时期与单调贫乏的保险文化

我国保险业长时期内一直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即使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保险业务重新得以恢复,一直到1987年、1988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以及平安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之前,完全垄断局面始终存在。这期间,保险被很少人所认知;保险产品匮乏且不被认为是商品;保险公司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机关单位,“保险服务”字眼较少被提及;保险业对内封闭,对外更加封闭,国内还谈不上形成发达的保险市场。没有良好的保险市场必然缺少形成良好保险文化的土壤,建立在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保险文化是贫瘠的,只体现为单一的保险宣传和推动。保险业自身因为缺少竞争主体和对手还没有形成行业文化,更谈不上文化竞争。完全垄断时期的保险发展是缓慢的,这注定了保险文化建设同样波澜不惊,不被人们重视和瞩目。

保险业开始走向对内、对外开放时期与保险文化的初步繁荣

太平洋保险公司以及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宣告了保险业独家垄断局面的结束,推动了保险业竞争局面的产生,预示着保险业对内已初步走向开放;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中国保险市场开始有外资保险主体加入,保险业对外也已初步走向开放;1996年、1997年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华泰产险等国内一批全国性股份制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以及美国、欧洲、日本的众多跨国保险公司纷纷以独资、合资方式进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的竞争文化。不仅是中外保险公司同台竞技,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保险代理等中介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给保险文化增添了斑斓色彩。不同保险主体在竞争中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吸引人才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竞相重视和倡导企业文化。人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产品、市场化的竞争手段成为保险文化的一部分。保险宣传成为保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文化在社会文化的构成比重逐步增大。保险文化的初步繁荣也使保险业受到社会的广泛瞩目。

中外保险主体在市场中产生碰撞,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由于外资跨国保险公司是跨国体、跨民族、跨地域、跨政体的特殊企业,而公司大多数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属于中国当地人才,因此外资公司要在异域文化环境中建设具有本国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共同实施公司的经营战略,树立共同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行为模式等,必然遇到“水土不服”和文化冲突问题。外资保险公司就是在碰撞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文化的交汇冲突中逐步走向成长。而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公司在同台竞技和对抗的过程中也开阔了视野,见识了理性经营哲学和先进的技术经验,它们彼此学会了模仿与借鉴。中外保险公司间的适应、模仿、其本质就是中外保险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体现着保险文化的进步。

保险深度开放时期与中外保险文化的融合与进一步繁荣

随着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业中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我国保险市场已全面走向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涌入中国,其中除了外国独资保险公司外,更多的是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全面开放的保险市场必然带来多元化的保险主体和多种保险文化,不同形态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会面临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

外国独贫保险公司。异域环境下的独资保险公司可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及公司管理方式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文化敏感性不强导致完全照搬外国原有模式的出现,造成“水土不服”现象。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而如何避免文化冲突成为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不少独资保险公司纷纷聘用熟悉本地文化的高级管理人员。

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外保险公司因发展走到了一起,但中外双方可能因两国文化的差异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在管理决策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造成“双重指挥系统”等冲突现象出现,这种文化冲突的最严重后果是可能引发合资双方走上“离婚”或“解体”的不归路。中外文化冲突是难免的,但冲突双方应以中外文化的融合为宗旨,以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为目的。惟有如此,中外双方才能实现经营理念的统一、发展目标的一致、竞争优势的互补、管理制度的相容、方法上的相通、机制上的互鉴、运营模式切合实际,进而形成制度规范、观念新颖、方法科学、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实现良好的发展预期。

中资保险公司在多元化的股权改造中主动吸纳外资股份。外资保险公司以效益和防范风险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依法诚信经营的意识、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优质的客户服务,体现着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文化。因此,中资保险公司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通过对外资股权的引进,可以完善和提升自身文化。引进外资股权后,国外管理者或者外国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公司文化进入,同样将会引起文化的冲突和磨合。但中资公司这种对待外资保险文化的开放心态、开门揖客的举措,正说明我国保险文化在走向进步,文化之最终融合也就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纷纷在海外上市,各种肤色的人们成为公司股东或战略投资者,这表明我国保险文化与外国保险文化已经在更广范围、更大空间对接。

中资保险公司跨国经营。中国保险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已经有先行者直接跨出国门,在外国设立独资子公司或分公司,如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在英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地设立了若干子公司。这既是学习外国保险业先进文化最直截了当的方式,也是向外国保险业者展示中国保险文化的最直接途径。对走出国门的中资保险公司而言,同样面临着异域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外保险文化的交汇与融合问题,但中资保险公司能够在异国土壤里成长壮大,恰恰说明中外保险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海外都能够实现融合。

融合的保险文化将是我国保险业的主流文化

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下,保险经济走向全球化、一体化,中外保险文化的融合更加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潮流。换言之,保险文化将从磨擦、磨合最终走向融合。这里的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统一的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优势。融合的保险文化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主流文化。

融合的保险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中外文化有着先天的差异。东方文化一个重要的特长是适应性强、灵活性强,因时制宜。但是,过于灵活的结果往往是不重视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或遇到特殊情况或特殊需要而“灵活”放弃正式制度。西方文化则以制度为基础,企业管理讲究原则追求效率,但是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中西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在保险实践中就会在多方面出现不同表现,如保险价值观、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文化等。但文化的融合性可以弥补先天差异性,只要中外双方充分把握好彼此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优势和劣势,吸收双方文化的精髓,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吸收,开创特色”,就一定会形成由统一的经营理念、企业目标、管理思想、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组成的整体文化,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兼收并蓄”的融合文化。

融合的保险文化是一种“折衷”文化。所谓“折衷”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的稳定。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作为文化交汇的两个方面,总是共存其中、相伴而行的:异域与异质的现实,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而现实利益与目标的同向选择又使文化融合成为可能。因此,双方惟有充分尊重和克制,才能实现对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适应,并由适应走向融合。

融合的保险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就是中外文化因素在公司或社会的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这既包括公司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和谐,公司与整个社会的和谐,还包括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以及公司和谐稳健与健康发展。

融合的保险文化需要跨文化管理。形成融合的保险文化,需要在不同文化交汇与磨合过程中不断消除和化解冲突,因此应重视跨文化管理。第一是识别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冲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找出哪些是容易克制的,哪些是不易改变的。第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第三是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跨文化培训,在中外双方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建立起公司共同价值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增强文化变迁能力和提高文化融合度。

当前培育我国优秀保险文化的着力点

一是在全行业和全社会倡导诚信保险文化。诚信是保险业生存之本,是保险业发展的生命线。针对当前保险形象一般、信用度不高的行业现状,保险业者应把信用建设放在首位,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惜以牺牲公司和行业诚信为代价,建立信用惩戒机制。惟有如此,保险业方有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二是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趋势,中国保险业要想“做大做强”,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别无他途,惟有创新。保险业应倡导创新文化,中外间互相借鉴,大力开展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使创新成为保险业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是积极倡导服务文化。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保险业经营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一种规避风险或风险投资的服务。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初期,因保险公司不讲服务而引起客户投诉,进而损坏行业形象的事例确实不少。保险业应克服片面和短期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人性化服务要求为己任,由价格竞争为主向服务竞争转换,使客户真正享受差异化、特色化、高附加值的服务,并能被社会广泛认可和称道。

标签:;  ;  ;  ;  ;  ;  ;  

深度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文化的发展轨迹:从交叉、冲突到整合_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