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经营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832.33文献标识码:A
一、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有资本金不足
资本金是指自有资金,它是银行承担经营风险,银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按《商业银行法》规定:“资本金充足率不得低于8%。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拨付的信贷基金、专项基金和利润返还。体制改革前,由于受传统吃“大锅饭”的影响,财政拨付捉襟见肘,以前的银行多强调服务,少经营意识,利润所剩无几,返还可想而知,足见自有资金贫乏。
(二)资金自给能力不强,营运周转困难
转轨前,各级行考核的是存款任务、贷款发放指标、收贷收息任务,没有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多强调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少考虑自身经营效益,出现重贷轻存,存款少,贷款多。有的行长期陷于贷差,造成资金紧张,时而占用汇差,常常靠拆借资金过日子,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营运资金周转较困难。
(三)盲目追求揽存数量,忽视资金成本
前几年各行社(基金会),在执行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的情况下,把组织存款作为拓展业务的“立行之本”,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增加资金周转循环,这也无可非议。但为了完成存款任务或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或明或暗地违反政策抬高存款利率,甚至不择手段,不惜血本以接近贷款利率或高于贷款基准利率的手段去拉存款,人为地增加了资金来源成本,损害了国家利益。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核算,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吊高了储户或企业财务人员的胃口,若有几十万存款,今天可存到A行,明天搬到B行,后天搬到C社。如此地搬, 就社会整体来说,存款并没有增加,而是出现了“游资”的“游资”。有的行(处)、储蓄所为了完成月度、年度存款任务,及能为储蓄员带来一系列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不惜采取压票、压单等不正常的手段,造成月、年末存款名为增长,实为水分渗底。一二级准备金照交,无形中又增加了对储户的利息支出,形成经营利差甚微。
(四)非生息资产占用不合理,资金浪费现象多
1.固定资产投资的超比例,挤占了生息资产。前几年,各行、社(含其它金融机构)为相互间争地盘,“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纷纷增加机构滥设网点。为树立自己的形象,只注重外延建设,忽视内涵发展,大搞超标基建,豪华装修,行政用车、公务用车、运钞车、摩托车、手机、电话、BP机比比皆是,竞相“现代化”,沉重的费用负担压得金融企业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着信贷资金的生息和流动性。
2.备用金、库存现金、应收利息占用大。(1 )有些基层行处不计资金成本,盲目经营。对其储蓄网点的资金往来,大都采用领取备用金制度,未能通过辖内往来划帐结算,未能相互计算利息,分灶吃饭。(2)头寸上解请领计划不周,库存现金占用多, 损伤券积压处理不及时,不合理的资金清算不够,资金占用浪费过大。(3 )应收利息挂帐不断增加。1994年执行新的财务制度,取消了现金收付实现制,实行权责发生制,按权责期限计提应收利息。从理论上讲是先进的、科学的,可现实中应收利息逐年增加难以收回,相当部分成为坏帐。弊端种种,主要表现在:①经营核算失真。应收利息按季计提核算,一部分可以按期收回冲减挂帐,另一部分却难以如期收回,甚至收不回。而这部分的应收利息却视同实收利息需交纳营业税及各种附加税,无异把银行的营运资金先为客户垫付了其应支付的利息,为国家纳缴税金而减少银行的营运资金,说到底是挪用存款垫付税收。据笔者匡算;按现行利率计,每百万的应收利息挂帐(收不回部分),一年少收利息7.623万元, 占用的存款要支付利息4.77万元(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垫付的税收8.5万元,三项共减少收益20.893万元。若对应收息不加以控制, 继续攀升,大量的虚收必然加剧金融企业的经营危机。②助长信贷人员的依赖思想,冲淡经营观念。实行应收利息计提后,有些信贷人员只有完成任务的观点,没有经营观念及效益算盘。应收利息不能如期收回,如同商品赊销,贷款无法回笼,这种帐盈实亏,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③影响信贷资产的管理。应收未收利息高攀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贷资产管理质量差。企业不能按期支付利息,致使应支付的利息滚“雪球”,当积重难返时,他们会背信弃义、违心违约、逃避债务,致使银行信贷资产变成呆帐、坏帐。
(五)信贷质量偏低,经营风险隐患
信贷资产质量偏低表现在不良贷款超比例的高攀直升,有些行处高达70%以上,且相当部分成为“两呆”。造成“两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变动的历史遗留问题、政策失误的因素,又有企业经营的管理不善,银行对项目的评估不足,预测不周,信贷管理失当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行政干预。转轨前银行受行政干预过多,银行跟着政府的指挥棒转,政府决定干啥,银行就得跟着支持。各级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往往通过争指标,要计划,上项目,要求银行增加对地方的投入,常常通过现场办公,打电话,写条子,集体会办,会议点名批评以及会议纪要等形式指令银行贷款。久而久之,也形成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动不动就去找政府,政府施加压力找银行,迫使银行贷也不是,不贷也不是,尴尬非常,往往使银行的信贷资金游离于价值规律。实践证明:政府出面干预银行的贷款,逾期、呆滞的在70%以上,银行向企业催收贷款本息时,企业往往理直气壮,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误以为贷款是政府出面贷的,要还款叫你找政府安排资金还贷,根本不把银行放在眼里,而银行为理顺与政府有关方面的关系,不敢拿起法律武器予以追索。
2.企业转制破产的负面影响。(1)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明晰产权关系,本来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法。但现实中企业往往偏离初衷,逃债、废债现象屡屡发生,造成贷款主体难以落实,贷款债务大量被“悬空”,企业误把转制当作甩掉银行债务的“良机”。有些企业借重组新企业之机,原班人马不变,换块牌子,将银行债务放在老企业,逃避偿还贷款的责任,甚至要求核销贷款本息或长期挂帐不还,这种“金蝉脱壳”将银行债权悬空,实际上是牺牲银行的利益来保护企业的利益。(2)国有工业企业实行兼并破产或改组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这一措施的实施,本来是政府为挽救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下岗分流,创造再就业机会的方法,可包袱却由银行来背。表现在:①兼并企业五年停息挂帐,表明银行失去了五年的收益;②破产企业的贷款本息由银行呆、坏帐冲销,从而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负担。企业破产,本该是拍卖资产优先偿还银行的债务,但破产企业多为资不抵债,僧多粥少,到底破谁的产,归根到底是破银行的产,而国家又不承担银行由此带来的损失,营业税照样缴,所得税照样交,帐面利润照样划。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有些企业本来就建设起点低,技术跟不上,产品质量差,品种换代慢,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在管理上仍然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管理方法。加上长期以来,企业吃惯了银行供给资金的大锅饭,缺乏自我生存和发展意识,自有资金少,自担风险能力差。若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市场变化的制约,这些企业难以为生,面临关停、破产,从而使银行债务变成呆帐、坏帐。
4.银行对项目评估不足、预测不周,信贷管理失当。长期以来银行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商业化改革起步较慢,金融法制建设滞后。对项目评估不实,预测不周,对企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解不及时,参予不彻底,处理不果断;另一方面,信贷管理滞后,监控困难,银行本身的竞争无序也加剧了贷款的流失,银企双向选择,也助长了企业逃债,贷款悬空,导致不良债权的形成,出现经营风险隐患。
(六)经济案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个别行由于经营不善,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不力,防范措施欠妥,用人失当,执法意识不强,形成经济案件的时而出现。造成大量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查案办案、追款,往往是案结了,赃款没能全部追回,留下“收回小、损失大”的笑话。甚至还陷入“黄瓜打狗、反蚀一段(截)”的窘境,赃款未能收回来,银行还要白搭一笔办案费,不仅经济损失较多,更主要的是信誉下降,形成经营下降的恶性循环。
二、强化经营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挖掘潜力,补充自有资本金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拨款,资本金的充足,能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基础,降低银行风险。目前,依靠国家财政对银行增拨资本金是不大现实的,但可以从银行每年上缴的利润中按一定比例逐年增补。同时银行可以挖掘潜力,盘活已核销的呆、坏帐资金。一方面可以按比例提留奖励盘活资金的经办人,另一方面可以作补充自有资金,增强银行经营实力,这是商业银行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强身之路。
(二)努力增加存款,优化负债结构,实现效益兴行
大力组织存款,努力增加总量,积极优化负债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为此,要不断增加新的储蓄品种,推出新的经营方式,吸引客户。如廉江农行几年前存款一直徘徊不前,1998年推出“电子汇兑”、“万事顺一卡通”后,一下增加了八千多万元,可见改善结算环境,加快结算速度,改善服务质量是提高存款市场占有率,改善资金供求矛盾的关键。
在内涵管理上,建立新的储蓄经营管理体系,改变只要存款增多,就能为储蓄员带来一系列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的管理方式,要以存款的数量增加为基础,以低成本的资金占大比例的重要因素为考核,设立考核指标,改数量任务考核为效益考核,对于利差收入不足费用开支的网点,就要坚决地“拆庙”。彻底克服只重数量,轻结构;喜长期,厌短期的经营行为,重点组织那些稳定性高的活期存款。如电费、水费、电话费、邮电费及代收财政款项。据笔者匡算,每组织一千万的低成本资金,一年等于多增加3.33万元的净收入。
在外延管理上,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依法经营、守法经营的良好形象。网点建设要纠正过去的只重视外延发展,转移到重视规模效益布局上来,坚决杜绝不顾效益,盲目抢占地盘增设网点的行为。网点建设必须将“新建、调整、撤并”三者结合起来,要以稳定金融大局为己任,不能以违法违规的手段去参加“利率大战”,也不能以变相的条件去搞存款“游资”大搬家,更不能去搞水分存款自欺欺人。
(三)力压非生息资产,盘活存量,促进经营资金的良性循环
1.严格控制固定资产增长,盘活资产存量增效。控制固定资产增长与精简机构,减员分流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各行(社、邮政储蓄、基金会)网点林立,费用居高不下,储源分流,而固定资产投放过多已成为客观事实。为此必须要以资产为目标,对达不到盈亏保本点的网点要坚决撤并,对多家网点竞争发展无望、相互耗费的网点进行撤并,进一步清退临时工、代办员,让富余人员转行分流增效。对空置的固定资产及撤并机构腾出来的房屋、车辆、机具设备可实行有偿转让、租赁,最大限度地盘活变现。一方面可以盘活固定资产超比例部分变为生息资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维修费用,减少折旧增效。
2.清理不合理资产,减少无息资金占用。①对递延资产、其它应收帐款进行分流消化;一方面总行在固定资产不超过总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实际相应地调整指标给予解决冲减挂帐;另一方面将有偿出让、出租的固定资产变现,实行冲销挂帐。此外,各行必须进行自我挖潜,紧缩其它费用,腾出一定的费用冲减挂帐。②压缩库存现金、备付金限额,严格执行中央银行规定的备付金、库存现金限额比例管理。③改革处(所)与储蓄网点之间的现行备用金领用制度,改为辖内往来,相互计算资金占用利息,按月考核网点盈亏制度。
3.加强应收未收利息的管理,严格控制无息资产增长。①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收息工作认识,使干部职工认识到应收未收利息“隐性负担”的弊端,树立经营观念,明确效益目标。②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管理行对经营行的考核,应建立按权责发生制核算,设立实收利息单项奖。③对应收利息实行划分时期区别消化。 从现在起, 对1997 年以前形成的挂帐, 要求当年收回80 %以上, 以后逐年消化:1998年发生挂帐要收回90%以上,对新发放的贷款,要求收回“两个”100%。④对那些贷款本息能按期收回的,应收未收利息较少, 信贷管理质量较高的信贷人员要重奖,对那些清收盘活不力,应收利息和不良贷款不断增长的信贷人员要敢于重罚。⑤对应收未收利息连续三年不断上升的,要限期收回。期限内没有完成压缩任务的,应追究经营行的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4.把清收应收未收利息视同吸收存款、收回本金一样来抓。吸收存款,要付出一定的利息成本,而收回应收未收利息,这部分属于银行资产的增值。不但无需支付成本,而且还能增加银行的资金周转营运,同时还可追回为企业垫付利息所上交的营业税金,增加银行盈利。达到盘活无息资产变为生息资产,促进经营资金的良性循环。
(四)盘活信贷资产存量,确保信贷资金增值运行
1.政府转变职能。通过制定经济政策,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经济杠杆手段来干预经济、金融活动,而不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金融资产的具体投向。政府还应当为企业和银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起正常化的法制经济和金融秩序,创造更多的竞争双向选择机会。
2.规范企业转制行为,确保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关系无可非议,但银行一定要积极做好各项消化工作,认真落实债权债务,防止贷款“悬空”,确保银行债权的完整。①对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出现的借改制之名,行逃避债务之实的做法,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制止,以便银行的信贷资产得到法律的保护。作为银行则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予企业转制,协助企业划分资产,落实债务。②对企业兼并、承包、转移、划小核算单位,母体裂变的,原欠银行的贷款,应随之转移或按比例转移,以防止贷款“悬空”。对已转制企业推脱、逃避、架空银行贷款的,银行应先礼后兵,说服企业落实债务或给予信贷、结算方面的制裁,必要时可诉诸法律,实施资产保全,确保信贷资产的完整性。③对破产和申请破产的企业,银行要积极参予资产评估,要核实其资产的价和量,达到理顺产权,维护银行资产产权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将破产企业的资产拍卖,变现归还银行债务。同时政府应成立社会风险保障基金,按一定比例分摊破产企业的呆帐、坏帐,免得因企业的破产而拖累银行。
3.协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国有商业银行要利用自身面广线长信息灵活的优点,协助企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目标搞好经营,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协助企业健全自有资金增值机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监督企业合理使用自有资金和按规定补充自有资金,着力把盘活资金的重点放在内部,减少应收款项挂帐,不断提高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4.加强信贷资产管理,提高信贷资金效益。信贷资产的投放要坚持“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办法,减少和转移不良贷款。①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贷分离制度,审查岗不得接触客户,调查岗不得参予审批,相互制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对新发放的贷款实行抵押、质押、担保发放,限制信用贷款。②建议推行“决策失误责任制”,使那些贷款决策者们,在发放贷款时就要考虑到收贷,就要考虑到造成损失后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样他们会自觉地遵守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法律,依法办事,依法经营。③组织专业队伍,盘活不良贷款。把盘活不良贷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营业单位,分解到人,并与单位的奖励和员工收入挂钩,确保盘活任务的完成。
(五)加强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讲究经济效益,努力增收节支。①在抓好常规收入的同时积极开展办理中间业务,做到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创收工作。②严格控制财务开支,克服大手大脚的不良现象,做到不该花的钱不花。③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建,积极清理压缩无息资产变为生息资产。④加大收息力度,力争增收、节支,扭亏增盈。
(六)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安全增效益
加强风险防范,是确保“安全性”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克服长期以来银行风险防范观念淡薄的不良现象。①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性”原则的重大障碍,必须加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运作机制,只有建立相互制约的业务运作机制,才能使风险防范真正落到实处。②加强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严格厂家生产、运输、出入库保管及使用销号登记。③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标签:银行论文; 信贷资产论文; 应收利息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网点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利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