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部经济效应与乡镇企业集聚_外部经济论文

论外部经济效果与乡镇企业集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效果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外部经济效果的形成和外部经济负效果的控制在客观上要求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造成了经济人行为积极溢出的损失和消极溢出危害的增大及其控制成本的高昂。乡镇企业从分散走向集聚不但有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而且将产生一系列的集聚效应,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乡镇企业 外部经济效果 外部经济负效果 污染源 集聚效应

中图法分类号 F276.3

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在空间上是高度分散的。据郭书田等人披露:全国农村工业企业85%的厂址在村落,在集镇的只有15%。从绝对量上讲,全国共有1000多万个农村工业企业分布在千千万万个小村落里。在一些要求消灭“白点村”的地区,每个村落都有企业(1990,第86~88页)。乡镇企业高度分散所带来的严重的外部性方面的问题要求必须逐步走向集中;并且,集中还会带来巨大的集聚效应或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外部经济效果:多种积极溢出

经济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溢出,往往没有对象化的承受主体,即没有人来享受这份福利。例如:处于村落中的乡镇企业所安装的供自己使用的路灯。灯光的溢出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这家乡镇企业的周围是夜空无人作业的村宅和农田,灯光的溢出便因无人利用而白白浪费。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积极溢出的损失。积极溢出在无人利用的情况下,有些是隐性的,只有在有人利用时才会显性化。

我国乡镇企业空间上的分散配置,存在着多种积极溢出的损失。

(一)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溢出

公共产品的社会供给具有在空间上集中的特点,一般投向城市和农村地域中的小城镇。因此,分散在村落中的乡镇企业难以分享社会供给的公共产品的福利,其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很多基础设施都要依靠私人供给来满足。这就带来了分散性乡镇企业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积极溢出的损失或浪费问题。

公路是最通常的公共产品。乡镇企业为了自身运输的需要,必须兴建一条或长或短的公路。由于该处的乡镇企业独此一家,每天通过的车次很少,公路的利用率很低。如果在该处再建些企业,可不必另建公路。后者在使用已有公路时尽管要向前者付费,但比起另建一条公路,代价要小得多。当没有新的厂商加入时,便出现了公路兴建者积极溢出的损失或浪费。与公路类似的公共产品还包括桥梁、码头和供电、供水、通讯等系统都存在着积极溢出的损失问题。

乡镇企业私人供给的治安保卫方面也存在积极溢出。当某个乡镇企业建立了夜间护厂巡逻队时,相邻的企业可以在不支付这笔管理费用的条件下免遭财产、人员的偷盗和伤害。然而,对分散性乡镇企业来说,这种积极溢出便是无效的。如此等等,分散性乡镇企业和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积极溢出损失的事例还可以举出很多。

(二)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外效应

乡镇企业对服务产品的需求行为是一种市场行为,其市场效应是指需求的压力直接刺激各种服务行业、企业的兴起和服务产品的供给。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效应可称之为“一级效应”。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外效应是逻辑上的“二级效应”或后续效应,即服务企业的兴起给他人所带来的各种福利。比方说,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对投资者、各类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城镇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等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由服务产品的需求引起的。但没有人向最初的需求者付费,因此,笔者称其为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外效应,亦即外部经济效果(见下图)。从图中可知,有了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效应,必然就有其市场外效应;反之,没有市场效应便不可能有市场外效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只要证明了服务产品需求市场效应的产生,同时也就证明了市场外效应的产生。

服务产品的需求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发出市场效应。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需求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这是由服务产品的特征和供给方式决定的。从服务产品生产或供给的技术角度来说,有许多被兰德尔称之为可拥挤产品,其根本特征是消费者人数具有容量限度如影剧院、歌舞厅等(1989,第186页)。可拥挤产品的生产或供给规模虽然可大可小,但在技术上不是无限可分,而是有一个最低容量限度问题。就一个特定的区位来说,如果需求者人数达不到技术因素所决定的供给的最低容量限度,便没有可拥挤产品的现实供给。从服务产品生产或供给的规模经济角度来说,任何服务产品(包括可拥挤产品)的生产或供给都有一个最小规模限度问题,低于这一限度,便是规模不经济。就一个特定的区位来说,如果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同样没有服务产品的生产或供给。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服务产品的需求者对需求弹性较大的服务产品表现为抑制性需求;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服务产品则采取多种替代。

第二,服务产品的市场交易费用。这是由服务产品的供给方式决定的。服务产品既可以是需求者自我供给又可以是市场化供给。二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其替代依据是自我服务成本与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当服务产品的需求者从市场购得服务的交易费用高于自我服务的成本时,便趋向于自我服务。

在乡镇企业和人口处于分散状态下,处于每一个区位上的厂商和居民对服务产品的需求量都不足以支持旁边一个最小规模的服务企业的建立;而要从较远的市场购买服务,又会遇到了解市场信息、选择供给者、往返市场等交易费用的约束。因此,服务产品的需求难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产品供给的增长,亦即服务需求的市场效应是微弱的。没有市场效应就无所谓市场外效应。这可能正是我国农村第三产业滞后和城镇建设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如果乡镇企业和人口能够实行空间上集中,就能使广大农村区域中潜在的服务需求显性化,分散、零星的服务需求就能汇集成较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压力必然促进各处服务行业的兴起和服务企业的广泛建立;而服务需求的这种市场效应又会引发出广泛的市场外效应。

(三)信息、知识、技术溢出

处于不同乡镇企业中的人员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是不同的。除重大的商业秘密和关键性技术外,一般性信息、知识、技术的溢出是经常的。其溢出形式有两种:一是不同企业的人员在接触和交谈过程中,造成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无形泄漏;二是兼业性技术溢出。然而,企业之间这两种形式积极溢出的相互利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众多的乡镇企业同在一处或距离较近,交通便捷,从而使不同乡镇企业的人员有接触和兼业的可能,否则,其溢出是无效的。例如:处于村落中的乡镇人员获得某种最新信息后,只同家人说起;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业余时间兼营农业等等。

二、外部经济负效果:污染及其控制成本

外部经济负效果主要表现为经济人在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给他人造成损失或危害,但污染行为人并不为此而支付成本。这种现象又称为经济人行为的消极溢出。与积极溢出不同,消极溢出在任何场合都有对象化的承受主体。即便是独处旷野中的乡镇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也会损害他人利益。这不仅是因为在我国国土范围内已经不存在无主土地,还因为污染物在自然力作用下的移动和扩散。

(一)无管束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规律

假定乡镇企业是一个自由放任的经济系统,其中的许多行业必定要排放污染物。然而,污染物的排放者首先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这种现象称为污染的私人损害。乡镇企业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因此,乡镇企业便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进行调整和平衡。当投入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小于污染减少的边际收益时,便继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反之,当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大大减少污染的边际收益时,便降低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弱化污染控制,增大污染物的排放量,直至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均衡点。在均衡点上,乡镇企业的利润最大,因此不再调整。然而,由均衡点所决定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却是巨大的。乡镇企业无论是处于分散还是集中状态,都将按照这一规律排放污染物。

(二)污染源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差异

污染物的排放量与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不等的。在没有外部管束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一定的情况下,其危害性与乡镇企业的分散程度呈正相关。减少污染最通常的做法是以各种手段作用于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当污染物排放出来之后,并非就是脱缰的野马,人类还可以对其进行控制,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那就是通过提高乡镇企业的空间集中度实行集中控制。这可以从污染源的类型、污染物形态和污染物的扩散方式等方面得到证明。

从污染的空间分布来说,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前者指的是众多污染企业集中在一处,后者指的是污染企业在空间上广为分散;从污染源的可移动性来说,分为固定污染源(如企业)和移动污染源(如汽车);从污染物的形态上来说,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和噪音;从污染物的扩散方式来说,分为气体传播、液体流动和固体堆积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乡镇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与集中状况不同所造成的外部经济负效果的巨大差异。

1.气体污染。从现象上看,乡镇企业气体污染源的分散可能降低一定范围内的污染浓度和危害程度。但从总体和长远来看,这样会使周围的厂商和居民忽视空气污染的长期后果而任其污染。倘若乡镇企业集中到城镇,形成一个“点”污染源,污染源中心和周围的污染浓度较大,人们感受比较强烈,必然会采取某些措施减少污染的危害。

2.液体污染。即使面污染源和点污染源排放的污水和有害物质的量相等,其危害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假定采取的是管道排放,面污染源和点污染源排放的有害物质殊途同归,最终造成江河湖泊的污染,其危害程度差别不大。但面污染源多条管道的成本可能是点污染单条管道成本的数倍。正因为这种成本约束导致了一般采取露天渠道排放。在露天渠道排放的条件下,面污染源表现为多条露天渠道的沿途外溢污染,特别是渠道阻塞和暴雨季节的外溢。点污染源实行的是单条露天渠道的排放,其沿途污染的机会大大少于面污染源。由于点污染源排放的有害物质更多地注入江河湖泊之中,而江河湖泊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净化的功能。所以,点污染源的污染危害程度比面污染源要小得多。

3.固体废物堆积污染。假定面污染源和点污染源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相等,1000吨垃圾不规则地存放于10处比起同样不规则地存放于一处,占地面积可能要大出若干倍。如果再将垃圾的发酵、腐烂造成的空气污染和雨水冲、淋造成的液体污染考虑在内,面污染源的危害性肯定远远高于点污染源。

4.噪音污染。这种污染的面污染源对中心和周围的污染浓度较小,但受影响的人数较多,点污染源正好相反。面污染源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公路网加密,使移动污染源——汽车增加,这又使噪音的污染危害范围扩大。

(三)污染源分布状况与控制成本

与减少乡镇企业污染的成本与收益关系最大的两个因素是:控制方法和污染源的集中度。在控制方法既定时,污染源分散还是集中,决定着减少污染的成本和收益乃至既定方法运用的成败。这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法在不同场合下的运用比较分析得出。

1.污染者与被污染者谈判。在乡镇企业系统中,由于面污染源涉及的范围远远大于点污染源,面污染源牵涉到的人和事众多,这就增大了参加谈判的人数和谈判次数。人多嘴杂,意见往往不一致,谈判的一次成功率很低,污染纠纷不断,谈判费用必然很高。谈判费用是纯粹的市场交易费用和资源的无效消耗,无论由哪一方支付都不会改变问题的性质。

2.法规控制。这种控制污染的办法借助的是第三者——法律组织的力量。法律的强制性可以使解决问题的一次成功率大大提高。然而,由于乡镇企业面污染源涉及到的人和事大大多于点污染源,其诉讼案件和诉讼费一定远远高于点污染源。诉讼费同样是资源的无效消耗,其耗费的增加导致有效产出的减少。

3.行政干预。这是一种政府行为,包括征收排放税、制订排放标准和发放污染许可证等等。具体地说,还包括查看污染的发生情况,测定污染者是否遵守了各项条款,是否超过了排放标准和许可证规定的消除量,是否按规定交纳了税款和违反条款的罚金等等。无论怎样,政府在从事这些活动时,都要支付事务费用或社会成本。问题在于:政府对分散在一个较大区域内的100个污染者的控制比起对集中在一个点上同样的100个污染者的控制,所支付的事务费用肯定要高出很多。反过来说,在污染者数目相等或政府所支付的事务费用为一定的条件下,面污染源的控制效果一定比对点污染源的控制效果差得很多。

4.排放物税。政府对排污者收税也要支付成本。税收成本的高低除了取决于一般性收税事务开支以外,还取决于收税的难易程度。很显然,税源分散比集中的收取成本高。其原因:一是税源分散要求税务人员增多和机构增大,从而引起税收的直接行政费用上升;二是税源分散造成政府直接检查监督的困难,纳税人较易采取非正当手段达到偷、漏、逃税的目的。这就需要在正常的直接行政费用以外,增加用于防范和监督等方面的间接行政费用。

三、乡镇企业的集聚效应

(一)概念的区分

集聚效应指的是:在资源投入总量不增加或有所减少的条件下,众多的企业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因其相互之间的正面作用,使集中地的整体经济功能得以增强,经济增长和发展加快;而外部经济效果则指的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效果的发生虽然都要以企业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为条件,但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区别:1.集聚效应是企业和人口空间上集中的市场内效应和市场外效应之和;而外部经济效果由于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所以,特指市场外效应。2.集聚负效应是由产业在空间上的拥挤引起的,因此,只有在产业集中超过一定临界点之后,才会发生;而外部经济负效果则是由产业性质决定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3.集聚效应有许多属于内在的,例如:当某一单个企业在某一特定地域由于扩大规模而增加了利润,便属于内在集聚效益;而外部经济效果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外在的。

集聚效应与外部经济效果的内在联系表现在:集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包括外部经济效果;反过来说,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由于经济人的活动具有外部经济效果,才有集聚效应的发生。前者构成了后者发生的部分原因。

(二)乡镇企业空间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潜力

我国乡镇企业的空间配置显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境界,或者说,尚存在着大量的没有实现的帕累托改进潜力。既然如此,改进其配置必然带来总产出的增加和福利总量的增进。具体来说,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分散在各个村落中的乡镇企业,分别集中到相应的城镇,将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城镇原有的企业和新加入企业的利益都有所增进;二是城镇原有企业的利益不变,新加入企业的利益增进;三是新加入企业的利益不变,城镇原有企业的利益增进。这三种集聚效应可以借助于等产量曲线的埃奇沃思盒状图加以说明。无论出现以上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说明了乡镇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的必要。

(三)乡镇企业集聚效应的成因

1.公共设施的廉价供给与私人受益。巴顿指出:“当人口和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城市地区的时候,公共设施费用比之人口平均分散在全国更为低廉。对于个人来说,城市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和舒适的环境。这在农村里是不能得到的,农村即使可以提供这些设施,代价也极昂贵。企业发现在城市进行生产,其费用比在其他地方远为低廉”(1984,第13页)。吉利斯等人认为:“几种外部经济效果对城市环境中的制造业厂家有益。……工业基地、电、水、污水处理、道路、铁路,在很多情况下,还包括港口,都由城市里的政府以反映规模的成本来提供。医疗保健、教育设施在城市中也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其中的一些服务可以由地点偏僻的公司提供,但不是所有的这些服务都能由地处偏僻的公司提供,而且,那样的话会使服务的成本相当高”(1989,第717页)。以上理论说明我国乡镇企业集聚效应的成因是完全适用的。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土地资本在本质上虽然不是公共产品,但从其作为工业基地和可拥挤产品及其外部经济效果方面来看时,便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特征。乡镇企业的集聚能极大地节省土地资本供给的社会成本。这对于耕地资源特别稀缺的我国来说,意义是巨大的。

2.主导产业对关联产业的促进。主导产业往往能通过它的回顾、前瞻、旁侧三种影响,带动一大批关联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但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主导产业的企业群在空间上的集中。如果某个属于主导产业的企业独处一处,便不具有这种功能,因为它的各种需求量和供给量都小到不足以促进周围相关产业的建立。例如:它的回顾影响不足以促进一个为它提供投入品生产企业的建立;它的前瞻影响不足以促进一个使用它的产出品企业的建立;它的旁侧影响也不足以促进为它提供服务的企业的建立。反之,如果主导产业的同类企业群集中于一处,它们所汇集起来的巨大的需求压力将会促进各种为它们提供投入品和劳务的企业的建立;它们的巨大供给同样能促进使用它们产出品企业的建立。

3.若干具体原因。(1)乡镇企业集聚可以方便地获得各种投入品和服务,减少实际生产费用。(2)乡镇企业集聚能促进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大。乡镇企业集中到城镇后,一方面,相互之间的交换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劳动者从家门口集中到城镇后扯断了与土地的联系,兼业减少,这部分人经济生活的货币化程度提高。这就形成了一个日益扩大的区域性自给市场。对乡镇企业来说,扩大本地市场比开拓外地市场更可取,因为产品在本地销售信息和运输费用较低。(3)乡镇企业集聚能加速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当乡镇企业因集聚能够就近获得良好的社会化协作和服务时,一般取向于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专业化生产,而不再是小而全。这就能够形成细密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4)乡镇企业集聚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和各类人才。(5)乡镇企业集聚可以利用城镇上较优越的通邮、通讯条件,便于同外地市场保持联系。(6)乡镇企业集聚可以密切与政府的联系,有利于从政府方面获得许可和了解政策,减少经济活动的盲目性。(7)乡镇企业集聚来带竞争和革新。一大批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必然引起竞争,而竞争反过来又促进革新,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结语

外部经济效果的普遍存在和集聚效应决定了乡镇企业必须从空间上的分散走向集中。美国胡佛教授断言:产业区位选择合理与否决定着产业的兴衰存亡(1990,第71页)。这就告诉我们,乡镇企业的集中并不是简单地迁入城镇,而是向城镇集中和各个产业合理选择区位,二者最大限度的统一。在一定的农村经济区域中,一方面,我们假定给定的多个城镇为各具特点的产业区位:其中有的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品供给情况良好;有的区位对不易转移的产出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有的靠近可转移投入品来源地和有的接近可转移产出品销售市场等等。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不同产业对区位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对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品供给条件要求较高(如对供水、场地的需求);有的则依赖区位本身的需求而生存(如服务业);有的需要靠近原料来源地和有的则需要接近销售市场(如运输费用占生产成本较大份额的制造业)。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必须是不同产业对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位——城镇的对应进入。(卢荣善,1996)

还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对乡镇企业空间集聚的强调,是就乡镇企业中的大多数产业而言的。事实上,乡镇企业中的有些产业并无这种要求,或者说,在空间上必须分散。最典型的是诸如日用杂货店之类的零售商业。这类产业必须根据居民的分布状况分散选择区位。并且,区位与区位之间为了避免激烈的竞争,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采掘业则是另一种典型。它必须是以自然资源定位,没有从分散走向集中之说。

标签:;  ;  ;  ;  ;  ;  ;  ;  

论外部经济效应与乡镇企业集聚_外部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