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白斑病的防治_霉菌论文

中华鳖白斑病的防治_霉菌论文

鳖白斑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斑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鳖白斑病又称毛霉病,常年均可流行,在流水养鳖中较易发生。一般情况下,鳖的死亡率较低,但当霉菌寄生到咽部时,则会影响其呼吸而逐步死亡。该病是由鳖苗体表受伤后在养殖水温较低、水较清的水环境中感染真菌毛霉、水霉而引发的疾病,因其病灶中的真菌菌丝在水下观察时呈白色絮状斑块而得名。由于白斑病在初发时不易被发现,而发现时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所以不仅死亡率高,蔓延也很快,是稚、幼鳖养殖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

一、主要症状

病鳖的主要症状是在四肢、裙边等处出现白斑,在清水中更明显可见。最初在鳖的裙边部分出现白

色斑点,慢慢地蔓延至四肢、背部、头颈部,逐渐扩大形成块状白斑,接着白斑部位表皮坏死,产生溃疡、腐烂。病鳖食欲明显减退,最后不进食,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即使受到惊吓也不会马上沉入水中,濒死病鳖常单个卧于池坡或食台上晒太阳。

二、病因分析

在4~6月时,养殖池水温18~26℃时,是霉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水温,霉菌繁殖力强,数量增长很快,而其它致病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等因其适宜水温较高(28~35℃),增长较慢,数量较少。抗菌素只对细菌类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而对霉菌无效。因此,抗菌性药物施用后降低了其它致病细菌的数量,为霉菌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繁殖的空间,从而增加了霉菌的数量与致病力,具有间接促进本病发展的作用,所以一般不予使用。而在污水水体中,营养较丰富,因而其它多种细菌的繁殖力增强,数量增加较快,而使霉菌的繁殖生长受到其它细菌的竞争性抑制。因而在经常施肥的鳖池中,使水质保持一定肥度,利用水体中微生物间的竞争抑制作用,控制水体致病霉菌的数量及传染性,对该病的控制有一定的效果。广东养鳖是常温自然越冬,在越冬期间养殖鳖不完全进入冬眠,很少进食,但却有一定的活动量,故越冬后鳖体质较差,最易遭受病害侵袭。更之稚鳖在引进之前,有可能已染上该病;另外鳖在运输过程中部分个体擦伤皮肤,或在养殖池中被咬伤,也使其易于遭到霉菌病原体的感染。

三、预防措施

1.由于白斑病病原真菌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在损伤的鳖苗体表,所以在操作中应尽量减少鳖苗体表的损伤,操作时除了要轻拿轻放并带水操作,还应尽量减少操作的环节。

2.放养前要对鳖体严格消毒。配制的鳖体消毒药,不但要求低毒高效,还应是既抗细菌,又抗真菌的具有多种杀菌效果的药物。消毒时应选能破坏病原体渗透压的盐水,在浓度3%的盐水中泡病鳖5分钟,也可用市售1%的龙胆紫药水以1:80的配比配成浸泡液浸泡病鳖20分钟。

3.调高养殖水温至26℃以上,以抑制霉菌生长繁殖。由于真菌的最适生长水温为18~26℃。所以养殖水温须在鳖苗放养前调到28℃以上,这样不但利于鳖的活动吃食,也能抑止真菌的生长。

4.先消毒,再培养水色呈淡绿褐色,调肥池水使水的透明度不高于20厘米。因真菌易在较清的池水中生长,调肥池水能控制真菌的生长,因此提倡鳖苗肥水下塘,预防白斑病的发生。肥水方法是在放前10~15天注上30厘米的池水后,每立方米水体中撒上0.5公斤的黄土和尿素磷肥各5克,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把水温加高到28~30℃,约一周后水就会逐渐变肥。保持池水透明度在25~30厘米,水色呈油绿或深绿色,浮游生物以绿藻、甲藻、蓝藻、裸甲藻、硅藻为主。如果水色变黑,或呈暗褐色,且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浮膜,则表明水质已严重恶化,必须换水。水质正常,则可有效

防止稚鳖白斑病的发生。另外,投喂的小杂鱼,要用PV碘进行浸泡消毒,或在新鲜饲料上喷洒PV碘药液,杀灭鲜活饲料中的病菌,预防病从口入。

5.放养密度要适宜,要加强营养,投喂以鲜活饲料为主。投放稚鳖密度为每平方米50~80只,以后随个体长大而扩大放养面积。最理想的饲料是鲜活的水蚤、红虫、丝蚯蚓等,也可用蛋黄、鲜鱼肉、鱼粉、面粉混合后,用水调成软团饲喂。每天喂2~3次,日投饵量为池鳖总重的5%~10%。

四、治疗方法

1.用亚甲基蓝以每立方米水体1.5克的量兑水泼洒,病情较轻的可用中药艾叶、石富蒲、甘草、乌梅各25%,以每立方米水体第一天25克,每二天15克,第三天10克的量煎汁泼洒。

2.用食盐和苏打水(1∶1)全池泼洒使池水成5ppm浓度,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鳖受伤后可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药膏涂擦患处;将病鳖放在10ppm浓度漂白粉水溶液中浸泡3~5小时,或在1~2ppm的亚甲基蓝溶液中浸泡1~2小时也能有效治疗该病。

联系电话:020-83840139

标签:;  ;  ;  ;  ;  

中华鳖白斑病的防治_霉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