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审查_可持续发展论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审查_可持续发展论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联合国论文,指标体系论文,述评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学术团体对如度量可持续发展,即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问题日益关注,因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筛选体系的构造过程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部分,它可以使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先考虑的问题,同时给决策者和公众一个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工具。本文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计局、环境问题委员会和世界银行所提出的四个主要的可持指标体系进行了简介和述评,供国内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参考和借鉴。

一、联合国可持续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996年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Commission on SD)与联合国政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部DPCSD(Department for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SD)牵头,联合国统计局UNSTAT(the U.N.Statistical Office),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the U.N.Development Programme),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the U.N.Environment Programme),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the U.N.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和亚太经社理事会ESCAP(the Economics and Society Commision of Asia and Pacific)参加,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机构四大系统”的概念模型和驱使力(Driving forc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DSR模型)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议程》中的各章节内容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框架。

DSR模型的框架基础最初是由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后由经合组织OECD(Organization ofEconomic Coor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和UNEP发展起来的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PSR模型)。PSR概念模型中使用了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来构造指标,主要目的是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将如何做这三个问题。随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对此加以扩充,形成了DSR概念模型。其中驱使力指标用以表征那些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的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的一些因素;状态指标用以表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所采取的对策。表1是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中的指标摘录。

表 1 CSD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摘录

分类在《21世纪议程》驱使力指标 状态指标响应指标

中的章节

社会第一章:消除贫困-失业率 -按人口计算

的贫困指数

-贫困差距指数

-基尼系数

-男女平均工

资比例

经济第二章:加速可持-人均GDP -经环境调整的

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在GDP中净投

国内生产净值

资所占的份额-在总的出口商

-在GDP中进出

品中制造业商

口总额所占的 品所占的份额

百分比

环境第十八章:淡水资-地下水和地面-地下水储量 -废水处理率

源的质量和供给的 水的年提取量-淡水中粪便大-水文网密度

保证

-国内人均耗水 肠杆菌的浓度

量 -水体中的BOD

第十章:陆地资源-土地利用的变化 -土地状况的变化 -分散的地方

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水平的自然

资源管理

第十一章:森林毁-森林采伐强度-森林面积的变化 -受管理的森

灭的防治 林面积

-受保护的森

林面积占总

森林面积的

百分比

第九章:大气层的-温室气体的释放 -城市周围大气-削减大气污

保护

-硫氧化物的释放污染物的浓度 染物的支出

-氮氧化物的释放

-消耗臭氧层的物

-消耗臭氧层的物

质的消费

机构第八章: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纳入决策过程 战略

-结合环境核

算和经济核

算的计划

-环境影响评

由表1可见,DSR模型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与可持续的环境目标之间的联系较密切。但对于社会和经济指标,这分类方法不可能得到其所希望的因果关系,即在压力指标和状态指标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必联系,再者,有些指标是属于“压力指标”还是“状态指标”,界定并不是肯定的和合理的。表明该指标体系框架存在着缺陷。另外,该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数目庞大,且粗细分不均,这些都是该指标体系框架需加以改进的地方。

二、联合国统计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994年联合国统计局(UNSTAT)的彼得·巴特尔穆茨(Peter Bartelmus)对联合国的“建立环境统计的框架”(the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Statistics,FDES)加以修改,不用环境因素或环境成分做为划分指标依据,而是以《21世纪议程》中的主题章节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去对指标进行分类,形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FISD(Framework for Indicators of SD,表2是该指标体系指标的摘录。

由于FISD是由FDES发展而来,而FDES又是以加拿大的压力—状态体系基础发展而来的,故FISD在指标的分类上很象压力—状态—响应模式,即社会和经济活动对应于“压力”;影响、效果与储量、存量及背景条件对应于“状态”;对影响的响应对应于“响应”。

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指标体系一样,FISD给出的指标数目较多且混乱。如对于《21世纪议程》中的社会/人口问题,它分成了贫困、人口动态与可持续性、教育培训和人群健康四个主题,但在相应的表达指标中,有的主题仅有存量和背景条件指标,如在贫困主题中仅有: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的人口数这一存量指标,而在教育培训主题中仅有响应指标和存量指标等,这些指标被安排在一起,显得缺少“章法”。通过对以上两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分析,我们认为虽然PSR概念模型应用于环境类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类指标则显得无多大的实际意义。为了减少指标数目并合理选取经济和社会指标,我们认为合适的可持续指标体系应仅对环境指标应用PsR模型,而对经济和社会指标则只需选取出能反映《21世纪议程》中有关章节内容的表征指标,这样可以构造出一个指标数目较少,简单明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为决策者服务,为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服务。

三、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为了克服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数目过多的缺陷,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Environment)和UN-EP合作,提出了一套高度合并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造方法(表3)。对于环境指标,SCOPE认为必须和人类的活动相联系,所以提出了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即人类活动和环境存在着以下四个基本的相互作用。

(1)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提供如矿物、食品、木材等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消耗着人类继续生产所依赖的资源和生物系统(如土壤);

(2)自然资源被用来转化成产品和能量的服务,这些产品和能量使用后将被散逸和抛弃,产生污染和废弃物,并最终被返回到自然环境,这里环境起着“纳污处”(SINK)的作用;

(3)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必须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分解有机废弃物,营养物质的循环,氧气的产生和支持着各种各样的生命;

表 2联合国统计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摘录

《21世纪议程》的

社会经济活动, 影响和效果

对影响的响应

储量,存量

主题章节

事件和背景条件

经济问题 -人均净GDP增-人均EDP/-环保支出占

-人均GDP

-可持续发展合 长率 EVA

GDP的百分比 -GDP中制造

作和相关的国-生产和消费

-政府税收中 业的贡献值

内政策模式

的环境税和

-出口

-消费模式-失业率 补贴的份额

-生产资本存

-财政资源-在GDP中投资 -自1992年以 量

-技术 所占的份额 来所给出和

-将环境和发展 收到的新的

纳入到决策中 或附加的可

大气和气候-SO[,2]、CO[,2] -城市周围CO持续发展

-大气层的保护 和NO[,x]的释放

[,2],SO[,2] -大气污染物

,NO[,x]和O消减支出

[,3]浓度

固体废弃物-废弃物的处置

-受具毒废物 -废物收集和

-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和市政废 污染的土地处理费用支出

污物 弃物的产生

面积-废物再循环

-具毒和有害废-有害废弃物的

弃物 产生 -市政废物处置

-单位GDP废物

减少率

机构支持 -与可持续发

-国家可持续

-科学 展有关的国 发展委员会

-能力建设 际协定的批

-每百人电话

-决策结构 准 线数

-EIA的有无

-环境状态,

指标和核算

的有无

-可持续发展

对策的有无

弃物 产生 -市政废物处置

-单位GDP废物

减少率

机构支持 -与可持续发

-国家可持续

-科学 展有关的国 发展委员会

-能力建设 际协定的批

-每百人电话

-决策结构 准 线数

-EIA的有无

-环境状态,

指标和核算

的有无

-可持续发展

对策的有无

表 3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示体系的结构

经济 社会环境

经济增长(GNP) 失业指数 资源净消耗

存款率贫困指数 混合污染

收支平衡 居住指数 生态系统风险/生命支持

国家债务 人力资本投资 对人类福利影响

(4)空气和水的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条件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福利。SCOPE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一套包含2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如对于第二个方面,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消耗、酸雨化、富营养化、有毒废物的扩散和需处置固体废弃物六个指标。对于每一个指标再按照艾伯特·阿德里安斯所提出的计算方法由其下一层次的数据计算而得。在分别计算出以上六个指标的数值之后,下一步再对这六个指标进行合并。方法是根据这六个指标的当前值和今后可持续发展政策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值之间的差距给予各自的权重,即对于那些当前值和可持续目标值差距较大的指标给予较大的权重。我们认为这就需要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意见上的一致前提,显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意见会存在着差异。

四、世界银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世界银行1995年9月提出了以“国家财富”或“国家人均资本”为依据度量各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方法。他们认为:“可持续性就是给予子孙后代和我们一样多的甚至更多的人均财富”。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除了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还应包括社会资本,即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组织、文化凝聚力和共有信息等,但该方法并未提出具体的计算社会资本的方法。

世界银行对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的计算,由于如何计算社会资本的问题尚未解决,故只计算了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的量,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全世界上述三种资本的构成比例是20∶16∶64,其中人力资本是世界总财富中的最大者。

这种试图以单一的货币尺度对一个国家的总财富加以度量的方法,在现阶段以致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难以做到的,这是因为除了生产资本以外,其它三种资本的货币化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另外在计算总财富时,如果一个国家大量的不可替代自然资本,如清洁的空气、热带雨林、湿地等受到破坏而存量下降时,替代的有限性就会发挥作用,再加上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体系能否真正体现自然资源的“财富值”有待于讨论,所以这一方法只能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但还不能够用来做为一个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

从以上的述评可以看出,联合国各机构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现阶段的重点仍停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还很少应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这当然会随着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认识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本质联系的深入把握而逐步得以深化、发展。

标签:;  ;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审查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