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规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一年级论文,体育教学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幼体弱,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因此,在上体育课时,要注意研究其特殊的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儿童身体发展特点出发,选择与安排教材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身体发育还不很健全,其骨化过程没有完成,柔韧性素质好于力最素质,身体发展处于不平衡阶段,再加上每个儿童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儿童各项运动能力的不平衡。调查表明:一年级小学跳和投掷能力低于跑的能力,尤其是投掷的能力普遍低于跑跳。因此,我在教学中除了安排些发展儿童韧性的练习外,也适当地安排些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特别是发展上肢力量的练习。
二.根据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采用直观性原则进行教学
初入学儿童的形象思维还是优于抽象思维的,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刚刚萌芽,指挥小肌肉活动的神经机能还不成熟。根据儿童的这一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示范为主、讲解为辅的直观教学。
1.儿童的模仿力强,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只示范不讲解,让学生随教师做动作,使学生在运动中增强“运动觉”。
2.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同时做动作),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方法和要法加强有意记忆。
3.讲解要简单明了,要动之以情。如:在《红绿灯》游戏中,用儿童讲解道:“过马路,要记清,红灯停,绿灯行。”当“绿灯行”时,教者的面部表情愉快和蔼;当“红灯停”时教者的面部表情认真严肃。这样,既完成了游戏方法的教学任务,又通过面部表情与教材内容的紧密结俣,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生教育。另外,在教学中加以适当的音乐或音响,还能收到培养节奏感的显著效果。
4.动作方法由分解到完整,幅度由小到大;口令由慢到快,声音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这也是使学生更快掌握动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师是他们幼小心灵中“高大”、“完美”的形象。小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尊敬感,他们听老师的话往往胜过父母。这样,教师的一举一动就必然成为儿童模仿的直观对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使学生一看觉得不难,以此增加他们学习、掌握动作的信心。另外,示范动作也要尽量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三.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加强个另辅导
因材施教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增强体质实效的保证。由于儿童的身体条件、接受能力、运动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体育教学中也会出现“学困儿童”,如果对这些学生不采取和适当的措施,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在对“学困儿童”的教学辅导中,要尽量做到:
仔细观察分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分析中探索适合提高“学困儿童”质量的实际方法、措施;使“学困儿童”适当多练,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结合及“能者”为师的原则,使之熟能生巧;广泛深入地接触儿童,爱护他们、新近他们、指导他们,从中使师生互相了解,建立正常师生关系,增多教与学的机会。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他们本身的长处,用以弥补其短处,并抓住不放,在某一项目上打开突破口,那么与所突破项目有关联的项目会也被其相继接受、掌握。如:某小同学不会跳绳,经观察分析,原困是他们上下肢协调差,产生播和跳不能连贯动作。于是,我编了一套上下肢多种配合跳的徒于练习,经两课时练习就会了。会跳短绳以后,再学跳长绳时,这些学生就很快地学会了动作。
四.生动形象的语言,灵活多变的组织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矣上好体育课的有效手段
初入学的小学生,知识水平低下,对体育教学中的术语不了解,不入门。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就尤其要求教师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初入学的儿童大脑皮层有兴奋快、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疲劳等特点,为此,教学要把的握住教学时机,要注意紧张后的放松。在教学中,要经常改换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这样不但可使和童对某一项练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还有利于掌握动作的连贯性。
五、根据儿童心理活动,培养儿童自觉锻炼习惯
一年级小学生,好胜心强,要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在学生中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有一名体弱又比较娇气的学生,起初体育课中能力很诋,什么都不会。但是,后来经过刻苦锻炼,逐步学会了跳长、短绳及前滚翻等。当老师号召小朋友向她学习时,同学们很愿意接受。因为儿童有一种“我比他强”,“他会我也会”的心理。于是,在这个“体弱”的学生的带动下,全班很快掀起了自觉锻炼的热潮。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