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县人民医院 江西宁都 342800)
【摘要】颅脑损伤患者因呼吸中枢抑制、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合并颅底骨折致出血、脑脊液漏等原因,一般都需要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建立是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措施之一,对处于昏迷状态的颅脑损伤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可便于他们的呼吸管理。人工气道的建立在保持气道通畅、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充分供氧、纠正二氧化碳蓄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人工气道建立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保证成功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的关键。因此,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应有效建立人工气道并做好人工气道建立后的护理。
【关键词】颅脑外伤;人工气道;建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268-02
人工气道的建立及术后的护理是为危重患者抢救生命的关键一环,及时有效地建立人工气道,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有着重要意义[1]。同时对防治肺部感染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每一个医护人员均必须熟练掌握人工气道建立的指征及人工气道建立后的正确护理。现就人工气道的建立及术后护理谈谈自己的体会。
1.人工气道的建立
1.1 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部分有颜面部的损伤、口鼻腔出血,加上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无法正常咳嗽吞咽,容易误吸导致窒息。临床表现为:口鼻腔流血、渗血,甚至喷血,鼻腔因血块被填塞,出现张口呼吸、舌后坠症状,患者病情危急,血氧下降,家属紧张,此时应立即通知麻醉科,第一时间行气管插管。
1.2 一些颅脑损伤及肥胖的脑出血患者,中度以上昏迷者表现为舌后坠、吸气困难,这类患者也要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如需急诊手术者则先行气管插管,不需手术者则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1.3 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如短时间(3天内)不能苏醒,存在较长时间昏迷者,也需行气管切开术。而对于全麻插管术后,回到病房短时间内表现为呼吸急促、血氧不稳定,特别是吸气困难者,应考虑气管插管内有痰痂、血块堵塞,同时进行吸痰又不能改善血氧及呼吸症状者,能拔除气管插管者则及时拔除,不能拔除者则急诊行气管切开手术[2]。
1.4 对于一部分儿童患者和无吸烟史的成年患者,呼吸困难表现不是很严重,介于可切开气管与可不切开气管之间,此时应认真评估,这类患者往往通过加强吸痰和翻身、叩背可以免除行气管切开术。
2.人工气道的护理
人工气道的护理可分为:气管插管术后护理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2.1 气管插管术后护理
2.1.1固定 气管插管深度一般为22~26cm(门牙至插管的远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牙垫与气管插管用胶布一起固定于干燥清洁的口周皮肤上。有时气管插管会因接呼吸机而致上下移动,有时出现过深,有时出现过浅。对于这一现象,采用胶布先单独固定气管插管再与牙垫捆绑在一起,这样就能起到固定气管插管的作用,避免气管插管上下移动,粘贴胶布的皮肤必须干燥清洁。
2.1.2观察 行气管插管的患者,如气管畅通,则表现为安静、呼吸平稳、血氧稳定在100左右,如出现呼吸困难,特别是吸气困难,经吸痰后不能缓解,则考虑气管插管远端有堵塞,堵塞的成分大多数为痰痂、血痂。有时吸痰管插入也有阻力。如出现这一情况,则应果断处理气管插管,对于神态清楚的患者,能拔管的要及时拔除气管插管。对于昏迷患者,不能简单地做出拔出气管插管的决定,而应急诊行气管切开术。
2.1.3及时拔除气管插管及行气管切开术,对全麻插管术后患者,一旦出现精神清楚、自动睁眼、按吩咐动作、肌张力恢复等情况,则要及时拔除气管插管,减轻患者的不适因素,对于中度以上昏迷且3天内不能清醒的患者,则要尽早决定行气管切开术。
2.2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要点
2.2.1目前行气管切开术的气管导管有两种材质,一种为塑料质、一种为铜质。塑料材质的有一个气囊,该气囊一般没有必要打气,如打气,则会导致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内壁,致内壁粘膜缺血坏死。选择塑料质者,主要是考虑做人工呼吸时好使用,否则尽量不要选择塑料材质。如果患者选用了塑料材质,一旦不需要做人工呼吸,1~2周后需及时换铜质材料,因铜质材料更薄,更有利于吸痰、排痰及后期堵管。
2.2.2固定 选择质量较好的棉布条,松紧适度地固定于颈部。
2.2.3观察 使用这两种材料行气管切开后,一旦患者出现吸气困难,吸痰不能缓解症状,血氧不稳,则要考虑内套管内不全堵塞的可能,应拔出内套管或气管导管,用血管清除痰痂,有时痰痂很坚韧,不易清除。
2.2.4换药 如有痰液、渗液、血液污染纱布,必须及时更换,确保纱布的干净、干燥,不能规定一天换药一次。内套每天2次消毒更换。
2.2.5气道的湿化
气道的湿化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工作,据患者痰液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湿化方式。
持续微量泵滴注法:该方法理论上讲简单、有效。但个人认为,持续微量泵入,泵入的量不好控制,加上有一个滴入端放在气管切开导管口,很容易被痰液污染,不好固定,容易湿化过滤,增加痰液。
间断滴入法:于气管切开导管口上,盖双层纱布,人工间断滴入,只要保持纱布相对湿润即可,如纱布被痰液污染,应及时更换,该法简单有效可控。
雾化吸入法:药物经过雾化,经患者呼吸可以吸入到更深的支气管,有利于排痰、化痰。雾化吸入可在持续微量泵滴注法和间断滴入法的基础上加做[3]。
湿化的药物成分:生理盐水、2-糜蛋白酶(氨溴索)、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布地奈德)。
2.2.6吸痰 如患者有痰液,不能主动咳出,则要主动吸痰,正确及时吸痰,对改善患者症状、防治肺部感染有着重要意义。
2.2.7翻身、叩背 定时正确有效的翻身、叩背是一个长期而辛苦的工作,它有助于痰液的排出,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对防治肺部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
2.2.8堵管、拔管 对于神志清楚、能顺利吞咽、吸痰有力者,堵管一周则可以顺利拔除。对于神志不清、长期植物生存状态者,有的患者咳痰咳嗽有力,吞咽反应正常,也可考虑堵管,拔除气管导管。而对一些一般状况较差、咳嗽无力、咽反射差的患者则需长期带管。
【参考文献】
[1]郭娟,刘亚飞,陈凯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8):85.
[2]郭玉芳,林文.人工气道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30):88-89.
[3]赵东方.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雾化吸入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32-233.
论文作者:张冬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
标签:气管论文; 患者论文; 气道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术后论文; 呼吸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