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历程、成就与经验论文

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历程、成就与经验论文

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历程、成就与经验

何爱爱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初步探索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探索阶段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阶段。70年来,我国走共同富裕道路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健全。我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包括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及分目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经验成为新时代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导向与策略借鉴。

关键词: 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成就;经验

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探源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脉络、总结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对于我国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脉络

从《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秦朝陈胜、吴广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近代康有为上书的《大同书》和孙中山一生尊崇的“天下为公”理想,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摸索与憧憬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共同富裕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实现共同富裕提上日程并为之不懈奋斗,坚定不移带领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新内涵、开拓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新境界。

(一)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阶段 (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阶段。195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毛泽东采用“共同富裕”这一鼓励人心的美好愿景,使广大农民、工商业界人士对社会主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接受了这一朴素的共同富裕的理念。经过“一化三改”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1956年中国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一制度为中国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最坚实的制度基础。毛泽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1956年以后的20年间,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进行了初步探索,虽然出现过失误,但毛泽东是新中国历史上将共同富裕理想付诸实践的第一人,在此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全面成就,这些成就为新时期继续走共同富裕道路做了初步准备。

将式(2)和(9)分别代入(t,τ)和,且假设p发射天线到q接收天线传播总距离和θn(t)在时间间隔τ内是不变的,则可得

(二)改革开放以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持续探索阶段 (1978~201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展开的。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持续探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第二阶段,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江泽民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第一,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发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第二,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通过实施民生工程保障和改善群众生活。第三,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关系,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成果,并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第四,提出脱贫攻坚的计划。江泽民强调,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实现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一阶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开始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思索。第一,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道路是与走共同富裕道路结合在一起的。第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达到消灭剥削,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第三,邓小平提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实现正当致富。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和文明致富,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上去。第四,邓小平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是“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会由此带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如何消除两极分化?先富起来的人会带动未富的人吗?如何带动未富的人?邓小平把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索留给了他的后来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依然有许多问题和困难挡在中国前进的道路上。例如,中国贫富差距较大、民生领域依然有不少问题未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强烈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创新,包括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要做到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要做到与世界共享未来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精髓,是根据国情变化与实践要求做出的时代回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最新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力,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日趋便捷,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不断推进,参保人数逐年增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9.3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社保制度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转变,对保障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年底,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对我国在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2018年初国家宣布上调2018年退休人员养老金,1亿多退休人员从中受益,这是国家自2005年以来连续14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700元增至2017年的2490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也在持续提高,2018年达到每人每月88元[1]

以改革促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52年,新中国经过三年的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恢复,GDP为679.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9元,我国仍是落后的农业国家;1978年,中国GDP为3678.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5元;1988年,中国GDP为15174.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8元;1998年,中国GDP为83817.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60元;2008年,中国GDP为321229.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100元;2017年,中国GDP为818461.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201元②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些历史性成就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为中国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70年来,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阶段 (2012年以后)

体检工作均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员统一完成,进行手肘正中位置进行静脉采血,以碘酒进行注射器、体检人员手肘消毒,所有人员均在同一环境、同一针头规格、同一操作方式下完成整个体检采血工作。

二、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70年来,我们党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等,这些历史成就是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基本要求中取得的,进一步为新时代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彻底消除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激发了全国人民生产积极性,有效缓解了当时极端贫困的状况。但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出现严重失误,到1976年,我国农村贫困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已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对世界减贫的贡献超过70%,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我国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的扶贫工作。近年来,中央在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下,农村贫困人口直线下降,农村扶贫工作效果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递减,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末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

(一)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三是要做好课后作业。除了教科书上的作业,还应布置与课文有关的补充阅读,但一定要对作业进行及时反馈。不管何时检查作业,教师都要通过醒目的标注来提醒学生改正错误。这样便于学生以后复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取得进步了。

(二)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满足广大农村地区读者的阅读需求是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到2017年,我国已建成农家书屋60万个,覆盖了全国具备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建成数字农家书屋3.5万个,城乡阅报栏(屏)10万个,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传播体系。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力推进

第三阶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胡锦涛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和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之义。第一,提出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相辅相成。第二,社会和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构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在共同富裕的社会生活状态下,人们的社会交往更多以身心愉悦为目的,而不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与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第三,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要想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包括大力发展经济,“做大蛋糕”,另一方面包括合理分配,“分好蛋糕”。胡锦涛高度重视国民收入分配合理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公平分配“蛋糕”、缓解社会矛盾、夯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三、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经验

我国坚持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结合起来,立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牢固确立通过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对共同富裕目标继承、调适和发展,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我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积累了物质基础。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1079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3]224江泽民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理解,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4]274胡锦涛既重视做大经济发展的“蛋糕”,也重视分好“蛋糕”,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5]的著名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209、“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7]56等新论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健康高速发展。可见,党的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不一定达到共同富裕,但经济落后绝对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核心理念

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根本原因,而实现共同富裕正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所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其全部理论就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指明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光明大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到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中衡量一切是非得失标准看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中核心是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宣言,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装在心中,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民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我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条宝贵经验。

1.与领导的沟通难题:整个检修的工作安排都是领导安排我接受,领导说什么我就怎么干,在领导安排我完成技改火票编制的时候,明确的告诉我动火点只有工艺气流程和放空气流程,可是我当时明知道排污路也是有动火点的,可是我害怕提出这一问题后领导对我有看法,就按照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原则完成火票编制,导致动火现场监督审查火票不合格,无法按期进行技改动火作业。如果当时我不是因为害怕与领导发生意见的分歧,也不会造成之后施工进度的拖延。

(三)分目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呈现出阶段性和终极性的逐步富裕,既然实现“事实上平等”的共同富裕是一个终极目标,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就应该分步骤化解目标,将目标细化,一步一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长远目标,这样才具有科学性,人民才能看到希望,提高劳动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接近共同富裕的终极实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自觉地与实现现代化联系起来,历来注重有计划分步骤分目标逐步实现现代化,无疑,这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宝贵经验。周恩来同志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党的十二大强调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并宣布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和到20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20世纪末之间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上,提出“第三步”发展战略,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两个百年”的发展蓝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阶段”战略部署,即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不断细化,对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清晰,体现了我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国发展量的不断提升与质的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邱玥.织就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成就述评[N].光明日报,2018-12-12(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2).

中图分类号: D2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9)12-0019-05

收稿日期: 2019-11-03

基金项目: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CX2017B495)“共享发展理念下湖南省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何爱爱 (1991-),女,汉族,山西汾阳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共同富裕、扶贫开发。

[责任编辑:李成林]

标签:;  ;  ;  ;  ;  ;  

新中国70年走共同富裕道路:历程、成就与经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