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妇科手术患者深经脉血栓形成的探讨论文_陈琳

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妇科 234000

【摘 要】目的:对妇科手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中应用强化护理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手指妇科手术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n=80)和常规组(n=80)。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同时接受强化护理,观察两组凝血指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手术前两组D-D、Fi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D-D、Fi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DVT发生率2.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1.3%(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7.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0.0%(P<0.05)。结论:在妇科手术患者中实施强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减少DVT,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妇科手术患者;强化护理

DV T在妇科手术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生率,主要是深静脉血管中血液凝结造成的,轻者会因此而出现下肢水肿、皮炎,重者则会出现肺栓塞[1]。所以临床中需针对妇科手术患者开展有效护理干预,以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保障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2]。为减少深静脉血栓,我院选择妇科手术患者160例,对其中部分患者实施强化护理,收获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妇科手术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n=80)和常规组(n=80)。纳入标准:符合相应手术指征;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患有血栓性静脉炎;存在不稳定性高血压;下肢静脉结扎;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常规组年龄范围20~57岁,平均(35.45±6.42)岁;30例为子宫手术,20例为输卵管手术,17例为卵巢手术,13例为盆腔清扫术。实验组年龄范围21岁~55岁,平均(35.67±6.28)岁;31例为子宫手术,21例为输卵管手术,16例为卵巢手术,12例为盆腔清扫术。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术后补液、抬高下肢、定期翻身等。实验组接受强化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专职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护理小组组长,选择5名高年资护理人员作为组员。针对护理小组成员开展妇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培训,保证其掌握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2)健康指导:术前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同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出院前告知患者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原发病,并做好保暖措施,预防冷刺激。(3)肢体活动措施:术前教会患者正确进行床上活动、翻身,术后情况允许后指导其进行肢体被动和主动活动,同时依据情况进行推拿、针灸治疗,对于高危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医嘱为其进行电刺激治疗或应用加压弹力袜。(4)饮食干预:告知患者坚持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原则,应尽量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毫升以上。(5)早期症状观察:术后定期了解患者肢体颜色、温度,测量肢体周径,询问肢体疼痛程度,发现疑似患者后应立即告知医生,并按照医嘱应用抗凝和溶栓药物,为预防出血,应严格控制给药方式和药物剂量。

1.3观察指标

手术前后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对其凝血功能进行分析,具体指标包括b-2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术后统计两组DV T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手术前两组D-D、Fi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D-D、Fi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讨论

DVT是妇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因素主要包括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卧床休息过程中患者下肢肌肉呈松弛状态,血流速度下降,同时患者机体因手术而受到损伤,组织因子释放量大幅提升,静脉血因此出现凝集,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术后患者肢体活动受限,血液回流受阻,易形成血栓[3~4]。当前多数患者家属对DVT了解不足,术后难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进而大幅增加DVT发生率。临床研究[5]认为,针对手术患者开展强化护理能够明显减少DVT,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针对部分妇科手术患者开展强化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护理小组、健康指导、肢体活动干预、饮食干预、早期症状观察。其中构建专职护理小组成员由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构成,所有成员均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能够更加有效、系统的开展静脉血栓预防干预[6]。健康指导则能够帮助患者全面认识深静脉血栓,并解答其存在的疑问,引导患者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干预。肢体活动干预这能够引导患者在情况允许时,科学的开展肢体被动和主动运动,减少血液回流受阻现象,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7]。饮食指导能够保证患者摄入充足营养,并减少脂肪盐等的摄入量,降低血栓发生风险。早期症状观察能够使护理人员尽早发现患者存在异常,对于高风险静脉血栓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减少静脉血栓造成的危害[8]。

本研究中,手术前两组D-D、Fi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D-D、Fi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DVT发生率2.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1.3%(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7.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0.0%(P<0.05)。综上所述,针对妇科手术患者实施强化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减少静脉血栓发生,保障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晓征,杨伟伟,王佩.髋臼骨折患者发生急性栓头型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0):1898-1900.

[2]邝文彬,侯文敏.足底静脉泵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广东医学,2018,31(12):1631-1632.

[3]彭南海,马嫦娥,陈月英.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筛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7,48(6):494-496.

[4]李兰,王婷玉,丁丽.护理流程再造在预防骨科深静脉血栓中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8,47(19):2614-2616,2620.

[5]刘秀娟,张晓英,邱忠君.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9,12(11):989-990.

[6]梁莉娟,醋爱英,杨欣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计划单的制订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5):1351-1355.

[7]华开秀,刘江,刘芳.风险管理性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83-85,101.

[8]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28(2):136-137.

论文作者:陈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预防妇科手术患者深经脉血栓形成的探讨论文_陈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