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实现自我建构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_边林林

利用思维导图实现自我建构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_边林林

(浙江省浦江县第二中学 浦江 322200)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利用系统化理论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实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自我建构。

系统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而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思维导图由学生自行绘制、自我规划与自主调整,不但可以使学生自由地表述观点和描绘自己的思考过程,而且还给了他们想象的自由空间,以拓展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思想。

系统化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

1、在课前自主预习中的应用研究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现在的学生时间紧、学习内容多、难度大,能留下预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短时间内的预习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

教师可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新课内容的预习,指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知识。为加深理解,要求学生以手工制作思维导图为主。

先让学生在白纸的中央以一个常用的习惯的图像(例如一个太阳或一朵云)为中央主题。画上一朵云后,在云朵中央用一两个词的形式写下预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从云朵中央向外画上4条曲线作为4个主要分支(视内容定分支数),在主要分支的基础上可以有更小的分支。在预习时快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圈选出该节的关键词,选择每节的主要关键词,填到主要分支的线上。当该主要分支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继续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色笔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等。

预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预习不必全面铺开。只要选择生物课程中自己最感吃力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预习。

(2)预习目标的确立、速度的选择、节奏的控制都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注意量力而行。可留些疑问到课堂上去解决。

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习心理学指出,中学生能持续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约20 min。因此,听课过程中学生走神是很正常的现象。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听课。

在学生预习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学生听课时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补充和完善该思维导图,把“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先在导图中心位置填写上本节内容;在“新课导入”中把老师的导入方式上打上记号,明确老师新课的引入方式;而在老师讲到具体的知识点时,则根据图中的“知识点一”所示,依次把相关内容填上或直接把其在课本中的页码标上,以节省做笔记的时间;至于有多个知识点时则重复上述做法。这一切,都要锻炼学生尽可能地使用关键词来进行填图;同时,在相关知识点上做好重点难点的标识,以及自己仍存疑惑的地方。

以浙科版必修一中的《细胞呼吸》小组协作探究学习为例。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里”,然后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每个都说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安排一名记录员用“思维导图”把大家讨论的内容一一记下,如有人回答蛋白质,有人回答葡萄糖;接着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是通过什么途径被释放出来进而供生命活动所需”,学生继续讨论,并做好记录;然后自然而然将主题引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最后共同讨论得出需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场所、反应物、反应条件以及反应过程,大家共同完成思维导图。当这个共同的思维导图完成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了。然后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把这个思维导图展示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最后形成统一方案,由大家共享。

在这过程中,每个组员的意见都被考虑,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互,产生出更多观点甚至是创意。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总结公布,这样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教学效果,特别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师生都受益匪浅。并且有助于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互,提升成员的团队归属感和合作意识。

3、在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复习课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概括性地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使之获得系统提高的一种课型。它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一般是把有关联的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从“横”“纵”角度将已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以分类、合并,使之形成知识网络。多年来我总感觉学生复习效率不高。因此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复习方法,运用思维导图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迫在眉睫。

在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两种形式:

(1)在课桌上分组合作完成

教师在引入主题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制作完成后,分别向其他小组展示各自的导图,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提供引导和建议,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最后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思维成果。

(2)在黑板上共同合作完成

全班同学要共同完成一幅作品,难度较大,所以首先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主题”和“次主题” ,即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学生分组讨论“次主题”后,然后由每组代表在黑板上分“次主题”绘制,最后共同完成。

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打破传统一言堂,使教师从对概念、规律、结论的解释和阐发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意义、加深体验,把学习过程与发现问题结合起来;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导图的制作、交流、改进中,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改变被动地听、机械地记的状况。学生有充分的发挥自我的空间,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消息

[1]李 鹤.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D].辽宁师范学,2012.

[2]吕 露. 思维导图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论文作者:边林林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利用思维导图实现自我建构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_边林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