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高考的内容与方法_数学论文

数学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新课程高考是众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探讨数学新课程高考的宏观认识,涉及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大纲的关系,以及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为着“便于交流”的目的,采用题目问答的形式.希望对高考复习和高考命题都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问题1:如何认识数学新课程理念?

我们从教育和数学两个维度上去认识,它们对高考都有宏观指导的作用.

(1)教育的视角.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世纪开始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情景、过程、探索、发现;倡导以下9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

②课程内容应是整合的.

③知识学习应是建构的.

④学生个体应是发展的.

⑤教师应是反思型的.

⑥教学过程应是互动的.

⑦学生学习应是主动的.

⑧教学手段应是多媒体的.

⑨教学评价应是综合的.

(2)数学的视角.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强调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强调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在这些理念的推动下,数学教学的活动化取向、生活化取向、个性化取向正在热情地展开(体现人本主义、大众数学、建构主义),同时,出现的问题与争议也不少.

在高中数学课标中明确提出了10条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③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⑥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双基”.

⑦返璞归真,注意适度的形式化.

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问题2:如何认识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大纲的关系?

教育部课程编制的程序是这样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数学教科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由此可见,课标、考纲、教材有明显的上下位关系,仅从高考的角度指出三点.

(1)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新课改对高考的指导意见主要有两点.

①《纲要》第7条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就是说,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法定依据,当然,高考命题也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②《纲要》第15条中指出: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这指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和高考命题的原则.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课程改革改到哪里,高考改革就改到哪里.

(2)以现行教材为根本.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必然落实到“以现行教材为根本”.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看到:

①教材是考试内容的具体化;

②教材是中、低档试题的直接来源;

③体现高校选拔需要的高档题也是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编拟的,只不过是在综合性和灵活性上提出了较高要求.

④教材是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生长点.试想,离开了课堂和课本学生还能从哪里找到解题依据、解题方法、解题体验?

离开了教材就离开了高考,问题在“怎样抓”,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高考复习的难度,在于如何用好教材;高考复习的成功,在于真正用好教材.

(3)以考试大纲为依据.

①考试大纲是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的规定与说明.可以说,考试大纲把“考什么、怎么考”都回答了.

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依纲不靠本”;各省的考试大纲说明既会考虑本省的学生实际,又会考虑本省的教材实际,“依纲靠本”.

③考试大纲的制定有利于克服考试工作中的盲目性,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包括限制命题的随意性);也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克服盲目性,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说,考试大纲把“专家怎样命题”、“学生怎样应试”都回答了.

问题3:数学新课程高考考什么?

新课程实施不仅带来了考试内容的变化,而且教育理念、课程目标、人才规格等也都发生了变化,这对命题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如何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考查?选考内容的平衡性如何保证等都是全新的课题.情况表明,各地基本上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干,兼顾“过程与方法”,努力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新课程高考“考什么”重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考知识模块.

①文科必考内容:必修1~必修5,选修1-1、选修1-2,共20个模块,约260课时、180个知识点.

②理科必考内容:必修1~必修5,选修2-1、选修2-2、选修2-3,共21个模块,约290课时、210个知识点.

③选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也有考《矩阵与变换》的.

通常,一套试卷每一模块都会考到,一二百个知识点有不低于60%的覆盖面.

教师在复习中,常常将理科考试内容合并为15个知识块:集合,函数,立体几何,数列,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算法初步,三角,向量,逻辑与推理,不等式,导数与定积分,计数原理,复数,选考内容.文科略有区别.

(2)考数学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七个能力.

①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②抽象概括能力: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用其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③推理论证能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通常是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

④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⑤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⑥应用能力——简化为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

⑦创新能力——简化为创新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越强.

(3)考思想方法.

试题关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考查七个基本数学思想和七个常用解题方法.

①基本数学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函数题)

●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函数题,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综合题,构造图形等)

●分类与整合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综合题,排列组合题,参数讨论题)

●化归与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综合题)

●特殊与一般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综合题,猜想题)

●有限与无限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微积分函数题)

●或然与必然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概率、统计题)

其中,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得最为突出.近年,或然与必然的基本数学思想分量在加重.

②常用解题方法.

●待定系数法.

●换元法.

●配方法.

●代入法.

●消元法.

●反证法.

●数学归纳法.

(4)考个性品质.

如何考查个性品质有难度,需要探索,但不会回避.有三个方面可供努力.

①体现数学视野.

②体现数学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理性思维、数学美)

③体现人文关怀.

问题4:数学新课程高考怎么考?

数学新课程高考“怎么考”主要体现在七条命题原则上.

(1)依纲靠本.

命题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因此高考命题最具体、最方便的依据是教材.一般说来,本省命题以本省教材为主,多版本教材并存的地方常说“依纲不靠本”、不要“以本代纲”,但这并不是说高考命题要远离教材与教学,而是为了公平,要平等地对待各个版本,不刻意向某一版本倾斜.

(2)两个有利.

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

(3)体现三维目标.

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十个理念.试题的解答能反映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突出基础性、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试题设计力求突出基础性和创新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经验,又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既全面覆盖又重点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5)体现公平性.

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对所有考生公平,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6)注重科学性.

注重试卷整体设计,力求题型结构、内容比例、知识覆盖面等构成科学、合理,试题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试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7)注重考试的可操作性.命题要有利于考试的组织和评卷的实施.

问题5:数学新课程高考如何考创新?

主要通过创新试题来考创新意识.数学创新试题是指在试题背景、试题形式、试题内容或解答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的数学试题,其基本目的在于培养或诊断考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除了传统的计算题、证明题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探索题:高考中的开放探索题是指条件完备,但结论不确定、需要探索的数学问题.有时候结论开放,为了阅卷方便,只要求考生写出一两个,不同的考生答案会不一样;有时候叙述为“是否存在……请说明理由”,需要考生自己去探索出结论并加以证明.把开放性与探索性结合起来是这类题目的显著特点.

(2)信息迁移题:高考中的信息迁移题是在题目中即时提供一个新的数学情景(或给出一个名词概念,或规定一种规则运算等),让考生学习陌生信息后立即解答相关问题(迁移).这类题目背景公平,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由于高考的选拔性质,即时提供的新信息常常有一定的高等数学背景,但不是考高等数学知识.即时接收信息并立即加以迁移是两个相关的要点.

(3)情景应用题:这是一类有现实情境、重视应用的题目.要求考生通过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格语言等的转换,揭示题目的本质属性,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函数、方程、数列、不等式、概率统计等主体内容是高考应用题建模的主要载体.阅读理解和数学建模是解题的两个关键.

(4)过程操作题:这是一类通过具体操作过程,从中获得有关数学结论的题目,可以用来考查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由于高考条件的限制,“经历过程”无法“动手实践”,只能是一些“语言描述的操作过程”,但有的描述和操作会有现实情境、而不完全是数学内部的过程与操作.

(5)归纳(类比)猜想题:这是在观察相关数学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或类比作出数学猜想的一类题目.本来,由归纳或类比作出的猜想可能对也可能错,但考试总是要求写出正确的猜想(学生中“有一定道理”的猜想可能会被判错).应该说,这是一类探索中的题型.

问题6:如何认识数学高考与平时教学的关系?

(1)高考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是一致的.

“是教什么就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所以有高考命题以教材为依据的提法.如上所说,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而《考试大纲》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和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具体、最方便的依据是教材.

(2)教学与考试是教育的两个不同过程.

平时教学是学生从不知到知(或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而高考只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对结果的一个评估过程.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情.

(3)平时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按教学规律进行,如果平常教学按高考水平来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那是应试教育,不对的;而高考的基本任务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必须在全体考生的成绩中“拉开距离”,高考试题的难度是由成绩前50%左右考生的水平决定的,所以高考复习要按考试规律进行,“考什么就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没错.

做个比喻,如下图,课本是整个瓶子,其结构易、中、难(由下而上)大致为6∶3∶1或7∶2∶1;高考试题内容就是瓶内的装物(空白部分),其结构易、中、难(由下而上)大致为3∶5∶2.不抓瓶子就抓不住高考,但抓住瓶子却倒不出里面的装物,就是没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就是拿着书看不出里面的数学实质,就是“睁眼瞎”.因此,

●高考研讨的中心,应是如何用好教材;

●高考复习的难度,在于如何用好教材;

●高考复习的成功,在于真正用好教材.

问题7:如何把握新课程高考的难度?

我们认为新课程高考会减轻分量,降低难度,理科难度系数达到0.55~0.65(难度系数0.6只不过是及格而已,为什么理科大学新生还要数学不及格呢),文科难度系数达到0.50~0.60.主要有以下5条理由.

(1)高考一年复习必须改变;(提供素质教育的导向)

(2)“减负等于加压”必须改变;(提供素质教育的导向)

(3)新教材体现了从“窄而深”到“宽而浅”的转变;

(4)高考录取率已提高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

(5)高考对社会的影响.(稳定是第一位的、高考命题宁易莫难)

所有试题的难度系数在0.2~0.9之间,多数题的难度系数在0.4~0.7之间(中档题为主体).题目难度可以通过试做,参照往年同类题,和绝对难度分析(包括知识点的个数、运算步骤数推理转折点个数、情景的新鲜度、陷阱个数、赋分方式等)得出特别要降低两类数学题的难度:

①降低微积分题的难度.

②降低递推数列题的难度.

我们说连年考递推数列,会招致中学教学在递推数列上“盲目提高教学要求”或“猜题押题”的负面效应.

高考命题降低难度不是要鼓励平庸,而是要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创新,浅而不俗、活而不难.

问题8:如何认识部分试题中的“高等背景”?

由于高考的首要任务是为高等院校选拔新生的,由于高考命题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为了给创新试题提供新鲜情景为了考查学生继续深造的潜能,“试题在主体上考查中学数学的同时,体现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需要”是很自然的.如递推数列,函数方程,函数不动点,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展开式,伯恩斯坦多项式,矩阵,数论同余,曲线相切等背景都出现过.但是,这些高等背景只是“考能力的载体”(考知识应是超纲的)其解答只用到中学的知识与方法,所以,重要的是教学生“化归为课堂上已经解决的问题”“化归为往年的高考题”.我们不赞成去做“高等数学补课”,那是“盲目提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负担,而且,永远也补不完.

问题9:第一年新课程高考通常会如何过渡?

谈三点看法: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平稳为中心.

(1)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以宁夏卷为基本蓝图,努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干,兼顾“过程与方法”,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以现行教材为依据,以稳定结构(试卷的结构包括试卷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难度比例等)、降低难度为基本桥梁实现旧大纲到新课标的平稳过渡.一般说来,试卷中易、中、难三种试题的比例为3∶5∶2(或4∶4∶2),各种题型中易、中、难题目的比例分别为,选择题4∶5∶1(或4∶6∶0),填空题4∶4∶2(或4∶6∶0),解答题1∶3∶2(或0∶4∶2),全卷20~24题,约28~30问,长度控制在2000个印刷符号,考生书写控制在3000个印刷符号以内.

(3)以稳定为中心,以师生满意、社会满意为基准,会充分注意师生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实际情况,会充分注意第一年还有往届生没有学过选修课等实际,控制选修分量.平稳是第一位的,宁易莫难.

标签:;  ;  ;  ;  ;  ;  ;  ;  

数学新课程高考的内容与方法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