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强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_青少年教育论文

日本文化强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_青少年教育论文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新发展论文,日本文化论文,战略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日本明确制定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和文化立国两大战略,适应这一需要,教育改革被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在着力加强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创新性研究的同时,日本对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如果说90年代以前日本发展中小学教育是以保障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理念的话,那么今天,进行适应个性和能力的教育已使这个理念发生了历史性递嬗。知识创新对个性化教育的要求,物质富裕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推动了当今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在新的理念下进行一系列改革。

已经实现高度工业化的日本,如今正在进行历史性转型。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巨大改造作用推动日本这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日益明确地选择了要走知识创新的道路。1996年,日本内阁启动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宣告以往靠引进技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终结。同时,日本也清醒地看到,作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追求精神的富有,满足国民日益多样的文化教育需求,以文化与科技的平衡回应21世纪的需要应是并行不悖的战略选择。1996年,在由学术界、文化界人士组成的文化政策推进会议研讨的基础上,日本确定了“文化立国21世纪方案”。1997年的“文化振兴基本计划”,又提出要把文化的振兴提高到国家最重要课题的位置,强调对文化进行重点性投资,认为对文化的投资是对未来的先行性投资。

为了服务于两大战略,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行性,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以改革当前的教育,构筑21世纪的教育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计划的设计。1997年1月,文部省第一份“教育改革方案”出台,提出了5个方面的改革计划:(1)丰富人性的培育与教育制度的革新。包括加强“心的教育”、改革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制度的弹性化、重构学校教育内容、加强环境教育、改善地方教育行政系统、推进高中教育的改革、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的活性化、重新审视大学的管理与运营、振兴私立学校和加强人权教育等。(2)增强对社会要求和变化的“机敏应对”能力。包括对少子化和高龄化社会的应对、肩负未来科技发展的人才培养和适应社会要求的学术研究的振兴、对信息化发展的对应、文化的振兴、校内外体育运动的振兴。(3)学校与社会的积极合作。包括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加强家庭教育,推进校外的体验活动,促进社会志愿者活动,社会人员和社区人才走进学校,减少青少年不良行为等的适宜应对。(4)推进国际化。包括推进留学生交流,改善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加强教师的国际体验和国际贡献,推进学术国际交流,推进教育改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5)为扩大教育改革的影响而与经济界进行合作的渠道设定等。

教育改革方案制定后,日本文部省在广泛听取和吸收了其他省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于1997年8月、1998年4月和1999年9月对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修订。

青少年教育历来被认为是日本教育问题最严重的领域,社会和政府一直多有不满。日本文部省认为,伴随家庭小型化和少子化以及都市化的发展,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显著下降,这是构成学生相互欺辱、旷课和青少年不良行为日益严重等诸问题丛生的背景。同时,伴随考试竞争加剧,中、小学陷入知识灌输型教育,培养思考力和丰富人性的教育和活动受到忽视,过于看重教育机会均等,没能充分进行与每个学生多样的个性和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日本教育的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也与要在中、小学阶段为今后的人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相去甚远。因而,教育改革方案把“心的教育”和适应个性和能力的教育放在核心位置。

作为中、小学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日本明确提出要“培养支撑我国未来的人才”,主要着眼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创造性和国际性,以使人一生都能最大地发挥其能力。

为此,面向21世纪,日本把加强“心的教育”放在改革的首位,强调今后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各个环节,改变偏重智育的风潮和知识灌输型的教育,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起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和行动的“生存力”;从幼小时就让儿童切实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则,加强培育正义感、同情心等丰富人性的教育。同时,适应国际化的急速发展,“培养珍视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具有丰富国际感觉的日本人”。

与以往的道德教育不同,“心的教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有更为鲜明的现实性。作为21世纪教育的首选,“心的教育”在当今日本的教育改革中被放在极为突出的位置。1998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始于幼儿期的心的教育——为了培育开拓新的时代之心——失去培育下一代之心的危机》咨询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心的教育”的概念。要求培育起少年儿童的“生存力”和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在家庭,要纠正对孩子的过分干涉和重新审视父亲的作用;在社区,要增强社区育人功能和给予孩子们自然体验等活动的机会;在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和生活指导。

1999年6月,终身学习审议会以“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培育日本儿童之心”为题,发表咨询报告,强调要扩大社区儿童的生活体验机会,扩充社区儿童的游戏场所,建立社区儿童体验活动的支援体制,纠正过度的课后补习行为,培养孩子们的生存力。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和终身学习审议会的报告,1999年,文部省会同有关部厅紧急制定了以丰富儿童体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儿童计划(紧急3年战略)》。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1)整建社区儿童体验活动振兴体制,包括利用通讯卫星,在周末让一流科学家和体育选手与全国的儿童直接对话;用3年时间,在全国每个市、郡设立1所(共计1000所左右)以提供亲子活动及其信息为主的“儿童中心”。

(2)加强社区儿童的体验机会。包括与社区合作,组织儿童在社区开展继承传统艺能、技术、了解乡土等活动和实施让儿童立足本地进行各种体验活动的“儿童社区活动促进事业”;与环境厅联手,在全国开展让儿童担任国立公园管理员,以进行环保和引导游人等自然体验活动为目的的“儿童公园管理员事业”;与农林水产省联手,设立“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让儿童利用暑假到农家居住2周左右,以进行自然体验、环境学习和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等;与林野(业)厅联手,开展“森林之子活动推进计划”,让儿童接触森林,进行森林体验活动;与通商产业省和中小企业厅联手,开展“儿童实习事业”,在当地的商业街,通过让儿童体验各种职业生活,了解劳动的重要和思考个人的愿望与将来职业的关系;与科学技术厅联手,开展“触摸自然科学计划”,提供让中学生在大学等科研机构直接接触最尖端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场的机会,以及把学校的“儿童科学制物教室”与全国的公民馆、科学馆联系在一起实行学校开放等;在博物馆、美术馆,开展“自己动手(看、触、试、思)”活动;国立大学、大学共用机构和专门学校向儿童开放等。

(3)扩展儿童社区体验活动场所。包括与建设省、环境厅联手,开展适合儿童游戏和自然体验的调查居住地水路河流,提出治理建议的“儿童之水边再发现计划”;与建设省联手,开展儿童冒险游戏等活动,推行对都市公园如何加以治理、经营进行研究的“儿童自由空间创造计划”;与农林水产省联手,实施让儿童喜爱农村自然性游戏和进行治理保护水道活动的“建设田间小道与溪流声推进计划”。

(4)建立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制和对家庭教育提供支援。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各都、道、府、县开设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事业,通过全国各中小学向家庭发送《家庭教育手册》等。

为了加强“心的教育”,日本特别强调在中、小学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中、小学的社会志愿者活动主要是进行社会性劳动和服务活动,如清扫所在街区、到类似中国敬老院的老年人福利设施服务等。为了使这类活动制度化,日本政府把道德、社会科和家庭科进行的志愿者活动纳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在学习指导要领的总则中就有“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条款,要求学校进一步开展志愿者活动。同时文部省还实施了“志愿者活动体验模式推进事业”,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如何加强这类活动,以及为开展这类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等,并着手修改有关法令,在高中阶段把志愿者活动作为学校学习的学分加以认定。

越是现代化就越需要传统,配合文化立国战略,让青少年一代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日本开展“心的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为此,结合道德教育,文部省实施了“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事业”,聘请掌握传统艺能和传统工艺的艺人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故乡的文化和传统教育,以使学生加深对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继承发展日本传统文化的态度。迄今为止,日本几乎每所中小学都组织学生实际参加或学习当地民俗中一些祭祀活动以及当地传统的艺能等活动。

显然,日本今天所开展的“心的教育”,并不是把学生关在课堂进行,而是注重接触社会和自然,有着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内容,并且注重与社区结合,增加实际的体验。

为了落实文化立国战略,有助于进行“心的教育”,以及落实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日本明确认识到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是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在1998年10月教育课程审议会《关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盲校、聋校及养护学校教育课程基准的改善》咨询报告的基础上,文部省发布修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教学大纲)的告示,决定幼稚园从2000年,小学、初中从2002年,高中从2003年起执行新的学习指导要领。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以下四大方针,即:(1)培育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在国际社会生活的日本人的自觉性;(2)培养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3)在宽松的教育中,谋求切实掌握基础和基本,加强发挥个性的教育;(4)建设发挥独创性有特色的教育和有特色的学校。基于该方针,日本进行了如下改革:

第一,大幅削减教学时数,严选教育内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日本中、小学灌输型教育现象严重,加上知识程度偏高,教学效果低下。据文部省1998年公布的对中小学教学的调查结果,对教学的理解程度,小学生中很清楚的占19.9%,大体懂的占48.2%,半数懂的占27.7%,多数不懂的占3.3%,几乎不懂的占0.9%;初中学生中很清楚的仅为4.7%,大体懂的占39.5%,半数懂的占35.4%,多数不懂的占16.2%,几乎不懂的占4.1%;高中学生中很清楚的仅为3.5%,大体懂的占33.9%,半数懂的占39.9%,多数不懂的占17.3%,几乎不懂的占5.5%。通过改革,削减了对中小学生来说偏高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被上移到高一级的学校。小学、初中的教学内容约削减了30%。同时大幅度削减了教学时数,年教学时数减少了70课时,平均每周减少了2课时,小学年教学时数由1015课时减为945课时,初中年教学时数由1050课时减为980课时。

第二,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实行没有教科书的教学。以往的教学实行的是分科教学,而且有些方面的内容往往被分割到各个学科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通过改革,日本从小学三年级起到高中阶段,新设了综合学习时间,把有关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祉、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横向、综合性地进行教学。这种综合学习时间没有统一、固定的教科书,被称做没有教科书的教学。文部省期望各个学校能够以此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第三,扩大选择性学习的幅度,增加教学时间和科目的弹性。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行适应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改革扩大了初中用于选修课的教学时数,同时缩减了高中必修科目的最低学分数,高中毕业最低学分数由以往的80个以上的学分缩减为74个以上的学分,必修的最低学分数由38个缩减到31个,就是说,学生所修学分的一半以上是通过选修获得。此外,为了增强学校教学的灵活性,改革后规定高中可以在学习指导要领确定的科目之外,根据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本校独有的教学科目;各校还可以把理科实验课的教学时间定为60分钟1课时,计算机教学时间可以集中进行;小学和初中可以根据各科特点把2年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统一起来处理等等。

第四,加强外语、信息、环境教育等现代课程的教学。适应当代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加强了现代课程的教学。在削减必修课之际,却突出规定了初、高中要把外语作为必修课,教学重点要放在听说训练,小学也要在综合性学习时间开展外语会话教学;初中阶段在技术和家庭科要把有关信息的基础内容作为必修,高中新设信息科目为必修;以往的环境教育只是在社会科、理科、保健体育科、技术、家庭科等学科进行,改革后规定在中、小学所有学科都要加强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环境教育时必须重视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中、小学教育改革需要有良好的社区条件的配合和支持。日本的中、小学历来考试竞争激烈,应试教育严重,学校陷入灌输型教育,这与社会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如今,适应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和文化立国战略的需要,中、小学教育要推行“心的教育”,开展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育,一个关键因素是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

在给青少年提供社会学习机会方面,日本把改变青少年只是在学校进行知识学习,导致与社会和自然界疏离作为重要内容。为此,文部省首先加强了体制建设。1996年日本开始实施“学社融合推进计划”,按照该计划,将以学校为核心,与家庭和社区合作,构筑“教育网络”,以此阻抗新的有害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开展“环境净化活动推进事业”。1997年起,文部省实施了“社区教育活性化中心活动推进事业”,以求在市、町、村通过PTA、青少年团体、当地企业以及社区的各机构、团体和学校的参与,共同为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和自然体验学习提供信息和咨询,以及提供指导者和进行志愿者活动的介绍等。

在加强校外活动内容方面,文部省自1997年起实施了“青少年野外教育推进事业”,其内容是在全国范围开展让青少年走向野外去进行自然体验活动,规定7月20-8月19日为“青少年野外教育体验活动月”,期间,由国立青少年教育设施和各都、道、府、县,在自然界组织各种野外探险活动,其中有专为那些因厌学等而苦恼的儿童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办的“青少年野外教室”,以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利用周末,在学校或附近的设施,在社区成员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并且,为了促进老年人与青少年、城市儿童与乡村儿童实行跨年代、跨区域的交流,以及与残疾人之间的交流,还组织实施了“青少年交流推进事业”。为了加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中小学生还参加在当地社区进行的体验活动,以增强对自然和环境的感受和培养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等。终身学习审议会在1999年还发布了《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培育日本儿童之心》的咨询报告,提出为了整顿儿童成长的环境,建立振兴亲子活动的体制,适应2002年起始的全国中小学每周5天教学制,要进一步向中小学生提供在校外学习和活动的机会与场所。

除了各种正规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机构外,日本存在大量民间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有着为数众多的补习学校—学习塾,中小学生课后大量去这类机构参加补习。这是日本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结果。据文部省在1993年专门进行的一项调查,全国中小学生中,去学习塾的小学生达23.6%,中学生达59.5%。去学习塾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影响了学生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机会。日本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可以取缔这类机构,只是期望通过政策引导去改变这类机构的教育取向。文部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机关应和民间教育事业者携手合作,拿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促使其健康发展。1998年3月教育行政部门与民间教育事业合作对策调查研究协力会议联合发表了《关于促进教育行政机关与民间教育事业者的合作》报告,该报告提出,为了适应多样的学习需求,治理学习环境,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事业者在谋求适当的责任分担的同时,应加强相互间的合作。1999年,终身学习审议会在《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培育日本儿童之心》的咨询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议各方面应共同努力,纠正学生过度的学习塾行为,培育儿童的“生存力”。认为适应儿童多样的学习需求,多向儿童提供自然体验、社会体验计划以及开展创造性体验活动和课题解决式学习支援计划,是包括学习塾在内的各民间教育事业者今后的发展方向。

标签:;  ;  ;  ;  ;  

日本文化强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