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论文_张军保,梁 爽

IMS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论文_张军保,梁 爽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巴州供电公司,新疆 841000

摘要:IP网络以及业务技术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为了保证电信运营商的进一步发展,相关人员积极探索可以有效驾驭IP网络的策略,在此基础之上NGN的体系架构应运而生,以期利用该架构将运营商控制IP网络的能力不断提升,在网络体系中融入相应的融合能力,为电信运营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关人员对IMS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进行了不断尝试,利用IMS将固定与移动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更好的控制IP网络,使IP网络的管理更加科学。基于此,本文将对IMS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好的应用IMS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IMS;问题;IMS技术特点

一、IMS的技术特点分析

1.统一认证

于IMS架构而言,其为网络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接入授权认证入口,不同的号码以及不同的业务都可以应用该业务接入授权认证入口,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安全承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开放式IP环境中重建用户鉴权机制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SP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应用于业务开发方面。

2.集中用户数据管理

于IMS架构而言,可以将分组域和电路域用户数据、个人用户的固定网以及移动网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并拥有相应的接口与业务层以及控制网进行连接,实现不同网络层次中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将用户接入与业务数据维护点分离开来,控制了用户数据分散冗余所导致的建设问题以及开销问题。

3.安全

IMS架构具有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其与GPRS的安全性较为相似,因此可以提供给用户以及相关人员更多的安全选择。

4.与接入方式无关

相关人员在制定IMS标准时,并未将制定标准与接入方式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任何IP网络都可以与IMS连接。为了使IMS架构更好的服务于网络,相关人员对IMS进行了分析,在这基础之上制定了下一代接入网的标准,建立的下一代接入网将会具有诸多特点,例如控制接入网的QoS、链路资源的分配以业务的情况为主等。为了使运营商更好的应用IMS,并将IMS的优势充分发挥,还需要补充固定接入层面接入IMS的有关规定,再将接入认证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需要对用户数据库以及业务认证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RASS、NASS等标准越发成熟后应用IMS。

5.分组域业务漫游

于R99定义的3G网络而言,其可以实现分组域漫游。利用这种漫游方式,运营商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计算流量漫游费用,但是难以对用户所处的位置进行感知,也就难以计算业务漫游产生的费用。一般流量漫游费率相对较低,而业务漫游费率相对较高,因此运营商根据业务漫游的情况进行收费,可以将运营商的经济效益提高。于IMS而言,其可以对用户的接入网位置进行感知,话单中包含了拜访地标识、携带业务以及归属地等内容,计费系统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对用户的业务漫游进行计费。

6.多种计费方式

于IMS架构而言,其对分组域计费架构进行了优化,因此可以提供给用户多种计费方式,例如业务计费、时间计费、流量计费等。此外,IMS可以实现分组域的后付费机制以及在线计费机制,使以往预付费用户难以使用分组域业务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运营商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服务为其提供相应的计费方式,增加了计费方式的针对性。

7.差异化服务

于IMS而言,其中包含策略控制功能,运营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承载资源分配方案,从而对IP接入网的资源进行有效控制。策略决策点可以根据SIP信令中的相关内容为媒体流激活承载,为业务保证其承载资源的QoS。运营商可以根据与用户签订的相关服务协议提供QoS,根据不同等级的SP提供针对性以及差异性的服务。

二、IMS应用于固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移动运营商还是固定运营商,都希望利用IMS核心网接入相应的用户,因此运营商十分关注WLAN与WCDMA的语音切换业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相关人员对IMS的融合进行了研究,但是其应用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有效的应用模式,因此将IMS引入固网当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业务定位

在业务定位方面,相关人员需要将IMS架构上开放的业务进行定位以及明确,同时还需要对IP网上提供的业务进行确定。只有将业务定位进行明确,才能使IMS架构更好的应用,并将其作用充分发挥。

2.软交换与IMS之间的关系

于软交换技术而言,其可以将成熟的语音业务提供给用户,可以将其替代电路交换机,不仅如此,软交换技术还拥有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于IMS技术而言,其优势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在SIP协议基础之上,该业务的应用较为灵活,并且拥有QoS的保障机制。可见IMS在宽带用户的业务能力以及漫游管理方面的特点较为突出。为了使IMS更好的应用,相关人员对IMS接入窄带用户提供的PSTN仿真业务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该研究仍然处于初期,因此IMS还不能完全提供PSTN业务,也不能完全继承PSTN。

3.用户的接入问题

虽然在IMS标准进行设计时,相关人员并未考虑接入方式的相关因素,但是并不能完全实现IMS与接入的无关性,无线输入方式与有线输入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所需传输宽带也有所不同。于无线接入方式而言,由于其宽带资源较为有限,因此,SIP的压缩需要由P-CSCF给予支持,而无线接入方式在使用时没有这种要求。建立在IMS上的网络融合,对业务层的融合进行了充分考虑,并未对位置管理等接入网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于接入层而言,其可以为用户提供接入的网络,与传统接入网相比,其延伸更广,作用更突出。接入层的融合,可以使用户获取业务的途径变的更广,从而实现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业务,并获得相应的业务体验。为了满足用户的这种业务需求,网络附着子系统开始对用户附着于接入网络进行相应的管理。需要明确的是,现阶段网络附着子系统只是在ADSL、WLAN方面的接入进行了研究,并未完善用户漫游方面的支持,同时缺乏对CPE配置接口方面的定义。现阶段使用的ADSL网络只是实现了用户的地址分配以及鉴权认证等,网络附着子系统要求的其它功能并没有实现。通过相关人员分析得知,现阶段的ADSL接入网络没有与资源控制系统、业务系统有效结合在一起。可见,现阶段使用的ADSL接入网络,还难以满足NGN对接入网的要求。

4.业务平台的整合

相关人员需要对现有业务平台与IMS的业务平台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从长远的利益来看,IMS的业务平台应该提供建立在SIP上的多媒体业务以及融合业务。

5.SIP能力扩展之后的兼容性

于IMS网络中使用的SIP而言,其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扩展。如果IMS可以支持移动用户以及固定用户,并且可以达到同时支持,这就需要IMS网络对终端的接入方式进行识别,并根据用户选择的接入方式给予相应的协议参数。为了使扩展后的SIP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有效的处理SIP与原有的SIP之间的兼容问题。

结束语

于IMS而言,其是网络未来发展的主要架构,该架构在IP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以及控制,这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现阶段IMS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并未得到大规模的使用,因此还需相关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IMS的各方面进行研究,可以使IMS架构更加科学合理。实现有效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的因素,相关人员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并在IMS的业务层面与网络层面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探究IMS的经济性、可行性,为IMS在运营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韦恒.IMS技术的特点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J].信息通信,2019(06):163-164.

[2]丁琳.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3):6.

[3]赵一哲.IMS背景下固网承接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11):280.

[4]邱芸.IMS互联网化能力开放的研究与应用[J].信息通信,2018(08):200-202.

论文作者:张军保,梁 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IMS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论文_张军保,梁 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