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科学素描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_科学论文

应用文科学素描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_科学论文

论实用类文本科学小品教学误区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小品论文,文本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学小品教学文本价值及教学误区

      (一)科学小品的学段定位和文本价值

      1.小学、初中阶段的科普文教学定位

      科学小品,在小学、初中阶段是一种很重要的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

      可见,重视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特点、说明对象的了解是小学、初中阶段的教学重点。

      2.高中阶段科学小品的教学定位和价值

      科学小品的教学定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并没有独立表述。但作为实用类文本的新闻、传记,新课程标准则制定了明确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参看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其中有的这样表述: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根据以上两则权威文件,我们可以这样定位科学小品的课程目标及文本价值:

      (1)能准确、迅速地捕捉科学知识;能深刻理解作者普及的科学知识及相关信息;

      (2)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把握语言特色;

      (3)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能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其中第二点和第四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明确的规定,是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第一点和第三点是高中语文科学小品的教学重点。

      (二)科学小品教学常见的误区

      1.在“语文味”的热潮中,抹杀文本特征,本末倒置

      由于科学小品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是一种重要文体,科学小品文的教学研究在小学、初中学段的教学研究中自然是焦点。我们发现,有的小学、初中阶段的教学研究,一味地强调“语文味”,忽视了科学小品作为科普文的教学价值。如:

      “把科学小品文上成科学课或是常识课是一种误解”(《用语文的眼光解读科学小品文的价值》,高春春)。

      “要上出‘语文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感悟形象,晓悟情趣。对于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谈科学小品文的教学》,陆洁敏)。

      更有甚者,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往往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是语文教学内容赖以存在的凭借,而文本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科学小品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说“屏”〉为例》,张聪慧)。

      这些具有典型性的研究,显然是忽视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在抹杀文本特征,本末倒置。

      2.文本阅读难度低,被忽视甚至无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这类文章,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是教学的一种重要内容。但对于高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由于这类文章几乎不存在阅读方面的障碍,没有教学的挑战性,加上必修课的教学课时紧张,往往是学生自学完成。在高中语文必修阶段,不少老师直接忽视这类文章的教读。

      3.走小学、初中的老路,实现的是小学、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忽视高中阶段的教学价值

      也有高中的教师重视这类文本的教学,但走的是老路。例如:

      本单元学习说明文的一类——科学小品文。【教学目标】①从科学中吸取智慧和力量。②学习课文中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情解释清楚,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饶有趣味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①说明方法。②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科学小品”整体设计》,蒋若杰)

      从其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分析,足以看出其走的是小学、初中的老路;当然不是不要重温小学、初中的路,但还要实现高中应有的教学价值。

      二、科学小品教学的对策——“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实用类文本科学小品教学的路,该怎么走呢?笔者认为,“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是一条可行的路。

      (一)“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原则

      “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教学互动理论和教材整合理论构建的。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教师所设计各种有难度差异的“任务”中,学生在“做”中“学”,在互动中从而获得筛选信息、理解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

      “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是以情景问题解决为中心,有三个层面的活动:首先通过情景问题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筛选信息解决问题;其次通过情景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理解信息解决问题;最后通过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和运用,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二)应用“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能实现科学小品的文本价值

      1.科学小品的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

      从实用类文本的定义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要求重在“实用性”“实践性”,其目标是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

      结合科学小品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得出其基本途径:通过阅读,获得生活所需的信息,理解信息,并运用信息。而这学习都应该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2.“问题情景—阅读探究”课例分析

      课例《寂静的春天》教学思路:

      ①用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真实的生活图片“这里的春天静悄悄”(福岛核电站事故,配合低沉的背景音乐)顺势提出问题“是什么使春天变得如此寂静?请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去阅读文本,寻找答案,筛选信息。

      ②用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播放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杜绝水污染》,顺势提出问题“人类能彻底控制大自然吗?为什么?请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深入地阅读,理解信息。

      在这过程中,顺势解决把握语言特点的教学任务。

      ③创设一个令人两难的仿真情景案例——发展经济与环保两难,顺势提出两难问题“假如你是该市的市长,你批不批准该项目?为什么?请阐述你的理由”,让学生作出选择,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以致用。

      通观“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下建构的科学小品教学思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小品的课程目标得到了很好实现,它既能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科学小品的文本特征,又能彰显文本的价值,真正地实现了高中课程标准中实用类文本的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要求。

      我们自然要质疑:生活情景问题在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运用是否有必要呢?我们知道,实用类文本区别于文学类文本,主要就是“实用”二字。这类文本要实现的正是“为生活服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目标。因此“生活问题情景”深刻体现了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定位,是必需的。

      于是又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样“上课”是否缺乏“语文味”呢?我们要反问的是:“语文味是指什么呢?”学习语言,掌握文章章法、手法,体味作者的情志,获得生命审美,常常被视作是语文味的体现。就文学类文本来看,上述“语文味”是不可或缺的,但实用类文本呢?是否应该和文学类文本有所区别?不是说不要语言的品味、学习,不是说不要作者情志的体味以及生命审美的获得,但这些不是该类文本的侧重点,并且这些“要点”完全可以在“理解信息”阶段中渗透。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的外延正是生活;生活情景中“起、承、转、合”,又怎么没有语文味了呢?

      3.课例模式的推广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否通用呢?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过,基本的模式应该是可以推行的。

      下面展示该单元另外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以供讨论。

      《说数》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展示配乐生活图片“数学,读不懂抽象的你”,渲染气氛

      二、研读文本

      (一)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本内容。思考:

      1.数学,是枯燥无趣的吗?作者是怎样认为的?请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信息:数学不是无趣的,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

      2.作者是怎样体现“数学是充满着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信息:数学有生活原型,数学能用诗来表现)

      (顺势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

      (二)理解重点信息,揣摩重要语句,把握文本主旨。

      展示新闻:理科生解码《全宋词》

      思考:怎样理解数学能用诗来表现?文本是怎样体现的?

      (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的信息:数学能用诗来表现,是指作者用诗歌来表现数学的美;是用形象来表现抽象,两者完美结合)

      三、运用文中信息,分析生活中的思维发展方向问题

      情景案例:理科强调抽象思维,文科强调形象思维。在社会化分工愈趋精细的今天,文理分科正是这一社会要求的反映。然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通才的出现,要求文理不分科。教育部正酝酿高考改革实行文理不分科。

      讨论:文理分科,你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数学的原型是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两者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质是相同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必须拥有的思维方式,应该全面发展)

      这一教学设计依然是应用“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用生活中的情景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准确筛选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体味语言的鲜明、准确;然后再用生活中的情景“新闻报道”——理科生解码《全宋词》,推进对文本的理解,在这过程中体味语言的生动;最后用生活中的焦点问题“文理科的交锋”,设置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知识储备,作进一步的质疑、探究,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升华和思维的全面发展。

      同样的教学思路,也可以在《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中得到体现:

      首先播放物理实验视频《趣味实验:葡萄放在液氮里会怎样?》,提出问题“为何有此奇妙的现象呢?请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让学生筛选信息“超低温下物体呈现非常态现象”。

      其次播放生活中的广告视频《格力GMV超低温数码多联空调》,“这是‘超低温’么?怎样理解‘超低温’?有怎样的应用前景?请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的信息“超低温及超低温的应用”。

      最后播放新闻视频《超低温可增强体质?》,设置情景案例:超低温技术方兴未艾,似乎加上“超低温”,一切“困境”就可以得到解决。例如用“超低温”运输鲜鱼,更有甚者用“超低温”增强运动员的体质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讨论“‘超低温’技术是安全的么?可控的么?”引导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超低温是属于物理变化,应用前景广泛。但未知的世界仍有许多不确定性,改造大自然应该合理地利用技术,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三)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关于“信息”的指向

      科学小品教学以“信息”为基本的要点,即以说明对象为基本点筛选、理解以及运用。理解信息,侧重在“科学知识”的关键点上,这一理解正确与否将影响“科学知识”的传播。运用信息,则重在运用所学科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2.关于科学小品的语言把握

      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把握不是高中实用类科学小品文本阅读的重点,科学小品的语言揣摩侧重在“鲜明、准确、生动”;但由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重点并非是语言的揣摩——这应该是文学类文本的重点——所以科学小品语言的品析应渗透在信息理解的过程中。

      3.关于“问题情景”的设置

      这一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问题情景”的设置,正是这一模式的设置使得科学小品的“实用类”目标得到很好地落实,使得文本的价值得以实现。

      首先要明确的是“问题情景”不能简单理解为一般的“情境问题”,而应是极具有生活气息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才能使学生有阅读文本的冲动。

      其次,“问题情景”不应是“创造”的,而应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一种提炼突显;无论这个“问题情景”是用来引导“信息筛选”“信息理解”的,还是用来引导“信息运用”“问题情景”的,它都应该是鲜活的生活中的问题、困惑。

      4.关于“信息运用”问题情景的呈现

      “信息运用”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只是对于“示范课”来说,辩论的形式更能调动课堂“百家争鸣”的氛围。对一般的课堂来说,“信息运用”的呈现方式则应该是多样的,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外,还应该更多地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比如写“倡议书”、拟“宣传标语”、写“建言书”等等。

标签:;  ;  ;  ;  

应用文科学素描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