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和“V(R)R”结构的深层比较_语义分析论文

“V他(个)R”与“V得(个)R”结构的深层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讨论了“V他(个)R”和“V得(个)R”两种结构的表层联系及其深层语义表现的差异性,着重说明了“得”、“他”所显示出来的不同时态特征;同时,根据“V他(个)R”结构中“R”构成的差别,区分出“他[,1]”和“他[,2]”的不同语义和词性。

关键词 深层;表层;已然性;未然性;显性;隐性;变换

中图分类号 H004

本文讨论的“V得(个)R”结构是:

[1]打得个落花流水

[2]吵得个不亦乐乎

“V他(个)R”结构为:

[3]玩他个痛快

[4]闹他个天翻地覆

[5]扭他(个)几下

[6]睡他(个)一会儿(文中所用代号:V——动词谓语,R——补语,O——宾语,D——定语。括号中的“个”表示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在“V他(个)R”结构中,由于其中“R”的性质不同,“他”的语义各异,又可将[3]、[4]类记为“V他[,1](个)R[,1]”式,[5]、[6]类记为“V他[,2](个)R[,2]”式。

我们将两种结构作比较,试图说明以下三点:

(1)两种结构中的“得”、“他”显示了不同的语义、时态特征。

(2)“V他(个)R”结构的表层相同,深层不一,因而体现了其结构内部的差异性。

(3)根据“V他(个)R”结构内部的差异性,有必要区分“他”的不同语义和词性。

“V得(个)R”结构和“V他[,1](个)R[,1]”式之间存在着句法上的变换关系。例如:

打得个落花流水

↓变换

打他个落花流水

玩他个痛快

↓变换

玩得个痛快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这两种结构主要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句子中,人们常常根据不同的表意需要,选择上述两种不同的结构。这说明它们之间在表意上具有一定的区别。其区别是什么呢?通过变换比较,我们发现,在这两种结构中,“得”和“他”显示了不同的语义内容。用“得”表示动作行为的已然性,表示既成的客观事实,而用“他”则表示动作的未然性,只反映了说话人的一定的主观愿望。这表明:“得”和“他”在这种结构中具有不同的时态特征。

正因为如此,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这两种结构的“V”之前往往有某些表示时间的状语与其中“得”、“他”相照应。例如:

[7]等回国后,我非捞捞本不可,睡他十天十夜,吃饭你们也别叫我。

(杨朔)

[8]……总不会象小飞蛾那时候叫张木匠打得个半死。

(赵树理)

例[7]中的表时间状语“等回国后”说明其动作“睡”处未然状。例[8]中的“那时候”说明其动作“打”已成事实。

也正因为这种结构中的“得”、“他”已表时态,所以,其中“V”之后则不允许再带表动态的助词“了、过”等。否则,便会动摇句子的可接受性或改变了原意。例如:

*打了得落花充水。

*玩过他个痛快。

倘若“V他”之间插进了动态助词“了、过”等,那么,其结构的语法关系和“V他个R”则完全不同了(“V得(个)他”结构中绝对不能插入)。例如:

[9]揍了他两下。

[10]抽过他三支。

例[9]的语法关系为“V+O+R”,例[10]的语法关系为“V+D+O”。

关于这两种结构中“得、他”的时态特征,我们还可以根据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利用问答句的形式进一步加以证明。例如:

[11]问:你准备怎样惩治他?

答:打得个屁滚尿流。(×)

打他个尿滚尿流。(√)

[12]问:昨天争论的情况如何?

答:吵他个不亦乐乎。(×)

吵得个不亦乐乎。(√)

就问话人的心理来说,例[11]中所关心的是将要发生的情况,动作尚呈未然性。例[12]中所关心的是已经发生的情况,动作处已然性。因此,答者必须根据问话人的心理(所关心的问题)选择句式;例[11]中的答话形式不可采用“V得(个)R”结构,而例[12]中的回答形式又只能是“V得(个)R”结构。

由此可见,“V得(个)R”结构和“V他(个)R”结构具有不同的语义内容,它们各表示不同的时态特征。这主要是由其中“得”、“他”的不同语义内容造成的。

同是“V他(个)R”结构,“V他[,2](个)R[,2]”式和“V得(个)R”结构之间却不存在语法上的变换关系。例如:

睡他(个)一会儿

↓不能变换

睡得(个)一会儿

扭他(个)几下

↓不能变换

扭得(个)几下

变换关系不同,说明“V他(个)R”结构内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这个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从表层结构看,是由于其中“R”的性质不同造成的,“R[,1]”是形容词性短语,“R[,2]”是动量短语。其二,从深层结构看,在“V他(个)R”结构中,由于“V”和“R”的语义关系不同,便可造成其结合上的松紧程度不同:“V他[,2](个)R[,2]”式中,“V”和“R[,2]”之间具有语义上的直接组合关系,“R[,2]”是说明“V”的数量的,所以它不可转换为“V得(个)R”结构,而“V他[,1](个)R[,1]”式中,“V”和“R[,1]”之间没有语义上的直接组合关系,和“R[,1]”有直接语义关系的是动作的受事成分,“R[,1]”是说明受事成分的状况的。所以它和“V得(个)R”结构之间可以转换。其语义关系情况,我们可以以例图示如下: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用转换规则中的删除法揭示出来。例如:

睡他个三天三夜

↓转换(删除“他个”)

睡三天三夜

闹他个天翻地覆

↓转换(不可删除“他个”)

闹天翻地覆

转换的结果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在“V他(个)R”结构中“V”和“R[,1]”、“R[,2]”的语义关系不同,而且给我们以一个新的启示:这种结构中的“他[,1]”和“他[,2]”的语义和作用也是不同的。“V他[,2](个)R[,2]”式中,“他[,2]”除具有表动态和连接谓语和补语的作用外,主要起加强语气和强调的作用①。正因为如此,“他个”可以删除,删除前后只是语气不同罢了。“V他[,1](个)R[,1]”式中,“他[,1]”虽然也有表动态,强调等语义内容,但,还具有一定的复指(有的称为虚指)作用。“他[,1]”和“R[,1]”之间具有直接的语义关系,所以“他个”不可删除。

因此,我们以为“V他(个)R”结构具有一定的内部差异性:“V他[,1](个)R[,1]”式和“V他[,2](个)R[,2]”式表层相同,深层不一。

如前所述,造成“V他(个)R”结构内部差异性的原因不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他”的语义不同密切相关。这便促使我们不能不对其中的“他”的不同语义等作进一步的考察和证明。

先看下例:

[16]这件事一定要搞他个一清二楚。(《现代汉语八百词》)

[17]咱哥儿俩扭他一回。呛、呛、起、呛……。

(老舍)

例[16]是“V他[,1](个)R[,1]”式,其中的“他[,1]”除具有表动态和加强语气的语义内容外,还具有一定的复指作用。“他”复指“这件事”。所以,不少语言学者都把这个“他”视为代词②。例[17]是“V他[,2](个)R[,2]”式,其中的“他”毫无复指作用,“他”“只剩下增加语势作用”③和表动态的作用了。可见,这两种形式中的“他”和“他[,2]”的语义内容是不同的(有虚实之分)。

正因为如此,这两种形式的隐性意义又和显性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试以上述两句为例描写如下:

咱哥儿俩扭他一回。

施事——动作 隐性

也因为如此,“他[,1]”和“他[,2]”的分布情况也不相同。在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中,使用体词规则,“他[,1]”可以转换成介词宾语,“他[,2]”则不行(即“他[,1]”可以出现在介词宾语的位置上,“他[,2]”不行)。例如:

按照意义的语境理论,词与词的分布,或者说词的功能密切相关。词的分布不同,词的语义解释也不相同。“他[,1]”和“他[,2]”的分布情况不同,在“V他(个)R”结构中的语义内容也不相同,它们的功能也就不一了。

至此,我们以为在“V他(个)R”结构中,“他”应为两个不同的语义变体:a、“他”表称代等;b、“他[,2]”表连接等。因此,“他[,1]”是代词,“他[,2]”是助词。在分析“V他(个)R”结构时,应视语境的不同,对其中的“他”作不同的处理。

收稿日期:1993-05-07

注释:

①参见力量《一种带“他”结构中“他”的词性及其结构的句法分析》,载《语文月刊》1989年第6期第15~16页。

②赵元任《汉语的语法》、朱德熙《语法讲义》、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胡裕树《现代汉语》、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句》皆持此观点,但没对“他”作细分。

③胡裕树《现代汉语》(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6月第二版第300页。

标签:;  

“V”和“V(R)R”结构的深层比较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