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生产可持续发展分析_肉牛论文

我国肉牛生产可持续发展分析_肉牛论文

中国肉牛生产持续发展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肉牛论文,探析论文,中国论文,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中国的肉牛生产飞跃发展,实现了从传统的以役用为主向肉用(或乳用)为主的商品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肉牛的生产中心也出现了由牧区向农区的重大转移。在广大农区中,肉牛业的发展又是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平原地区为最快,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的“中原肉牛带”。中国肉牛生产这一惊人的发展,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因此,研究其发展的原因和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肉牛生产水平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0年全国牛肉产量为125.6万吨,到1996年猛增到494.6万吨,6年间牛肉产量翻了两番,年递增25.7%。但根据专家反映和实地调查,近几年的牛肉产量统计数据与实际偏差较大,故此,我们重新计算了牛肉的生产量。

1.计算的依据。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牛肉生产量是根据“牛出栏数”与“平均胴体重”两项指标自下而上逐级计算汇总出来的,而不是采用“牛实际屠宰数”与“平均胴体重”两项指标计算的。所谓“牛出栏数”,就是农户或企业每出售或自宰1头牛就算1头出栏牛。这在活牛流动性不大的情况下,“牛出栏数”与“牛实际屠宰数”比较接近。但近些年,由于形成了分段育肥、异地育肥的生产方式,一头牛在一生中有可能被转卖数次,这样就产生了“牛出栏数”的重复计算问题,从而导致牛肉产量的扩张。

2.具体计算结果。根据“牛存栏统计数”、“母牛存栏统计数”、“新生犊牛统计数”等项指标,推算出全国近几年“牛的实际屠宰数”,发现1991年以前“牛出栏统计数”与“牛实际屠宰数”比较接近,从1992年开始,两者的差距增大,偏差高达14%~50%。据此,我们推算出,1992~1996年全国“牛肉生产量校正数”(详见表1)。表1 中, 1996年牛肉产量校正数比统计数少38%,比较切合实际,因此在下文有关分析中,采用校正数据。

根据校正数计算,1980年至1996年的16年间,中国牛肉生产量是以每年16.4%的速度递增的,尤其是1992年至1996年的4年间, 其递增速度高达18.6%,这种持续、高速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肉牛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肉牛生产大国,仅次于美国和巴西(1996年美国牛肉产量为1175.7万吨,巴西为496.0万吨)。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国的肉牛生产水平还很低,肉牛业起步晚,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996年中国牛的年末存栏量为1.4亿头,占世界牛存栏总量14.7亿头的9.5%, 可中国牛肉产量仅占世界牛肉总产量5666万吨的5.4%, 即每头出栏牛的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另一方面,1996年中国人均牛肉占有量仅有2.5公斤,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10公斤)的1/4;而且质量差,大多为中低档牛肉;在深加工方面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表1中国牛肉生产统计数与校正数表*

项目 单位

1985年

1990年1991年

1.年初牛存栏统计数 万头

8212.8

10075.2

10288.4

2.年末牛存栏统计数 万头

8282.0

10288.4

10459.2

3.年初母牛存栏统计数万头

3009.63981.2

4103.6

4.年末母牛存栏统计数万头

3233.9

4103.64192.6

5.新生犊牛统计数万头

1298.2

1723.11807.0

6.母牛繁殖率(5/3)% 0.43 0.43 0.44

7.犊牛在活率设定数

% 0.70 0.80 0.85

8.牛出栏统计数 万头456.5

1088.31303.9

9.牛实际屠宰数 万头439.5

1165.31356.1

(1+5×7-2)

10.屠宰与出栏数之比(9/8) % 0.96 1.07 1.05

11.牛肉产量统计数

万吨46.7 125.6153.5

12.牛肉产量校正数

万吨 …

……

(12×10)

项目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年初牛存栏统计数10459.2 10784.0 11315.7

2.年末牛存栏统计数10784.0 11315.7 12331.8

3.年初母牛存栏统计数 4192.6 4311.6 4502.0

4.年末母牛存栏统计数 4311.6 4502.0 5102.5

5.新生犊牛统计数 1890.9 2078.6 2479.7

6.母牛繁殖率(5/3) 0.450.480.55

7.犊牛在活率设定数 0.900.910.92

8.牛出栏统计数1519.2 1903.7 2512.7

9.牛实际屠宰数1303.3 1395.8 1265.2

(1+5×7-2)

10.屠宰与出栏数之比(9/8)

0.860.710.50

11.牛肉产量统计数 180.3

233.6

327.0

12.牛肉产量校正数 155.0

165.9

163.5

(12×10)

项目

1995年1996年

1.年初牛存栏统计数12331.9

13206.0

2.年末牛存栏统计数13206.0

13981.3

3.年初母牛存栏统计数 5102.55530.0

4.年末母牛存栏统计数 5530.06059.5

5.新生犊牛统计数 2836.53222.8

6.母牛繁殖率(5/3) 0.56 0.58

7.犊牛在活率设定数 0.93 0.94

8.牛出栏统计数3049.73651.1

9.牛实际屠宰数1763.72254.1

(1+5×7-2)

10.屠宰与出栏数之比(9/8) 0.58

0.62

11.牛肉产量统计数 415.4 494.9

12.牛肉产量校正数 240.9 306.8

(12×10)

* 此表在畜牧经济专家张存根先生指导下计算。

资料来源:1、2、11项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5、1986、1997年。

3、4、5项来自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6、1990 ~1997年。

其他各项为设定值或推算值。

二、中国肉牛生产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靠政策,二靠效益,三靠科技,是中国肉牛生产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1.党和政府正确的决策,是推动肉牛蓬勃发展的首要因素。首先,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家庭饲养和包干到户,这一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变革,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自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养牛的积极性,使家庭饲养得以放手发展,也救活了相当数量的集体或国营农牧场。二是商品经济的确立。尤其是1985年国家宣布取消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自由上市、价格随行就市政策,使市场配置资源成为现实。三是流通渠道改变了国营系统独家经营的局面,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格局,各发挥其所长,使流通渠道畅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四是根据中国人多耕地少、饲料粮不足的国情,政府又适时确立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战略”,使肉牛业生产得以重视。尤其是1992年,中国政府确立并具体实施了“秸秆养牛战略”,强有力地推动了农区养牛业的发展。为了支持秸秆养牛业的发展,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并给予了资金、物资、技术的支持。据统计,1992~1994年,地方各级财政共完成秸秆养牛配置资金1.14亿元,相当于中央财政资金的1.75倍。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逐年增加,由1992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4200万元,年递增率为61.4%,远高于同期农业综合开发中中央财政支持资金10.5%的年递增率。

2.“效益好”是推动肉牛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社会对牛肉需求量不断增大的拉动,近两年牛肉价格平均年递增30%左右。1995年下半年,全国牛肉价格平均每公斤15.85元,在广州高达22.63元,大大刺激了肉牛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在秸秆养牛示范地区经济效益更好。资料显示,在阜阳地区饲养1头小牛犊,体重达300~350 公斤出售,需1年左右时间,扣除饲料消耗和劳动成本,可获纯收入500元以上。一个农户饲养两头牛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农户年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养牛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屠宰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赶着黄牛奔小康”亦成为豫、鲁、皖地区广大农民的“口头禅”。

许多农民养牛主要是为了获得综合效益。养牛使役(役肉兼用型)、牛粪肥用(1头牛产的粪可肥1亩田)、变废为宝(氧化秸秆养牛)、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等综合效益,是其它农业生产难以替代的。因此,尽管不少农户单项计算的效益并不算高,但养牛多元目的是农户积极养牛的基本动因,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在新时期的发扬。

3.科技进步给农户养牛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户是发展养牛业的主体,但只有在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持下,传统的养牛业才能注入新的活力。品种改良、秸秆青贮、塑膜暖棚饲养(北方)、快速育肥和防疫灭病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中国养牛业的水平,使中国养牛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其中,尤以秸秆氨化、青贮技术效果最显著。农作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处理后,可提高营养价值和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且秸秆过腹还田,又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种养的良性循环,在全国牛肉增长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据统计,1992年以来,在增长的牛肉中,98%以上来自农区,只有2%来自牧区。

三、中国肉牛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肉牛生产的持续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第一,最大的机遇是处在世纪之交,中国人生活水平将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人们对食物结构需求的多样性,给肉牛生产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二,由于发展养牛业适合中国国情,各级、各地政府对养牛业高度重视;第三,国际上“疯牛病”及“英特”病毒的影响,英国、瑞士、德国及泰国等国家的活牛及牛肉制品出口将会受到影响,这也为中国的牛肉出口提供了机会。中国肉牛生产也面临最大的挑战,首先,生产者在其自身对市场经济很生疏的情况下,却必须进入很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市场,不但要适应市场,还要赢得市场,为己所用;第二,中国肉牛生产水平低下,然而却要求在该基础上,生产出高产、优质、廉价的产品,以开拓市场;第三,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把市场对生产的冲击缩减到最小;第四,如何实现增产又增收。

中国肉牛生产的持续发展,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重重困难。

1.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农区和牧区共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区养牛业,这已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首先,因为农区有丰富的秸秆饲料资源。据估计,农区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5亿多吨, 目前得到应用的只占1/4,还有3/4有待开发利用。另外,农区还有大量的棉籽饼、菜籽饼、糠麸等农副产品,以及青绿饲料,给农区发展肉牛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在农区发展养牛业可以获取多重效益,尤其是秸秆养牛,可以节省大量粮食(如果全国秸秆总量青贮、氨化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约饲料粮2000多万吨,相当于增加2000多万亩粮田),非常适合中国人多、耕地少、粮食少的国情,是走内涵挖潜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正确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三,目前中国2/3的牛、羊,3/4的牛、羊肉产自农区,农区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应当长足发展。

当然,在重视农区大力发展养牛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牧区肉牛生产。中国牧区有33亿亩可利用草地资源,其利用潜力相当大。历史上牧区生产的牛肉供应着全国各大城市,至今仍然是广大牧民的主要副食品和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担负着向农区输送架子牛的重任。

2.提高牛肉质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市场是商品生产的先决条件,中国肉牛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开拓市场。牛肉的国内外市场很广阔,潜力也很大,但目前国内市场却时有滞销情况,国外市场也很狭窄,只局限于部分低档市场。问题根源在于质量制约。长期以来,国产牛肉中优质牛肉所占比重太小,国内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等所需的高档牛肉,国内无力供应,只好高价(3~5倍于国内价)进口;对于一般大众所需的牛肉,也由于肉质老、烹饪费时而食用单调(烧、炖),限制了国人的消费。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不能打入西方国家牛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质量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还有卫生检疫方面的一些问题。由此可见,提高牛肉质量是中国肉牛业持续发展关键的关键。因此,中国肉牛业发展战略需从“资源开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由过去的“重量轻质”向“重质轻量”方向转变。

提高牛肉质量,需采取配套措施。一是推广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繁育与饲养,根据牛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合理配制日粮,有针对性地分段肥育。二是适时出栏,提高牛的产品率。在品种改良的基础上,中国肉牛一般养到2~3岁,体重达到450公斤以上出栏较为合适。 对于役肉兼用牛来说,黄牛的最佳饲养期是5年, 水牛最佳饲养期至多也不宜超过6年。三是利用价格杠杆,鼓励生产优质产品,实行优质优价。 为此,要尽快制定出活牛分类标准、牛肉分级标准、牛肉及其制品的质量标准及卫生标准。四是重视牛肉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适销对路牛肉的花样品种。五是采用定点、集中、先进的屠宰加工方式,避免牛肉营养由于屠宰加工不当的损失和不卫生。六是加强检疫。

3.坚持“科技兴牛”,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肉牛业的发展最终将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为了将肉牛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九五”期间应重点抓好以下八项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①优质肉牛生产配套技术;②秸秆养牛综合配套技术;③牧区小草库伦草综合养牛配套技术;④北方塑料暖棚养牛技术;⑤牛传染病和寄生虫综合防治技术;⑥亚热带草山、草坡种草养牛配套技术;⑦开发农闲田种草养牛配套技术;⑧规模优养牛配套技术。

技术培训是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要运用现场观摩、办培训班、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科学养牛知识。对于推广适用技术所需要的物资,有关部门应纳入计划,优先供应。对于所需的资金,国家还要给予有力的支持。

科技成果的储备是肉牛生产后劲的源泉,必须重视肉牛业的科研工作,国家要保证起码的研究条件,使科研工作正常运转,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肉牛业增加技术储备。同时要创造条件,多出、早出成果,使科研走在生产的前面。

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中国养牛业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方式,迫切需要搞好社会化服务。因此要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饲料(草)加工处理服务体系、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信息服务体系等。强化服务功能、服务手段和服务意识,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根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种牛建设和配种网点和网络建设,整顿各种牛场、改良站和配种站点,充实仪器设备,改善技术手段,稳定技术人员,搞好人工授精,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流通体系建设。在继续鼓励多渠道经营的基础上,加速法规建设,为搞活流通和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环境条件;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活牛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养牛协会的服务功能和推进产销一体化进程,解决产销连接问题。三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信息网络,通过现代化的手段,随时、准确地进行生产信息、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服务等,提高生产者的科学决策水平,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5.实施名牌战略,变区域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中国肉牛生产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西部牧区、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等四大区域。四大区域各有所长,继续发挥其资源优势,发展肉牛的区域化生产是理所当然的。但必须增强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如要因地制宜新改建一批加工企业,包括饲料、屠宰、牛肉、皮革、骨粒等加工厂,进行牛产业系列化生产。同时,要有计划、有选择、有特色地上几个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产业一体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大发展。

6.建立肉牛和牛肉生产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肉牛生产面临两大风险,即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方面,主要是牧区灾害频繁。有黑(旱)灾、白(雪)灾、风沙、鼠害等诸多灾害,严重危害着肉牛生产;农区牛的死亡率虽然只有1%~2%,但如果发生在某个农户,对该农户则意味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市场风险更大,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农(牧)民面临的是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加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特别是1996年以来,中国牛肉市场已转为买方市场,因此未来牛肉的大起大落是完全可能的。为了避免“牛贱伤农(牧)”和减轻自然风险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国家应从财政拨专款,建立肉牛风险基金和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一是对自然灾害带给农民的损失有所补偿;二是当市场架子牛或牛肉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国家应以保护价金额收购,以保护农(牧)民生产肉牛的积极性。

标签:;  ;  ;  ;  ;  ;  

我国肉牛生产可持续发展分析_肉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