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业协会特征分析&基于1997/2007年非竞争性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的研究_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分析——基于1997-2007可比价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比价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特征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0)05-0017-10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由改革开放前人均GDP不到300美元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体现了国民财富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呈现,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近年来主要依靠出口需求驱动,对外依赖程度过高,将面临国外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因而,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关联分析是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产业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上发生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认识一国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特征,进而为经济预测、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服务[1]。该方法于20世纪30年代由列昂锡夫首创,并很快在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中国经济而言,Liu利用1987~1992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产出增长与结构变化的原因[2],李强、薛天栋则将时间区间扩大到1983~1995年,通过可比价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产业关联特征[3]。与以上研究仅仅局限于国内纵向比较不同,胡秋阳运用1987~1997年三张投入产出表,通过与日本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横向比较,来研究中国经济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4]。王岳平等利用1997年以及200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5,6]。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之前,而对1997年以后中国产业关联特征分析不够深入。目前相关研究普遍忽视了一个事实,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增强,我国的产业生产是在国际垂直分工的背景下展开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通过空间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形成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必然使得产业关联跨越国家行政区域的限制,从而对本国的产业之间相互联结产生影响。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采用了大规模的进口核心零部件,在国内组装后再大规模的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产品加工,也必然会对国内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产生影响。

为了去除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关联带来的影响,我们将进口内生化处理,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关联特征①。除此之外,本文的创新还体现在以下几点:(1)我们利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最新数据,研究了中国当前的产业关联特征;(2)为了能够研究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中产业联结的演变特征,我们利用1997、2002、2007年三张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动态研究;(3)目前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是基于当年价格的名义表,通过价格平减,我们得到三张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从而消除了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本文正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主要对中国当前的产业关联特征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则对中国近十年来产业关联特征变化进行了动态的分析,第五部分则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及数据来源

1.理论模型

则我们可以得到产出与消费、投资以及出口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通常用感应度系数反映一个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程度;用影响力系数反映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波及程度。一般说来,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能力,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经济增长过快时,这些产业部门将先受到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当一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较大时,则该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局颁布的1997、2002及2007年三张投入产出表[8-10]。由于三张表之间的统计口径有所调整,同时国家统一颁布的投入产出表都是基于当年价格的名义表,因此为了能够对三张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我们首先进行了部门的合并与调整,其次通过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有关农业部门的价格指数主要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而得到,工业部门的价格指数主要利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按行业分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得到,第三产业的价格指数主要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当年价与不变价推算得到,并以1997年价格为基准。

三、我国当前的产业关联特征

1.感应度系数

首先,我们直接使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得到基于当年价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的感应度系数(见表1)。计算结果显示,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共有10个,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分别为: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自来水及汽的供应、农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由于中国统计局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都是基于当年价格的名义表,为了消除1997年以来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使用基于1997年价格的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了平减,并将进口内生后得到了反映国内生产关系的投入产出表。在经过以上数据处理后发现,此时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共有11个,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电力、自来水及煤气的供应、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过表1可以发现,在对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处理之后,各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原有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中,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电力、水、汽的供应,只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有所下降,而电力、水、汽的供应业的感应度系数出现上升。感应度系数排名出现下降的部门包括农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感应度系数排名上升的部门包括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除了以上产业部门之外,感应度系数变化比较显著的行业还包括:纺织业的感应度系数从0.9893上升到1.154,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感应度系数从0.8516上升到1.06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从0.894上升到1.1379。

为了发现感应度系数变化的规律,我们根据1997年价格的投入产出数据,在不考虑进口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了感应度系数,具体结果可见附表。结果表明,感应度系数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价格波动和考虑进口影响产生的。我们根据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得到了各行业的平价指数,发现1997到2007这十年来,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所代表的资源类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生产品出厂价格十年来上涨了3.32倍,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生产指数价格十年来上涨较大幅度,因此如果直接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当年价投入产出表,可能会高估以上行业受到其他行业影响的感应程度。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例,在考虑到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后,其感应度系数从1.1728下降到0.6822,而对于第三产业而言,价格波动也造成了该产业感应度系数的普遍下降。与第三产业和资源类产业不同,绝大部分的工业部门在十年中出厂价格指数是下降的,其中轻工业部门的出厂价格指数下降幅度比较小,而通信电子类的高科技产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厂价格指数仅为0.7855。因此,如果不考虑价格波动的影响,将会低估工业部门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特别是严重低估了通信电子类高技术行业的感应度系数。

导致感应度系数变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产品的影响。一个行业部门如果过于依赖进口来维持国民经济生产需求,那么忽略进口的影响必然会高估该行业的感应度系数。我国进口比例较高的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业、通用专用设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中进口程度最高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进口指数高达0.70,说明满足国内最终需求(不包括出口)和中间需求的产品有近70%来自于国外的进口。在去除进口因素的影响之后,以上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仍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如果不考虑进口因素的影响,其感应度系数高达1.6646(1997年价格),在国内所有行业部门中排在前列,但由于其进口比例高达0.46,因此在消除进口影响之后,国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仅为0.8944,排在所有行业的第13位。此外,由于轻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进口程度较低,因此在消除进口因素影响之后,这些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

2.影响力系数

与计算感应力系数相同,我们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影响力系数(见表2)。计算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较为显著,特别是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尤为明显,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力,在所有的30个行业中位于前三位。农业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较弱,其中农业排在所有行业的倒数第3位,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和金融保险业位于最末两位。但在消除价格波动以及进口对于国内产业关联结构的影响后,我们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首先,建筑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其影响力系数从调整之前的第11位上升到第3位;其次,以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其影响力被严重高估,如果去除价格波动和进口因素带来的影响后,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制造业的影响力从首位下降到倒数第3位,其余相关高技术产业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次,除了非金属矿采业之外,采掘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力有了大幅度上升,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影响力系数从倒数第4位上升到首位;最后,对于第三产业而言,除了少数部门之外,其影响力系数从后列调整为前列,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明显的部门。

鉴于在数据处理前后影响力系数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针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1997年价格的投入产出数据,在不考虑进口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了影响力系数,具体结果可见附表。与感应度系数相同的是,导致影响力系数发生变化的原因也是由于价格波动和进口因素,但与其不同的是,价格指数对两者的影响方向恰好完全相反。价格指数越高,在相同的名义产出中含有的实际产出就越少,导致感应度系数被高估,但会引起影响力系数的低估。相反的,如果价格指数越低,那么在相同的名义产出中含有的实际产出就越高,因此会导致感应度系数被低估,同时会引起影响力系数的高估。根据平价指数,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所代表的资源类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而大部分的工业部门出厂价格指数是下降的,这是导致服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经过调整后大幅度上升,以及以通信电子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影响力系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导致影响力系数变化的另外原因来自于进口带来的影响。对于那些进口比例较高的产业而言,其被国内其他行业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产出中,有相当比例是通过进口得到的,因此若不考虑进口带来的影响,将会高估这些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垂直分工的背景下,产品生产过程形成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我国电子制造类等产业,采用了大规模的进口核心零部件,在国内组装后再大规模的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产品加工,制约了其与本国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为例,该行业中外资产出占从产出的比例超过70%,同时大量的中间件从国外进口,导致该行业的进口率达到70%,因此在考虑进口因素之后,该行业的影响力系数从1.1243下降到0.8851,在所有行业中排在后列。与这些进口比例高的行业不同,包括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内的产业部门主要依赖于国内的生产,因此在去除进口影响之后,其影响力系数反而得到了提升。

四、1997-2007年间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变化趋势

1997到2007年期间是我国经济工业化进程中关键的十年,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由“内需依存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同时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解1997~2007年间我国产业关联特征的变化趋势,我们对于1997、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类似的数据处理,得到了1997、2002和2007年三张可比价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利用(10)、(11)式计算得到相应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后,可以发现中国的产业关联特征具有以下的变化趋势:

第一,包括采掘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内的能源部门整体上感应度系数呈下降趋势,影响力系数呈上升趋势。通过表3可以发现,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在1997~2007年间的前半期是稍有升高的,但是在下半期有所下降,且下降的幅度明显超过了上升的幅度,因此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样,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金属矿采选业的影响力系数在前半期有所下降,但在后半期迅速升高,且升高的幅度超过了下降的幅度,因此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能源部门感应度下降,意味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能源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有所降低,说明我国的能源需求呈现出刚性的特性,而能源部门影响力系数的提高,意味着该部门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拉动作用日趋增强。

第二,制造业部门整体上感应度系数呈上升趋势,影响力系数呈下降趋势,但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

对于轻工业部门而言,除了纺织业是感应度系数下降和影响力系数上升以及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影响力系数上升之外,其余部门感应度系数上升的同时影响力系数下降。在重工业内部,材料工业一直保持较高的感应度系数,特别是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工业两大部门,说明材料工业受整个经济景气的影响比较大。机械工业长期以来在重工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根据表4可以发现,该部门对于经济的影响力正逐步下降,但对于其他部门的依赖程度正逐步增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机械产业逐步应用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中,因此感应度系数会逐步上升,但由于国际垂直分工的深入以及大量的FDI进入了该领域,相当比例的中间投入品通过进口得到,因此对于国内经济的拉动程度就较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表4所显示,1997年我国所有工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超过平均水平(大于1),表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到了2007年,部分工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已经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发生改变,相反,服务业部门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上升。

第三,第三产业感应度系数整体上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而影响力系数出现上升。

如表5所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感应度系数整体上出现了先上升再下降的现象,这说明在1997~2002年期间,第三产业作为中间品投入是不断上升的,但是在2002年之后,其中间投入不断下降。这可能与近年来中国过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而忽视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有关。实际上,尽管在1997年时仅有住宿和餐饮业的影响力系数超过平均水平,但通过这十年来的发展,部分第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已经超过或接近平均水平,说明第三产业必将成为取代工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第四,农业、建筑业以及水、电、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其变化趋势见表6。之所以将三个部门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三个部门很难与其他部门归类分析。对于农业而言,其感应度系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农业作为中间投入品正逐步被其他行业所取代,实际上钱纳里(1963)发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中间品的使用比例上升而第一产业中间品的使用将下降,我们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对于电力、水、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来说,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感应度系数在十年间迅速上升,可能会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筑业是比较特别的行业,其感应度系数在此期间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该行业作为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是不断下降的,但是其影响力系数快速上升,并在2007年位于我国行业部门的前列,表明建筑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实际上也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是一致的。

以上分析表明,经过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日趋甚微,在第二产业内部,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整体的主导地位已经发生改变,电力、水、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可能会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反,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定位日趋重要,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7、2002以及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关联特征,并对1997~2007年间中国产业关联特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了避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进口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将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变换成非竞争型数据,同时通过价格平减得到了三张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新的视角下关于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将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具体包括:(1)价格波动导致能源类产业和第三产业感应度系数普遍下降,工业部门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感应度系数有所提升,进口比例较高的行业感应度系数出现下降;(2)在消除价格波动以及进口对于国内产业关联结构的影响后,高技术行业影响力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明显的部门,建筑业影响力系数上升到前列;(3)经过1997到2007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日趋甚微,在第二产业内部,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整体的主导地位已经发生改变,电力、水、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可能会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反,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影响力逐年增加,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1)要重新认识工业部门,特别是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表明,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价格波动和进口因素的影响,高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被严重高估;(2)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服务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但是当前的经济结构过于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因此,当前我国要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发展重心由“工业化”向“经济服务化”方向转变,特别要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3)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在我国行业部门中排在前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因此要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满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4)要大力发展电力、水、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产业和能源产业,避免该类产业部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收稿日期:2010-06-02

注释:

①刘遵义等使用非竞争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计算了中美两国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但并未研究产业之间的关联特征[7]。

标签:;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业协会特征分析&基于1997/2007年非竞争性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的研究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