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_苑志钢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_苑志钢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障。而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缝对接。因此,本文从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关系入手,以期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与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生动力 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其产生必然有着自己的历史基础与思想来源。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存在并发挥影响力的重要思想来源。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若想培育并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探析两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有根、有源、有生命力。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1.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观,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思想根源。比如对于“小康”与“大同”的追求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夙愿。“小康”这一概念最早见之于《诗经》。在《诗经》中就有“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的诗句。而在《礼记》中戴胜针对“大同”这一理想社会的终极追求更是振聋发聩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但无论“小康”还是“大同”,其实现都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以及“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观。而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中华民族,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文明”这一理念也早已融汇到我们历史长河的方方面面。“以和为贵”、“致中和”等思想更是“和谐”这一理念的直接理论源头。

2.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同样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思想及历史根源。比如“从心所欲,不逾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等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对于“自由”的认知与追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公平正直,一言而万民齐”“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等理念也深刻反映了古人对于平等与公正的追求。而“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等理念也都体现出古人对于法治的认识以及对于法治社会的推崇与追求。

3.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基础。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为人”价值导向。比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几千年来最稳定的文化基因,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及其杀身成仁的壮举无不体现出“爱国”之一价值取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就是对敬业价值观的深刻阐释,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业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忠,忠于自己的事业,“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强调的就是对于事业的忠诚。“一勤天下无难事”强调的则是敬业这一价值观中所包含的“勤”元素,而“忠”与“勤”相结合就是个人在敬业价值观方面的“知行合一”。在中国人的伦理认知中,诚信从来都是做人之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等体现出的都是诚信思想。而“仁者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等体现出的都是与人为善的友善思想。

所以说,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公民层面,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文化基因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文脉相连。

二、厘清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关系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1.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关系是坚定“价值观自信”的坚实保障。新时代,走好“中国道路”,“唱响中国好声音”需要坚定“价值观自信”。而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关系,既有助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来培育、弘扬、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能够坚定脚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又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发挥其向上、向善的力量,化解各种不和谐因素,破解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和不良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侵扰。而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可以使我们整个社会的精气神更加丰沛,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脚步更加坚实与沉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因此,今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继而坚定我们的“价值观自信”。

2.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关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性需求。习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是,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渊源。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其当代价值观的形成都无一例外会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关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关于“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众所周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骨,而这种特色与风骨不仅仅是在形式上运用了中国人民习惯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内容上汲取并融汇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才形成了我们的特色与风骨。因此,今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一定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厘清各个价值理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理论起点与发展脉络,并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因此,通过厘清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关系与内在关联,扩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深度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坚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研究

习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贯通、融合,并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全民族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因此,在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将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分讲清楚,也要将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讲清楚,同时,还要将这两者之间的关联讲清楚。如此一来,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根、有源、有生命力。

1.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习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因此,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就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所有价值理念都可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譬如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所阐释的富强与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蕴含的文明与和谐思想等等。而所有这些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目标、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价值导向等都是高度契合的,都可以,也必须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中。因此,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传统价值理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使之真正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并最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并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内生动力。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有生命力,因此若想使优秀传统深度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比如“岳飞文化”的“双创”可以为“爱国”价值观的弘扬提供内生动力。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双创”,也使得“知行合一”的“知”从“良知”这一单一理念拓展为“知识”、“认知”、“思想”“理论”等方方面面并进而发挥其在各个领域的指引作用。

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双创”,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并通过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根、有源、有未来。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有经有权”的原则。“有经有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有经”即要把握住传统价值理念的精髓,“有权”就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扩大其内涵与外延,使其能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树的话,那么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就是这棵树的根,也就是“经”。而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所展现出的表现形式就是这棵树的枝叶花果,也就是“权”。

我们今天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有经有权”的原则,只有通过坚持“有经有权”的原则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真精神,融入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元素,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深入人心,更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参考文献

[1]徐光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J].文化软实力,2016,(03)。

[2]李志强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2)。

[3]梁秀文 夏从亚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16,(11)。

论文作者:苑志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_苑志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