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投资与非洲经济发展_非洲大陆论文

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投资与非洲经济发展_非洲大陆论文

战后初期西方国家的投资与非洲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战后论文,西方国家论文,初期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0)06-0097-09

非洲经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十分引人注目的大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战期间的非洲经济已做了相当的研究,撰写了大量论著。但是,对战后初期,即1945-1960年这一段时间的非洲经济却研究甚少。笔者认为,战后初期的非洲经济明显地表现出: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增大了对非洲的投资,另一方面是非洲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考察非洲各国是如何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哪些经验教训?研究这样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战后初期,英、法等宗主国和一些非宗主国把非洲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看成是使其“康复”的希望。1948年3月,英国工党政府在它的一份文件《工党的西欧计划》中写道:“西欧本身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存在,这是已经完全证明了的,我们对美国供应的依赖性的真正减少,主要是与非洲大陆丰富资源的开发相联系。”[1](p.23)

法国统治集团也持这种观点。曾任法国驻突尼斯的总督让·蒙写道:“必须开发非洲使它长期与欧洲联系在一起,以便巩固欧洲的阵地。而且,使非洲大陆便于发展。”[2](p.11)“世界上任何地区的关心和感情,都不如对非洲那样浓厚。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关系,法国同这个近邻大地联系起来了,正像法国的繁荣和安全靠了欧洲一样,也靠了这个大陆。”[3](p.112)

1951年,西德的副总理布吕希说:“西德几乎是没有任何殖民地基础,而农业又极为薄弱的唯一国家,这就是它遭到困难的原因。”1957年12月,西德的《军事科学评论》写道:“黑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对西方世界军事潜力的意义在于:对于在空战时容易遭受损失的欧洲工业来说,它能够首先成为一个可靠的粮食、原料基地和备用地。”1958年9月,西德总理阿登纳在对意大利记者的谈话中声明说:“我们应该把非洲不发达的国家争取到我们这方面来。”[4](pp.15-17)

在二战中发了横财的美国,对非洲也是十分重视的,把它放在“全球战略”计划中的重要位置上。这是因为,美国不仅需要非洲丰富的资源,特别是铀、锰等战略原料,而且还要挤进非洲,以巩固、发展自己在这一重要战略要地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把非洲变为抵御前苏联、镇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据地,为他的全球战略服务。

美、英、法和西德等西方国家对非洲十分重视,“开发”非洲的各种方案、计划,不断地拟订并付诸实施。1945年和1946年,英国颁布“关于发展和提高各殖民地福利”法律,并设立“殖民地开发公司”和“海外粮食公司”,1950年,在英联邦外长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科伦坡计划”。1946年4月,法国通过了“关于法兰西及海外领地经济现代化计划”的法律,并设立“计划会议”和“计划总委员会”,专门从事这项工作。1951年西德恢复了前德国的殖民地机构,1952年建立了“海外领地委员会”,1955年,成立了“德国——非洲协会”,1957年2月建立的“西德——不发达国家合作协会”,其主要目的就是开发非洲的自然资源。美国也制定了不少的方案和计划,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是杜鲁门总统提出的“第四点计划”。

西方国家在战后初期制定和实施的开发非洲的各种方案、计划,主要体现在对非洲投资的增加。

法国对非洲投资的增加是比较快的。1953年在北非的投资为640亿法郎,1957年增长到890亿法郎;1953年对黑非洲的投资为497亿法郎,1957年增长到640亿法郎。法国对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法语非洲国家,如: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据统计,1953年法国对阿尔及利亚为331亿法郎,1957年增长为411亿法郎;1953年法国对摩洛哥的投资为132亿法郎,1957年增长为189亿法郎;1953年法国对突尼斯投资为121亿法郎,1957年增长到185亿法郎[5](pp.41-43)。

英国对非洲的投资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英国政府对非洲的援助(包括赠款和贷款),另一方面是英国私人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据统计,1961年英国对非洲的援助为1.58亿美元,私人直接投资为0.84亿美元。英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非洲的英联邦国家,如西非的尼日利亚、加纳,东非的肯尼亚、乌干达、马拉维,另外对埃及、苏丹、扎伊尔、刚果和南非也有投资。其中1960年,英国对尼日利亚投资为0.3亿美元,私人直接投资为0.1亿美元;对南非的投资为0.5亿美元,私人直接投资为0.4亿美元;对加纳私人直接投资为0.12亿美元;1960年英国对肯尼亚的投资为0.27亿美元;对坦桑尼亚为0.16亿美元;对马拉维为0.058亿美元[6](pp.360-361)。

西德也开始对非洲积极投资。1950-1960年,西德对非洲的投资总额高达9.8亿马克,私人直接投资为2.21亿马克。西德在非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埃及、利比里亚、突尼斯、坦桑尼亚、苏丹、加蓬、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和南非等国。据统计,1952年至1961年间,西德私人直接投资在埃及为0.18亿马克,阿尔及利亚为0.25亿马克,几内亚为0.24亿马克,利比里亚为0.34亿马克,南非为0.80亿马克[7](pp.18-19)。

战后初期,对非洲投资最多、增长最快的要算美国。据统计,1945年至1952对非洲援助总额为0.14亿美元,1952年至1961年就增长为17亿美元。二战前的1936年美国私人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为0.73亿美元,到战后的1950年就增长为2.87亿美元,1960年达到9.25亿美元。美国对非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刚果、马拉维、尼日利亚、扎伊尔、加蓬、毛里塔尼亚和南非等国。其中美国对南非的私人投资在1936年为0.55亿美元,1950年就增加为1.40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2.86亿美元。1960年,美国对尼日利亚私人直接投资达到1.2亿美元,对埃及达到2.80亿美元[8](pp.146-149)。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而非洲的资金是很有限的。战后初期要发展经济,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西方国家增加对非洲投资,这正是非洲各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事实表明,非洲各国政府都把发展交通运输、采矿业和加工工业作为重点,加大对这些部门的资金投入,使得这些部门得到很快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建设和发展,对外部有严重依赖的非洲经济尤其如此。矿物原料和土特产的出口,消费品的输入都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公路和港口的修建不仅沟通了内陆与沿海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而且还促使铁路、公路的沿线地区和以港口为中心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若干新的经济区。因此,非洲各国都十分重视交通运输的建设和发展,增加投资,扩建、改建、新建一大批铁路、公路和港口,特别注意交通运输网的建设,以发挥综合运输能力。

如象牙海岸,1947年至1957年间,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63%以上[9](p.181)。

铁路方面:战后初期,象牙海岸改建了阿比让——尼日尔铁路,该铁路总长为1146公里,从1949年开始改造,1955年通车,这是贯穿象牙海岸南北的大动脉。沿线也因此形成了若干经济作物区、矿区和城市。客货运输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客运,1949年为93万人,1960年就达到150多万人[10](p.38)。

公路方面:主要是修建以阿比让为中心的公路网,战后初期东部的“可可迂回路”,西部的“几内亚之路”的公路网基本形成,而且还把一般的泥石路改建成沥青路面。据统计,全国有公路3.2万公里,改成沥青路面的有790公里[10](p.45)。

港口方面:阿比让是西非沿海一带最大的港口之一,经过改建和扩建之后,货运量大大增加。1950年为50万吨,1960年就达200万吨[10](p.70)。另外,在航空方面:从1950年起以阿比让为中心先后建成了供国际使用的7个机场,供国内的6个机场。

又如南非:

铁路运输方面:战后初期,南非主要是对旧铁路的改造,使用电气机车修筑双线,改善车站设备等。据1960年统计,全国铁路总长为26000公里,改造成电气化铁路达4322公里,占铁路总长的16.62%[11](p.242)。同时1948年和1952年又兴建两条不长的小支线铁路,其中一条是通往奥兰治新的采金区,另一条是通往纳塔尔新采煤区[12](p.75)。

公路方面:战后初期,南非对旧公路进行了改造。据1959年统计,全国有公路13万公里,改造成沥青路面的达到38000公里。同时,也兴建了混凝土公路和柏油、石头铺成的公路,称为“特马长丹公路”。

港口方面:海洋运输在南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59年南非就有了自己的船舰队:两艘新的远洋油轮,三艘油船(每艘排水量为18000吨),二艘冷藏船和三艘摩托船[13](p.51)。主要港口有开普敦、德班、伊丽莎白和东伦敦港。战后初期,南非对上述港口都进行了改造。特别是对德班港的改建和扩建工程特别巨大。改造后的德班港,有干船坞和注水船坞,有冷气设备和汽油库,有全国最大的谷仓,煤炭储存场所。就码头长度而言,德班港在南非各港中居第一位[14](p.592)。

航空方面:南非的航空运输起步较晚,特别是国际航空在战后初期才发展起来。1950年开辟的第一条国际航空线是约翰内斯堡——伦敦,接着又开辟约翰内斯堡——阿姆斯特丹、约翰内斯堡——布鲁塞尔,还开辟了至斯德哥尔摩、罗马、纽约、悉尼等地的航线。由于战后初期国际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货运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1950-1955年间,货运量增加了三倍以上[15](p.57)。

再如加纳:

铁路方面:1954-1956年间,新建三条铁路,总长为494公里。

公路方面:不仅改造兴建公路,而且还在1957年建成了横跨沃尔特河,长达805英尺的一座大桥。这就大大改善了沿河两岸的公路运输状况。

港口方面:战后初期,主要是对旧港口的改造。如对特马港的改造,1954年动工,1960年完成。改造后的特马港,包括两条总长为12000英尺的防波堤,防波堤之间的面积达430英亩的深水区,还有二个码头,每个码头有四个停泊所和充足的储藏设备,还有一个装备码头,一个干船坞和一个装卸石油的停泊所。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大港口,对加纳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出口贸易,起了很大的作用。

航空方面:战后初期,加纳的航空运输发展很快。供国际使用的阿克拉机场经过改造后成为航空中心,与世界各地如英国、荷兰、瑞士、尼日利亚等都有航班,航运量不断扩大,单就客运量而言,1962年就达到182000人[16](pp.111-119)。

其他非洲国家,如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中非的刚果,南非的安哥拉,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等,战后初期的交通运输业都有相当发展。

(二)采矿业的继续发展:

采矿业是非洲的优势产业,二战前就有很大的发展,战后初期的发展更快。不仅是因为西方国家急需非洲丰富矿产资源,因而加大采矿业的投资,更重要的是非洲各国都十分重视采矿业的持续发展,因采矿业不仅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部门,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部门,能够为国家积累较多的资金,以利于经济的更大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发展优势”。

非洲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铀、铂、铌、锂、铬、黄金、钻石等矿产的藏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磷酸盐、铜、石棉、石油的藏量也十分丰富。战后初期,美、法等西方国家对非洲的矿产资源进行考察,发现一些新的矿产地。如南罗得西亚的锂,北罗得西亚、莫桑比克的铀,西非、赤道非洲的铜、铁钒土,特别是在撒哈拉及其邻近地区发现了石油。这就使得西方国家争先恐后地来到非洲开发资源。

1956年,以波尔顿为首的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专门小组,在考察非洲之后提出的报告说:“事实上,殖民地非洲的原料满足了美国相当大的一部分需求。这些原料包括:扎伊尔的铀、钴和工业用金刚石;黄金海岸和法属摩洛哥的锰;罗得希亚的铜;南非的铀、铬和石棉。”[17](p.45)

战后初期,美、英、西德等对非洲的矿产资源依赖越来越大。比如在1956年,美国所需的铌、钽全部是从非洲进口的。另外,钴的75%,金刚石和锰矿石的50%,铬矿石的33%也是从非洲进口的[17](p.48);英国所需的铁矿砂的31.5%,锰矿石的44.3%,铬矿石的61.5%,钴的97.4%,铜的60.3%,锑的93.3%,石棉的36%都是从非洲进口的。法国所需的磷钙的100%,铅的84.8%,锌的93.3%,石棉的60.8%都是从非洲进口的[18](pp.38-42)。西德所需磷钙土的71.3%,锰的20%,铬的22.5%,也是从非洲进口的[17](p.49)。

西方国家急需非洲的矿产品,因而积极加大对非洲矿业的投资,使战后初期非洲采矿业继续发展,无论在规模,还是在产量上都有极大的增长。据统计,整个非洲的矿产总值从二战前1938的10亿美元增加到战后1955年的54.4亿美元[17](p.49)。

从矿产品的产量来看,增长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比如,铀:1952年,南非只有一家从金矿砂中提取铀的工厂,1957年就有17家工厂,出口铀的总价值约5000万英磅;锂:南罗得西亚的锂矿生产从1950年就不断增长,1957年达到11万吨;铂:1951年南非铂矿的开采量为5.6吨,1960年为13.4吨,价值为46万英镑[19](p.171);铁矿砂:从整个非洲来看,1938年生产386万吨,1956年增长为685.8万吨。从个别国家来看,如南非:1945年为54万吨,1960年达到334.2万吨;利比里亚1955年为116万吨,1960年为219万吨[19](p.178)。锰的开采也是发展很快的。如加纳:战前的1939年开采34万吨,价值为79万英镑。而战后1952年就增加到79万吨,价值为872万英镑[16](p.121)。

石油:1956年大撒哈拉东部发现新的石油产地,31个油井正在钻探,中部哈西——麦加杜地区的石油正在开采,1958年石油产量达到3.5万吨;阿尔及利亚1950年的石油产量为0.3万吨,1960年为863万吨;尼日利亚1950年发现石油,1958年开始生产,1960年就达到85万吨;加蓬1949年发现石油,1956年开始生产,1957年就生产17万吨[20](pp.250-281)。

贵金属黄金、金刚石的开采发展也很快。如南非1955年的黄金开采量占资本主义世界总量的53.6%,1960年达到63.7%,而1961年增加到65.6%。黄金的开采获利也多,1959年仅“联邦有限公司”就获280万英磅的纯利润,而且1960年增加到360万英镑[11](p.157)。加纳的黄金开采量很可观的,1954年加纳开采的黄金量为789000纯盎司,价值为980万英镑;到1962年开采量就达到946000纯盎司,价值为1125万英镑。[16](p.107)。金刚石:1938年非洲总产量为1131万克拉,1956年为2227万克拉[20](p.258)。南非1950年为190万克拉,1960年为310万克拉。加纳战前为108万克拉,而战后的1956年就增加到251万克拉[19](p.176)。

矿产品的产量增加,以矿产品为主要出口的出口额当然也随之增加,外汇储备也增加不少。如埃及,1937年出口额为2亿美元,1960年增加到5.68亿美元;外汇储备1937年为1.63亿美元,1950年就增加到8.81亿美元,1960年国民收入达到32.9亿美元[21](p.168)。又如阿尔及利亚,1937年出口额为1.73亿美元,1960年增加到3.94亿美元。国民收入1960年达到23.4亿美元[19](p.169);再如坦桑尼亚,1937年的出口额为0.26亿美元,1960年为1.21亿美元,国民收入1960年达到5.1亿美元[21](p.201)。

另外,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的出口额也增长不少。南非1938年为1.63亿美元,1949年为5.57亿美元,1960年为12.33亿美元。单是黄金出口增加也是十分快的,1938年南非的黄金出口为0.71亿美元,1959年增加到2.24亿美元[21](p.191)。尼日利亚1938年为0.47亿美元,1948年1.81亿美元,1960年2.52亿美元;苏丹1938年0.30亿美元,1948年0.99亿美元,1960年1.82亿美元;利比亚1938年0.06亿美元,1948年0.12亿美元,1960年7.96亿美元;突尼斯1938年0.39亿美元,1948年0.61亿美元,1960年1.20亿美元[19](pp.191-192)。摩洛哥1938年0.43亿美元,1948年1.78亿美元,1960年3.54亿美元[21](p.192)。

(三)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和加工制造业的兴起。

战后初期,英、法等西欧国家经济衰败,不少产品大大减产,无力提供非洲需要的大量商品。如英国的棉织品:1937年为33.28亿平方米,1950年降为19.41亿平方米,1960年再下降为11.83亿平方米。毛织品:1937年为3.97亿平方米,1950年降为3.76亿平方米,1960年再下降为3.07亿平方米。棉纺锭数1950年为1031万锭,1960年为688.6万锭。棉纺1950年为43.3万吨,238.7万件,1960年为28.5万吨,157.2万件[19](p.213-214)。再如法国的棉纱锭数也呈下降趋势:1939年为749.1万锭,1950年下降为676万锭,1960年再降为569.7万锭[19](p.216)。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非洲国家纷纷制定进口替代战略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英、法等国为了减少对美国供应的依赖和对美元的需求,稳定本国的货币体系,并阻止美国等国向非洲属地渗透,开始在非洲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战略,这就大大促使了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其中纺织和食品加工制造业特别突出。

以南非为例:

毛纺织工业:在1946-1950年就新建了9个现代化的毛纺厂,1960年又新建了6个梳毛厂[22](p.439)。

棉纺工业:1950年16000纱锭,200台织布机[23](p.273)。1960年南非的棉纺厂达到了30家,20万纱锭[24](p.417)。

南非的食品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1945年各种类型的罐头厂22个,1959年就发展到40个。1952年还建成了一个能生产40个品种的饼干厂,面粉厂也纷纷建成,1960年就有200多个[23](p.165)。其他的食品加工制造,如肉类加工、黄油制造、干酪、炼乳、奶粉、酸奶等也十分发达。

除纺织和食品加工制造业外,还有金属加工制造如:罐头的金属盒、汽车自行车的装配和修理、铜管、套管、螺丝帽、铁铲、钢索等加工厂不断建立并投入生产。

像南非这样的加工制造业,不论是毛纺织、棉纺织,食品加工,还是金属加工制造业,在尼日利亚、几内亚、扎伊尔、加纳等许多非洲国家先后也建立起来,只是规模和产量不同罢了。

非洲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原料出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那么,对原料的加工以便出口的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木材需要加工以减少运费降低成本,这就使得锯木厂、家具制造厂和胶合板厂迅速建立起来。如象牙海岸:1960年就有36个锯木厂、7个家具厂,木材出口量也不断增加,1956-1961年象牙海岸木材出口增长了25%,又如加纳1940年出口木材100万立方英尺,1951年就增加到1000万立方英尺[16](p.112)。再如尼日利亚在二战前没有锯木加工,但是,到1961年锯木加工就发展起来了,其出口量占原木出口量的22.7%[25](p.178)。

矿石出口也需要加工,一般矿石的金属含量低,需要加以精选以便去掉废物减少运费,降低成本。对锡矿、银矿的分选和洗选就是如此。如锡和铌铁矿在尼日利亚的两家炼锡厂进行精选和分选;铁矿石的精选在利比里亚的四个矿山和塞拉利昂的马兰帕矿山进行;锡土在几内亚的弗里亚工厂进行精选;磷酸盐矿在塞内加尔和多哥进行精选。金刚石出口在二战前大多数是未经加工的,战后初期,南非出口的金刚石有三分之一是经过加工的金刚石[21](p.293)。

土特产的出口更需要加工,如包装,剥壳、榨油等以便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此类加工业在尼日利亚特别发达,1950年以后发展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加工工业就有120多家。其中有四个大型的榨油厂,还有橡胶厂、碾米厂、制革厂、木棉清洗厂、剑麻剥制厂和木薯厂等[25](p.176)。

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也表现在从事进口原料或半成品的加工方面。如象牙海岸的纺织和服装加工制造所使用的原料,如棉花、合成纤维、羊毛、染料以及合成品等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经过加工后制造出的产品除供本地销售外,还运销西欧和美国。如二战前南非的出口总值中,加工工业品的出口只占5%,到1967年就增加到25%[21](p.299)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使非洲的经济状况大大改善,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战后初期,非洲经济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也不能不注意到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

(一)粮食作物发展缓慢: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物的生产,是绝不可少的。而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作物只有快速增长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战后初期的非洲尤其应该如此。然而,战后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加大投资非洲的重要部门是矿产业,再加上非洲各国对粮食作物的生产重视不够,因而使得粮食作物的发展缓慢。如1949年,木薯0.28亿吨;甘薯0.17亿吨;黍0.12亿吨;小麦0.03亿吨;大麦0.033亿吨;玉米0.09亿吨;大米0.03亿吨;十年后的1959年,木薯0.31亿吨;甘薯0.19亿吨;黍0.14亿吨;小麦0.05亿吨;大麦0.038亿吨;玉米0.1亿吨;大米0.5亿吨[26](p.283)。从个别国家来看,有的粮食作物的产量甚至下降。如小麦的产量,阿尔及利亚1957年为0.0135亿吨,1960年下降为0.01106亿吨;阿联1951年为0.0146亿吨,1960年下降为0.0144亿吨;南非1957年为0.0078亿吨,1960年下降为0.0074亿吨[27](p.278)。这就使得非洲人在战后初期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反而没有粮食吃,处于饥饿之中,不得不进口粮食。如利比里亚仅1953年至1958年就进口价值为540万美元的大米,1957年进口价值为60万美元的肉和肉制品,50万美元的乳制品和禽蛋制品,80万美元的鱼类制品,1958年进口80万美元的烟和烟叶制品,140万美元的饮料[28](p.235)。这完全是利比里亚被指定为西方国家生产初级农业原料和矿物原料的结果。倒头来满足了西方国家的需要而使自己遭受巨大损失。

又如埃及:1934-1938年平均每年进口小麦和面粉1.6万吨,而战后的1948年就进口42.2万吨,1960年更增加为99.4万吨[21](p.221)。再如加纳每年要进口大量的鱼、肉、大米、糖等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单大米一项的进口数额就不断增长,1939年进口价值9.3万英镑,1950年就增长为56.4万英镑,1962年更增长到376万英镑[16](p.78)。

本来非洲的外汇是很有限的,每年要花费如此巨额的外汇去购买大米等粮食产品,这不能不对非洲造成巨大损失,对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经济的脆弱性和依赖性突出。

非洲国家主要依靠矿、土特产出口来换取外汇,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又通过进口西方的工业品来维持国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的矿产品价格下跌,工业品价值上涨,非洲各国外汇收入就急剧减少,相关产品的产量就会减少,甚至倒闭、关门、歇业。

1957-1958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对非洲经济的打击异常沉重。如扎伊尔1957年的出口额比1956年减少30亿法郎。南非1958年的出口额比1957年减少2亿美元。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1956年的出口额为1.817亿英镑,1957年下降为1.561亿英镑,1958年再次下降为1.423亿英镑[21](p.218-223)。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非洲的矿产量也急剧减少。如扎伊尔铜的开采量1956年为24.7万吨,1957年24万吨,1958年为22万吨。尼日利亚的锡矿产量1958年比1957年下降30%,北罗得西亚的一家大矿场——班克罗夫特,南罗得西亚和北非的铬矿相继倒闭[28](p.115)。

(三)外资控制经济部门

更为严重的是,西方国家通过大量投资等手段,控制了非洲国家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控制了扎伊尔和南非的铀,西南非的锌、铅和铜,乌干达的铜和镍的开采。特别是对利比里亚的控制更为严重,正如杜波依斯在其学术专著《非洲》中写道:“美国在利比里亚购置港口和机场,占有那里的铁矿和橡胶种植园,从而使利比里亚几乎处于殖民地的地位。”

英国牢牢地控制着加纳的经济。曾是英驻加纳使馆的一位高级官员杰弗里·德弗里斯塔在他的文章《不列颠与加纳经济》中写道:“1957年加纳独立时,英国在加纳经济的所有部门中(除农业外)占据统治地位。”独立后,虽然情形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英国资本在加纳的进口贸易、采掘工业、制造工业、银行业、保险业、航运业以及土木工程和建筑业中占很大比重。”其中英国的非洲联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占加纳非耐用消费品和生产用品的40%”;英国木材公司“占有加纳原木出口额的75%”;英国的“西非银行在加纳有42个分行、巴克莱银行有60个分行”;英国在加纳有20个以上的保险公司;在加纳的英国工厂有:“一个烟草厂,一个铜材加工厂,一个汽车修配厂,一个利华兄弟肥皂厂,一个胶合板厂,一个冷藏库,一个酿酒厂等等”[16](p.95)。

法国控制了喀麦隆的经济。前苏联学者姆·戈鲁布克撰文指出:“在东喀麦隆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法国资本,它控制了大部分的工业和大部分的咖啡、香蕉、橡胶等这类重要出口作物的生产。”法国和其他外国公司所掌握的对外贸易“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在东喀麦隆开业的“储蓄银行都是法国大银行的支行”,“外国垄断组织(主要是法国)渗入到东喀麦隆的各个经济部门”,例如:木材的采伐、加工和出口方面,有像“喀麦隆木材公司、喀麦隆森林和加工开发公司”之类的大公司,控制着东喀麦隆的木材。东喀麦隆的汽车运输业,被法国的“汽车开发公司所控制”。在石油产品分配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法国非洲石油公司”[29](p.10-17)。

比利时控制了扎伊尔50家公司,主要有3个铁路公司,2家银行,12个矿山,6个种植园,3个金融事务所,11个商业和工业公司,其中“上加丹加矿业公司”是最大的公司,它控制的矿区面积,超过了比利时本国的领土面积[30](p.30)。

另外,西德和日本等,对非洲的经济渗透不断加强,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西方国家投资开发非洲,决不是为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进一步控制非洲,为它的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在客观上也的确是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包含着非洲人民所付出的血汗甚至生命的代价,而西方国家却从中获得巨额的经济利益。在这里我们只举一例就可说明:1960年英国私人对加纳的直接投资为0.115亿美元,而获得的利润就达0.213亿美元[31](p.18)。

战后初期,非洲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必须首先发展交通事业,必须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采矿业,必须积极发展加工工业。同时也有不少的教训值得吸取,这些教训是:必须逐步发展粮食作物以解决人们吃饭问题,必须建立起国民经济体系,不能只是单一的出口型经济,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不能让外资控制主要经济部门的生产和销售。

【收稿日期】2000-01-08

标签:;  ;  ;  ;  ;  ;  ;  ;  ;  

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投资与非洲经济发展_非洲大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