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的特点及保护发展_呈坎论文

徽州古村落的特点及其保护性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徽州论文,古村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点

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区,历史上就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程朱理学的发展、皖派朴学的繁荣,都标志着徽州文化向多层次、全方位化的历史迈进。明清时代的徽州文化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兴盛景象,哲学、文学、史学、数学、医学、军事学、法学、商学、天文、地理、音乐、绘画、雕篆、徽墨歙砚、印笺刻书、居宅祠宇、村第、园林、佛寺道观、石坊牌楼、茶道、徽菜、徽剧以及各类工艺等,应有尽有,自成系统,而且多数领域均涌现出不少名家巨匠。徽州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徽州商品经济的发达。明中叶至清中叶,徽商臻于鼎盛。徽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①],足布“滇、黔、闽、粤、豫、晋、燕、秦……淮、浙、楚、汉”[②],甚至“诡而海岛,罕而沙漠”[③]。俗有“无徽不成镇”之称。大部分徽州人属历史上的中原名族世家迁徙而来,“贾而好儒”的遗风犹存,因而导致了自两宋以来享有文献之邦“人物之多,文风之盛,称于天下”[④]之誉的徽州文化的形成。加之徽州“山水奇秀,称于天下”[⑤],使徽州文化更富地域特色。仅从徽州各地保存下来的古村落的状况,即可窥视徽州地方文化的面貌。这里仅从村落形成的基本组成要素出发,谈谈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点。

1.组团的家族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⑥]。中国古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的房屋排列,由周围46个小房子环绕着中心的大屋,就是这种宗族性的早期表现。宗族的核心表现是宗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念场(或称心理场)作用,许多村镇的建筑均以宗祠为物质中心和心理中心展开布局,形成聚合状的村落组团空间,如皖南黟县西递村中心祠堂,就起到了心理中心的作用[⑦]。许多村落中心均设有祠堂、戏台等公共活动场所,影响着周围民居的布局,安徽黟县的宏村、呈村、降村等,均是以中心的宗祠月塘或戏台为核心展开布局的。

2.布局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村落虽然不如古代城市那样有着严格的规划标准,但多数村落仍表现出布局上的整体性。比如说皖南徽州地区的古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湖塘,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当地人称之为“水口”。水口园林的出现,是明清徽州经济文化发达的产物,是《五杂俎》所言“新安人近雅”的结果。徽商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有规划理念的村落规划思想的一种表现。

3.民居的艺术性

中国古代民居,既讲究外型上的艺术效果,又注重内部空间的合理组合。如徽州古民居的青瓦、白墙,给人以淡雅明快的美感。徽州古民居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院落,为封闭空间发挥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不仅成为具有导向作用的枢纽空间,而且天井可用来设置盆景、鱼池等,起装饰美化作用。由于采光多为二次折射光线,很少天然眩光,故能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构图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4.建筑的历史性

古村落的识别标志,首先是它的历史建筑。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反映出古徽州商人在明清时代,靠经营盐业致富后,为家族思想和乡土观念所支配,“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⑧]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黄山市棠樾村的牌坊群,向人们叙述着封建时代忠孝节义的伦理和徽商的豪富;沙溪村的古井向人们提示着古代酿酒技术的高超和优美的民间传说;屯溪老街被誉为“清明上河图”;黟县西递村向人们展示着中原望族南迁的历史;斗山街比比皆是的高墙大院揭示了明清时期徽商集聚的热闹场景。

5.景观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村落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许多古村落选址一开始就考虑了景观的特色[⑨]。安徽黟县《尚书方氏族谱》对其村基选址经过的记述是“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左右河水回环,绿林阴翳”。徽州《湾里裴氏宗谱》对其村基的描述是:“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赏给。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笼阴其居。”湖南衡阳《刘氏族谱》对其先祖选择王江一带为村基的景观描述是:“翠屏百尺”、“蜿蜒耸峙”、“卉木葱倩”、“土衍草肥”……,概括为“王江八景”。福建莆田《陈氏族谱》,也记述了陈氏村居地的“淇阳八景”。徽州的“水口园林”,融山水、村舍、田野及必要的点景建筑为一体,确实有“宛自天成”的景观效果。

此外,徽州马头山墙以台阶式的外轮廓线,给人以稳重厚实之感(不同于福建以起伏的波浪式曲线为特征的马头山墙),也是村落建构中一种难得的人文景观。

二、徽州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主要方向

徽州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在交通条件和景点结合较好的情况下,徽州古村落开发的方向,应该以旅游观光为主。这既起到了发挥古村落文物古迹的社会效益的作用,也为搞好古村落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介的宣传介绍,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古村镇,突然变为人们向往游览的地方,这也为古村落的开发昭示了方向。特别是皖南徽州的古村落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建筑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者、地理学者及广大游客纷至沓来。徽州古村落群的旅游开发也因此而形成气候。

“潜口明代民居”将十余幢散处的明代民居建筑按原样集中搬迁到徽州区潜口乡,集中保护,成为“徽派民居博物馆”,也因此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的主要景点。

黟县西递村,古民居集中,文物古迹众多且保存良好,成为黄山市和黟县共同开发的古民居参观游览点。

黟县宏村,山青水秀,有九曲十八弯的人工溪流,村中开挖的月塘,村头的南湖,如同明镜一般,把宏村粉墙灰瓦的民居,浓荫的古树,浮游的鹅鸭,映衬得如同图画,显示出宁静村居的幽美,有的国外旅游者称赞此地是世界最美的村庄之一。

隶属黄山市的唐模村,入村口即见三叠楼阁的路亭耸立道上,亭旁有小桥横卧,“开门”即成组景。前有“小西湖”,湖后山峦起伏,湖中有亭榭曲桥,是一组极好的“水口园林”。为了发展旅游业,村中的“檀干园”也已着手恢复。

黄山市屯溪老街素有“清明上河图”般的热闹景象,为了加强老街的保护,特请清华大学专家组制订了“屯溪老街的保护规划”,使一条渐于破残的街道变成了一条保持历史风貌和徽派建筑风格、经济繁荣、每年吸收大量海内外游客的游览观光街。

歙县斗山街是历史上商贾居住之地,深院高墙,古朴豪华,所作改建规划以保留原有风貌为主,对新建筑实行严格控制,同时对古街作必要整修,也已成为观光游览的要地。

可见,将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同时将交通条件较好地区古村落开发的主要方向面向游览观光业,是古村镇保护性规划的出路。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只有在旅游活动中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宣传教育价值。旅游开发并不妨碍保护,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强保护的根本途径。

三、徽州古村落保护性规划的具体案例——呈坎村规划的基本设想

这里以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情况[⑩]为例,谈谈保护性规划所涉及的基本方面。

(一)历史、地理概况

呈坎村位于国家级风景名山黄山山体的南面,位处黄山市区的北部。从黄山市市区沿205国道经徽州区的岩寺、潜口北行,在过潜口1公里左右的佛子岭处,向右有一条7公里长的乡级公路,呈坎古村就处在这条乡级公路的尽端。

呈坎古村北倚黄山山脉、村内蜿蜒曲折的溪河自黄山发源,向南流入丰乐河,在古城歙县境内汇入新安江。从古代徽州府(歙县)西去黟县、祁门直达江西的古驿道就经本村而过。呈坎村因属黄山市,故有着良好的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交通。

历史上,呈坎村有着“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朱熹)的美誉。呈坎原属歙县辖域,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秦始皇设歙县,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置歙州,北宋改歙县为徽州,明初改称徽州府,辛亥革命后歙县仍撤府为县。直到1988年成立黄山地级市,从歙县划出呈坎、潜口、岩寺等七乡一镇设立徽州区。

呈坎村落的形成,据载,形成于唐末,此前该地名为龙溪。元大德九年,严州府事郑仲贤为《罗氏族谱》作序称:“罗隐公系江西南昌府人,洞明文学地理。唐末之乱,屣弃家产遍择里居,至歙西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山水缭绕,风景中和,遂筑室居焉。”罗隐公至此定居后,世族繁衍,人才辈出,成为呈坎一带的望族大姓。最为显赫者要数宋高宗年间的罗八世汝辑,官至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敕封新安开国侯,其子有六,二为郡守,四为通判。呈坎村由科举入第官至主簿以上者多达百余人。明代制墨大师罗小华,近代教育家罗会坦,物理学家罗辽福等,都是呈坎人。苏轼曾为《罗氏宗谱》题曰:“文德武功名晋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历史上许多知名贤士如苏轼、汪道昆、唐寅、董其昌、朱熹等人,皆与呈坎村有过深厚交往。

(二)村落布局现状

和徽州地区多数古村镇一样,呈坎村的布局着重依山傍水,即“山水缭绕,风景中和”。呈坎村北有竹金山为峙,西有葛山为护,溪河自北而南从村东环绕而过。三条南北向的街道,即前街、中街、后街与溪河平行排布,九十九条巷道纵横交织,形成灵活多变的街道系统。街巷均为青石板铺地,村中数处十字街口建有过街楼,既起了望作用,也丰富了街道空间景观。

与三条主街相并行,三条水渠引溪河水由北向南贯穿全村,把生活、消防水源直接送到各家各户的门前宅后。三条渠水最后在村东南重新汇入溪河。

村落水口就在村东南。这里有建于明代的石拱桥——隆兴桥,是古驿道通过的地方。历代建筑师们都重视在水口地带借自然山水,建造亭台楼榭,兴建独具徽州特色的村落水口园林。水口地带的古庙、牌坊已毁,仅数株古树幸存。水是呈坎古村规划的一大特色(如图示)。

图示:呈坎古村现状及其保护性规划思路

(三)主要景点分析

呈坎古村形成于唐末,历代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中,尤以明清时代遗存最多。主要景点有:

1.“呈坎八景”:清乾隆元年罗二十七世补续的“呈坎八景”,见于《罗氏宗谱》。八景分别是:1)永兴甘泉。2)朱村曙光。3)灵金灯现。4)峰凝翠。5)鲤池鱼化。6)道院仙升。7)天都雪霁。8)山寺晓钟。表明地处黄山南麓的呈坎村,确实是一个风景胜地。

2.宝纶阁:明代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大理寺丞罗应鹤建,占地7000多平方米、三进两庑,型制宏丽。大厅照壁上至今仍悬挂着一幅4×2米的巨大匾额,为明代书法大师董其昌亲书。后进两层寝殿11开间。两院四周的石栏杆雕刻代表着徽派雕刻艺术的精华,实为国内少有的民居范例。国家已拨款30万元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工程。美国友人安思妥先生捐资50万元进行了二期维护。宝纶阁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从民间收集了从元代到清代散失在民间的匾额25块,计划集中陈列在宝纶阁内。

3.罗润坤、罗来龙宅:明代建造,天井、门窗、柱、梁、枋均有着明显的明代民居特征。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4.罗会炳宅:清初民居,独木旋转楼梯,独具一格。为清代典型民居。

5.长春社:明初建,因年久失修而亟待抢救,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6.隆兴桥:明代所修石拱桥,位于村东南水口处,旁有古树数棵。可略见古代“水口园林”景观。

7.环秀桥:明嘉靖年间修建,有桥亭。位于村东溪河上。类似水口园林的布景。

8.钟英楼:明代所建过街楼,报更用。是一种难得的街巷景观。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交辉,是呈坎古村景观的重要特色。

(四)规划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呈坎古村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价值高,交通区位优势好,其规划保护应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借黄山旅游文化圈的地理优势和知名度,发展旅游观光业。具体做法是:

1.对村内的重要古迹作文物性或半文物性保护规划。如对宝纶阁、罗润坤、罗来龙宅、罗会炳宅等的规划尽可能保持原样,从外貌特征和内部布局上不作根本性变动,只允许个别地方的适当调整。

2.对整个呈坎古村进行风貌性保护规划。即从宏观上保护古村风貌,允许一部分住宅作内部更新处理或改建,但,外部改建必须服从总体控制性规划,保持原有风貌不变。同时重点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

3.在村西北的竹金山麓另建农民新村。降低古村风貌保护区内的建筑密度,以利于保持古村的原有历史环境。新村是为了适应古村内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现代生活条件的需求而新建的。位置可放在村西北面的竹金山麓,那儿有柿坑溪流过,山水环境均好。以后凡需建房用地,均须进入新村按统一的规划进行。政府还可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吸引和鼓励农民去新区居住。新区建设也一定要注意与历史环境相协调,注意村落的整体风貌。

4.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内街巷道路维护,主要街道增设路灯。加强公共绿地建设。

5.恢复“水口园林”景观。即对进村口的水口地带的园林景观采取复原性保护规划,既成为村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也可作为外来游客观光的景点之一。

6.加强对外交通建设。提高呈坎古村往西至佛子岭路段进村公路的路面质量,加铺沥青路面,以与205国道相连接。同时打通呈坎往东通向歙县塔山的4公里长的公路,使呈坎联入皖南公路网中。

7.加强区域合作与景点组合,使呈坎古村既成为黄山旅游圈的一部分,又成为皖南古村落联合旅游网络的一部分,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旅游观光产业必将成为呈坎古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注释:

①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6《赠程君五十叙》。

② 《歙事闲谭》、《歙县风俗礼教考》。

③ 万历:《休宁县志》、《舆地志·风俗》。

④ 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

⑤ 弘治:《徽州府志》卷11。

⑥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6月重刊本。

⑦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⑧ 《歙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本。

⑨ 刘沛林:《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一辑。

⑩ 高青山:《呈坎古村保护利用初探》,载《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四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

标签:;  ;  ;  ;  ;  ;  

徽州古村落的特点及保护发展_呈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