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辣(甜)椒花药培养效率的因素研究

影响辣(甜)椒花药培养效率的因素研究

苏秀红[1]2002年在《影响辣(甜)椒花药培养效率的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辣椒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小孢子发育时期的观察之上,对影响辣椒花药培养的几个关键因素如基因型、基本培养基、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激素浓度、铁盐浓度、活性炭的有无、PH值、高温处理时间、接种密度等诱导因素进行了研究探索。结果表明: 1.当花萼包住花瓣、绿色、萼长于瓣、花药白绿色时,多数小孢子处于四分体时期或单核早期;当花瓣微露、白绿色、萼瓣等长或瓣稍长,花药顶端略紫时,大多数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当花瓣明显露出花萼、花瓣白绿色或白色、瓣长于萼、花药全紫时,大多数小孢子处于双核时期。 2.基因型对花药培养的胚发生率有显着的影响。在所接种的12个基因型中,胚状体诱导率相差很大。辣椒中,豫椒968极易诱导出胚,诱导率为18.75%。朝天椒较难诱导。甜椒中,只有79能够诱导出胚,而材料85、茄门-71、15-1却未见胚状体的发生。 3.对MS、B_5、NT_H叁种培养基的花药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发现MS培养基更加适合辣椒花药培养。 4.在蔗糖浓度为2%、3%、4%、5%的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胚状体,但当蔗糖浓度为3%时,供试材料胚状体诱导率最高。 5.激素在辣椒花药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MS培养基上采用KT(两个水平)、2,4-D(四个水平)共8种激素配比,结果表明,每个基因型都有着各自合适的激素浓度。 6.在不加铁盐的培养基上,花药诱导率明显降低,但其并不随着铁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7.在附加有活性炭的培养基上,胚状体诱导率明显提高。这表明活性炭对辣椒花药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8.接种后的辣椒花药高温处理门3士loC)id、4d、sd后,胚状体诱导 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诱导率也在增加。当高温处 理8大时,胚状体诱导率最高。 9.在PH值为5.5、5兄6.1、6.4的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胚,但在PH值 较低的水乎u.5)时更适合辣椒花药培养。”10,在培养皿中分别接种叁个花蕾、五个花蕾、七个花蕾时,供试基因 型大多在叁个花蕾的接种密度时诱导率最高。 门.显微观察发现,花粉粒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大小近于相等的子细 胞,由两个子细胞共同分裂,最后形成胚状体。并且还发现败育性的花 粉中有的积累淀粉粒。

张菊平[2]2007年在《辣椒花药小孢子培养及其胚状体发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甜(辣)椒单倍体培养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对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低温预处理对辣椒花药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影响、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影响因素、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提高小孢子活力的方法、花培再生植株的移栽技术、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对离体条件下辣椒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初步分析离体条件下小孢子的分裂途径和发育行为,对胚状体发生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分析,旨在为建立高效的辣椒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和探讨雄核发育的机理提供应用技术与科学根据。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官外部形态特征、花药颜色密切相关。供试的6个辣椒品种花蕾纵径在4.253~5.074mm,花蕾横径4.191~5.367mm,花瓣长度与花萼长度等长或稍长,花药长度在2.020~2.565mm,花药宽度在0.982~1.417mm时,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辣椒同一花蕾小孢子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渐续性即不同步性。依据花器官形态特征可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确定花药培养最佳时期对应的选蕾标准。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研究了低温预处理过程中辣椒花药内源激素ABA和IA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低温预处理时间延长,P60、P51两个品种ABA表现出较为平稳的波动式变化,低温预处理的花药ABA含量总比对照低;IAA的动态变化从3d后大致相同,均表现为随低温保存时间的延长,IAA含量先降后升。由此推测低温预处理改变了花药内源IAA含量,阻断了花粉原来的发育方向,使其由配子体的发育途径转向孢子体的发育途径。花药中ABA含量不是辣椒花药培养形成胚的唯一影响因子。3.不同基因型辣椒在不同培养基上花药培养的效果不一样,成胚率和成苗率都不一样。5个辣椒品种(B19、B23、P51、P53、P60)中以B19的成胚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9%、4.08%。具体花药培养时一定要进行认真筛选培养基,在筛选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重点筛选激素的浓度和激素种类的搭配。基因型是影响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和直接成苗的关键性因素,激素是影响花药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基因型的最适诱导胚状体的激素浓度不同。B19适宜的激素组合为4mg·L-1NAA和1mg·L-16-BA,B23适宜的激素组合为0mg·L-1NAA和2mg·L-16-BA,P51、P53、P60则是0.1mg·L-1NAA和0.1mg·L-1KT。不同接种时期进行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率存在差异。一般从开始开花到第1~4周的花药培养效果较好。花药诱导胚状体的不同步性。4.创制了一种辣椒小孢子诱导获得胚状体的培养方法,并已获得国家专利。通过此方法获得的胚状体高达1个胚状体/花药,且胚状体生长发育正常,成苗率高。固体培养基中加入0.5%~1.0%的活性炭能提高胚状体诱导率。花蕾4℃低温处理对产胚总数有正向影响,对正常胚数的影响更明显。尽管差异不太显着,但以处理2d效果理想。采用挤压去萼花蕾或挤压横剖后的花药游离获得小孢子,第一次低速离心是一种游离干净小孢子的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不同辣椒基因型游离小孢子鲜活力不同,培养的敏感性也不同。10种基因型(H1~H10)中H6的培养效果最好。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小孢子的活力不同,在花药培养中出胚率高的基因型H6,花药内小孢子的活力相对较高。35℃和32℃高温预处理不超过24h对小孢子的脱分化是有利的。低温预处理有利于保持小孢子的活力,但对小孢子的脱分化作用不明显。5.辣椒单个花药中花粉发育具有强烈的不同步性。随着培养时期的变化,不同时期花粉的百分率也发生变化。培养2d后,死花粉粒的比例显着增加。处于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培养以后按两种发育途径之一进行发育。在多数情况下,孢子体不对称分裂,产生典型双核花粉。胚性花粉粒是由营养核的重复分裂形成的。第二条途径在少数小孢子中发生,第一次分裂是对称的,两个核重复分裂形成胚性花粉。然而,从未观察到生殖核单独分裂形成胚。当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出来,特殊类型的外壁已经形成。在随后的花粉发育过程中,小孢子体积增大,外壁继续加厚。培养24h后,小孢子体积增大。其后,胚性发生的小孢子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变化,一是萌发孔周围的细胞群体积膨大,另一种是整个小孢子表面细胞群体积膨大。当胚状体发育到心型胚时,胚体的表皮细胞规则排列。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小孢子胚胎形态形成过程,及胚胎诱导后细胞组织发生的一系列结构变化的时序性特征。这些变化主要影响质体、液泡室、细胞壁和细胞核。进一步分化的程序模拟合子胚的发育。辣椒小孢子胚胎发生早期发生的亚细胞重排与增殖和分化有关。这增强对控制小孢子胚胎发生方向和进程的机理的理解,有助于改进功效和采取直接的策略。6.采用RT-PCR技术对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相关基因进行克隆,获得两个基因片段PELTP、PEGST。比较发现PELTP与辣椒上的LTP基因、PEGST与辣椒的GST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9%,在GenBank上登录号分别为EF583618、EF583619。由此推测LTP基因和GST基因可能在辣椒花药培养形成胚状体中起重要作用。7.建立了辣椒花培植株试管苗驯化移栽的程序。具体地移栽技术为:瓶内炼苗→开瓶炼苗→出瓶炼苗→露地或设施条件炼苗。移栽前要开瓶炼苗,时间以24~48h为宜。移栽时基质组成成分为细河砂∶珍珠岩∶草炭=1∶1∶1最好,再生植株的成活率可达90%以上,成活的再生植株叶色浓绿,根系发达,长势良好。8.单倍体和二倍体辣椒植株的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平均值差异极显着,单倍体的叶绿体数在13以下,二倍体的叶绿体数等于或大于13;气孔叶绿体数目随染色体倍数性的增加而增加,用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预测植株倍性准确率达92.68%。表明采用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可以在苗期快速、准确地确定植株染色体倍性。单倍体植株与二倍体种子来源植株之间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外围周长值的差异极显着,周长值小于103.3μm的为单倍体,大于103.3μm为二倍体。并且两者在第五片叶中不同部位的气孔保卫细胞外围周长值较稳定,可将其作为鉴定辣椒植株倍性的辅助指标。

孙少霞[3]2009年在《辣椒(Capsicum annuum L.)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辣椒为常异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高,通过自交分离选育纯系不仅耗时耗力,且效率较低。利用辣椒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不仅可快速获得纯系,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而且可以获得新的突变体,丰富种质材料。而到目前为止,辣椒花药、小孢子培养还未得到一种通用的有效获得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技术体系。本文以10种辣椒基因型为试材,对辣椒花药、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花药培养在基因型‘003’、‘065’、‘009’、‘081’、‘011’和‘046’中获得了胚状体和再生植株,进一步优化了辣椒花药培养体系;通过研究辣椒小孢子培养中影响小孢子游离纯化的各种因素,获得了一种较好的游离纯化小孢子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辣椒小孢子培养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奠定了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1)辣椒花药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官官形态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以10份基因型材料为试材,分析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官官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辣椒小孢子各发育时期与其花蕾的外部形态及花药的颜色密切相关。供试的十个基因型均为较大花蕾,萼片张开,花瓣与花萼等长或稍长于花萼,花药浅紫色部分占整个花药的1/4-1/3时,大部分辣椒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2)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影响因素的研究以10份不同基因型甜(辣)椒为试材进行花药培养,通过对基因型、取蕾时期、低温预处理、高温预培养、碳源及外源激素浓度配比等因素的研究,建立起有效的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体系,并从6个基因型中获得了子叶形胚和再生植株。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是限制甜(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间出胚率差异显着。获得胚状体的基因型中‘003’出胚率最高,为28.9%,‘046’为最低,仅为0.42%。处于盛花期的花蕾最适于甜(辣)椒花药培养。4℃低温预处理1~3d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以处理2d的胚状体产率最高。以2%的麦芽糖代替3%的蔗糖能显着提高出胚率和子叶形胚的比率,筛选出适于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NAA+1.0mg/LKT+2%麦芽糖,能有效地提高出胚率并促进植株再生。(3)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以花药培养获得的9株再生植株为试材,利用根尖染色体鉴定其倍性。结果表明:基因型‘003,的3株再生植株均为单倍体;‘009’的2株再生植株中分别有1株单倍体和1株二倍体;‘065’和‘081’各2株再生植株均为二倍体。本试验采用的花药培养方法获得的再生植株中,单倍体占44.4%,是一种有效的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花培方法。2辣椒小孢子悬浮液的制备以‘003,、‘065’、‘009’、‘081’、‘011’、‘046’和‘336’为试材,研究了辣椒小孢子游离纯化及悬浮液制备方法,进一步研究影响辣椒小孢子培养因素。结果表明:取花瓣与萼片等长或稍长于萼片,淡紫色部分占整个花药的1/4-1/3的花蕾,消毒后于无菌条件下剥开花蕾取出花药。将花药置于50mL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提取液B5—13(B5+13%蔗糖),用玻璃棒挤压花药使小孢子释放出来。然后用孔径为37μm的细胞筛过滤,之后滤液在1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5min,弃上清。重复离心3次,至上清无色透明。最后,用液体培养基NLN-9(NLN+9%蔗糖)悬浮小孢子,并用血球计数板调节小孢子浓度,即可得到适宜培养的小孢子悬浮液。

刘广霞[4]2009年在《影响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效率的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辣椒花蕾大小、花蕾外部形态和小孢子发育时期的观测比较,确定了花药培养方便可靠的选材方法,并对影响辣椒花药培养效果的基因型、温度预处理、高温诱导,培养基中活性炭、硝酸银和激素的浓度等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孢子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当花萼包住花瓣,花瓣绿色,萼长于瓣,花药绿白色时,多数小孢子处于四分体时期或单核早期;当花瓣微露、花瓣绿白色,萼瓣等长或瓣稍长,花药顶端略紫时,大多数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当花瓣明显露出花萼,花瓣绿白色或白色,瓣长于萼,花药全紫时,大多数小孢子处于双核时期。2、辣椒的花药培养受供体植株的基因型影响显着,基因型不同,花药的胚状体诱导率不同。本试验供试的品种19个,有17个诱导出了胚状体,材料诱导成功率达89%。对不同的低温预处理时间,培养基中添加物,不同激素浓度的反应,品种间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诱导率最高的是PN3-13,达到了5.125%; P142只诱导出两个胚状体;在同样的条件下,PN3-8-9,PN1-5南两个基因型则没有诱导出胚状体。3、低温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胚状体诱导率。P120、PN3-13②、P130叁份材料在4℃低温预处理3d时胚状体诱导率达到最高;P140、PN1-4处理5d时诱导率达到最高,以P140在5d时达到了7.272%的最高点。培养经低温预处理1~5d的材料,诱导率随预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而后降的趋势,在预处理3d或者5d达到最高,超过5d后诱导率急剧下降,未处理(CK)的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率则很低(小于1胚/100花药)甚至不出胚。4、接种后,对5份辣椒基因型进行了(33±1℃)高温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1d、3d、5d、7d、9d和11d,以未进行高温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明显提高了辣椒胚状体诱导率。高温处理3d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每个基因型的诱导率都有增加,当高温处理7d或9d时,诱导率达到了最高,而超过9d,诱导率又有下降的趋势,处理11d时诱导率则急剧下降。5、在分别添加10,50,100μmol/L叁个浓度水平的AgNO3的培养基上,3个基因型的胚状体诱导率均有一定的提高。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胚状体诱导率随着添加硝酸银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硝酸银浓度达到50μmol/L时,诱导率达到最大;此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诱导率则呈下降趋势。6、在活性炭浓度分别为0(CK)0.3%、0.5%、1.0%的培养基上,对P140、P120、PN3-13和PN1-4四个基因型进行花药培养,PN3-13、PN1-4两个基因型在CK培养基上没有胚状体的出现,而在添加0.3%-1.0%活性炭的培养基中均能诱导出胚状体;P140、P120在CK培养基上诱导率极低,而在添加0.3%-1.0%活性炭的培养基中诱导率增加;并在浓度为1%时诱导率达到最高。7、添加适量的激素也可以提高辣椒培养效果,在低浓度的2,4-D(0.1mg/L)的培养基上,接种的四个辣椒基因型的胚状体诱导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有叁个基因型(P120、P132、P134)的诱导率比对照增加达到极显着水平;当2,4-D浓度达到0.5mg/L以上时,诱导率呈下降趋势。8、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的KT(0.1mg/L)可显着提高辣椒胚状体的诱导率,当KT浓度升高时诱导率有不同程度下降。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的KT(0.1mg/L)可显着提高辣椒胚状体的诱导率。9、试验表明,在叁个辣椒基因型中,P140和PN1-13的诱导率随着添加NAA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浓度达到1.0mg/L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则急剧下降,当浓度达到1.5mg/L时诱导不出胚状体。添加适量浓度的NAA(1.0mg/L)对辣椒花药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庞淑敏[5]2009年在《辣椒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辣椒花药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12个辣椒品种为试材进行了辣椒花药培养,对培养中胚状体的诱导主要因素以及成苗技术进行了摸索,以期为辣椒花药培养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12种辣椒材料花蕾、花药外部形态和小孢子分裂时期的观察对比,找到了期间的对应关系,即:当花瓣微露、白绿色、萼瓣等长或瓣稍长、花药顶端紫色且紫色部分不超过花药的四分之叁时,此时大多数花粉细胞处于单核靠边期至双核早期。这一判别标准在后期的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对Nitch,NTH,MS 3类9个培养基的诱导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基础培养基的种类对于辣椒花药培养中胚状体诱导是重要影响因子,在本试验中,MS培养基的诱导效果最好;基础培养基对于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子。3.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辣椒花药培养的影响方面,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的KT与2,4-D和KT与NAA两组培养基的诱导效果,结果显示,较低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利于胚状体的诱导,较高浓度时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和浓度下,胚状体诱导率差异很大(0.75%~19.03%);不同基因型所适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差异很大,在KT 0.05mg/L + 2,4-D 0.005 mg/L组合下胚状体诱导率达到本试验的最高。4.在基因型的影响方面,本研究所参试的12份材料在设计的8个培养基中,都获得了胚状体,但胚状体诱导率差异很大(0.75%~19.03%)。5.在活性碳的影响方面,本试验对添加0、0.05%、0.25%、0.5%活性炭的培养基胚状体诱导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活性炭可以有效控制花药褐化和愈伤程度,但花药在高浓度的活性炭(0.25%,0.5%)培养基中会出现死亡现象;0.05%的活性炭培养基可以有效地提高参试材料的胚状体发生,在活性炭浓度为0.5%的培养基花药胚状体诱导率显着下降。6.本研究对3个供试材料的胚状体形态进行了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胚状体都能生长成正常的植株,3个材料胚状体的成苗率在39.1~45.3%,都很低。进一步观察发现,胚状体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四种形态:成熟胚状体、无生长点胚状体、根毛状胚状体、停止发育的胚状体,在这四类胚状体中,只有成熟胚状体和无生长点胚状体可发育成正常植株,根毛状胚状体和停止发育的胚状体则无法成苗,这是造成胚状体成苗率较低的直接原因。

王仲慧[6]2014年在《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影响因子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椒(Capsicum annuum L.)因其营养价值较高,且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在我国广泛种植,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辣椒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较高,所以利用传统常规的育种方法培育辣椒新品种,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选育的效率较低。而利用花药培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纯系,进而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而目前,辣椒花药培养还没有一种有效的通用的可以直接获得胚状体的技术体系。本实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对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因素以及胚状体诱导成苗技术进行摸索和探讨研究,使辣椒花药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旨在建立简单、高效的辣椒花药培养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辣椒花蕾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以6个不同基因型辣椒为试材,研究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其花蕾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其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以及花药的颜色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供试辣椒材料的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花瓣微露,花萼与花瓣等长或者花瓣稍微长于花萼,花药表现为顶端浅紫色,且紫色部分占整个花药的1/4-1/3。2.辣椒花药培养影响因子研究以13个不同基因型辣椒材料为试材,对影响花药培养的因子外源激素、碳源(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低温预处理、外源有机添加物、活性炭及植株开花时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所有供试材料均可诱导出胚状体,其中有8个基因型可获得健壮的再生植株,基因型是限制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间出胚率不同,其中‘G201’出胚率最高,达到31.76%。2)不同外源激素处理:NAA比IAA更适合辣椒的花药培养,且NAA与KT浓度配比以0.5:1.0效果最佳。3)不同碳源处理:30g/L的蔗糖比30g/L的麦芽糖更适合辣椒花药培养。4)不同预处理:4℃低温预处理1-3d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其中以处理2d时的出胚率最高。5)不同外源添加物处理:有利于胚状体发生的为50μmol/L的AgNO3和活性炭为4g/L。6)处于初花期和盛花期的花蕾均可诱导成胚状体,其中初花期花蕾更适合辣椒花药培养。3.辣椒再生植株的诱导生根和移栽以试验所获得的8种基因型的再生植株为试材,对辣椒再生植株生根及驯化移栽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辣椒在不同激素浓度处理中的生根诱导率有所不同,不同基因型在相同激素浓度中生根率也有差异,且最适合辣椒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15mg/LIBA+30g/L蔗糖+8g/L琼脂,生根率最高可达100%。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移栽成活与否是辣椒应用于生产的最后一个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辣椒再生植株移栽时的驯化、基质配制、取苗、消毒以及移栽等技术。4.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以试验所得到的再生植株为材料,利用根尖染色体鉴定法鉴定其倍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G201’的5株再生植株为单倍体,3株为二倍体;‘G203’的3株再生植株中有2株是单倍体和1株为二倍体;‘G205’、‘G208’和‘G213’的各一株再生植株均单倍体;而‘G210’的一株再生植株为二倍体;‘G211’和‘G212’的各2株再生植株均为一株二倍体一株单倍体;鉴定结果显示花药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中单倍体占63.16%。

王烨[7]2004年在《辣椒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显微观察》文中认为在辣椒的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试验材料的选择、预处理、培养条件和再生培养等都是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试验选用了75-7-3-1、77013、海花3号、83-58和Milord这5个不同的辣椒品种,就基因型、花蕾的选择、预处理方式及培养条件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对小孢子在离体培养后的发育过程和培养产物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 本文研究了花蕾外观形态与其内部小孢子发育时期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大多数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阶段的花蕾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当各品种花药内小孢子多数处于单核靠边期时,花瓣通常为白色或是白绿色,花瓣与萼片等长或者稍长,花药颜色为白色或者白中发黄,花药尖端微微发紫。 通过设定不同的预处理方式,研究低温、高温、饥饿、秋水仙素和甘露醇处理这5种预处理方式对小孢子存活率的影响,针对5个品种选择既可以提高小孢子存活率又可以维持小孢子活性的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各品种对处理的反应不尽相同,而低温和饥饿处理是比较有效的处理,对5个品种有较好的试验结果。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培养基类型、碳源、更换糖浓度的时间、活性碳、V_(b1)、谷氨酰胺、水解酪蛋白、AgNO_3、2,4—D、BA、KT、IAA和NAA这13个因素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出胚率和愈伤率的影响,对5个品种的试验结果借助Excel和SAS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5个品种愈伤率和出胚率结果的直观分析,就参试的13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行主次的排序,对于愈伤率而言,谷氨酰胺的影响力最大,排在2到5位的依次是碳源、AgNO_3、V_(b1)和水解酪蛋白:对于出胚率的影响程度,前5位的因素是:碳源、AgNO_3、水解酪蛋白、V_(b1)和谷氨酰胺,这5个因素在小孢子发生愈伤和成胚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就诸因素各水平对5品种的影响进行了邓肯新复极差分析比较,并借此选择出提高愈伤率和出胚率的最佳配方:同时又对各品种的愈伤率和出胚率进行了T测验,从而得出品种基因型间产生愈合组织和胚状体的差异水平。 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对各品种的小孢子的发育途径和对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在海花3号和83-58中均存在小孢子的B分裂途径,而A分裂途径仅在83-58中可以观察到;另外还观察了胚由球形胚经心形胚、鱼雷胚发育到子叶胚的过程:并就发育过程经常出现的组织发育不全、中途停止发育、愈伤化和畸形苗等问题进行了总结。 对培养中获得的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进行再生培养,就诱导愈伤分化成苗和胚状体直接培养成苗这2个试验途径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胚状体直接成苗的成功率高于需要进行分化诱导的培养途径;胚状体成苗培养的试验中V3培养基比改良MS培养基的成苗率高。成苗后便可对已经发育完全的小植株进行倍性鉴定,并对单倍体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结果表明:并非所有成苗均为单倍体,但经过胚状体途径成苗的单倍体率要高于经过愈伤组织途径成苗的单倍体率:且在单倍体加倍的成功率上,同样是前者高于后者。

原玉香, 蒋武生, 耿建峰, 张晓伟, 韩永平[8]2003年在《基因型与培养基对辣(甜)椒花药培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12个基因型的辣(甜)椒进行了花药培养,9个基因型获得胚状体。结果表明:胚状体的诱导率与基因型、培养基有关。基因型不同,胚状体的诱导率也不同,辣椒比甜椒易于诱导;在MS、B5、NTH叁种基本培养基中以MS效果最好;不同基因型适合的激素配比不同。

王岩[9]2006年在《辣椒素合成酶(Capsaicinoid Biosynthetase)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对甜椒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辣椒的主要辣味成分辣椒素(Capsaicin)具有多种药理与生理学活性,其含量是辣椒品质鉴定的重要指标之一。辣椒素合成酶(Capsaicinoid Synthetase)是辣椒素合成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酶,也是关键性的限速酶。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将编码该酶的C基因(即辣椒素合成酶基因)导入甜椒和辣椒品种,通过转化植株的表型分析探讨其是否具有使甜椒合成辣椒素的功能,以期为高含量辣椒素的品种选育提供新的育种途径。通过对该基因表达的调控必将大大提高辣椒辣味程度的人为可调控性并有效改变辣椒食用品质,从而推动辣椒育种工作的发展。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以4个甜(辣)椒品种为试材,分别就无菌苗苗龄,不同辣椒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培养基成分等对子叶离体再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建立起辣椒子叶高效植株再生体系。 (1) 芽的诱导分化:以子叶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辣椒不定芽的诱导分化。结果:16d苗龄的中椒5号和湘椒八号的子叶外植体的再生率最高;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0mg/LAgNO_3可有效避免外植体分化时期的褐化现象;分化培养基中生长素IAA对诱导芽分化的作用远高于NAA;筛选出子叶不定芽高效分化培养基:MB+6-BA 5.0mg/L+IAA 1.0mg/L+AgNO_3 10.0mg/L+蔗糖 20g/L+卡拉胶 8g/L,分化率达80%以上。 (2) 芽的伸长:辣椒再生中存在再生芽的茎伸长障碍。激素组合为6-BA2.0mg/L,IAA 0.3mg/L时不定芽生长最为旺盛,可基本满足芽正常生长对激素的需求。添加GA_3 2.0mg/L时芽伸长效果最好。芽伸长阶段,培养基硬度和叁角瓶中的空气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卡拉胶用量为6g/L,采用塑料薄膜封口,可基本达到芽迅速伸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伸长效果明显。最终确定最佳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为:MS+6-BA 2.0mg/L+IAA 0.3mg/L+蔗糖20g/C+GA_3 2.0mg/L。

朱献辉[10]2008年在《辣椒未受精子房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叁种类型的八个不同基因型的辣椒品种为试材,对花药发育时期与外部形态的关系,影响辣椒未受精子房培养中愈伤组织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以及从愈伤组织诱导成苗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辣椒花药正、背面浅紫色所占比例可以作为间接判断花药发育时期的一个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不同子房发育时期的研究表明,辣椒未受精子房培养受大孢子发育时期影响,而大孢子发育时期和小孢子的发育时期有相关性。2.辣椒花蕾3种消毒方法对其子房培养污染率的影响试验表明,花蕾在70%酒精中浸泡30 s后,用0.1%升汞消毒7 min的消毒方法最好,污染率仅为17%。3.在常用于子房培养的B5,MS和N6这叁种培养基中,虽均可诱导子房产生愈伤组织,但以MS培养基诱导效果最佳。4.不同基因型辣椒在MS培养基上子房培养的效果不同,愈伤组织诱导率也有差异。辣优8号品种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达25%;咏春1号最低,为12%。5.在辣椒子房培养中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子房接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显着正相关,当子房接种密度达到一定阈值后,能显着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在125mL叁角瓶含约30mL培养基的固体培养中,接种密度以4枚子房/瓶为佳。6.接种前花蕾经1~7d,0~4℃低温预处理有利于子房愈伤组织的形成,其中以3~5d处理效果最佳;接种后经12~60h,32℃短期热激处理,也有利于子房愈伤组织的形成,当超过60h反而抑制愈伤组织的形成;单独热激处理的效果稍优于单独低温预处理,而低温预处理与热激处理相配合的效果与单独热激处理的效果差异不明显。7.在本试验中活性炭对子房愈伤组织形成无明显效果;蔗糖和麦芽糖虽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糖,但在诱导辣椒未受精子房形成愈伤组织方面无差异。8.BA浓度在0.8~1.6mg/L范围内,辣椒子房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不明显,但当BA浓度超过2mg/L时,反而抑制了愈伤组织的形成;而NAA浓度增加,有利于愈伤组织形成。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 + 0.5 mg/L NAA+ 1.0 mg/L BA。9.IAA浓度1mg/L,BA浓度2mg/L时,适于辣椒未受精子房内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芽分化频率达38.89%。最佳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为:MS + 0.8 mg/L IAA + 2.0 mg/L BA + 2.0 mg/L GA3 + 4.0 mg/L AgNO3。诱导生根最佳培养基为:MS + 0.5 mg/L NAA。

参考文献:

[1]. 影响辣(甜)椒花药培养效率的因素研究[D]. 苏秀红. 河南农业大学. 2002

[2]. 辣椒花药小孢子培养及其胚状体发生机理研究[D]. 张菊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辣椒(Capsicum annuum L.)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D]. 孙少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4]. 影响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效率的因素研究[D]. 刘广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5]. 辣椒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技术研究[D]. 庞淑敏.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6]. 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影响因子探究[D]. 王仲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7]. 辣椒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显微观察[D]. 王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8]. 基因型与培养基对辣(甜)椒花药培养的影响[C]. 原玉香, 蒋武生, 耿建峰, 张晓伟, 韩永平. 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9]. 辣椒素合成酶(Capsaicinoid Biosynthetase)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对甜椒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D]. 王岩.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10]. 辣椒未受精子房培养[D]. 朱献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影响辣(甜)椒花药培养效率的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