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性高血压病80例论文_于同卫

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性高血压病80例论文_于同卫

山东省莱州市中医医院 261400

【摘 要】目的:探讨阳虚性高血压患者行苓桂术甘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入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阳虚性高血压患者共8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形式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数据分析,80例患者均行苓桂术甘汤治疗。结果:治愈6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治愈好转率达97.5%,治疗时间最短7天,最长50天,平均28天。结论:通过将苓桂术甘汤应用于阳虚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临床反应,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治愈人数,临床推广价值存在。

【关键词】阳虚性;高血压;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价值分析

苓桂术甘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为水饮、水气上犯所致诸证而设,功效为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病变的重点在心脾。临床多采用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救治,但是长期服用药物效果未见显著好转,一旦停用将复发,针对于此,本文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收治的阳虚性高血压80例,临床疗效颇佳,论述如下:

1 临床数据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阳虚性高血压患者8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的形式对80例患者予以临床数据分析,其中男性男32例,女48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35岁,血压收缩压分析,最高190mmHg,最低140mmHg,舒张压分析,最高110mmHg,最低90mmHg。起则头眩,形体较胖,舌体胖,舌质淡红,舌色淡嫩,舌苔白、水滑欲滴。脉多见沉紧、沉弱。

1.2 方法

口服汤剂,80例病例均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基本方:茯苓30-60g,桂枝30-45g,麸炒白术20-30g,炙甘草20-30g。阳虚水泛者,加附子30-60g;痰湿盛者,加姜半夏12g,陈皮9g;气血亏虚者,加黄芪30-90g,当归12g;瘀血阻络者,加丹参30g,茜草12g,红花9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所有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析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的差异性,证实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愈6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治愈好转率达97.5%,治疗时间最短7天,最长50天,平均28天。

3.讨论

现在临床中一遇到高血压病,就被西医“高血压”框死了,病机就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疗就离不开平肝熄风、镇肝潜阳,但是血压还是降不下来。这时要想到《内经》所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高血压病也有虚实之分,舌体胖、舌色淡嫩、苔白、水滑欲滴,为水饮、水气之证,水饮、水气为阴证,脉沉弱为阴脉,脉证相参,阴盛即辨为阳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痞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若吐若下”点出了苓桂术甘汤的证机属虚证而非实证。尤怡说:吐下之后,“定无完气”,吐下后伤害脾胃之阳,心主一身之阳气,心阳先虚,故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性高血压的证机是心脾阳虚。“起则头眩”,是指病人头晕为重,只能静卧,不能起动。究其原因,一是心脾阳虚,阳虚不足上养清窍;一是阳虚不能制水,阴来搏阳,则水饮、水气上冲,清窍反被水饮、水气蒙蔽,故起则头眩。方中茯苓一是甘淡利水化邪,二是养心安神,三是行肺之治节,四是补脾崇土,被称为“涤饮安神罗汉”;桂枝一是通阳以消阴,二是下气以降冲,三是温阳通脉以驱水寒,被称为“通阳活血罗汉”;白术补脾土以运水湿,被称为“健脾利水罗汉”;炙甘草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被称为“和中矫味罗汉”。

根据本文研究数据证实,治愈6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治愈好转率达97.5%,证实通过苓桂术甘汤治疗,能够提升临床治疗阳虚性高血压的临床总有效率,关于方中的药物剂量,现在教科书都以3g为一两,而药典所规定的剂量也与这个差不多。但是,柯雪帆等根据大量出土的秦汉铜铁权及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的实测结果,东汉时期的一两应折合为现在的15.625克。故本方中的剂量参考上述柯雪帆教授的实测结果而拟定。以上四味配伍精当,药性温和,集气、血、水于一方,治疗阳虚性高血压疗效颇佳。

参考文献:

[1] 洪利生,孙丽岩,王京,等. 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肾阳虚证)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2):365-366.

[2] 石亚杰,楼雅芳,丁旭春,等. 金匮肾气汤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脾肾阳虚)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1):2666-2668.

[3] 邓杨,陈治莉,胡蓉. 中药脐贴联合苓桂术甘汤内服对脾肾阳虚证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腹水消退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17(1):91-94.

论文作者:于同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性高血压病80例论文_于同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