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图书馆及其信息环境_数字图书馆论文

论数字图书馆及其信息环境_数字图书馆论文

论数字图书馆及其信息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环境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0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开发,是伴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兴起的,大致开始于九十年代初,起初不是由图书情报界人士首倡,但是由于图书馆是社会信息资源无可替代的集散地因此数字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界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传统图书馆跨入现代化大门的标志,它使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产生了质的飞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即将和我们告别。数字图书馆一头紧靠INTERNET网,一头紧靠传统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的网上分身。所谓图书馆的数字化实际上是指计算机管理图书馆的网络化,它涉及图书馆本身结构的数字化以及管理程序、信息传递过程的数字化。由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特点就是数字化,所以图书馆如果要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为它工作,就必须在由计算机取代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实现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造就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文献信息载体的活化

信息有其各类载体,按载体功能不同可分表达内容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保存内容的载体如纸张、磁盘以及传输载体如声、光、电等。图书馆的文献载体多元化体现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多样化。载体多元化给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管理和传递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数字化却为之开辟了一条处理一体化的渠道。无论何种载体,印刷型的文本还是声、像资料,在电脑的硬盘中一律化为二进制的数字代码,如果没有后缀作为标识名就无法辨其原型。图书馆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子系统,数字化给信息系统注入的新鲜血液必然会流入图书馆领域。与其说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的标志,不如说它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标志。图书馆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其形态完全取决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图书馆的数字化是信息社会数字化的必然结果。数字图书馆不会孤立存在,数字化以后,任何可数字化的对象都会加入“影子部队”,成为数字平台上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一旦数字化,便固化于磁盘介质,不受原来形体束缚,当它释入全流动的电磁全息空间便驰骋自如,有了INTERNET网,“天堑变通途”。水和冰的物质结构并无区别,但它们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样,数字化实现了信息存在形态的根本变化。数字化后信息载体被激活。它使文字会走路,在网上你可在瞬间获得一份需要的资料;它使文字会说话,只要点击“热点文字”,便可在网页间、网站间跳转,看录像,听音乐,无所不能;它还使文字能“干活”——计算机的各类应用软件的文本就是这种“干活”文字的集合。

二、馆藏结构和管理逻辑化

所谓馆藏结构的逻辑化就是馆藏的有序化,逻辑是信息的序链,不同的序对应于不同的逻辑规则,不同的逻辑对应于不同的检索途径。数字化图书馆是通过数字化实现馆藏的逻辑空间向物理空间的映射,物理规则的抽象化就是虚拟空间的逻辑化。数字化是按照严格的逻辑有条不紊进行的,信息的形式转变是沿着逻辑线路进行的,有了严密的逻辑,信息才能有还原原形的归路。数字化后的信息最终还要以其本来面貌和用户见面。数字化首先必须经过逻辑处理把各种逻辑关系化为数字逻辑,即由文字型逻辑转化为数字型逻辑,采用与门、或门、非门等数字逻辑电路让信息运动起来。离开逻辑,数字化便寸步难行。逻辑反映了图书馆文献信息字段以及所有功能的内在联系,而数字是计算机的逻辑语言,虚拟空间的形成意味着文献信息高度的逻辑化。数字图书馆除了需要对于一次、二次文献进行实体传真以外,还须对正常开馆、接待读者进行实境模拟,把人和物(书刊、目录)的单向动作以及人和人(读者和工作人员)的交互动作移植到网上。这就需要相应的软件予以实现。图书馆进行形影分离,形留在地理空间,影移至虚拟空间,其中间环节必需依靠电、磁媒介,而电、磁的状态向量就是二进制向量。

数字化图书馆的实体和运行的文本形态是数据库和软件的集合,包括操作系统、传输协议、网络协议、数据库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网关、多媒体控件、插件、超文本语言和各种硬件的驱动程序,其每一部件都是高度逻辑化的信息集合。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内部逻辑以及电脑网络逻辑数字化的顶峰。其逻辑结构优劣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的等级水平。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逻辑代数,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已懂得两两相仪原理,逻辑演译成“阴阳合而万物生”,经过世代研究人们终于将其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元素。

三、全双工的信息传递模式

尽管网上浏览阅读文献和观看电视在表面上几乎一样,但毕竟有所不同。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采用了全双工的信息传递模式(即客户、服务、对等或混合模式),而后者只是一种半双工的单向传递模式。由于采用了全双工的通讯模式,人机、机机才有对话功能,实现了物理图书馆的虚拟仿真,在网上向读者进行开放式服务。虚拟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形影关系说明了虚和实的辩证统一,虚源于实,而贵在真。虚拟不同虚构,仿真才是根本,实是动静的结合,虚是实的仿真,如果说数字化实现了图书馆的形影分离,空间转移,那么基于数字化的全双工通讯模式实现了动静的虚拟结合,所以说全双工的信息传递模式是数字化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特征,其数字化程度和水平远远超出了一般器械(如数码相机)的数字化程度和水平。形影分离便于信息重组、剪辑、复制和共享,使万人异地同读一书成为可能,存取单元细化,联机脱机浏览方便,而全双工模式使影子变活,善解人意,响应及时,从Gopher到www各种数字图书馆访问应用软件无不采纳全双工的通讯模式,使人机互动的操作界面尽臻完善。人们访问数字图书馆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虚出于实,而胜于实”,读者得到了从物理图书馆所不能得到的方便。这是传统图书馆与之不能媲美之处。

四、高度抽象化的语言

数字化图书馆使用了二进制的数字语言,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它不仅是各类语言、各种代码的结点而且也是各类模拟信号的结点,这种语言便于通讯联络方式一元化。电报采用时值编码较大程度依赖于人工干预,移植性较差,电话则纯属信号模拟,而各种信号经电脑数字化后便九九归一,完成了语言的大同,由于代码解释技术的突破以及数模转换硬件的发明,数字化语言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既摆脱了人类形象思维的拐杖,也摆脱了模拟信号难以运算的局限,它集表达与运算为一体,赋予了电脑智能。二进制的数字语言不仅可以作为信息载体,更重要的是它开发了机械的智能,发掘了数字图书馆全双工的模式功能,各种语言最终都能以二进制的统一数字方式表达,进行交流,关键是要解决通讯的软件硬件接口技术问题。硬件接口就是网卡,软件接口由底层至高层实现人机、机机层层连接。各种应用软件如浏览器等处于上层,而传输协议(TCP)以及网络协议(IP)则处于中层和底层,它们是人们远程联络的信使,也是访问数字图书馆的向导。数字化的意义就在于智能化,数字化的优势也在于智能化,这就是数字化受到人们青睐,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图书馆领域,人们只要选择适当的检索策略,查全查准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因为数字化的二进制语言具有语言和数字的双重性,数字是可以运算的,思维的本质就是运算思维找到了运算的模拟工具。

五、动态的信息环境

1998年初美国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同年,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数字地球”是继“信息高速公路”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的国际科技发展动向。“数字地球”理论及其技术的应用实施可以全方位地提供全世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多尺度、多种类、动态化的信息。数字图书馆面临着一个更为复杂的信息环境,它既要处理文献书目这类静态信息,又不能将动态信息拒之门外、作茧自缚。相反,数字图书馆只有加强和周边信息环境的有机联系才能兴旺发达,例如利用人造卫星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广泛收集非书、动态信息以便开展更多的特色服务,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此外,在利用信息方面,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对于信息的筛滤起到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作用。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就此而言,数字图书馆还兼有internet的导向义务。它为人们提供放心的绿色精神食品,屏蔽了文化噪音,它是网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角。尽管数字化图书馆异军突起,风靡全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它的发展受到了种种环境制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传统图书馆的制约。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前身,而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部分分身。虽然数字化分身有术,却无法改头换面、超脱原型,自塑其身。数字化以不速之客扣响了传统图书馆的大门。传统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换句话说,数字图书馆受到了传统图书馆的制约,传统图书馆欲待分身(数字化)上路(上网)之时,往往感到心有余力不足,这时才发现许多工作滞后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不是数据不全,就是基础太差。拖了数字化的后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数字化受到了传统图书馆的制约,传统图书馆不能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两者要互动协调前进。

(二)数字化并非神话。有人认为数字化后人类将进入无纸社会,甚至说不定哪一天还会有“数字蛋糕”供人食用。其实不然,数字化以后,无纸文献剧增,但有纸文献依然存在,多样化的大千世界,不会出现有水无冰或者有冰无水的情况,况且数字化是一项耗财耗能巨大的工作,人们虽然可以使用键盘直接生产数字文献,但依然没有脱离使用印刷副本的习惯。无纸文献虽然不受时空制约,但必须在网上浏览,而有纸文献可随身携带找个安闲舒适之处阅读,各有利弊就难分孰是孰非。如果人人必须以键盘和屏幕代替纸笔,就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由此可见,数字化主要是有纸文献的数字化,至少它目前还停留在用有纸文献生产无纸文献的阶段,因此建造数字图书馆需要双重成本,它的耗资并不低于印刷图书馆(PRINT LIBRARY)。这就决定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规模受到了财力和技术的限制。目前,数字图书馆的优势馆藏还限于二次文献,一次文献的收藏和传统图书馆相比则是凤毛麟角。

(三)版权制约。读者读书,图书馆购书,无钱购书就无从读书,关键是钱由谁出。传统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办法是加快流通和馆际互借。读者通过以借代购,获得书籍使用权,降低了作者的收入,但这并不侵犯版权,书籍无法为人“分身”服务,某一时刻,一书只能供一人阅读,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只能一对一地进行,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复本,借一本就必须购一本。数字化以后,资源共享突破了时空限制,借阅服务可以一对多地同时进行,借和购也无需一一对应,数字化的复本代替了印刷体的复本。这和未经作者许可印刷发行的盗版行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作者的经济利益势必受到侵犯。读者只须下载存盘便可将原作免费据为己有。这种网上印发势必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

(四)虚拟功能的限制。数字化把文献传真到网上易,但把人们环绕文献的活动搬到网上难。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取决于人们查找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然而所有这些活动,网络对其鞭长莫及。因为人们不可能在虚拟世界中生活,许多实际问题仍需回到现实世界去解决。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延伸而不是替代。无怪乎国外一些著名图书馆仍以高质的服务引以自豪地说:“图书馆花三小时能够解决的疑问,如在Internet网上也许得花三天才能找到答案”。他们并不因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唉声叹气,传统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仍有重要地位,相反,数字图书馆却面临智能化的严峻挑战,要使数字图书馆完全理解人们的信息需求并将其充分利用,还要依靠图书情报专家们把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做实。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坚强磐石。人们的文献保障工作还是需要依靠传统图书馆及其一批懂行的专家来完成。

(五)艰巨的数据维护和网络管理工作。和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文献难得易失,稍纵即逝,这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又一制约,计算机病毒无孔不入,其破坏力远远超过虫蛀和腐蚀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危害,磁盘介质保护的要求也很高。备份一张光盘只是举手之劳,而备份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所有资料就不那么轻而易举,数字化以后,无论何种文献都以文件形式汇入Internet网的信息流,先编入网页,后“装订”成网书。既然整个Internet网就是一本网书,那么,从广义上说,它就是全球数字图书馆的集成,而数字图书馆则是它的核心成员。分布式管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意味着全球数字图书馆遵循统一访问协议之后,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联邦检索”。全球数字图书馆将象现在Internet联接网站一样,把全球的数字化资源联为一体,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图书馆。然而,网上信息资源尚未全部进入网页,数字图书馆还面临网上资源开发的挑战,网上查询不止WWW一种形式。网书以外的“非书”资料也极为丰富,文献收集情况更为复杂。而终端访问模式(TTY)的软件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标签:;  ;  ;  ;  

论数字图书馆及其信息环境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