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如何走出困境的几点启示_古巴共产党论文

古巴如何走出困境的几点启示_古巴共产党论文

古巴如何走出困境的几点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巴论文,几点论文,困境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站在新旧世纪的转换点上,回顾与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时,一个对比鲜明的现象令人深思。10年前,当苏联东欧等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行演变、崩溃、解体、走向灭亡的时候,而远在西半球的社会主义小国——古巴,却能顶住内外压力,在西方国家掀起的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坚守住社会主义阵地,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获得新生和发展。古巴共产党和政府是如何带领全国人民走出困境的?古巴共产党的成功实践给我们什么启示?了解并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当代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苏东剧变后古巴所面临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古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一方面,80年代后半期古巴经济调整失利,苏东剧变不仅使古巴失去强大的政治盟友和靠山,而且也失去了来自这些国家的巨额经济、军事援助和准入的优惠市场,古巴经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作为西方“和平演变”大本营和策划中心之一的美国,正觊觎着眼皮底下近40年的宿敌,紧锣密鼓地采取各种孤立、封锁、制裁古巴的强化措施,企图通过敌视封锁、以压促变的手段,扩大“和平演变”战果,让古巴步苏东国家的后尘。与此同时,反古巴的国内外势力乘机兴风作浪,企图破坏、颠覆古巴革命政权。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古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遭遇了自1959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许多工厂因缺乏燃料和原材料而被迫停工停产;居民消费品的配给量进一步减少,经常面临断炊的威胁;民航和公共交通因缺油而减少班次,自行车、马车等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居民区经常停水停电,电台也减少播放时间;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还发生多起冲击外国驻古代表机构、兴起多起非法移民潮等社会扰乱事件。据统计,在1989年—1993年,古巴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5%,人均产值下降了38%,进口总额下降了79%。(注:[古]何塞·阿·格拉《在中国拉美学会纪念古巴革命40周年大会上的讲演》[J].《拉丁美洲研究》,1999,(3):21~24.)

古巴所面临的困难程度,与当时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较也属罕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主权、独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时的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意味着古巴的灭亡在即,认为这个西半球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然而,英勇的古巴人民在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核心的古巴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遇变不惊,沉着应战,凭借顽强的革命斗志,站稳了脚跟,只用几年的时间就摆脱困境,在沿着“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社会主义大旗在古巴上空依然飘扬,创造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奇迹。

二、走出困境所采取的措施

古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如何凭借自身的力量,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呢?主要原因在于,古巴党领导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适时地实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采取了各种适合古巴国情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古巴共产党,一直把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60年代初,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之后,古巴党更加明确地提出,古巴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几十年来,尽管国内建设经历了曲折,但这项治国原则和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苏东剧变诱发了古巴国内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逆流,在这关键时刻,古巴党和人民英勇地喊出了“拯救祖国、拯救革命、拯救社会主义”,“誓死捍卫社会主义、誓死捍卫马列主义”的庄严口号。卡斯特罗明确指出:古巴决不放弃由古巴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权利,“没有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古巴革命将继续下去”。(注: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第492,第514-515页.)1991年10月在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古共四大,再次重申古巴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原则,坚决反对苏东式的改革,反对多党制,提出“拯救祖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口号。从1993年起,古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为巩固良好的局面,1997年10月,在古共召开的五大上,卡斯特罗主席再次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为“在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期斗争中,更不能放弃党的领导”,在一切斗争中“党的领导是关键”,“我们应该建设一个钢铁般的党”。(注: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第492,第514-515页.)

在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基本原则和方向的同时,古共及时总结了苏东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强调要完善政治体制,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在选举制度上,1990年下半年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决定修改宪法中关于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代表由市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规定,省和全国人民代表采取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在党的选举制度上,1990年古共决定,支书和支委均以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并决定基层单位要让单位的非党群众多加评论,一改过去古共基层党支部书记一直是由上级指定、支部会议禁止非党群众参加的不民主做法。

——在机构改革上,精减党政机构,裁减冗员。从1990年开始,古巴共产党把中委会所属的19个部减为9个,书记处成员由7名减为5名。省级领导机构人员编制缩减50%以上。既节约了财政开支,又提高了党政机构的工作效率。

——在党风和廉政建设上,坚决惩治腐败分子。1989年11月古政府公布打击经济犯罪和贪污腐化措施后,一次就逮捕了500名腐败分子。随后,古共在干部中开展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对腐败分子予以严惩。为进一步打击国家机关的腐败之风,1996年7月古巴颁布了《国家干部道德法规》,规定了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26条戒律。对腐败分子的惩治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大大提高了党的威信,巩固了党和政府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坚决抵制和平演变。针对美国“马蒂电视台”的反古宣传,古巴党予以及时批驳并成功地进行了干扰。与此同时,党还运用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通过遍布全国的工、青、妇、保卫革命委员会等健全高效的社会组织和团体,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古巴党的周围,组成了一个以古巴党为核心的强大的反帝爱国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在古巴1200万人口中,除了70万党员外,参加保卫革命委员会的会员有700万,中央工会有300万,共青联有60万,妇联有360万),使得国内外的反古分子,没有群众基础和可乘之机。

古巴党在危难时刻,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认识,为古巴战胜困难,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古共和革命政权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实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前提。改善党的领导,政治体制的局部调整和改革,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为古巴走出困境创造了条件。

2.稳步地进行各项经济改革

古巴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推行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对这种僵化体制,进行局部调整和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从80年代下半期开始,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古开始进行“纠偏”。这个过程因苏东剧变而中断,国家工作的重心被迫转移到渡过危机、保护国家安全上。直到1993年,古巴的经济改革才真正开始。1993年7月,卡斯特罗在纪念攻打蒙卡达兵营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宣布了几项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这是古巴在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大步骤,标志古巴进入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随后的几年,古巴相继出台了十几项经济改革举措。1997年10月召开的古共五大再次突出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强调“经济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认为“芸豆比大炮更重要”,要做“经济战士”,要“学会管理”,因为“没有效益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古巴对经济改革实践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是在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探索上,取得的积极成果和经验。

理论认识上的深化,推动了改革实践的发展。在城市改革方面,古巴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合理发展的方针。国营经济是古巴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国营企业改革始于1998年,针对国企长期亏损的状况,古政府决定实行政企分开、权力下放,在生产计划和收入分配上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工资和效益挂钩。1998年有105家国营企业实行新体制改革,1999上半年又有791个企业开始实行新体制的准备工作,有三个企业开始试行新的体制。经过改革,已有74%的国营企业开始赢利(1993年只有29%的国营企业赢利),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古政府还计划在2002年以前完成对1000家主要国营企业的改造工作。

古政府还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古巴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外资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自1993年以来,古个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1989年,古巴从事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只有2.52万人,1996年则高达34万人。(注:吴缙嘉《当前古巴私有经济的发展及其前景》[M].《拉丁美洲研究》,1998,(6):54~56.)同期,个体经济的增长率年均高达38.4%。个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国家税收,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古政府还对国家的税收制度、价格体系、市场管理体制以及金融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在农村改革方面,古政府一方面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改过去以蔗糖为主的单一经济,大力发展农牧业,扩大粮食和蔬菜种植面积,提高稻米产量,提高肉、蛋、奶等产量,以解决国内严重的缺粮困难。另一方面,在农业经营机制上,减少国家对土地控制的范围,下放土地的生产经营权。先是划小国营农场经营单位,建立自负盈亏的“基层合作生产单位”,在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国营农场耕地面积已由过去的70%降到目前的16%,合作社耕地面积由20%上升到44%,个体农民的耕地面积由10%上升到40%。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政府主张经济效益与个人收入挂钩,在83%的国营农场和90%的农业生产基本合作单位实行了个人收入与生产效益挂钩的奖励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同时,重新开放被关闭的农村市场,允许农民公开出售他们的产品并以美元定价,促进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3.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古巴是一个资源稀缺、市场狭小的岛国,除镍矿、蔗糖和旅游资源较丰富外,其它资源匮乏,需要国外的市场和原材料、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进入。所以,古巴在70年代初加入了经互会。苏东剧变前的30余年里,古巴外贸的85%、石油供应的90%以及每年15亿美元的军援和大批机器设备主要由苏联供应,而且每年国内消费的200万吨粮食中的160万吨,也主要从苏东国家进口。苏东剧变的发生,使古巴失去了苏东国家的经济援助和市场,迫使古政府另辟蹊径,主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巴的对外开放主要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为主,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1995年制定的外国投资法及其它法规规定,外资可投入所有的生产部门,且没有定额和股份比例限制;在人事、企业管理、生产和销售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缴纳30%的纯利润税和25%的劳动力使用税;有权招聘和解雇雇员;赢利可自由汇出境外。目前古巴已批准了与43个国家的260个合资项目。古政府还宣布建立免税区和工业园区,以进一步吸引外资。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在古巴的外国直接投资已近60亿美元,仅1998年就达6.2亿美元。(《参考消息》,1999年2月24日)

此外,古政府改革了外贸体制,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权,将进出口贸易权部分下放到公司和企业,现已有280家公司和企业拥有进出口权。国家贸易垄断局面的打破,增加了涉外企业的进出口活力,促进了以国际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新的对外贸易网络的建立,为企业打开国内外市场提供了方便。

4.奉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美国从1962年起就对古巴实行全面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与制裁的政策。苏东剧变后,美国强化了对古巴的封锁,1992年和1995年,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针对古巴的“托里切利”法案和“赫尔姆斯—伯顿法”,企图乘机颠覆卡斯特罗政权。美国的长期封锁给古巴造成了60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不仅如此,“两法”严重影响看古巴的对外贸易和引资,是古巴在对外开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古巴改变过去完全依托苏东国家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实行灵活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扩大国际空间,打破美国的封锁,提高国际地位,尽量为国内的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古巴的外交重点是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为此,古巴以创始国的身份加入了加勒比国家联盟,签署了拉美禁核条约,同近10个拉美国家签定了双边扫毒协定。目前,在古巴的贸易总额中,拉美国家的贸易额的比重从1989年的6%提高到近50%。为加大反封锁斗争的力度,古巴还利用冷战结束后有利的国际形势,十分重视发展同西欧、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往来。在古巴外贸中,欧洲占近2/5。此外,古巴还调整了同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同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的友好关系,还主动发展了同美国企业、新闻、宗教界人士和旅美侨民的关系和联系。

古巴的外交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美国对其制裁问题上,古巴赢得了许多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在联合国大会上,就美国结束对古巴封锁的决议进行表决的赞成票,由1992年的59票猛增到1999年的155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广大拉美国家,在一系列国际或地区会议上,都发出了“要古巴,不要封锁”的正义呼声,并通过了谴责美国制裁古巴的决议。部分发达国家也加入到声援古巴的行列。欧盟15国一致谴责和拒绝“赫尔姆斯—伯顿法”,加拿大和英国也强烈反对美国的这种做法。迫于国际社会强大压力,美国对古政策有所松动。克林顿政府被迫推迟实施“赫—伯法”的部分条款,并宣布了放松对古巴制裁的若干措施。目前,古巴已与世界上156个国家有外交关系。几年来的事态发展表明,古巴在国际上的朋友越来越多,国际处境明显好转。

由于古巴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反危机的策略和措施,也由于经过古巴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实行经济改革后不久,古巴经济形势止滑回升。1994年古经济增长0.7%,实现了90年代的首次增长。1995、1996、1997、1998年古巴经济连续四年持续增长,分别达到2.5%、7.8%、2.5%和1.2%,其中1996年是古巴经济增长最为快速的一年。国内食品、燃料、电力的供应都有较大起色,财政趋稳,古比索币值明显回升,流通领域开始活跃,社会日益安定,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已从1993年33%降到1996年的3%。虽然目前古巴的经济形势还不容乐观,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但古巴已渡过了苏东剧变后最为困难的时期,初步走出了困境,经济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

三、几点启示

古巴顽强地走出困境并取得显著的成就,为世界上其它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启示之一: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维持国内安定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秩序的根本保障。古巴没有变“颜”变“色”,根本原因就在于古巴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苏东国家所倡导的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把坚持社会主义同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人民自决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党的领导同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决抵制和平演变和铲除党内腐败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使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卫士。这是古巴防腐拒变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也是古巴走出困境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一点,古巴必然亡党亡国。

启示之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获得发展、走向繁荣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完善和发展。古巴能够在几年内,迅速渡过困难时期,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就在于:古巴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推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古巴共产党带领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奠定了强有力的经验基础。改革开放使古巴的经济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使人民看到了改革中的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活力和优越性,坚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古巴在逆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无数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得发展。

启示之三: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过去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一个模式”的教训是沉痛的。古巴共产党和领导人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一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既不学苏东国家的做法,也不照搬照抄中国、越南的经验,而是从古巴实际出发,实行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古巴改革有其特殊国情,一方面美国距古巴近在咫尺,改革的国际环境非常险恶;另一方面,古巴经济基础薄弱、改革的社会承受能力有限,而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与其它国家不同。这就要求古巴在具体的改革步骤上,不能操之过急。比如在经济改革的发展模式上,古巴虽然意识到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上的巨大作用,认为要“利用市场”,但仍强调坚持计划经济;在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上,调整了过高的社会福利性分配,但免费教育和医疗等基本福利体系的格局不会变,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依然存在。这些特殊情况,决定了古巴只能推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稳中求进,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启示之四: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已不是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冷战时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有矛盾、对立和斗争,但基于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一球两制”关系的主流,竞争的内涵已变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超越意识形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成为共识。时代主题的新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抛弃传统观念,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动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认真引进、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几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起来的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取长补短,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迅速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古巴在本国的发展上,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奉行积极的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击破了美国的封锁,而且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国家在古巴的直接投资,大大促进了古巴经济的增长。这是古巴走出困境不可忽缺的外部力量。古巴的成功做法,对于当今尚未开放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  ;  ;  ;  ;  ;  ;  ;  ;  

古巴如何走出困境的几点启示_古巴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